呂振曄 湯鴻超 李永峰 孟旭莉
糖尿病性乳腺病(diabetic mastopathy,DM)是一種罕見的特殊類型乳腺炎,發(fā)病率占所有乳腺良性疾病的1%[1]。DM發(fā)生與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以淋巴細胞性小葉炎、乳管炎、血管炎和致密的瘢痕疙瘩纖維化伴上皮樣成纖維細胞為特征[2],也稱為硬化性淋巴細胞性小葉性乳腺炎。DM由Soler等[3]于1984年首次報道,DM可發(fā)生于1、2型糖尿病患者中,但多見于1型糖尿病患者[4]。DM常表現(xiàn)為無痛、不可活動的質硬腫塊,且部分患者影像學表現(xiàn)與乳腺癌類似,極易造成誤診。本文回顧2021年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例DM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其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征和病理學特征,并結合文獻復習總結DM的特征,以期為臨床醫(yī)師進一步認識DM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例1女,63歲。主訴:體檢發(fā)現(xiàn)左乳腫塊4 d,偶感雙側乳房脹痛,余無明顯不適?;颊哂?021年1月11日入院?;颊哂?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血糖控制不佳。查體:雙乳對稱,左側乳房12點鐘B環(huán)位置可及直徑約3 cm大小腫塊,質硬,邊界不清。右側未及腫塊,雙側腋下未及腫大淋巴結。
例2女,65歲。主訴:發(fā)現(xiàn)雙乳腫塊半年,無乳頭溢液,無乳房疼痛,無桔皮征,有酒窩征?;颊哂?021年1月4日入院?;颊哂?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血糖控制不佳。查體:左乳乳頭后方可及大小約4 cm×4 cm腫塊,質硬,活動度差,邊界不清;右乳乳頭后方可及約直徑約5 cm腫塊,質硬,活動度差,邊界不清,雙側腋下未及腫大淋巴結。
1.2 影像學檢查 例1乳腺超聲檢查示:左乳腺體層內12點鐘B環(huán)位置可見團片狀低回聲,腺體回聲致密,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未見明顯異常血流信號(圖1)。鉬靶檢查示:雙側乳內見散在結節(jié)狀、小斑片致密影,部分懸韌帶增厚,未見明顯惡性分布鈣化灶(圖2)。乳腺MRI檢查示:左乳上象限中部見非腫塊樣強化灶,T2WI呈高低混雜信號,T1WI呈稍低信號,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不均勻稍高信號增強,動脈期不均勻強化,呈區(qū)域性分布,時間信號曲線呈Ⅰ型或Ⅱ型,BI-RADS 4類(圖3),請結合臨床,必要時穿刺活檢。
圖1 例1左乳超聲檢查所見
圖2 例1左乳鉬靶檢查所見
圖3 例1乳腺MRI檢查所見
例2乳腺超聲檢查示:雙乳房乳頭后方腺體層可見低回聲區(qū),較大的范圍約40 mm×17 mm×42 mm(左乳),51 mm×23 mm×51 mm(右乳),邊界欠清,形態(tài)欠規(guī)則,內部回聲不均勻,內部可見強光斑,BI-RADS 4B類(圖4-5)。乳腺MRI檢查示:雙側乳頭后方腺體欠規(guī)整,見不規(guī)則團片狀等T1短T2信號影,右側較明顯,大小范圍約52 mm×48 mm,D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呈斑片狀強化,隨時間推移強化范圍增大,考慮BIRADS 4類(圖6)。
圖4 例2左乳超聲檢查所見
圖5 例2右乳超聲檢查所見
圖6 例2乳腺MRI檢查所見
1.3 手術方法 該2例患者入院后應用麥默通真空輔助乳腺微創(chuàng)旋切系統(tǒng)進行穿刺活檢術?;颊呷∑脚P位,超聲引導乳房腫塊,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取4 mm切口,活檢槍穿刺進入腫塊下方,旋切腫塊取組織活檢,送常規(guī)病理學檢查。4-0可吸收線皮內縫合切口,加壓包扎。
1.4 病理學檢查 例1常規(guī)病理學檢查示:乳腺組織萎縮,小葉內導管周圍大量淋巴細胞浸潤,間質纖維組織增生膠原化(圖7)。例2病理學檢查示:“左側乳頭后方腫塊”乳腺小葉結構存在,個別乳腺小葉有導管萎縮,導管間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個別乳腺導管大汗腺化生,未見明確血管炎改變?!坝胰?2點鐘方向乳腺穿刺組織”符合纖維囊性乳腺病(圖8-9)。
圖7 例1乳腺組織病理檢查所見(HE染色,×40)
圖8 例2左乳腺組織病理檢查所見(HE染色,×40)
圖9 例2右乳腺組織病理檢查所見(HE 染色,×40)
1.5 術后隨訪 該2例患者術后病理學檢查排除乳腺惡性腫瘤,內分泌科就診,控制血糖。3個月后常規(guī)門診隨訪,復查乳腺超聲,腫塊大小未見明顯改變,均建議門診長期隨訪。
