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點點
內容摘要:《文心雕龍》的隱秀篇在筆者看來是點睛之筆,“隱秀”是“神思”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文章流傳千古必然要有“秀句”和“言外之意”,讓讀者品咂過后能夠有所回味?!半[秀”二字反映了文學家的主要創(chuàng)作追求和美學理想,“隱”即文中隱伏著豐富的文采以及多重含義,同時“隱”還可以表示當時文人的一種普遍的隱士崇拜思想;而“秀”則主要指文中不乏有秀拔語詞,還可指文中秀拔之句的語言風格與整篇文章的風格都以清雅典麗為主。我國古典文化崇尚“含蓄”之美,而在當下直白近乎暴力的表達幾乎席卷了整個文藝界。該篇文章旨在通過對“隱”與“秀”的美學內涵的理解來引起對古典文化的重視,同時引起讀者的些許反思。
關鍵詞:《文心雕龍》 隱秀 美學內涵
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縝密的結構和完整的理論敘述將中國文學理論中的絕大部分問題敘述的淋漓盡致,同時也成就了一部古典美學著作。《文心雕龍》全書分上下兩部分,后二十五篇中,基本可以將作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總結為四個詞語,即神思、虛靜、言意、隱秀,劉勰認為:“至于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至精而后闡其妙,至變而后通其數(shù),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這里文章所無法體現(xiàn)的“言所不追”之處即為“隱”;“至精之筆”也就是“秀”字的大致含義。
一.“隱”的美學內涵
“隱”,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表述為:隱,蔽也。從阜。一般指隱藏、遮蔽,在文學作品當中可以理解為文章所沒有表達出來的意蘊,需要讀者通過自身的學識經驗以及對文學家作品的整體感知而得出的屬于個人的見解。在《文心雕龍》中,劉勰認為“隱”是這樣的:“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隱以復意為工”。隱,就是文章寫作要有多重含義,是后來讀者能夠細細品咂之后也能從中頗有收獲。其實“隱”除了文章的多重含義之外,應該還有指文學家個人品性與政治見解等觀念,以一種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隱藏在文章之中,若如“高山流水”般的之音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到個中滋味。
《文心雕龍》中提到的:“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眲③脑谶@里將文學作品做以物象化。河流的源頭悠遠深邃,其直流便更加繁多;禾苗的根茂密繁盛,其末端也就更加出類拔萃。文章詞語所表達的意義深遠,那樣才能成為后人口中稱贊的上成作品;文學家積累的語言和經驗越豐富就越能夠創(chuàng)作出精妙絕倫的文章。這兩句話都是在強調文章的旨意應該悠遠深邃,不能淺顯易懂的讓人食而無味?!半[”所具有的就是這種綿延不絕的言外之意。其三便是要做到旨意悠遠的重要方法,即“詞約”。言外之意并不是靠繁雜瑣碎的詞語堆砌來完成的,相反需要的是對詞語的高度凝練。劉勰多次表現(xiàn)出了其對儒家思想的推崇,《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笨鬃臃磳Υ呵飼r期的奢侈浮靡之風,強調了“文”與“質”的統(tǒng)一性,這樣的美學思想同樣也是在彰顯其重樸素、簡約之美,反對奢靡浮夸的風氣的觀念。其實這一美學思想在我國的多種領域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繪畫、舞蹈、音樂。中國的山水畫一直以留白、疏朗為主要特色,甚至有人認為一幅畫的好壞取決于這幅畫的空白之處,是留白賦予了一幅畫生命力。唐朝劉禹錫曾言:“片言可以明萬意”,劉勰的“辭約而旨豐”都是對簡約美學的崇尚與褒獎。以音樂為例,盡管當下的流行音樂已經讓其他類型的音樂難以生存,不少遵循復古、古典音樂的學者都在一味的反對排斥流行音樂對整個音樂行業(yè)的占領,但是仍然于事無補。反觀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其實仍然能夠依稀的看到“隱”,也可以說是“留白”。
二.“秀”的美學內涵
在南北朝時期,文學家的寫作風格似乎走向了兩種極端,或辭藻華麗執(zhí)拗,或崇尚自然簡約。針對這種現(xiàn)象,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隱秀”一說,在今人的解釋之中“秀”指秀麗、婉約之美,在《文心雕龍》之中主要是指文章以及其中片言警句的秀拔之美?!靶恪弊值谋玖x是與自然植物有關,指“草類結籽”以及谷物成熟之時向上揚發(fā)抽穗之意,后引申為“秀拔”、“秀美”等美好象征意義。
第一種解釋,“秀”是指如“水光瀲滟晴方好”般清秀雅麗的詩歌,也就是對大自然美的自覺意識萌發(fā)。真正的“隱”并不是以文字深奧晦澀取勝,而是重在有“言外之重旨”,可以是后人在研究和品讀中不斷汲取新的養(yǎng)分;而劉勰所說的真正的“秀”也并不是依靠一味的深思熟慮、推敲思考就可以達到的,其實所依仗的是自然和一瞬間對美感的闡釋。世間真正的美好是大自然那卓然天成的魅力,就像陽光照耀下的花草樹木,顏色光彩鮮明又沒有刻意雕琢的過分鮮麗。其二,“秀”指秀拔之美。劉勰強調:“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義為工,秀以卓絕為巧。”在文學家的作品集中,文章能夠出彩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這些出彩的文章中能夠被世人稱道的“秀句”不到百分之二,可見“秀句”的重要性。文章再華麗卻沒有令人可以從中頓悟的記憶點,那么可以說這篇文章是不夠成功的。“秀句”必然是要值得千古世人考究的名言警句并且對讀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驚醒或教化的作用。比如在莊子的《逍遙游》中,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活躍的思維形式,采用比喻、擬人、神話等多種手段,選取在飛禽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鳥:鷃雀和大鵬。劉勰對“秀”的解釋還在于語言的秀麗之美。其實“秀麗”之美可以與第一點自然天成的特點融合為一體。既然要求是人物偶然一瞬間的美感記錄,那么也就必然代表著這一記錄的純凈秀麗之美而非“壯美”。在傳統(tǒng)美學中,通常情況下“壯美”與“優(yōu)美”相對立。而在這里,“壯美”與“秀美”相對立。
