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肖,吳依娜,叢魯紅,李 濤,張洪春,段 軍★
(1.中日友好醫(yī)院 外科重癥醫(yī)學科,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100029;3.中日友好醫(yī)院 教育處,北京 100029;4.中日友好醫(yī)院 保健醫(yī)療部,北京 100029)
近年來,空氣環(huán)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大氣顆粒物的影響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公共衛(wèi)生問題[1]。并且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很多證據(jù)表明大氣顆粒物能夠誘發(fā)、加劇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阻肺、肺纖維化、甚至癌癥[2,3]。其實,細顆粒物(PM2.5)是能夠引起氣道傷害的主要空氣污染物[4]。它可以通過影響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導致炎性介質(zhì)的過度釋放及炎性因子聚集,產(chǎn)生炎性反應擾亂肺組織局部微環(huán)境的穩(wěn)定,進而造成組織損傷并且降低機體防御功能及修復能力?,F(xiàn)有證據(jù)表明[5,6],白細胞介素17A(IL-17A)參與了肺損傷,但其對PM2.5 誘導的肺損傷作用機制仍然未知。在此,我們將明確IL-17A 在PM2.5 導致的肺損傷機制中可能產(chǎn)生的作用,并探討PM2.5 誘導的肺損傷小鼠模型中分泌IL-17A 的關鍵細胞類型。
30 只C57BL/6J 雄性小鼠,6~7 周齡,體重20~30g,購買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
15 只IL-17A 基因敲除 (IL-17A-/-)C57BL/6J雄性小鼠6~8 周齡,體重25~35g,購買自賽業(yè)(廣州)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飼養(yǎng)于中日友好醫(yī)院動物實驗中心(SPF 級)。本實驗經(jīng)中日友好醫(y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實驗過程符合動物實驗研究管理規(guī)定。
將15 只野生型小鼠作為對照組,另外15 只野生型小鼠和15 只IL-17A-/-小鼠作為實驗組。將濃度為2mg/ml 的PM2.5 以氣管內(nèi)滴注方式進行造模,造模持續(xù)9d,每3d 進行一次氣管內(nèi)滴注,每只小鼠50μl。對照組和實驗組野生型、IL-17A-/-中各5 只小鼠分別在模型構(gòu)建的第3d、6d、9d 處死;然后將其肺組織和肺泡灌洗液進行病理染色、RT-qPCR、流式和ELISA。
應用SPSS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Graphpad Prism 5 軟件作圖;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表示為χ±s。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行兩兩比較;對于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分布,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
圖1 A.實驗組野生型小鼠和對照組小鼠肺組織的HE染色分析(×400)。B.肺泡灌洗液分析,左圖示總細胞數(shù),右圖示中性粒細胞數(shù),* 與對照組相比,P <0.05。C~F.流式細胞術分析在PM2.5造模后的第3d、6d、9d時IL-17A+細胞的數(shù)目。* 與第3d相比,P <0.05,# 與第6d相比,P <0.05。
在實驗組野生型小鼠中,肺組織經(jīng)HE 染色后顯示被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圖1A)。通過對肺泡灌洗液細胞統(tǒng)計分析提示:全細胞數(shù)量增加,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P<0.05,圖1B)。在PM2.5 造模后的第3d、6d、9d,實驗組野生型小鼠肺組織中γδT 和Th17 細胞的含量逐漸增加,并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圖1D~1F),而對照組小鼠肺組織中γδT 和Th17 細胞的含量變化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圖1C、1E 和1F)。
研究表明γδT 和Th17 細胞都可以分泌IL-17,Th17細胞在2005年被發(fā)現(xiàn)和命名,是在TGF-β 和IL-6 的共同誘導下由CD4+T 細胞分化而來,它最重要的效應因子就是IL-17A[7~9]。因此,我們使用RT-qPCR 方法在實驗組野生型模型建立的第3d、6d、9d 檢測實驗組小鼠Th17 的mRNA表達,發(fā)現(xiàn)Th17 的mRNA 表達水平呈上升趨勢(P<0.05,圖2A)。通過ELISA 檢測對照組和實驗組野生型小鼠肺泡灌洗上清液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 的含量,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野生型小鼠在造模后第9d,IL-17A、IL-1β 和TNF-α 的含量顯著增加(P<0.05,圖2B、2C)。同時,還應用RT-qPCR檢測了2 組小鼠TNF-α 和IL-1β 的mRNA 表達水平(P<0.05,圖2D),這也證實了ELISA 的結(jié)果。通過對IL-17A-/-小鼠肺組織HE 染色研究表明,與造模第9d 的實驗組野生型小鼠相比,IL-17A-/-組小鼠肺組織中的炎性細胞浸潤顯著減少(圖2E)。與第9d 實驗組野生型小鼠相比,IL-17A-/-組小鼠肺泡灌洗上清液中IL-1β 和TNF-α 的含量顯著降低(P<0.05,圖2F),全細胞數(shù)量及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顯著減少(P<0.05,圖2G),并且TNF-α 和IL-1β 的mRNA 表達水平呈明顯降低趨勢(P<0.05,圖2H)。
