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而且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過程等,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實現(xiàn)新的變革,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更有針對性,更加可接受。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
當前,新媒體以其數(shù)字化凸顯、交互性、虛擬性、個性化、專業(yè)化和即時化等特性進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維模式,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載體和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充分利用新媒體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是引導大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一環(huán)。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個釋疑解惑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因此,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為主。
(一)世界觀教育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教育是引導大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論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世界觀教育一是使得大學生在想問題、辦事情時都能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不盲從于主觀臆斷;二是學會尊重客觀規(guī)律,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三是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人物的作用。綜合來看,世界觀教育既要突出對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又具有特定時代的政治導向;既強調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又關注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二)人生觀教育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存在意義的本質認識,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人生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上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微觀來看,人生觀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宏觀來看,人參觀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的需要。通過人生觀教育防止大學生出現(xiàn)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悲觀主義等消極傾向的人生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最終實現(xiàn)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tǒng)一。
(三)道德教育
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包括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三個層面,是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涵蓋了大學生在社會、工作和家庭中應該遵守的一切行為準則,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基礎,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模式強調道德認知,而忽視道德行為。新媒體時代,道德教育衍生出網(wǎng)絡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包括心理性、語言性、行動性等網(wǎng)絡道德行為,強調對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甄別網(wǎng)絡信息、正確使用網(wǎng)絡、規(guī)范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人們在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自我發(fā)展目標和社會發(fā)展理想;信念是一個人實踐和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移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tài)度和精神狀態(tài)。理想信念是決定認知取舍、行為取向、認知行為調整的關鍵因素。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是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其次是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最后是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其目的既是要幫助大學生確立明確的理想信念,又要加深大學生對理想信念內涵的理解。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
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獲取資訊、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并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充分考慮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背景,結合網(wǎng)絡文化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
(一)適應性教育
首先要進行以學生為本的適應性教育。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滿足大學生不同階段的需求,改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方式,使大學生較快地適應校園文化,順利度過“入學——畢業(yè)——進入社會”的陣痛期。通過開設新生入學教育,為學生提供入學經(jīng)驗,完成角色轉換;通過開設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使大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求職方向,提前規(guī)劃自己的校園生活。新媒體在大學生適應性教育中可以便捷地提供入學教育資源,及時解決新生遇到的各式問題,同時快速建立校園交際圈,使大學生找到合適自己的交流圈,建立個體人際網(wǎng)。
(二)引導教育
其次要進行綜合性的引導教育。引導教育是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huán),思想政治教育要綜合實行集中引導與分類引導,以集中引導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角色轉變;以分類引導給予大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如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進行勵志教育,鼓勵其積極克服困難,并為其提供勤工儉學的途徑,既保障其基礎生活,又積極向上。進入高校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不少大學生會因為脫離父母與家鄉(xiāng)而產(chǎn)生孤獨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學生特點,把握學生心理狀況,通過引導教育向學生傳授經(jīng)驗,疏導大學生的焦慮情緒,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
(三)專題教育
再次要開展實效性突出的專題教育。高校要系統(tǒng)開展軍事理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引導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等。通過專題教育一方面讓高校大學生快速了解校園規(guī)章制度、校園活動形式、校園文化氛圍等,提升大學生基本的身體素質與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使大學生明確未來的前進方向,做好提前規(guī)劃。當前,校園安全問題尤其是網(wǎng)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網(wǎng)絡詐騙、網(wǎng)絡貸款等日益盛行,嚴重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高校安全教育要通過具體鮮活的案例使大學生了解網(wǎng)絡貸款的危害,識別網(wǎng)絡詐騙的形式,提高大學生的網(wǎng)絡安全意識。
(四)日常教育
最后要開展以實踐活動為主的日常教育。日常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要以黨團組織活動為主,以社團實踐活動為輔。黨團組織活動可以將理論知識與時事熱點、黨中央的重要會議精神等進行結合,通過“主題黨日”開展多種形式的理論教育、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把握正確的輿論方向,既具備理論內涵深度又能彌補大學生在時事熱點上的缺失;社團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趣味性,更加生動活潑,尤其是暑期社會實踐的開展,在提升大學生社會交流能力,個人綜合素質等方面效果顯著。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的對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
首先,要運用新媒體技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利用微信、QQ、微博、抖音等平臺,以網(wǎng)絡推文、短視頻等方式,向大學生推送校園規(guī)則、校園文化、校園趣聞軼事等,使學生了解校園動向,積極參與到校園活動中來;另一方面,利用中國大學慕課等線上教育平臺,使大學生了解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體驗多樣化的課堂;此外,VR實景教育的技術也可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化與程式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體驗性與互動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合理有效的利用線上交流平臺。線上交流平臺是高校教師與大學生進行學習研討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密切師生交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線上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疑難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及時解答和給予相應的指導,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另一方面通過線上交流,了解學生性格特點、把握學生動向,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進行針對性備課,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契合學生興趣,符合學生需求。利用線上交流平臺進行互動式教學,增強學生體驗感,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實踐內容作為重要補充,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思想政治的理論知識融入到獎學金評比、貧困生資助、文明宿舍評比和黨員發(fā)展等工作中,提升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積極性;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班級文化的建設中,開展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辯論賽、座談會等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健康向上班級文化的建設,另一方面有利于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的形成。以豐富多樣的實踐內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同時向學生精準傳達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可輝,欒忠恒.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8.
[2]姬翠梅.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下的大學生世界觀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24(09):80-84.
[3]史曉華.中國精神融入當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9(15):126-127.
[4]李俊偉,單朔夢:初級階段與理想信念[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77.
[5]賈亦璞.融合傳播視域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04):29-30.
作者簡介:
代慧君(1988—),女,漢族,湖北仙桃。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湖北工業(yè)大學工程技術學院,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