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孫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后人尊稱他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等,稱譽他是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孫武所作《孫子兵法》,則被奉為兵家寶典,受到后世很多學者的關注,在古代軍事理論和戰(zhàn)爭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東漢王充把孫武與吳王闔閭看作是世間善于用兵的典型代表。王充在《論衡·量知》中說:“孫武、闔閭,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戰(zhàn)必勝;不曉什伯之陳、不知擊刺之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薄?〕三國時曹操則認為,《孫子兵法》是所有兵書中的佼佼者。其《孫子序》說:“圣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2〕唐代杜佑指出,孫武的《孫子兵法》鮮明地體現(xiàn)出兵學的要旨?!锻ǖ洹け颉氛f:“語有之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誠謂得兵術之要也。以為孫武所著十三篇,旨極斯道。故知往昔行師制勝,誠當皆精其理。”〔3〕可見,宋代以前,學者們多認為孫武是善于用兵的良將,其所著《孫子兵法》則總結出了戰(zhàn)爭的基本規(guī)律,深合兵術之要道,而鮮有對孫武及其著作提出批評者。
一
較早對孫武和《孫子兵法》提出尖銳指斥的,當屬宋代蘇洵。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蘇洵寫就的論兵著作《權書》,被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推薦給宋仁宗?!稒鄷钒ㄊ恼?,既有軍事理論方面的,如《心術》《法制》《強弱》《攻守》《用間》等;也有評論兵學人物的,如《孫武》《子貢》《項籍》《高祖》等。其中《孫武》一篇,對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進行了評價。
蘇洵所寫的《孫武》〔4〕,共計七百多字,雖肯定了孫武及其兵學著作的地位和價值,但更多的是對孫武作戰(zhàn)中“三失”的批評。其文曰:“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碧K洵認為,《孫子兵法》主要論述了用兵的謀略和軍事思想,是自古以來其他兵書難以比擬的優(yōu)秀兵書。
隨即,蘇洵筆鋒一轉,指出孫武的軍事理論非常高超,論述兵謀戰(zhàn)策妙不可言,但他在作戰(zhàn)實踐中,不能每戰(zhàn)必勝,指揮戰(zhàn)爭的做法與《孫子兵法》中所總結的軍事原則相差甚遠,甚至不能完全貫徹自己的軍事主張,因而慘遭失敗。其甚至曰:“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碧K洵認為,孫武不能踐行自己提出的作戰(zhàn)原則,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吳軍征伐楚國的柏舉之戰(zhàn)。當時,孫武輔佐的吳國招致秦、楚、越三國的聯(lián)合對抗,而孫武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吳國陷入禍患之中:“吳王闔廬之入郢也,武為將軍,及秦、楚交敗其兵,越王入踐其國,外禍內患,一旦迭發(fā),吳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p>
