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月 胡笑瑛
【摘要】 沃爾特·莫斯利是美國當代聞名于世的非裔偵探小說家之一,他的處女作《藍衣魔鬼》自發(fā)表以來獲得了無數(shù)獎項,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國內學者對這部作品的研究角度多樣,本文將從敘事學、話語與權力、空間理論、心理學、隱喻的角度對國內研究狀況進行評述與梳理《藍衣魔鬼》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總結研究的成果,同時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并對此建議,為后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沃爾特·莫斯利;《藍衣魔鬼》;國內;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3-0014-03
一、沃爾特·莫斯利《藍衣魔鬼》
沃爾特·莫斯利(Walter Mosley,1952—)是美國當代聞名于世的非裔偵探小說家之一。1952年出生在洛杉磯,父親是一名非裔美國人,母親來自俄羅斯猶太人移民家庭。正是由于家庭成員種族的多樣性和黑人民族燦爛的遺產(chǎn),使他對種族問題和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性有了多方面的理解。作為美國當代文壇備受推崇的非裔小說家,他已出版作品超過34部,并且被翻譯為21種語言,其中作品包括小說、科幻小說、政治專題和青少年小說等,并且以偵探推理小說和犯罪小說聞名于世。
自1990年處女作《藍衣魔鬼》(Devil in a Blue Dress)出版以來,莫斯利收獲了許多跨越了不同文化界領域的獎項,如夏姆獎、約翰·克雷西新血匕首、安尼斯菲爾德·伍爾夫好書獎、冒險者精神大獎、歐·亨利獎、格萊美獎、美國筆會終身成就獎和2020年獲得的美國文學基金會杰出貢獻獎章,莫斯利是該獎項32年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黑人男性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被《紐約時報》和美國出版界評選為當年的暢銷書,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更是對莫斯利的偵探推理贊不絕口。
莫斯利從20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藍衣魔鬼》,一經(jīng)問世便立即取得了讀者和文學批評家的稱贊,毫無懸念地拿下當年最佳暢銷書,該小說深刻地揭露了黑人犯罪與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的內在聯(lián)系。小說的主人公易茲是生活在洛杉磯的二戰(zhàn)退役黑人,他迫于房貸接手了一個尋找一名叫達芙妮的白人女孩的任務,從此被卷入到金錢、政治和無盡的欲望旋渦之中,這部作品既有對傳統(tǒng)偵探小說風格的繼承,又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題內涵方面有所超越。研究《藍衣魔鬼》不僅可以了解莫斯利及其作品,體會其作品中展現(xiàn)的黑人偵探文學特征,幫助讀者更深層次地思考種族壓迫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及非裔美國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性,建構相互扶持的生存空間。
二、國內研究現(xiàn)狀
國外對莫斯利的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并伴隨著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逐漸豐富與深入,國外文學評論家多從語言政治、權力與話語、敘事學、黑人文化身份以及互文性等多重視角,對作品進行分析解讀。國內關于莫斯利的研究起步較晚,譯本引進時間也較晚,于201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但通過莫斯利筆下的現(xiàn)代偵探小說,帶來了粗狂而古老的野生氣息,顛覆了白人作家筆下的現(xiàn)代文明,這些都吸引著中國學者對莫斯利的研究。本文將按照研究視角方法原則,如敘事學、話語與權力、空間理論、心理學、隱喻的角度對國內研究狀況進行評述,梳理《藍衣魔鬼》的研究現(xiàn)狀,由此幫助國內學者科學地理解該做的研究重點,以期挖掘新的研究視角。
(一)敘事學
敘事學特點是偵探小說最為突出的文學特征,有很多學者選擇運用敘事學視角對該小說進行批評研究。學者張永鋼(2009)篇名為《活特·莫斯利小說〈藍衣魔鬼〉敘事特征解析》的碩士學位論文,是國內第一篇研究《藍衣魔鬼》的文章,采用敘事學理論作為支撐,并從偵探小說傳統(tǒng)、敘事語言和敘事情境三個方面分析莫斯利的代表作《藍衣魔鬼》。該文章關注的重點是小說的敘事理論,其次是敘事語言,因而使得這篇文章不僅在語言上展現(xiàn)黑人話語的獨特魅力,更能突出這部偵探作品中包含的種族、身份等主題。[1]特別是筆者指出莫斯利運用嫻熟的經(jīng)驗自我引導敘事方法,將經(jīng)驗自我和敘事自我不斷轉換從而產(chǎn)生懸念,這種全新的懸念藝術不僅提高了讀者參與度,更是給偵探小說的傳統(tǒng)寫作方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敘事學理論作為支撐來研究偵探小說,也為研究其他通俗文學提供了新的方法。
