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苓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用到數學知識,所以數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工具性,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競爭力得到廣泛的提升。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剛接觸數學,所以對數學知識的整體認知還比較抽象,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策略;方法
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初期,學生剛剛從幼兒園走進校園,而幼兒園所講授的數學知識相對簡單,因此,學生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數學的系統(tǒng)性學習。而數學知識對小學生而言相對復雜和抽象,學生更不能完全掌握和精通數學公式和數學定義,因此教師首先要吸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初步了解數學理論的基礎上,再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因為數學思維能力具有廣闊性,它能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類比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相結合,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一)強化數學訓練,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感性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數學習題訓練,因為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每一道數學習題都包含許多數學知識,而這些數學知識又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要讓學生多做數學習題,使學生擁有對數學知識的敏感性,并能總結出規(guī)律。教師需要注意,強化數學訓練不是對學生進行“題海戰(zhàn)術”,而是當學生在學完數學課程時,教師要布置與課堂知識相關的習題作業(yè),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本課數學重點的印象,使學生能夠精通數學公式,并通過數學公式的變形來解決考試中遇到的數學難題。當教師講完乘法口訣時,要利用課余時間及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教師在課后也要給學生布置習題,使學生能夠熟練背誦和應用乘法口訣,從而掌握關于乘法的相關規(guī)律,并學會歸納總結,舉一反三,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敏感性。
(二)利用錯題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
上文提到數學思維能力包括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思維判斷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的選擇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通過典型事例來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判斷和思維選擇,從而使學生不盲目迷信權威。如學完混合運算后,教師可以在黑板寫上一些數學題,先規(guī)定時間讓學生進行計算,隨后教師再進行具體講解,并給學生進行答疑。如給學生講授2×5+3時,教師可以故意在學生面前算錯,故意寫錯數學步驟和數學過程,先進行5+3的計算,然后將結果算出后再進行乘法的運算,并與學生的運算結果進行對比。這樣做一定會引發(fā)學生的質疑,教師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對混合運算掌握不到位或者因為過度依賴教師的權威從而選擇教師的錯誤算法,還有一部分學生堅定自己的想法,認為教師計算錯誤,應該先算2×5,得出計算結果后再進行加法運算。當兩方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和爭執(zhí)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停止討論,并公布正確答案,對敢于提出質疑和堅持己見的一方學生給予充分的表揚,對另一方學生要使其明白錯誤原因,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敢于質疑,并能相應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
小學生剛剛接觸數學知識,所以對抽象的數學概念不能很好理解,導致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不具備良好的數學空間想象能力,而數學空間想象力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非常重要,因此教師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空間想象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不斷普及和應用,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教學更具直觀性。如在講授圖形的運動時,會涉及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以及圖形旋轉的方向與角度,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不成熟,不能較好地感知旋轉的方向與角度,在考試時很容易出錯,而且錯誤率極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旋轉的方向與位置有直觀性的認識,豐富學生對圖形的空間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結語
總之,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做出了上述分析,主要通過“強化數學訓練,培養(yǎng)學生思維敏捷性;利用錯題講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判斷能力以及巧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空間想象力”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李林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8(13):53-54.
[2]陳章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0(2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