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云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200)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因此語音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英語教學與研究多集中于閱讀、口語、寫作等語言技能,英語語音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近年來,英語語音教學與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外相繼問世的著作或關注語音學及音系學理論(Roach,2009;Carr,2019),或介紹具體的英語語音教學資源、技巧(Kelly,2006),但是鮮有著作將英語語音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既注重將最新研究成果用于語音教學,又注重將語音實踐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對象,形成實踐研究之循環(huán)。在此背景下,Martha C.Pennington主編的《當代研究視角下的英語語音教學與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一方面以應用語言學為視角,將語音教學與語言習得理論、語言測評、教育技術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探討英語語音教學“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評”;另一方面,本書還以社會語言學視角,關注語音在法庭、醫(yī)院等真實社會情境中的實踐與研究,介紹了相關的前沿研究領域。因此,該書有利于英語學習者、職前或職后英語教師、英語語音研究者了解英語語音教學和研究的最新進展。文章將介紹該書的基本內容并進行簡要點評,以期對我國英語語音教學有所啟發(fā)。
該書第一章介紹英語語音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對音系學和發(fā)音進行了概述,分別從音段、韻律、口音等層面指出了掌握音系特征對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性,并介紹了應用音系學的重要概念,如音位和音位變體、語音產出和感知、口音和重音、可理解性等。作者強調,語音的音段及超音段特征能夠在交際中傳達不同的意義,如指稱意義、語用意義等,從而實現不同的交際功能,因此在語言教學中需要格外關注語音。
第二章分別闡述一語和二語習得視角下的音系學問題,其中重點介紹了影響二語語音習得的因素,包括語言遷移的影響、年齡、輸入和輸出的數量和類型、個體差異(學能、個性和學習風格、交際意愿)等,還介紹了二語習得領域的前沿研究方法,即利用大腦成像技術研究語音習得。
第三章概述了語音教學的發(fā)展歷程,分析了在不同時期語言教學觀念的影響下,語音在語言教學中所處的位置。本章節(jié)重點關注英語語音教學應該“教什么”,一方面,關于設計語音教學時如何確定語音教學模式和目標,例如將可理解性設定為語言教學目標后,確定達成可理解性的關鍵音位;另一方面,關于如何確定教學重點,其中涉及學習者需求分析、語音教學的側重點(如學習者偏誤、流利度、可教性/可學性等)。最后分析了兩個教學案例:分別介紹適應學生需求的語音教學、適應語言使用情境的語音教學。
第四章聚焦課堂英語語音教學,從具體操作層面為語音教學實踐者帶來啟發(fā),關注的話題包括:語音教師身份和表現;語音教師信念、知識、技巧,融入其他語言技能教學的語音教學;語音教學路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重音段或重韻律);語音教學活動和技巧(如精聽、糾錯反饋、影子跟讀等);還指出了適合表現優(yōu)異的語音學習者的語音學習策略。最后提出了最新語言或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語音教學,如多語背景下語音學習的社會語言學路徑。
第五章關于教育技術輔助下的語音教、學、評。本章簡要介紹了可運用于語音教、學、測的技術,深入探討技術影響下的語音教學法,如在語音教學中給出視覺化反饋和自動語音識別反饋。另外還總結了最新可運用于語音教學的技術手段,如聊天機器人、游戲、模擬仿真軟件等。最后還探討了計算機輔助語音教學的有效性。
第六章關于語音評估。本章首先介紹了語音評估的本質,然后重點闡述語音測評的標準,如準確性、是否地道、流利性、可理解性等。之后介紹了人工和機器語音評分,并對相關的信度和效度問題進行了討論。接下來介紹了標準化口語考試及量表中語音評估的標準,以及目前廣泛使用的自動口語能力評估系統(tǒng)。最后介紹了語音能力、課堂語音評估,并指出了未來語音測評的研究方向,即應該關注語音語用,將其作為交際技能的一部分。
第七章關于課堂外的語音研究和實踐,關注更廣泛的社會情境中的語音問題,如醫(yī)療、司法領域,本章以社會語言學為視角,探討語音如何在交際場景中塑造人們的身份。作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在工作場合需要更加地適應多元口音和音位多樣性,因此可理解性應該作為語音教學的目標。
