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基于大量繪本閱讀的繪本創(chuàng)作,給小學一線教師寫作教學帶來了新思路。繪本創(chuàng)作能讓小學生從讀者轉變?yōu)閯?chuàng)作者,更有利于小學生掌握寫作手法,提高創(chuàng)造力。本文就從兒童原創(chuàng)繪本呈現(xiàn)的樣態(tài)分析入手,反思實際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實踐摸索寫作教學的新路徑。
【關鍵詞】繪本創(chuàng)作;寫作教學;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8-0137-02
Children's Original Picture Books Open Up a New Path for Writ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Jinan Furen School, China) ZHANG Ying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picture book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picture book readings has brought new ideas to the writing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icture book creation can transform primary students from readers to creators, and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primary students to master writing techniques and improve their creativity.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presented by children's original picture books, reflect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ctual writing teaching, and explores new ways of writing teaching through practice.
【Keywords】Picture book creation;Writing teaching; New path
一、緣起
基于前期大量的繪本閱讀,學生對這種圖文結合的表達形式越來越熟悉。教師根據(jù)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挖掘繪本中文字的表達特色,輔助學生學習表達。在這種師生共讀寫的氛圍中,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從另一方面講,學生從讀者身份中抽離出來,轉變成創(chuàng)作者,更有利于熟悉掌握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理性地參照對應故事中的角色,修正自己的行為,同時,繪本創(chuàng)作中圖畫的創(chuàng)作也為美育提供了的良好契機。
二、歷程
學生的繪本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向經(jīng)典致敬——模仿。學生讀了《我爸爸》《我媽媽》《猜猜我有多愛你》等經(jīng)典繪本后,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作了富有個性化的《我爸爸》《我媽媽》。在書中,愛抽煙的爸爸頭部變成了大煙囪,愛發(fā)脾氣的媽媽頭部變成了大獅子……人物特點鮮明,充滿了清澈有趣的生活氣息。第二個階段:自主創(chuàng)作。教師指導學生把自己創(chuàng)編的故事根據(jù)內(nèi)容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切割分塊,并教給學生內(nèi)容分鏡配圖。美術教師給予色彩搭配和布局設計的指導,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模仿到自主創(chuàng)作的跨越。第三個階段:從單一的故事創(chuàng)作到各學科的跨界融合。繪本創(chuàng)作由語文學科起源,因為美術學科的加入,激發(fā)了更多的可能。學校有一片農(nóng)場,實施勞動教育實踐,各學科開發(fā)了各種課程實施項目化學習,師生再次靈感突發(fā),除了生活經(jīng)歷可以寫成故事做成繪本,一個數(shù)學公式,一個科學原理都可以編成有趣的繪本,給同學們分享,既鞏固了自己的知識,還可以讓各個學科相互融合,融入更多的元素,讓內(nèi)容更加豐富。第四個階段:從平面到立體。美術教師經(jīng)常帶學生一起制作各種手工,尤其是各種小機關可以讓一些作品變得立體生動,何不把這些美術元素應用于繪本創(chuàng)作呢?于是,美術和語文兩個學科再次聯(lián)合,讓繪本創(chuàng)作從平面走向立體。
三、特點
學生原創(chuàng)繪本反映出以下幾個特點:1.生活中的真實經(jīng)歷都能成為故事的情節(jié),身邊的一草一木都能成為故事中的角色。他們對生活極其敏感,捕捉到很多細節(jié)。生活在學生眼中是多姿多彩的。2.學生很善于設置問題,導引讀者。他們有著兒童特有的狡黠,以真正的兒童視角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3.故事旨意很高大,不只是描述和回憶,更有他們這個年齡對生活真實的觀察和思考。
四、反思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第一學段要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第二學段要觀察周圍世界,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是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給學生想象的機會。在閱讀教學時,想象是有邊界的,大部分的想象是根據(jù)具體的語境想象畫面。寫作時,各種要求更是框住了創(chuàng)意的表達。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還沒有施展就進入了合理規(guī)范的要求。不是學生缺乏想象力,是教師沒有找到觸發(fā)想象力的點。懷著接納、欣賞的心態(tài),才可能讓學生保持想象的勇氣。
不會寫、寫不好,難指導,是小學習作教學的痛點。然而,在學生原創(chuàng)的繪本中,教師又看到雖然簡短卻流暢的句子,看到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看到出人意料的結局。都說語言表達是思維的外顯。維果茨基說:在書面語言中,由于缺乏情境的和表述性的支持,這就要求言語活動采用復雜的形式——使用草稿。從草稿到定稿的演變反映了學生的心理過程。思維有自己的結構。語言后面潛藏著的思維問題。思維向言語的過渡必須通過意義,然后通過詞。始物而行。言不是始物——行是開端;言為結尾,言使行圓滿完成。筆者嘗試用以上理論解釋繪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思維的變化。學生創(chuàng)作繪本前要在語言交際時的特定環(huán)境中,掌握充分的信息資料,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煉主題,然后再執(zhí)筆行文打草稿。這個過程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然而繪本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簡練性,簡練、淺顯;第二個特點是寓意豐富,引發(fā)思考。這些特點就要求學生從草稿到定稿的過程要凝練文字語言,和圖畫語言共同表現(xiàn)主題。同時,要將自己的一部分思維藏在語言后面,讓讀者在閱讀文字和圖畫中思索暗含的潛臺詞。這個過程又是一個從繁到簡的過程。此時,言才成了行的結尾,創(chuàng)作圓滿完成。應該說,大量的繪本閱讀給了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內(nèi)化了繪本的故事結構和語言范式,并遷移運用到實踐中。
五、實踐
(一)讀寫繪開啟低年級寫話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低年級寫話的目標是: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2.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3.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具體到每個學期又有不同的細化目標。教師挖掘梳理每課的寫話密碼,選擇相對應的繪本閱讀。學生在模仿中創(chuàng)作繪本,從而達到訓練仿寫簡單句式的目的。比如,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中,表達情感的句子 有 ,我就有多愛你。我愛你,就像。指導學生把最愛的人畫下來,然后配上這樣的句子,因為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情,又有有趣的寫繪形式,學生就在興致盎然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言語表達形式。
(二)繪本習作助力中年級習作起步
在中年級習作起步階段,寫話到習作的跨度較大,而教師的習作教學又有模式化傾向,沒有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導致學生表達固化,失去了童真童趣。繪本習作就搭建起了從寫話到段、篇的橋梁,為教材每一單元的習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架。如,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小小‘動物園”,教材要求能抓住家人與動物的相似之處,寫出家人的特點。為激發(fā)習作興趣,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把人物印象深刻的地方表達清楚,教師借助繪本《我家是動物園》降低學生習作難度。通過提供學習工具——表格,尋找祥太、爸爸與動物的相似點,再仿照繪本中句式聯(lián)結自己的家庭成員練習,完成習作的核心片段。接著請學生說說繪本中家里人物的“出場順序”,從而明白“介紹有順序”,最后請他們找出寫得最長的一個段落,從而明白“介紹有重點”,這就是“謀篇布局”的秘密。
以繪本為閱讀的起點,用繪本搭建習作的支架,最后用原創(chuàng)繪本達成寫作的一個個小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材、繪本閱讀和創(chuàng)作與寫話和習作教學有效整合,建構了一個從低段到中段,螺旋上升的繪本習作課程階梯。教師真正在習作教學中做到了讓兒童“我手寫我心”,靈性表達。
參考文獻:
[1]陸靜.牽手繪本閱讀,拓寬低年級寫作教學新路徑[J].華夏教師,2017(15).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