蘇洵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惡果,與孫武指揮作戰(zhàn)的過失有直接關系。蘇洵尖銳地指出:“若按武之書,以責武之失,凡有三焉?!比缓螅K洵根據(jù)《孫子兵法》之《九地篇》《作戰(zhàn)篇》等篇章的內容,逐條分析了孫武的三大過失之處:一是失掉了與秦國的邦交而讓申包胥哭庭于秦,致使秦國出兵救援楚國;二是長久暴師,致使楚國有機可乘;三是縱容伍子胥挖掘楚平王墳墓、鞭撻尸體,激怒楚國人。蘇洵具體分析說:“《九地》曰:‘威加于敵,則交不得合?!涫骨?,得聽包胥之言,出兵救楚,無忌吳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戰(zhàn)》曰:‘久暴師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還,可謂久暴矣。越人能無乘間入國乎?其失二也。又曰:‘殺敵者,怒也。’今武縱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復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敵,此司馬戌、子西、子期所以必死讎吳也。句踐不頹舊冢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知謀與武遠矣。武不達此,其失三也?!?/p>
蘇洵指出,孫武這樣做,是與《孫子兵法》中的作戰(zhàn)原則相抵牾的,最終使吳國陷于內憂外患之中。這就說明,孫武的軍事實踐與其理論相互脫節(jié),甚至自相矛盾。蘇洵還認為,在吳國攻打楚國、攻入郢都的戰(zhàn)爭中,孫武的功勞也不值一提:“然始吳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蓋亦鮮耳?!?/p>
除了指斥孫武在戰(zhàn)爭中的過失、否定孫武的軍事功績之外,蘇洵還通過與軍事家吳起、韓信進行對比,指出孫武在戰(zhàn)爭中取得的成就微乎其微。蘇洵認為,吳起著有《吳子》48 篇(現(xiàn)多已亡佚),雖然其軍事理論相比《孫子兵法》而言缺乏系統(tǒng)性、嚴密性,但“吳起始用于魯,破齊;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復霸”。西漢初年的名將韓信,雖然沒有留下軍事著作,但他善于統(tǒng)軍,帶兵多多益善,與敵交戰(zhàn)每戰(zhàn)必勝。至于孫武,“所為反如是,書之不足信也固矣”。據(jù)此,蘇洵認為,在軍事領域,能言未必能行,能行未必能言,用兵貴在戰(zhàn)爭中靈活地運用軍事謀略。好的將帥,應該既能精通軍事理論,又能善于指揮作戰(zhàn)。
《孫武》這篇文章,反映出蘇洵注重實用的兵學理論及有作戰(zhàn)能力的良將標準:“求之而不窮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與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幾人?求之于言而不窮者幾人?言不窮矣,求之于用而不窮者幾人?嗚呼!至于用而不窮者,吾未之見也。”而在文稿的最后,蘇洵指出,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則,在于重視兵士的作用:“故夫用兵,豈有異術哉?能勿視其眾而已矣?!薄?〕這一觀點,與蘇洵《權書·心術》中所闡述“為將之道,當先治心”〔5〕的原則,前后正相呼應。
按照這樣的評價標準和原則,蘇洵認為,孫武只是長于言兵而無用兵之能,甚至認為孫武名不副實,實在不是大將之才。相較于前代學者對孫武和《孫子兵法》的高度贊揚,蘇洵公開批判了孫武的所謂背離《孫子兵法》作戰(zhàn)原則之“過失”。不僅如此,蘇洵還明確宣稱所作《權書》雖是一部兵書,但自己絕非孫武的跟從者:“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為孫武之徒也。”以至于在論述中,凡是涉及孫子的地方,他也一概稱為“孫武”,而不以“子”尊稱之。這些細節(jié),都表現(xiàn)出蘇洵明顯地排斥孫武和抑止傳統(tǒng)兵學的傾向。
蘇洵對孫武進行批判,有別于前代學者對孫武的褒揚。這與宋代文人好議論、好翻案的風氣息息相關,屬于對歷史人物批判指責之反諷式接受。〔6〕從自身立場來看,蘇洵以儒家的仁義為己任,所作《權書》的目的也是為了宣揚仁義:“《權書》,兵書也,而所以用仁濟義之術也。……夫孫氏之言兵,為常言也。而我以此書為不得已而言之之書也。故仁義不得已,而后吾《權書》用焉。然則權者,為仁義之窮而作也?!薄?〕作為提倡仁義的儒者,蘇洵關心兵事,但與傳統(tǒng)的兵學思想存在著矛盾和對立,故而不能在儒學與兵學之間找到恰當?shù)慕Y合點。如此一來,由于蘇洵對孫武的批判,就無法有效提升相關的軍事理論,也無法對軍事實踐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這一點,也應該是北宋時期“積貧積弱”局面出現(xiàn)的社會原因之一。
