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2017年秋季,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正式啟用,開啟了品德教學“德法兼修”的新階段。筆者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運用兒童劇,讓學生通過觀看、編演、感悟的方式,在認知中遵守法、在體驗中尊崇法、在生活中踐行法,切實提高了小學生的法治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本中,安排了大量的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繪本故事。這些兒童故事具有形象生動,便于小學生記憶的特征。而相關的法治知識就蘊含在這些繪本故事中,如一年級下冊《上學路上》“這樣安全嗎”教材中,選取了四幅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奔跑過馬路、乘坐自行車有不當舉動、坐校車打鬧、在小河邊玩耍,旨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安全隱患。
教師設置情景,將全班同學分成步行組、騎車組和坐車組,每組選一幅圖進行討論,想一想圖中的小朋友會說些什么?然后分角色進行演繹,形成簡短的兒童劇。同學們認真觀看,并思考這樣做帶來的后果會是什么?教師相繼補充相關法律知識。如步行組的同學奔跑過馬路,就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一條:行人應當在人行道內行走,沒有人行道的靠路邊行走?!缎W生行為規(guī)范》第十六條:遵守交通規(guī)則,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違章騎車。不在公路、鐵道、碼頭玩耍和追跑打鬧。
楊翠英老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中談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的范圍內樹立法治意識,從小有法治思維,懂得做事是有規(guī)則的,要按規(guī)則的要求、程序來做事。
《2011版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提出:本課程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有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這類活動是為了讓兒童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活動的關鍵是讓兒童獲得體驗,演技好壞并不重要。
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上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引導學生懂得國旗、國歌、國徽是國家的象征,并從國家層面理解這些標志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教材第10、11頁副版中的繪本“這時應該怎么辦”設置了四個情境,將學生經常遇到的跟國旗有關的場景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正確對待國旗。
課堂上,教師把這四幅情景圖出示后,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內容各小組選擇一幅進行合作編演??梢园l(fā)揮想象,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充實人物對話,要求要融入課堂上所學的法治知識。
學生一聽演一演,可來了興致。一時間,課堂上成了歡樂的海洋,老師也走到學生中間,聽取孩子們的意見并提出好的建議。在組長的帶領下,孩子們開始自導自演起來?,F(xiàn)對其中一個小組的兒童劇表演進行實錄:
學生A:我們小組匯報的兒童劇題目是《這樣的工藝品不好看》,選自教材第11頁第四幅圖。
學生A坐在桌位上,拿起一張一元錢的紙幣自言自語地說:我要用它來做一件好看的工藝品。
學生B看見了連忙阻止:不可以這樣做!”
學生A:為什么?這錢又不是搶的,是媽媽給我的零花錢。
學生B拿起那一張紙幣,指著上面的國徽說:這上面可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你看到了嗎?老師說過一切組織和公民,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徽。
學生A羞愧地低下頭:“我明白了,以后一定不會這樣做了。這樣的工藝品并不好看?!币贿呎f一邊把折到一半的人民幣重新展開、鋪平。
魯潔教授說:就《道德與法治》而言,無論是課程或教材,我們強調的是兒童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努力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體驗的過程就是教育內化的過程。
2019年10月,區(qū)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發(fā)出《以評促建,小學思政學科特色培育計劃》,其中指定內容之一為法治啟蒙。我校作為新基地學校特色培育申報項目為兒童劇表演。筆者根據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暑期檔孩子喜愛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創(chuàng)作了兒童劇《哪吒變形計》。通過發(fā)生在哪吒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讓孩子們知道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F(xiàn)選摘兩位學生的感悟如下:
學生一:通過這次兒童劇表演我知道了原來給人起外號和罵人不僅是不文明的行為,還是法律不能允許的;我還知道了人人都必須遵守交通規(guī)則,只有這樣人身安全才有保障。
學生二:通過這次排練,我知道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有一次在等紅綠燈的時候,有人看到對面沒有車就快速沖過去,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要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崔維云老師在《法治教育的理念轉向與教學建議》一文中說:學生在若干年后即便不能回憶所有學過的具體內容,但所學知識已經融入思維和行為之中,并緘默地、無意識地加以運用而不自知,這才是法治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