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
摘要:科學技術的誕生象征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科學教育在小學階段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小學科學教師細心鉆研新教材,創(chuàng)設具有新意的科學實驗活動。本文研讀新教材后發(fā)現其具有完整性、層次性和實踐性特點,提出開展小學科學課堂實驗活動時應精心準備實驗器材、實驗演示認真對待、分組探究開展實驗及實驗指導驗證結論的策略,以其能為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新教材;小學科學;課堂實驗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產生有著不可估量的效果,“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實施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基礎是教育。2019年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變化,在內容標準上進行學段的劃分,強調學習進階理論在設計中的地位。小學科學新教材已經被廣泛試用,不難發(fā)現在新教材中更能夠凸顯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小學科學新教材試用中,有些教師對新教材中的內容不知所措,感覺教材中的順序凌亂、內容簡單,使教師沒有什么講授的內容。因此,為了能夠轉變應試教學思想以及能夠克服困難正確使用新教材,一定要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對教材盡快掌握,深度研究教學內容,不斷摸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助力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一、小學科學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一)完整性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新教材的變化還是比較突出的,舊版本教材中的知識就結構體系比較分散化,內容較為零星散散、知識之間的銜接缺乏完整性,而新版本的教材中是以單元形式來編排的,知識的整體結構也完善舊版本中的缺陷,使內容之間形成連續(xù)的整體,知識點能夠自然銜接,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在新教材的編寫中,能夠有目共睹體現出教材的完整性,無論對教師教學方式、教材的理解力,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都能夠充分發(fā)揮知識整合的作用。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新教材講授時,要有整體教學的觀念,從單元教學的角度出發(fā),對整個單元的理解要通透,將每節(jié)課程都能做好自然銜接。
(二)層次性
在小學科學新教材的單元編寫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教材的知識結構,在小學科學新教材編寫中注重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節(jié)課程之間到每個單元之間的銜接,一定要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在其中任意一個單元教學中如果有脫節(jié)的情況都難以完成教學目標。教材的編排是引導教學的大方向,新教材的更新使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都發(fā)生全新的改革,所以小學科學教師應當重新定位,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識。對新教材的應用,應當由簡到繁、由表面到本質,這樣的教學手段能夠具有針對性、具體性、細化性,每個教學內容都能夠緊密相連、層層遞進,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知識之間完美串聯,真正體現出新教材的獨特優(yōu)勢。
(三)實踐性
縱觀小學科學新教材中,每一個單元和教學版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由彩色圖片繪制加上問題設問的方式以及任務的提示呈現出來,這些帶有任務性質的教學素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也能夠成為學生之間探究科學知識的重要題材,也是教師組織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的主要媒介。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想提供給學生有利的材料進行探究摸索、觀察學習,就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采用多種途徑收集科學材料,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切身體會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探究科學知識的樂趣和欲望,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和學習習慣。
二、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策略
小學科學這門學科在小學生科學啟蒙階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學生能夠打好基礎的一門學科。小學科學聯系生活實際、動手實踐、探究思考、思維創(chuàng)造等方方面面,學好這門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茖W課程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需要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通過實驗能夠發(fā)現其中的奧妙,解開自己心中的謎團,通過實驗能夠對知識理解更加通透。因此,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能夠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力,從而提升其學科素養(yǎng)和科學認知。
(一)精心準備實驗器材
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是整個教學中的重點組成部分,實驗操作的環(huán)節(jié)比較多,實驗器材的準備工作是不可疏忽大意的,在課前一定要將隨堂實驗的器材準備完善,以便在課上出現問題,確保實驗操作能夠順利進行??茖W實驗紛繁多樣,有的小實驗在器材上沒有現成品,需要動手制作完成,在實驗中會有很多突發(fā)情況,比如在進行“反沖現象”的小實驗時,教師就需要親自動手準備水的反沖實驗器材,這就要花費時間精力去搜集大量的易拉罐來完善器材,并將易拉罐扎上數個小孔,在課上使用。還有一種情況比如進行“測量太有的高度”,天有不測風云,上課前晴轉陰了,這個時候又不能影響課程安排,那么教師可以借助素描室的太陽燈,采用這一工具當做實驗器材,讓學生進行現場測量。
(二)實驗演示認真對待
小學科學學科重中之重在于教師在課堂上操作實驗的過程,教師在課上要結合理論知識,善于向學生展示實驗操作,這樣能夠轉變學生的學習思路,能夠將抽象化的知識通過觀看實驗,轉變?yōu)榫唧w化、形象化,學生們能夠更加直觀的接收所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地觀察實驗過程和一些反應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點能夠恍然大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通常情況下實驗與文字性內容相比,學生更容易記住實驗操作的過程,由此可見,教師在課上進行實驗操作演示這一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
(三)分組探究開展實驗
理論知識的學習,加上實驗操作的演示,下一步就是讓學生們親自操作。教師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實驗操作,在各個小組中學生之間可以共同探究、思考、總結,對所學的科學知識、定律等內容進行檢驗,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中,以此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推薦學生實驗效果強、帶有趣味性、危險系數低的科學實驗。比如,利用所學理論知識熱脹冷縮的原理來開瓶子,讓學生在實驗中積極動腦、大膽動手,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摸索,重視學生在實驗后的反饋以及實驗操作的完整性。
(四)實驗指導驗證結論
教師在組織指導學生實驗操作時,不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更是為了能夠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學會觀察實驗的現象,從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的過程。驗證結論也是在整個科學實驗中最關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操作需要驗證所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無誤,之后要再一次進行實驗操作,要得出前面結論的正確性,這樣反反復復地操作能夠在無形中鞏固知識、掌握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要大膽開放,在一旁做好點撥和引導,不要將自己的結論強加于學生,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今后更好的發(fā)展。
我國基礎教育教學已經走進十二年的光輝歷程,小學科學這門學科一直被我國作為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基礎課程。新改版的小學科學新教材主要圍繞素質教育來開展,突出新教材在內容上的新穎和學習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不僅在教學觀念上更新換代,還把傳統(tǒng)教學與現代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靈活性。在教材編排上,我們不難發(fā)現在設計習題上較以往相比更加靈活、開放,充分給小學生提供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發(fā)揮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強調“學必有得,得必有創(chuàng)”的創(chuàng)新思想意識。另外,小學科學新教材更注重圖文并茂的編排設計,能夠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自主觀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路清晰、邏輯感強烈,思維開放能夠提高小學科學的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這門學科具有探索性、實踐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新教材進行深入研讀,掌握教材主題,教學時靈活運用,只有在細心研讀新教材基礎上,才能創(chuàng)設出新型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實踐操作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格局、開拓眼界,在日積月累中豐富學習經驗,促進學生養(yǎng)成科學自然觀與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阿娜.小學科學教材的意義創(chuàng)生式理解[J].教學與管理,2020(32):62-64.
[2]薛蓮.淺談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常見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7):123.
[3]韓相欣.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