二
蘇洵對孫武和《孫子兵法》的批判觀點出現(xiàn)之后,宋代其他一些學者也對孫武及其兵學提出了批評。如歐陽修在《孫子后序》中說:“武之書本于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奇,宜其說者之多也?!晃鋰L以其書干吳王闔閭,闔閭用之,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夫使武自用其書,止于強伯。及曹公用之,亦終不能滅吳、蜀,豈武之術盡于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8〕意思是說,孫武的《孫子兵法》缺乏實踐性——孫武自己使用這些計謀不能實現(xiàn)作戰(zhàn)的勝利,而三國時的曹操運用這些計謀也沒能滅亡吳、蜀兩國,這就證明《孫子兵法》自有其不足之處。
作為蘇洵的兒子,蘇軾在兵學方面繼承了父親的一些觀點。其所作《孫武論》指出:孫武“智有余,而未知其所以用智”。又說孫武“知為吳慮而已矣。是故以將用之則可,以君用之則不可”。至于《孫子兵法》這部兵書,蘇軾則說:“今其書十三篇,小至部曲營壘、芻糧器械之間,而大不過于攻城拔國用間之際,蓋亦盡于此矣。天子之兵,天下之勢,武未及也?!薄?〕蘇軾認為,孫武是一個睿智的人,但不能充分發(fā)揮、使用其才智;此外,孫武只為吳國一國考慮,沒有顧及天下的整體利益。所以,《孫子兵法》的弊端,也正在于此,即缺乏綜合考量的立場。蘇軾曾明確表示,《孫子兵法》只可用于軍事,而不適合于政治管理。
北宋時期,朝廷頒行官方認可的軍事教科書《武經(jīng)七書》,《孫子兵法》也被收錄其中。作為編校《武經(jīng)七書》的武學博士,何去非對孫武也進行了批評。他在《魏論》中說:“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于其所自用?!薄?0〕另外,他認為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戰(zhàn)況更加復雜,《孫子兵法》也有無法顧及的方面:“至其所以因事設奇,用而不窮者,雖武之言有所未能盡也?!边@種言論,實在過于強人所難。因為,任何人都無法完全預測出將來要發(fā)生的事情,更遑論提出完美應對的方法了。
到了南宋時期,學者葉適在給皇帝所上《賢良進》中,把孫武視為“譎詐之雄”。其《兵權上》說:“至于孫武,始棄法而言智,其著兵之情,奇正分合,豫應天下之變,百出而不窮,以詐自名于世,而曰兵徒詐而已矣。蓋管仲、咎犯之所略用而未詳,陰取而諱稱者,武盡載之。而后世之好為詐者,思欲出武之外,亦終不可得。然則武真譎詐之雄者也。”葉適認為,春秋時期的管仲、咎犯使用謀略但不愿大肆宣揚,而孫武崇智尚詐,在《孫子兵法》中詳細加以記載,以致貽害后世。至于孫武的軍事功勞,葉適也不予認可:“計武著書及用事之時,亂楚與越,亡吳而侵壞中國,然則武術之無救于國家,亦可見矣。然則雖為將,亦不可用也?!薄?1〕也就是說,孫武的術略,既不能拯救陷于危亡的國家,對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也沒有用處。
而戴溪《將鑒論斷》中為孫武立傳,認為他缺乏仁義:“然武之操術,有余于權謀而不足于仁義;能克敵制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可以為春秋諸侯之將,而不可以為三代王者佐矣?!薄?2〕也就是說,孫武有兵學權謀,能夠克敵制勝,可以作為軍事將領,但缺乏儒者的仁義,不能很好地輔佐國君,也就不能有利于國家的發(fā)展。
此外,蔡襄作詩《孫武篇》說:“入宮無所解,因笑得君憐。豈知孫武子,自欲逞威權?!薄?3〕認為孫武通過震懾和訓練宮女,得到國君的賞識,大權在握,實際上這是他自我炫耀權威的做法。詩中表達了對不幸之無知者的哀嘆,以及對孫武借他人性命揚名立萬的批判。
由此可見,自從蘇洵在《孫武》一文中對孫武及其兵學思想進行批判之后,宋代一些學者秉持質疑傳統(tǒng)兵學的態(tài)度,有意無意地貶低了《孫子兵法》的時代價值,從而為孫子兵學的研究設置了重重阻礙。這與宋代文人力圖破除陳見、標新立異、喜好翻案的追求有關,也與他們沒有站在歷史情境的角度辯證地綜合評價歷史人物有關。
三