DM是一種罕見的良性乳腺疾病。研究發(fā)現(xiàn),DM與長期存在的1型糖尿病相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fā)生不多[1,5],但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M的發(fā)生率會相對較高[6]。本文報道的這2例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且并未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
DM發(fā)生的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清楚,猜測是長期的體內高血糖狀態(tài)可能誘導糖基化并導致糖基化產(chǎn)物水平過高而促進免疫反應,引起膠原蛋白的生成增加及蛋白質的降解減少,最終導致細胞外基質膨脹[1,7]。本文2例患者的糖尿病史均超過20年,在病因上支持這一假說。
DM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無痛性乳房腫塊,腫塊特點包括質地硬,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DM可以發(fā)生在單側乳腺或雙乳乳腺,雙側同時累及的約占60%[8]。這些腫塊的臨床表現(xiàn)與乳腺癌非常相似。
Suvannarerg等[9]研究指出,DM的乳腺鉬靶檢查表現(xiàn)以局灶不對稱為主(53.3%),無鈣化出現(xiàn);超聲上表現(xiàn)為低回聲腫塊,主要特征為不規(guī)則形狀(81.3%)、邊緣模糊(100%)、平行向胸壁(93.8%)、低回聲(87.5%)和后陰影(62.5%),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10個病灶均無血管病變,無腋窩淋巴結腫大。病變的超聲特征分為 BI-RADS分類 4B(31.3%)或 4C(68.8%)。DM 的MRI可表現(xiàn)為非腫塊樣強化,有學者認為這可以作為與乳腺癌鑒別的一個特征[10-11]。由于單純影像學檢查上的表現(xiàn)均與乳腺癌類似,無法準確鑒別,因此需要穿刺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
DM病理組織學具有特征性改變,具體表現(xiàn)為乳腺終末小葉單位的淋巴細胞浸潤,可有數(shù)量不等的漿細胞間質硬化透明變,其內常見有淋巴細胞性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圍炎,小葉可萎縮消失[12]。該病早期表現(xiàn)為小葉增生,小葉、導管及血管周圍可見大量淋巴細胞并伴有數(shù)量不等的漿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浸潤以成熟的B細胞為主。小葉間質內的上皮樣成纖維細胞也經(jīng)常被觀察到[13]。但有時候可以觀察到單個細胞與侵襲性小葉癌有類似表現(xiàn)[1]。隨著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小葉間會逐漸纖維化,纖維母細胞增生,從而出現(xiàn)上皮樣纖維母細胞浸潤。隨著小葉導管的萎縮以及腺泡數(shù)量的減少,大量的淋巴細胞存在于小葉中,取代小葉并形成淋巴濾泡,同時伴有間質小血管炎,間質進一步玻璃樣變,此時稱為淋巴組織濾泡增生,也稱假性淋巴瘤[2]。
DM的治療目前尚無規(guī)范指南,有研究者統(tǒng)計,160例DM患者采用了手術治療,其中34例術后復發(fā),復發(fā)率達21.25%[14]。有學者認為DM的手術切除治療應避免,因為手術會刺激病情進展,而且切除后復發(fā)率高,主張確診DM后定期隨訪即可[7]。有研究者對10例病理學診斷為DM的患者進行超聲隨訪,隨訪時間平均40.4個月,其中3例病灶增大,3例病灶自行消失,4例保持不變[9]。臨床上對于DM目前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當影像學檢查無法明確,可做穿刺病理學檢查明確。由于DM患者通常腫塊較大,手術范圍較大,而術后復發(fā)率較高,且沒有證據(jù)表明DM會誘發(fā)乳腺癌,筆者團隊同樣不主張手術治療DM,在病理學檢查明確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每年超聲檢查隨訪即可。
目前關于DM的報道不多,也沒有相應的臨床指南對DM的治療和隨訪提供指導意見,現(xiàn)有的病例報告大多推薦患者每年進行隨訪,包括體格檢查、乳房X線檢查和超聲檢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報告DM引起的惡性腫瘤病例。因此,臨床醫(yī)生應認識DM這種疾病,在糖尿病患者并發(fā)乳腺腫塊時需要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包括穿刺活檢)與乳腺癌進行鑒別,以避免過度的手術治療。由于DM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乳腺腫塊有可能會隨著時間延長而不斷增大,造成患者多次穿刺活檢而產(chǎn)生焦慮情緒。對此,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研究來探討DM的病因及合適的藥物干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