《文心雕龍》中“秀”字概括了語言對文章風格的重要性,文章中不僅要有“秀句”供后人品咂咀嚼,同時文章的整體風格接近“秀麗”,宛如清泉流入心間的舒暢與涼爽,又仿佛為同時代的掙扎在政治暴風中心的謀臣志士奉獻出一片清麗典雅的竹林。
三.“隱”“秀”二者關系建構
劉永濟先生在《文心雕龍校釋》中指出:“隱處即秀處也”,有學者認為該觀點沒有充分認識到“秀”的全部內涵,只看到了秀句對全篇文章的重要性。但是在《文心雕龍》中敘述到:“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比绻兄橛癫赜谒校敲此婢蜁尸F(xiàn)出或方或圓的波瀾。于文章寫作中,通過文學家縝密的思維和精巧的布局,文章的整體寓意也會變得多方面,而往往反映出“言外之意”的部分,便是文章中出類拔萃的語句。正如在水中所藏珠玉一般。在這句話中,筆者認為劉勰所表達的正是“隱處即秀處”的態(tài)度。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只能通過語言詞語的推敲來掩蓋自己原來要表達出來的觀點,以符合我國古代文章的基本審美趨勢即含蓄。也正因為如此,在眾多文章之中,秀句往往就是最能反映作者“言外之意”的句子。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也有文學家通過文章的編排布局來突出對某一觀點的闡釋,但是這只是對秀句起到了強化的作用。比如《曹劌論戰(zhàn)》中,作者鋪墊了兩國交戰(zhàn)時的激烈場面,排除掉曹劌最后點明主旨的句子,其實后人可以從中得出類似的寓意。但是這篇文章很有可能變成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枚遺珠,畢竟在文學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可能總是有一些善于總結文章內核的文學家。然而,曹劌在最后得出:“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盡管這句話談不上秀麗清雅的句子,但是仍然可以稱之為秀句,這里的“秀”就是獨拔之意。從而也可以看出,秀句是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或升華,其“言外之意”的主要體現(xiàn)。
在探討“隱”與“秀”的關系時,需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隱”在一些情況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秀”則是從旁起到了推助的作用。只有“隱”與“秀”二者渾然天成才能鑄就相對成功的文學作品,“隱”是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文章有單層的淺薄的寓意,對世人的警醒程度不夠,則該文學作品的存在價值并不大,只是如當下快餐式的生活一樣。而“秀”就像一篇文章的記憶點一樣,是考驗文章可讀性的重要砝碼,文章如果沒有記憶點或者讀完一遍就被束之高閣,那么這篇文章也不能說是成功的作品。當二者共存的時候,其地位可能略有差異,“隱”起主導作用,“秀”起輔助作用;但是如果一篇文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種氣質,都不會成為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甚至于一篇完整的文學作品。唐朝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蓋山盡出,不惟無秀拔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惟無盤折之遠,何異畫蚯蚓?!痹诶L畫時,畫山不一定要把山頂畫出來,表現(xiàn)出其云霞繚繞的山腰,足可想象其高:畫水不要把源頭水尾都畫出來,將其彎彎曲曲不見盡頭的態(tài)勢描繪出來,就足可想象其長.將這段話用來闡釋“隱”與“秀”的關系在合適不過。
在我國古代以含蓄為美的創(chuàng)作特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又強調了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的重要性,當然也不否認推敲與煉字的必要性?!半[”所具有的就是這種綿延不絕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并不是靠繁雜瑣碎的詞語堆砌來完成的,相反需要的是對詞語的高度凝練,使文章的整體風格居有歷史的積淀和厚重感;“秀”則容易偏頗的認為是文章之中警句、主旨句,或者認為是指文章的“秀麗”之美。由于劉勰受到來自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綜合影響,更加崇尚以自然秀麗之美的寫作風格,文章中不僅要有“秀句”供后人品咂咀嚼,同時文章的整體風格接近“秀麗”,宛如清泉流入心間的舒暢與涼爽,又仿佛為同時代的掙扎在政治暴風中心的謀臣志士奉獻出一片清麗典雅的竹林。
參考文獻
[1]張少康.《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王運熙.《文心雕龍?zhí)剿鳌吩鲅a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葉維廉.《葉維廉文集》(1-4).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4]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劉勰著,黃霖整理.《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6]李薇主編.《易經》.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