當然,宋代也有學者肯定孫武與《孫子兵法》的作用和地位,并與“先王之訓”亦即儒家的思想作對比,認為孫武是“立言之君子”。如黃震《孫子兵書》分析說,孫武無論是“言兵”,還是“論將”,都沒有提到殺戮,并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對長久用兵保持警惕之心:“蓋終始未嘗言殺,而以久于兵為戒?!睂O武及其兵法,與儒家所推崇的“先王之訓”的唯一區(qū)別,就在于使用了“詭道”這一詞匯。但是,“詭道”的含義,實質是指用兵的藝術和手段,并非社會生活中的“奸詐”行為。孫武是實事求是地論述‘詭道’,不是虛偽地把詭詐變成所謂的“忠誠”:“所異于先王之訓者,惟“詭道”一語,然特自指其用兵變化而言,非俗情所事奸詐之比。且古人詭即言詭,皆其真情,非后世實詐而反謬言誠者比也。”
黃震指出,孫武談兵的宗旨,在于客觀地闡述指導戰(zhàn)爭的規(guī)律和原則,并非以好戰(zhàn)和嗜殺為目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孫武可視為君子“立言”的典范:“若《孫子》之書,豈特兵家之祖,亦庶幾乎立言之君子矣!諸子自荀、揚外,其余浮辭橫議者莫與比?!薄?4〕就是說,從歷史影響方面來看,諸子百家中除了荀子和揚雄之外,其他的學者都不能和孫武相提并論。
“立言”是儒家追求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三不朽”范疇之一。儒家認為,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人的一生都應該積極奮進,有所建樹,要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所謂的“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晉國范宣子與魯國叔孫豹討論“不朽”的問題,范宣子說:他的家族從堯舜時期就已經(jīng)受封為貴族,歷經(jīng)夏、商、西周,一直到春秋時期,世代受封,延續(xù)千年以上,長盛不衰,這是不是可以稱得上“不朽”了?叔孫豹回答說:這還不能算是“不朽”,只能說是世祿,真正的“不朽”,應該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15〕。孫武作有《孫子兵法》,并且澤被后世,所以應看作是“立言”的典范。
宋代以后也有一些學者并不贊同蘇洵的觀點,認為他沒有結合當時具體的實際情況去考量孫武的處境和做法。如清代魏源在《孫子集注序》中說:“嗚呼!吳,澤國文身封豕之蠻耳。一朝滅郢,氣溢于頂,主驁臣驕,據(jù)宮而寢。子胥之智不能爭,季札之親且賢不能禁,一羈旅臣能已之乎?故《越絕書》稱‘巫門外有吳王客孫武冢’。是則客卿將兵,功成不受官,以不盡行其說故也。”〔16〕這是魏源針對蘇洵責難孫武在吳軍征楚的“柏舉之戰(zhàn)”中言行不符、自己的軍事理論得不到貫徹(“不盡行其說”)的觀點所進行的辯解。意思是說,當時吳國還是落后的蠻夷之地,一舉攻破楚國郢都之后,國君志得意滿,臣子洋洋得意,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以為吳國的軍隊勢不可當。這種情況下,主政的重臣如伍子胥、季札等都不能爭辯禁止,孫武以客卿的身份在勸諫君主方面更是無能為力,故而不能求全責備。魏源認為,蘇洵不看歷史背景的異同,不顧客觀形勢的變化,片面要求孫武個人能“挽狂瀾于既倒”,有過于苛求古人的思想傾向。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晚清文人施補華專門作《書蘇明允〈權書〉論孫武后》一文,駁斥蘇洵對孫武“三失”的指責。施補華分析說:“伐楚之役,闔閭身在兵間,介弟如夫概王,親信之臣如伯嚭、子胥,皆與計謀歷行陳。武不過將其一軍,為之先導耳,不以伐楚之權寄之武也。”指出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吳王闔閭倚重親信大臣行軍布陣,孫武只是負責率領先導之軍的將領。吳王并未過于看重孫武,當然對于孫武的諫言也不會完全聽從。至于蘇洵提到的“三失”,確實是吳軍此戰(zhàn)存在的問題。孫武既然能在《孫子兵法》中寫出相關的作戰(zhàn)原則,也會對吳王提出這方面的諫言,只是國君沒有聽從而已:“所蹈三失,武所著書,既能言之,未有目睹躬親而不執(zhí)此以諫者。當時未紀其詞,必闔閭未之聽耳?!庇纱丝磥恚欠褡裱鲬?zhàn)原則的主動權不在孫武手里,而在吳王闔閭那里:“權不在武,而以矛刺盾,謂武書言之不讎,何足服武之心乎?”〔17〕也就是說,若孫武在世,并不會折服蘇洵的這種指責。