近年來,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10]已經(jīng)表明,肺、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癥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與我們?nèi)粘I钪車h(huán)境中PM2.5 的濃度有關,同時也帶來了較重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并且即使短期內(nèi)PM2.5 濃度的升高也可能導致死亡率和發(fā)病率的增加[11]。PM2.5 通過沉降和擴散過程沉積在肺實質(zhì)中,特別是肺泡中,也可以通過循環(huán)系統(tǒng)到達心、肝、脾、腦[12],導致全身多器官受損。因此,本實驗研究旨在證明PM2.5 誘導肺部炎癥反應的細胞機制。
組織損傷的炎癥反應中,在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抗原提成細胞作用下,輔助性T 細胞(Th 細胞)被激活,開啟細胞免疫。眾所周知,Th 細胞表面標志物為CD4。初始CD4+T 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不同的條件下可分化成不同亞型的T 細胞,執(zhí)行不同功能,如Th1 細胞、Th2 細胞。Th17細胞在21 世紀初被發(fā)現(xiàn)和命名,其與Th1 細胞、Th2 細胞不同,是在TGF-β 和IL-6 的共同誘導下由CD4+T 細胞分化而來。Th17 細胞主要分泌IL-17A(IL-17)、IL-17F、IL-21、IL-22,其中最重要的效應因子是IL-17A[7]。IL-17A 具有強大的致炎性,參與腫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炎癥性疾病,其受體IL-17R 表達多種細胞表面,如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上皮細胞、內(nèi)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IL-17A 與受體(IL-17R)結(jié)合后,可通過MAPK、NF-κB、ERK 等通路[8,9],刺激多種細胞分泌多種促炎因子,如IL-6、IL-8、GM-CSF,從而導致炎癥的放大。但是,最近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Th17細胞不是IL-17A 的唯一來源。IL-17A 也能夠由γδT 細胞、中性粒細胞和CD8 T 細胞分泌。
近年研究報道,IL-17A 參與肺臟損害,包括在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3,7,9,10]。Th17細胞來源的IL-17A 增加氣道高反應性、加重哮喘[13]。在博萊霉素誘導的肺纖維化模型中,IL-17A被認為是纖維化過程高度依賴的分子[14]。國內(nèi)學者在既往研究COPD 的肺損傷模型中發(fā)現(xiàn),肺組織中IL-17A 顯著升高,同時觀察到肺組織中γδT+細胞浸潤增加[15]。在腎臟纖維化研究中,敲除IL-17A 基因后,病灶處的淋巴細胞浸潤明顯減少,并且證明γδT+和Th17 細胞是IL-17A 共同的細胞來源,同時體外實驗證明IL-17A 劑量依賴性的促進單核-巨噬細胞遷移。
我們發(fā)現(xiàn),PM2.5 促進γδT/ Th17 細胞中IL-17A 的分泌并加劇炎癥反應。而且已知IL-17A 在肺損傷過程中存在大量表達[15,16]。有證據(jù)表明,γδT 細胞和Th17 細胞均分泌IL-17A,從而加劇炎癥反應[16]。感染初期產(chǎn)生IL-17A 的最多是γδT細胞,這時Th17 細胞對IL-17A 主要起到一定保護性作用。Baldeviano 等[17]發(fā)現(xiàn),IL-17A 能夠刺激擴張型心肌病的發(fā)展,若抑制IL-17A 可以減少由心肌炎引起的心肌纖維化。Smith 等[18]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阻斷IL-17A 可以降低ApoE2/2 小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Wilson 等[19]人也證明了BLM介導的肺纖維化依賴于IL-17A。
綜上所述,這項動物實驗研究證明了PM2.5可以通過誘導小鼠γδT 和Th17 細胞分泌IL-17A,從而加劇肺部炎癥反應。對于PM2.5 誘發(fā)和加重的多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目前還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但我們對IL-17A 導致的肺損傷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可針對PM2.5 誘發(fā)的肺部疾病尋求新的干預措施。有研究[20,21]發(fā)現(xiàn)固本止咳中藥可以減少肺組織中γδT 和炎癥細胞的浸潤,為我們下一步研究中醫(yī)藥干預PM2.5 導致的肺損傷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深入而系統(tǒng)地研究空氣污染尤其是PM2.5 所致人體危害,特別是呼吸系統(tǒng)危害,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價值,對減輕社會經(jīng)濟負擔亦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