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波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華沖初級中學 江蘇 宿遷 223641)
近年來,中考命題一直秉承著“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根本,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不僅要將課本上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還要教會學生數學思想以及靈活變通到的解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了解教材,梳理教材,揣摩教材上各部分的設計目的。對初中數學教材例習題進行變式教學,能讓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的知識,獲取更深層次的理解。因為教材中的例習題只是最基礎的題目,將例習題變式。學生才算能將教材中的習題吃透,才有可能再遇到其他題目時,得心應手。
初中數學知識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正因為數學有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特點,所以學生一刻也不能懈怠,一旦哪部分聽不明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后面內容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導時要不斷的強化教材中的知識,切勿讓學生出現似懂非懂,模棱兩可的現象。教師在給學生進行例習題講解時,最好不要就題講題,可以將題目做適當的改變。在原本題目上增加或改變某個條件,將結論作適當的延伸,這種舉一反三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見識了稍微增加點兒難度的例習題,還讓他們在變式中融會貫通。[1]
例如,我們在學習二次函數時,課本上有一例習題是說,河上有一座拋物線形的拱橋,水面寬6m時,水面離橋拱頂部3m.因降暴雨水位上升1m,求水面的寬度。我在讓學生解答這道題時,將“因降暴雨水位上升1m,求水面的寬度”改為了“現有一艘寬度為5m,露出水面的高度為1m的船,是否能從拱橋駛過”。從而讓學生學會讀題,學會舉一反三。
數學公式在數學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在哪個階段學習數學,都離不開數學公式,換句話來說,是數學公式撐起了數學這門課程的整體框架。所以很多學生會對數學公式的學習感到頭疼,教師可以利用移項重組,穿插其他公式等方法進行公式變形。這種通過公式實現例習題變式的教學策略,能夠使學生深刻領會到公式的內涵,將公式使用的游刃有余,加深了對數學公式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對該公式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習。[2]
例如,我們在學習用開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一元二次方程時,通過求平方根的運用,不斷的將式子進行變形,讓學生領會將次的含義。無常數項:x2=9;移項:x2-9=0;增加系數:3x2-27=0;加括號:(x+1)2=2;(x+1)2-2=0;12(3-x)2=3;改變題目形式:(2x-1)2-(3-x)2=0;完全平方公式的運用:x2+4x+4=0,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平方差公式的運用:(x+2)(x-2)=-2x2+5。
初中數學教材中有關幾何的例習題,他們的圖形往往是最基礎的圖形,然而中考考題中的圖形是經過簡單的圖形重組形成的復雜圖形,可以說是基礎圖形的外展延伸。如果學生能夠將考題中的復雜圖形拆分成簡單圖形,那么很容易將題目攻克,因此教師在進行例習題變式教學中,可以對課本上的簡單圖形進行重新組合,將其得到一個新圖形,鍛煉學生分解問題的能力。[3]
例如,我們在學習九年級下冊第六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時,我通過對教材第73頁第二題的講解,通過相交、旋轉、平移等方式,將圖形進行變換,由最基礎的A字模型陸續(xù)轉變成x字模型、雙垂直模型,甚至三垂直模型,用動畫的形式演示圖形的變換,然后為同學設計出能夠通過添加輔助線或者本身就是A字模型轉換的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能夠從復雜的幾何體中,快速發(fā)現基礎模型,鍛煉學生快速發(fā)現解題思路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對初中數學教材中的例習題進行變式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這種有意識的變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將知識消化吸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在考試中隨機應變,鍛煉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反應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符合素質教育的內涵要求。因此,中學數學教師應該潛心鉆研課本上的例習題,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進行變式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