學者劉澤(2020)發(fā)表的碩士學位論文《空間敘事視閾下的沃爾特·莫斯利〈藍衣魔鬼〉解讀》,選擇以敘事理論角度分析這篇文章,但較前人的研究角度更加細致、更加新穎。筆者選擇用加布里爾·佐倫的空間敘事理論分析《藍衣魔鬼》中非凡的空間敘事技巧。作者圍繞地質維度的空間復合體、時空體維度的歷時空間復合體、文本維度的空間建構從而體現(xiàn)了莫斯利對于非裔美國人生存困境、文化和身份的問題,表現(xiàn)了莫斯利對非裔美國人命運的高度關注,對不公的種族歧視制度的強烈批判。[2]這篇文章以其獨特的空間敘事視角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莫斯利的敘事技巧和小說中深刻的種族主題,同時這篇論文豐富了研究偵探小說的視角。
(二)規(guī)訓權力理論
規(guī)訓權力是少數(shù)族裔文學作品關注的重點,國內也有學者選擇規(guī)訓權力的視角解讀這部小說。在小說《藍衣魔鬼》中,黑人不斷遭遇著白人強加在身體和靈魂上的壓迫,然而在看似反抗的流動越界實踐中反而加固了黑白種族界線,也使之成為非裔美國人對自己身份認同的羈絆。有學者正從這一點出發(fā),運用??碌囊?guī)訓權力理論,著手分析這部偵探小說里包含地對現(xiàn)代規(guī)訓社會的批判。其中就有學者王曉瑞(2019)的文章《規(guī)訓權力視閾下〈藍衣魔鬼〉中的越界書寫》指出,黑人為了改變現(xiàn)有的生存窘境而不得以進行越界行為。顯性越界以空間的分配為主要表現(xiàn)。而隱形越界更多的是以易茲的種族意識的覺醒來外顯。[3]文章指出易茲遭受來自白人外界的權力壓迫,也遭遇了自身人格異化的變化,這由此喚醒了他體內對黑人身份的追求。通過描寫不合理的越界,莫斯利由此提出了當代黑人弱勢群體的生存策略的思考。
王曉瑞(2019)的碩士學位論文《解讀〈藍衣魔鬼〉中的??率揭?guī)訓權力》,依舊以??碌囊?guī)訓權力理論分析莫斯利的作品。相對前面的那篇文章,這篇文章在層級監(jiān)視的基礎上補充了另外兩個概念,規(guī)范化裁決和檢查,通過這三個方面來闡釋小說中易茲的生存在規(guī)訓權力的運作。重點講述了小說主人公易茲在規(guī)訓權力制約的生存環(huán)境下如何擺脫階級壓迫—身體壓迫和話語壓迫。[4]筆者指出莫斯利通過描寫黑人群眾面對不公平的種族歧視和壓迫,呼吁非裔人民和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人民應該堅持不懈的與以規(guī)訓權力為主導的美國社會做斗爭,追求自由、平等和話語權。
(三)空間書寫
另外也有學者從空間理論的視角對小說進行了科學梳理。小說《藍衣魔鬼》中存在著諸多值得挖掘的空間意象,學者王曉瑞(2018)在文章《〈藍衣魔鬼〉中的空間書寫與生存困境》指出,小說從物理空間變換后的自我迷失、心理空間異化中的精神畸變及社會空間壓迫下的奮力抗爭展現(xiàn)當代黑人生存的現(xiàn)狀。該學者以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為依托來研究文本的空間意向,主要是從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及社會空間為切入點,以此來揭示空間內涵與社會意義之間的關系。[5]筆者以空間理論作為載體,對文章的空間性進行描述,并且加以文本展現(xiàn)的種族壓迫、社會不公、政治腐敗,為讀者再現(xiàn)了二戰(zhàn)后的美國社會。莫斯利作為一名非裔美國作家,肩負起向大眾揭示黑人的艱難生存狀況和白人種族壓迫,同時呼吁黑人群體要努力建構生存空間,爭取自由和平等。筆者以空間理論的角度為研究莫斯利小說提供了新的多維視角。
(四)心理學視閾研究
國內有些學者注意到了小說中的心理學特征,如學者龐好農(nóng)(2012)的文章《多重人格、幻聽人格與后繼人格—— 〈穿藍裙子的魔鬼〉之心理學視閾研究》從分身性多重人格、良性幻聽人格和貪婪性后繼人格三個方面探討莫斯利在這部小說里所揭示的欲望驅動與人格裂變的內在聯(lián)系。[6]筆者指出莫斯利關于欲望在人格分裂方面的巨大驅動力,描寫了精神分裂中人格多重化的外在表現(xiàn),因而揭示了黑人在種族主義社會環(huán)境里心理扭曲的痛苦,也體現(xiàn)了黑人在困境中尋找自我的努力。以心理學角度的人格分裂表征的描寫,這種跨學科的角度開拓了當代非裔美國偵探小說寫作的新途徑。
(五)隱喻
小說中豐富的隱喻描寫激發(fā)了國內學者對此的科學研究。學者張藍予(2015)從中得到啟發(fā)寫了《非裔美國文學中都市“地下人”的文學傳統(tǒng)與超越—— 〈藍衣魔鬼〉的“地下人”形象和隱喻》。傳統(tǒng)非裔文學的“地下人”通常是指黑人卑微的社會身份,因而毫無存在感。筆者指出易茲被隱喻成“地下人”的形象。“地下人”易茲堅定而清醒地規(guī)避黑人身份這個社會風險,以偵探身份深入白人世界,隱藏自己的財富這個角度,看作是對傳統(tǒng)“地下人”形象的拓展和超越??坍嬃艘灼澴鳛樾潞谌说拇?,從現(xiàn)實出發(fā)主動探索黑人出路并進行自我拯救。[7]莫斯利筆下的新黑人的現(xiàn)代意識和自主精神把黑人形象推上路自立自強的新高度,從而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地下人”文學傳統(tǒng)的超越。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將“地下人”的隱喻意義與黑人偵探小說的有機結合,有助于突破已有的思維內涵,激發(fā)讀者的參與度。
