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楠茜
(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倪開宏,青年葫蘆絲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葫蘆絲之鄉(xiāng)第三代葫蘆絲傳承人,1988 年出生于中國葫蘆絲之鄉(xiāng)——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yǎng)鎮(zhèn)。他從小接受音樂熏陶,10 歲起向本土民間老藝人學習音樂。他多次與民族交響樂團合作,并受邀出國進行葫蘆絲文化推介與交流。作為當今炙手可熱的葫蘆絲新秀,他的作品精良,獎項眾多。其代表作有《花筒裙》《目瑙縱歌·熱》,出版發(fā)行的專輯有《葫蘆絲響起的地方》《梁河家鄉(xiāng)》等。
傣族是一個國際性民族,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在我國,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等地。傣族有自己的文字,民間音樂十分豐富,潑水節(jié)、花街節(jié)是其傳統(tǒng)節(jié)日。由于生產生活的需要,器樂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音樂風格婉轉細膩,葫蘆絲音樂的形式和內容也比較豐富。一是史詩性,例如《古歌》這首如史詩般的民間作品,講述了葫蘆絲誕生的古老傳說,堪稱傣族的英雄史詩作品;二是敘事性,例如《孔雀傳說》描述了傣族經典神話孔雀公主喃木諾娜和召樹屯王子的愛情故事,象征著和平與幸福的神話代代相傳;三是生活氣息濃郁,例如《趕擺》這首作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每到趕擺時,人們換上喜愛的新裝,懷著喜悅的心情,載歌載舞歡聚在一起。
《花筒裙》是倪開宏的原創(chuàng)作品,收錄于專輯《葫蘆絲響起的地方》。該作品豐富的技巧和濃厚的韻味令人沉迷。傣族筒裙是傣族女性的傳統(tǒng)服飾,即為下身筒子形狀的裙子,截面周長大于腰圍,多用綢緞或土布制成,款式有長短兩種,顏色在傣族地區(qū)各有不同,穿時裙擺長及腳面,一般用銀質腰帶束腰,裙擺下面有不同的花紋圖案,這種緊身裙使傣族姑娘的步伐輕盈又細碎,顯示她們身材窈窕,婀娜多姿,表現了婦女們獨特的審美情趣。
作品為并列單三部曲式,引子為散板,沒有換氣口,需要用循環(huán)換氣一氣呵成,由12356 五聲音階組成,是典型的民族調式。開始的長滑音要注意放慢手指下落的速度,和前后的顫音形成對比,緊接著的虛指顫音由強到弱,大連線的一串音要快速輕柔,如同蜻蜓點水一般,聲音中流動著美麗的傣鄉(xiāng)風景。A 段慢板由4 小節(jié)的間奏引出,其中,由2 句平行樂句組成的方整型樂段,是典型的8 小節(jié)起承轉合作曲法。音符之間的跳進體現了搖曳的身姿。樂曲中附點節(jié)奏、顫音、滑音、打音以及疊音的使用有一定的難度。演奏顫音時,手指要放松,滑音要迅速且自然,虛指顫音要若有若無。演奏時兩個小節(jié)換一次氣,所以演奏前,氣息一定要準備充足。每一句強弱起伏都是典型的棗弧形,要有流動的線條感,充分調動情緒,虛實結合。B 段氣氛較A 段更加輕松愉悅,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組合比A 段更具舞蹈性,連續(xù)滑音的使用是這一段的重點,手指一定要圓滑,每一句結尾空拍的前一個頓音時值不宜過于飽滿,要有顆粒感和彈性,這幾句的虛指顫音可以適當在短音上加波音,使旋律更加流動,展現一種柔美的身姿。C 段由間奏和變化重復A 段組成,速度幾乎是A 段的3 倍,9 小節(jié)舞蹈性質的間奏奠定了激動的情緒,第48—69 小節(jié)為打開副管的雙音演奏,有律動感的節(jié)奏把音樂推向高潮,突出三吐音的重音和跳躍性。長音加短音的組合和伴奏音樂的配器形成了多個聲部的層次感,一連串的倚音要迅速而清楚地滑過,體現出舞蹈的律動性。第70 小節(jié)進入突慢的自由傣族民歌風,音樂為散板節(jié)奏,無節(jié)拍,給演奏者留下了極大的發(fā)揮空間。因為只有一個換氣口,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著眼于長句子,氣息要恰到好處輕飄柔,利用循環(huán)換氣進行上行下行,使情緒更加飽滿。從71 小節(jié)的間奏開始,進入最后的華彩樂段,在C段快板的基礎上進行,速度為最快的激情風格,打開副管,雙吐音演奏。尾聲是整個樂曲的難點,20 個小節(jié)中間不能換氣,這對演奏者氣息和力度的要求非常高。演奏者舌頭要敏捷,手指也不能滯后于舌頭,兩者必須相互配合,在練習的過程中,由慢到快,舌尖靠前,手指放松,奏出節(jié)日時少女們歡快舞蹈的熱鬧場景。
1.結構特征和情感表達
《花筒裙》屬于傳統(tǒng)的并列單三部曲式,同時也有傳統(tǒng)葫蘆絲作品的一系列特點。全曲分為三個部分,從引子到尾聲,速度越來越快,情緒越來越激動,主體部分的旋律和內容在主題的變化重復基礎上層層遞進,尤其到了尾聲部分,渲染整個作品的情感,在一片熱烈的歡鬧聲中結束。具體來說,引子部分一是用裝飾音來對一些樂器進行模仿,二是通過一系列音符的快速跑動營造出一種聲音由遠處飄來的空靈意境。在慢板段落中主要由8 個小節(jié)主體樂段展開,主題旋律具有歌唱性,能讓人對傣族舞蹈浮想聯翩,結構上遵循起承轉合的規(guī)律,從慢板到快板,變化重復的旋律能夠加深聽眾對主題旋律的印象??彀宀糠謴臉非牡谌握归_,旋律和節(jié)奏突然變快,速度和力度與之前的樂段有很大差別,和慢板的柔美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慢板旋律和節(jié)奏的變化重復,從而使樂曲更有感染力。