四
綜上所述,自春秋時期起,孫武的軍事功業(yè)與《孫子兵法》的軍事謀略就為世人所矚目,很多學者和文人折服于孫武的治軍能力及其兵法思想的宏富,給予褒揚和肯定。宋代以前,少有學者批評孫武及其兵法,而自蘇洵作《孫武》一文始,認為孫武在指揮戰(zhàn)爭的過程中,未能遵循自身在《孫子兵法》中總結的一系列作戰(zhàn)原則,從而犯有“三失”的過錯,導致吳國慘敗。此后,宋代一些學者如歐陽修、蘇軾、何去非、葉適、戴溪、蔡襄等,紛紛對孫武及其兵法進行批判,或批判其詭詐,或對其軍事作用竭力貶低?!?8〕清代學者魏源、施補華等,則圍繞蘇洵對孫武的指斥,指出應該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客觀地評價歷代人物,從而對孫子及其兵法進行正確定位。
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已經(jīng)證明,孫武是名副其實的著名軍事家,《孫子兵法》是出現(xiàn)最早、最為系統(tǒng)和精辟地論述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的兵學著作,在世界上享有至高無上的聲譽,當之無愧。當代社會,各界人士應認真學習孫武及其兵學的精神和原則,在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借鑒其兵學精髓,為文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1〕王充:《論衡》,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162頁。
〔2〕曹操:《曹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03頁。
〔3〕杜佑:《通典》(第2 冊),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4〕蘇洵:《蘇洵集》,中國書店2000年版,第16~17頁。
〔5〕蘇洵:《蘇洵集》,中國書店2000年版,第9頁。
〔6〕蔡丹:《古代詩人接受〈史記〉論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5年版,第246~247頁。
〔7〕蘇洵:《蘇洵集》,中國書店2000年版,第9頁。
〔8〕歐陽修:《歐陽修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56頁。
〔9〕蘇軾:《蘇東坡全集》(下冊),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15頁。
〔10〕何去非:《白話何博士備論》,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130頁。
〔11〕葉適:《賢良進》卷四,清嘉慶《宛委別藏》本,第1~2頁。
〔12〕戴溪:《將鑒論斷》卷一,明鈔本,第1~2頁。
〔13〕蔡襄:《蔡襄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頁。
〔14〕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筆記·黃震日鈔》(第10 編第10 冊),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第196頁。
〔15〕左丘明:《春秋左傳》(第6 冊),線裝書局2016年版,第2024頁。
〔16〕魏源:《魏源全集》(第13 冊),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04頁。
〔17〕施補華:《澤雅堂文集》卷三,《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05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05頁。
〔18〕魏鴻:《〈權書〉與〈孫子兵法〉異同探論》,《軍事歷史研究》2006年第2 期,第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