(六)其他研究
族裔性是少數(shù)族裔作品永恒的主題,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針對小說突出的族裔性和民族身份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研究。黑人男性主體是非裔美國文學的族裔特點之一。學者羋嵐(2015)的文章《莫斯里小說〈藍衣魔鬼〉中男性主體身份的分裂與同化》指出本文研究的落腳點在黑人男性身份,結合易茲的黑人退伍士兵的雙重身份,應該如何面對重重身份危機,尋找自我主體身份。筆者指出莫斯利通過解構易茲自我主體身份、構建作為本我映像的他者以及達芙妮的身份冒充等方式來建構易茲分裂性的主體身份。[8]通過從社會性身份建構和文化表演理論的視角觀察,黑人男性在后殖民時代在身份構建中經(jīng)歷的異化,有助于理解黑人群體的自我身份定位,以及為黑人男性如何應對當代社會帶來的雙重身份危機。
非裔美國文學中不可避免的話題,即對家庭的渴望,對身份的認同、對民族根的文化的追尋。學者楊夢媛(2015)以家為主題線索,寫了《論“易茲·羅林斯”系列小說中非裔美國人對家的追尋》,該文將研究范圍擴大至莫斯利的“易茲·羅林斯”系列小說中,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以易茲為代表的二戰(zhàn)后黑人對家的追尋,對民族身份認同感的追求。雙重追尋下體現(xiàn)的是在美國夢的幻影下,黑人難以獲得話語權與尊重。[9]因此得出追尋精神家園與物質家園失敗的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但同時激勵了非裔美國族群為爭取平等而做出偉大斗爭。
三、結論
從以上綜述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已經(jīng)開始對非裔美國作家沃爾特·莫斯利作品的研究,研究視角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征。通過當前的國內的文獻梳理,研究方法趨于相似,大致可以分為敘事描寫和規(guī)訓權力的角度,缺乏創(chuàng)新視角。關于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達芙妮,沒有文章對她進行系統(tǒng)的批評與評論,國內文章研究的重點全部倒向男主人公易茲,然而達芙妮作為一名越界失敗的黑白混血兒對小說的族裔主題有深刻的影響,具有十分高的研究價值。與此同時,有學者注意到了小說中存在在非常豐富的隱喻表現(xiàn)手法,如色彩、空間、語言與人物形象,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完全展開分析。
因而宏觀上來看,莫斯利的其他作品中文譯本引入晚并且少,國內研究目前尚未形成對莫斯利這部作品研究的系統(tǒng)脈絡,缺少整體把握莫斯利作品的著作。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國內學者的研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研究視角趨于老套,生搬硬套文學理論,如某些視角下的研究;第二,在同一視角下的研究缺少聯(lián)系性,相對孤立;第三,暫未有學者涉及莫斯利的其他作品,研究對象過于單一;第四,缺少以莫斯利少數(shù)族裔身份的獨特視角下的偵探小說與其他偵探小說的對比分析。雖然相對國外,國內研究起步較晚,但由此可見相關的研究正在初步形成,視角也逐漸開闊。
參考文獻:
[1]張永鋼.活特·莫斯利小說《藍衣魔鬼》敘事特征解析[D].河南大學,2009.
[2]劉澤.空間敘事視閾下的沃爾特·莫斯利《藍衣魔鬼》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20.
[3]王曉瑞,王紹平.規(guī)訓權力視閾下《藍衣魔鬼》中的越界書寫[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3(01):114-119.
[4]王曉瑞.解讀《藍衣魔鬼》中的??率揭?guī)訓權力[D].大連外國語大學,2019.
[5]王曉瑞,王紹平.《藍衣魔鬼》中的空間書寫與生存困境[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4):498-501+507.
[6]龐好農(nóng),劉敏杰.多重人格、幻聽人格與后繼人格—— 《穿藍裙子的魔鬼》之心理學視閾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2,(10):68-71.
[7]張藍予.非裔美國文學中都市“地下人”的文學傳統(tǒng)與超越—— 《藍衣魔鬼》的“地下人”形象和隱喻[J].外國語文研究,2015,1(04):38-42.
[8]羋嵐.莫斯里小說《藍衣魔鬼》中男性主體身份的分裂與同化[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03):39-44.
[9]楊夢媛.論“易茲·羅林斯”系列小說中非裔美國人對家的追尋[D].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