第八章關于英語語音研究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重點介紹了多個語音教學研究主題:如二語口語和發(fā)音教學研究、發(fā)音教學實踐研究、語音教學的有效性、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背景下的語音研究。同時還對英語語音教學的常見誤區(qū)進行了澄清,包括發(fā)音的基本特征、語調和句型、節(jié)奏等。另外,還指出了現有語音教學和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從事語音教學的教師未及時了解相關研究結果、未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工具、不了解語音教學中的重要概念;而語音研究缺乏真實情境中的實證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如采用眼動技術、fMRI技術開展研究);語音測評方面缺少基本的效度研究;缺少非教育領域的語音研究等?;谏鲜霈F狀,本書指出了未來的重要研究領域。
作者在第一章梳理了語音學和音系學關于英語語音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探討語音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提供理論支撐;第二章到第五章重點討論英語語音的學、教、評,值得一提的是,還評析了相關的案例研究,對語音教學實踐進行了理論層面的反思;第八章分析了未來可以開展的語音教學研究。相較于以往英語語音相關書籍,多把理論與實踐割裂開來,或僅關注語音學及音系學理論,令一線語音教學者望而生畏,或僅介紹具體的英語語音教學資源、技巧,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而本書做到了理論研究支撐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深化理論研究。目前我國英語課堂中的語音教學形式以口頭發(fā)音訓練為主,既關注音段的發(fā)音,也關注重音、節(jié)奏、語調等超音段特征,馬秋武、趙永剛(2016)指出,語音教學作為應用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應該忽視語音學、音系學的相關理論,因此一線英語教師不但要提升自己的語音面貌,還需要關注語音教學理論和方法。綜上所述,本書對于一線語音教學實踐者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同時也為語音和語音教學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思路。
作者在第七章重點關注了課堂場景以外的語音研究,將語音問題置于更廣闊的社會情境中,這與以往立足于語音教學的語音研究相比,令人耳目一新。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出發(fā)探討英語語音教學的目標,指出在全球化以及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背景下,語音教學的關注點應該從口音轉向可理解度和清晰度。這體現出了近年來語音教學目標的轉向,即由追求地道的本族人發(fā)音,轉向可理解度,強調交際的有效性(田朝霞、金檀,2015)。另外還關注了課堂以外其他場景的語音實踐,如醫(yī)患溝通、案件偵查、政治人物通過語音進行形象建構等方面的語音研究。
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是語言教學未來發(fā)展的主要趨勢,語音教學也不例外。本書第五章重點介紹了計算機輔助語音教學,如利用計算機對學習者的語音面貌進行反饋或自動評分等。同時還介紹了一系列可用于語音教學的工具,如專門針對英語語音學習的移動 App、劍橋 Clear Speech App等。隨著人工智能、自動語音識別技術的發(fā)展,多款移動App能夠與語音學習者進行交互,對其語音面貌進行評價和反饋,如Supiki等。作者進一步指出,研究計算機輔助語音教學的有效性是未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本書的不足之處在于,它更關注英語作為一語的語音教學與研究,雖然也涉及了英語作為外語或二語的語音教學與研究(如探討影響二語語音習得的因素等),但并未專門針對二語語音的學、教、評進行討論,因此我國英語語音教學研究人員在研習本書時,尤其是關于語音教學“教什么”“怎么教”,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批判性地吸收,積極思考是否符合我國英語作為外語語言教學大背景。但即便如此,本書對于我國的英語教學研究者不失為一本頗有價值的參考書,希望該書能夠為英語語音教學者提供實踐指導,同時拓寬英語語音研究的研究思路,從而促進該領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