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靜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 岳陽414000
五四運動精神是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精神,家國情懷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兩者均以愛國精神因子為內(nèi)核,具有共同特質(zhì)。在新時代條件下,五四運動精神對于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從政治引領、內(nèi)容啟迪、實踐借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對此以五四運動精神和家國情懷理念的融合踐行為內(nèi)容,在湖南省高校大學生中隨機發(fā)放問卷4 624份,收回問卷4 624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4 624份,有效率100%。本論文觀點全部來源于調(diào)研問卷的數(shù)據(jù)和分析,真實有效。
五四運動精神是從中國新民主主義運動中升華出來的愛國革命精神。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顯示,93.97%的大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的核心內(nèi)涵是愛國精神;有33.11%的大學生認為,家國情懷是小家到大家的愛國精神,有58.52%的大學生認為,家國情懷是對自己國家的一種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xiàn)[1]。當代大學生對家國情懷和五四運動的融合特質(zhì)是較為認可的,兩者在主導內(nèi)容中都具有愛國精神因子,在主題上都提倡個人對國家的奉獻和熱愛。正是這種融合的特質(zhì)讓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得以構建一種新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融合性特征
五四運動精神與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的模式是由五四運動精神為先導,由家國情懷思想為目的,融合兩文化思想的積極元素,針對性提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該模式將五四運動的活動性、青年性、實踐性等特點巧妙地融合在家國情懷思想培育之中,達到寓教于實踐,潤物于無聲的育人效果。
2.教育性特征
毛主席在延安干部座談會上說過:五四運動是生動活潑的、前進的、革命的、反封建主義的運動[2]。家國情懷自春秋時期萌芽,孕育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同一”思想,也具有其先進性。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就明確指出,“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yǎng)教育為重點,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3]開展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其教育意義不言而喻。
3.創(chuàng)新性特征
當前,國內(nèi)研究五四運動的學術研究頗多,研究的范圍雖廣,但是研究的數(shù)量不多,尤其對五四精神的價值、實踐都未置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之中,略顯不足。國內(nèi)對于家國情懷的研究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剛剛起步,成果較少。比較集中的是以陳怡帆《論習近平家國情懷的哲學意蘊》為代表的關于家國情懷培育意義方面的研究,以及以董志遙《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路徑研究》為代表的家國情懷培育路徑研究。因此,將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思想兩者相結合構建新時代學生融合培育模式研究,在此之前為理論空白。該模式的提出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借鑒性,對新時代弘揚五四精神,傳承家國情懷文化,都有較好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體系,在價值層面上是弘揚正能量,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據(jù)調(diào)查顯示,91.86%的大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的核心內(nèi)涵是愛國精神,有81.06%的大學生認為,家國情懷是小家到大家的愛國精神??梢姡敶髮W生對五四運動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體現(xiàn)是較為認可的。這種價值理念對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理念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需要應用到實踐中,才可以真正發(fā)揮作用。首先,五四運動精神和家國情懷理念在當代大學生中均擁有較高的認知度和認可度。調(diào)查顯示,青年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精神的了解認可程度達到83.90%,對家國情懷的了解認可程度達到90.92%。其次,在青年大學生的群體中,對于學習和踐行五四運動精神和家國情懷思想的接受程度也比較高??梢?,五四運動精神和家國情懷理念的融合培育機制擁有較好的實踐基礎,接受程度高,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五四運動精神和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采取的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聯(lián)合協(xié)同培育模式,在培育的方法上有較大的靈活度和創(chuàng)新度。一方面采取學校+家庭的雙渠道模式,兩者構成了青年學生教育環(huán)境的完整閉環(huán);另一方面,該培育機制采用的是課堂+活動+媒體的靈活方式。其中課堂教育方法是主流,有其專業(yè)性和導向性,活動方法是實踐應用,有其豐富性和靈活性,媒體宣傳是創(chuàng)新手段,有其新穎性和及時性。兩個渠道和三種方式,均是當前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且成效突出的好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的首要原則是政治性原則。當前的時代風云變幻,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經(jīng)濟危險”、香港暴力事件、席卷全國乃至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等等,給青年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青年的思想正處在成型時期,需要正確的指引,需要有力的保障。所以,建立五四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要謹遵政治導向的原則,要將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主要指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
當前的時代遭遇百年未有的大變革,建立大學生培育機制需遵循時代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明確提出“時代是出卷人”論斷。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國情背景下,就要求青年大學生的培養(yǎng)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擔負起強國富民的使命。
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重在實踐應用,因此實踐性原則是該模式建立的一個重要原則。該機制的對象是青年大學生,因此該模式的構建必須針對青年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現(xiàn)實需求,對接青年大學生樂于接受和便于接收的渠道和途徑。如通過微博、微信、抖音、QQ空間等網(wǎng)絡平臺等,如利用愛國教育基地、紀念館參觀、革命遺址現(xiàn)場教學、英雄人物專題訪問方式等,在實踐中全面培育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是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模式建構的主渠道。具體而言,就是充分利用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通識課程,由思政專業(yè)教師運用自身理論知識,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將五四運動精神、家國情懷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等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通過課堂講解、課后作業(yè)、考試考核等系列形式,幫助青年大學生剖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觀察生活、感悟社會,全面提升青年大學生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達到育人樹人的目的。
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模式建構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打造“第二課堂”實踐平臺。重點利用寒暑假針對高校青年學生開展五四運動精神、家國情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重點利用“5.4”、“10.1”、“7.1”等各種紀念日開展愛國主義主題團日、主題黨日實踐活動;重點聯(lián)合社區(qū)、基層、中小學、農(nóng)村開展服務地方經(jīng)濟、服務基層群眾的志愿服務、學雷鋒等社會實踐活動;重點結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生科研開展國情社情、改革成就等主題的社會調(diào)查、走訪座談、問卷調(diào)研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增長知識,錘煉本領,激勵青年大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奉獻之情。
文化軟課堂是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模式構建的有效途徑。利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詩詞、戲劇、音樂等,引導青年大學生傳唱經(jīng)典歌曲,背誦經(jīng)典詩詞,感受中國文化的美好,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利用地方傳統(tǒng)文化,如岳陽樓文化、屈原文化,引導青年大學生背誦岳陽樓記、了解屈原生平故事,學習“憂其君、憂其民”的愛國情懷;利用地方革命英雄文化,如平江起義革命文化、秋收起義、遵義會議,組織青年大學生參觀革命舊址,聆聽革命故事,傳頌革命精神。
媒體平臺是五四運動精神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建構的一個創(chuàng)新課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空間、抖音等媒體賬號,制作正能量主題視頻、圖片、海報,開設各類主流思想引導性話題和欄目,引領青年積極參與討論,讓青年大學生在娛樂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體會快樂,在快樂中感受成長。通過新媒體的廣泛傳播,青年大學生成為弘揚時代正旋律的主體力量。
朋輩教育是一種隱性教育模式,是指朋友與同輩之間的教育,比如交流互動、對話溝通、互相學習指導,彼此潛移默化地影響等等[4]。大學生朋輩教育是指大學生群體之間,朋友與同輩之間的各種帶有教育意義的形式[5]。對于五四運動精神和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培育機制的模式構建,采取朋輩微課堂形式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模式。可以利用朋輩教育模式的親近性和同質(zhì)性,開設青年大學生“微宣講課”,通過事跡宣講、新聞報道等形式,讓青年大學生用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來教育感染身邊的同學朋友,達到朋輩輔導、思政引領的突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