2.裝飾音
裝飾音對修飾音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痘ㄍ踩埂芬泊罅窟\用裝飾音,比如倚音、顫音、滑音等。在演奏中,通過運用各種裝飾音,能夠使旋律線條更加起伏。比如在《花筒裙》的引子部分,顫音細膩輕柔,扣人心弦。通過虛指顫音和前倚音的推動,使樂句過渡更加清晰。在主題段,每句都會采用兩個相同音之間的打音,增強本音,突出裝飾的作用,讓樂句的氣息更加連貫,旋律充滿靈性。前倚音和滑音是樂曲思想的靈魂,表達了濃厚的地方韻味,使葫蘆絲演奏的音色更圓潤柔和。幾種裝飾音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填充了旋律,彌補了歌唱性旋律在發(fā)展動力上的不足,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增強了音樂的整體表現力,體現了作品的精髓。
3.節(jié)奏和旋法
對《花筒裙》來說,其節(jié)奏的自由化和規(guī)整化是較為重要的節(jié)奏特點。華彩樂段之前的自由民歌風,本身就具有即興性和敘述性,更加符合民間音樂的聽覺特質,這種即興并不是隨意而為,而是演奏者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而旋律段落中的節(jié)奏雖然每一段不同,但是每一段都是固定的,在演奏上運用了吐音加副管的二聲部技法,很好地演繹了傣族青年開朗、坦率、豁達的性格特點?!痘ㄍ踩埂吩谇{中大量運用了三度音程和裝飾音。這是典型的傣族音樂元素的旋法和音程結構,主題旋律整體呈現向下的趨勢,賦予感情表達張力,以跳進和級進相結合的旋法為主,時而高低起落,時而穩(wěn)重平緩,起伏明顯,音域寬廣,以偏音為裝飾音使樂曲更加生動形象,附點節(jié)奏加顫音伴隨著下行或上行的旋律形態(tài),表現出傣族少女輕歌曼舞的柔美韻律感。
4.配器
作品中用了多種樂器進行配器,比如弦樂、蘆笙、民族打擊樂、象腳鼓、低音提琴等,完美地刻畫了不同場景。弦樂和蘆笙的配合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低音提琴能給人們一種空間的厚重感,打擊樂個性突出,象腳鼓作為色彩性的節(jié)奏樂器,與铓鑼、傣镲組合在一起,廣泛用于傣族舞蹈中?!痘ㄍ踩埂放淦鲗哟吻逦l(fā)揮了每個樂器的音樂特性,體現了音樂語匯和民族精神內涵。
5.民間素材的應用
《花筒裙》作為傣族獨奏曲,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民間素材,很好地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比如,運用傣族舞蹈展現了一種輕盈的特點,這種輕盈的舞姿展現了身體的顫動和左右搖擺,在樂曲的慢板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傣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亞熱帶地區(qū),因此,傣族舞蹈的動作較為舒展,舞蹈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tài),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前后輕擺;腳多為腳后踢,踢起時快而有力,落地時輕而穩(wěn),猶如孔雀般輕盈和大象般穩(wěn)重。由于傣族婦女身穿緊身的傳統(tǒng)服飾筒裙,因此在日常生活和舞蹈中頗受限制,慢動作的舞蹈使步伐優(yōu)美而輕巧,感情內在而含蓄。以民間素材為基礎開展音樂創(chuàng)作,能夠賦予樂曲極大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
倪開宏創(chuàng)作的《花筒裙》獨奏曲展示了新一代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上的極大突破,引起了國內音樂界的關注。在音域這么窄的少數民族樂器上進行創(chuàng)新,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倪開宏老師采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為這首濃郁的傣族風樂曲賦予了生命,也讓大家耳目一新。這是對傣族音樂的一種突破,是新時代葫蘆絲獨奏曲的先鋒。在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和專業(yè)演奏家、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葫蘆絲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作曲家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才能創(chuàng)造出經典的民族音樂。老一輩的作曲家用民間小調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葫蘆絲獨奏曲,如《彌渡山歌》《小河淌水》等。而新一輩的作曲家學習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作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潑水歡歌》《篝火狂歡夜》等。葫蘆絲音樂的發(fā)展需要理論結合實踐,平衡公益與商業(yè)、藝術價值與娛樂價值、演奏技法與文化素養(yǎng)的關系,從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