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慶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zhèn)中心學校 山東 利津 257400)
1.1 助跑的起跑姿勢不固定。助跑的起跑姿勢一般包括靜止姿勢和行進間姿勢兩種,絕大部分都采用靜止姿勢(助跑起跑姿勢包括蹲距式、半蹲距式和站立式起跑三種姿勢)。由于起跑的姿勢不固定,起跑后獲得的初速度不同,是造成踏板不準確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不均勻助跑加速。起跑后的加速跑一般都采用逐漸加速跑和積極加速跑兩種。加速跑的不固定、不均勻也是造成踏板不準確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步長和步頻不穩(wěn)定。由于起跑后為了獲得向前的較快的跑動速度,使技術動作出現(xiàn)了錯誤變形,片面地加大了步長或加快了步頻,造成了助跑節(jié)奏被破壞,這也是踏板不準確的根本原因之一。
1.4 場地、氣候和心理因素及其它方面的影響。單一的訓練場地,如果換了新的環(huán)境,運動員就不能很快的適應。季節(jié)不同,氣候的條件不同,訓練者心理素質的起伏變化,還有風向及其它各方面的影響也是造成踏板不準確的原因。
2.1 采用固定的助跑的預跑姿勢或設雙標志。跳遠時盡量采用一種較為固定的助跑的預跑姿勢,也只可以采用兩個助跑標志的方法。雙標志的方法是:在最快速度的跑動過程中,做出其中3步或4步之間的距離,反復跑動,多次測量,以求出最后的平均值(V2)米。然后從踏跳板反向量出(V2)米,做為第二標志。第一標志是在練習助跑時用固定的步數(shù)進行反復練習,并測出它們的距離(V1)米。例如:某運動員在跳遠時助跑采用24步,求出最后24步在反復跑動過程中的平均值(V1)米,做為第一標志;在踏跳板的反向測量出(V2)米,做為起跳的第二標志。這樣,設立了兩個標志,就大大提高了(訓練者或比賽者)準確踏板的信心。
2.2 反復跑步點。訓練者不斷地在快速的跑動過程中,固定助跑的幅度、速度和節(jié)奏。助跑時應輕松自然而富有節(jié)奏感,同短跑的技術基本相似。當跑到最后4步或3步時,應達到助跑的最高速度,加快最后幾步的助跑速度,主要是通過加快動作的速率即加快步頻來實現(xiàn)的。國外專家在理論上也進行過研究,前蘇聯(lián)莫納斯蒂列夫指出“跳遠成績?yōu)?、45米至8、15米的高級運動員,他們在成功試跳時的助跑節(jié)奏是依次加大最后三、四步的跑速”。他認為提高最后三、四步助跑速度是最為合理的。特勒茲所訓練的劉易斯的快速助跑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張起跳前兩步就是跳遠的全過程。倘若把助跑最后幾步的感覺比作駕駛汽車,那就不應該是消極地熄火而滑行上板;而應該是加大油門積極快速的上去。以保持最高速度的準確踏板。
2.3 場地和環(huán)境的變化。經(jīng)常在不同的場地、氣候環(huán)境下進行助跑的反復練習,并不斷的調整步點,以適應踏板準確的要求。訓練時不能在同一場地進行,不斷地更換新的環(huán)境;一年四季,天氣的變化反復無常,訓練者應保持長久的訓練,持之以恒;還有順風跑和逆風跑的訓練及練習者心理素質的調整等各個方面的訓練,能夠使訓練者在各個方面的適應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2.4 其它方法。分組進行助跑與踏板準確性的比賽,以克服緊張狀態(tài)下或競爭的情況下,踏不準板的心理障礙等等。
在跳遠的過程中,助跑是踏跳的基礎。要求助跑不僅要快,而且要踏板準,即要良好的助跑穩(wěn)定性、助跑距離和步長穩(wěn)定,否則再好的素質也可能功虧一簣。所以,助跑時要做到快速、準確、平穩(wěn)、直線、輕松有節(jié)奏、攻板意識強等要求,這就為積極、快速、有力的踏板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踏跳時應盡所能的改變身體重心向前運動的方向,掌握好適宜的騰起角度(一般為180-240),騰起的初速度要達到最大,擺動腿與雙臂的擺動要積極、有力地與踏跳動作協(xié)調配合。因此,踏板動作是跳遠技術中最關鍵的階段,望廣大訓練者積極努力地提高踏板的準確性和不斷完善助跑與踏跳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