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睿
(青海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一章提出來的一個具有思辨性的見解,這句話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老子思想的深邃和凝練,細細品讀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老子對于無限性的思考?!按笠粝B暋币馑际亲畲蟮穆曇羰锹牪灰姷模牭靡姷穆曇舳际怯邢薜穆曇?,而這些能夠聽見的聲音因為它們的有限性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大音,大音必定是無聲的,必定是無限的,相反,任何有聲都是有限的。同樣,“大象無形”意思是真正的大象是沒有形的,和上面“大音希聲”的邏輯思維是一樣的,因為有形就意味著這個象是有限的。大象必定是無形的才能是無限的,因為是無限的,我們才能稱之為大象。在這一章當(dāng)中老子在前前后后提出了“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其實不管是大方、大器、大音,還是大象、大白,要想有永遠存在的價值就要用無限性去支持有限性的存在。
那么這個無限性的支持是什么呢?就是道。因為在老子看來,“道隱無名”“道無為”,這就意味著道將自己隱匿起來,有種退居幕后不留姓名的感覺,這是為了給每個人一個發(fā)展的空間和機會,實際上就是給予萬物以自由。而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般的支持,是缺什么補什么,這個和道所提供的支持相比是降低了一個檔次,因為道不是缺什么補什么似的支持,而是先提供一個能夠發(fā)展的平臺然后讓你成為你自己,至于后面怎么做就看自己了,這也就給每個人的發(fā)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各自依其本性自生自長。換句話講就是道沒有給萬事萬物一個規(guī)定性。規(guī)定性包含質(zhì)和量兩個方面,質(zhì)是某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qū)別的特性,而量是規(guī)定事物存在的規(guī)模、數(shù)量、等級以及發(fā)展情況的特性,任何一個事物都是質(zhì)和量的統(tǒng)一體,由此可見,規(guī)定性也就是在質(zhì)和量方面此事物有別于彼事物的獨特之處。舉例說明:正是因為桌子有桌子的規(guī)定性,所以它不能被稱作椅子。但是道卻不一樣,道是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的,也正是因為道的這種沒有規(guī)定性,使得道不會去限制所有的事物,讓萬物按照自己的自性發(fā)展,就像莊子所說的“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1](668)。道帶給了萬事萬物無限的可能性,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道的無限性。
上文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已經(jīng)了解了道的無限性體現(xiàn)在道的無限制性上,現(xiàn)在我們跳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探討道的無限性,具體說明道的無限性表現(xiàn)的另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xiàn)在道具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就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命題,在這里的生不是生出、產(chǎn)生的意思,而是生存的意思,活著的意思?!耙弧本褪且粋€純粹、原始的有,“一生二”中的“生”就是分裂的意思,一個純有內(nèi)部發(fā)生了分裂,變成了兩個有??梢姟耙弧边@個純有不是一個由同質(zhì)性的東西構(gòu)造出來的,這里面實包含了很多的不同質(zhì)的要素。正是因為這些要素具有發(fā)展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使得一個事物的表面看起來是平靜的,實則內(nèi)部是運動的、活躍的。同樣的,“二生三”“三生萬物”都可以如此理解,可見道是純粹的、復(fù)雜的又是具有無窮的創(chuàng)生性的。
其次,道的無限性體現(xiàn)在道是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存在,給人的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之感。《道德經(jīng)》還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盵2](90)在這句話中老子在對道的無限性的解釋中運用了類比的方法,他把道的無限性比作是萬物的祖宗,既神隱又仿佛真實存在,綿綿不絕永遠地存在著,無窮無盡地發(fā)揮己用。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于道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我們所賦予它的名稱之上,舉例說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會給一個事物進行命名,比如一個人取名為張三,那他就一定不會再是李四、王五。這些例子說明我們賦予一個事物某一個名字的時候是大家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情,這個事物就成為了既定的存在,不再可以被任何的事物所替代。而道卻不一樣,他本是無名的,但是人們?yōu)榱朔奖阊芯克缓靡操x予它一個名字就是“道”。馮友蘭先生就曾經(jīng)給出過很好的解釋:“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給它某種代號,所以我們稱它為道,其實根本不是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屬性,由于有這些屬性,它就能夠稱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意思并不是說,它有任何這樣的有名的屬性。它純粹是一個代號,用中國哲學(xué)常用的話說,道是無名之名。”[3](109)道最大的特點就是無名,所以道不應(yīng)該受到名稱概念的限制就深刻地體現(xiàn)了它的無限性;道因為是無形的,所以道不會受到任何規(guī)定的限制,無限性就是道的根本屬性。
我們將西方古希臘對于無限的認識和老子對于無限的認識進行對比可能會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時空上的無限性。處在古希臘時代的亞里士多德,是從具體的事物去認識時空上的無限性的。他認為“無限必然是不可分的,從具體事物上看,單一和復(fù)合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無限的,因為如果構(gòu)成具體事物的元素數(shù)目有限,那么合成的事物就不可能是無限的”[4](57)??梢娫趤喞锸慷嗟驴磥?,從有限性的事物上來看世間,那么世間的萬物都是有限的,天地也是有限的,無限僅僅只藏匿于這些存在的事物的背后的潛在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我們所生活的世間、萬物、天地之間。后來的康德和亞里士多德一樣,都是將永恒的無限性看作是一種假定性的存在,根本就不會真實地存在,更可以理解為是用一種先驗的知性偷換了認識的無限性,由此超越了人的認識范圍,從而陷入悖謬。
在老子看來,不僅道是無限的,并且時空也是無限的。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盵2](93)可以看出,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產(chǎn)生并周而復(fù)始地運動,無窮無盡、永不停歇。老子把天地比作是風(fēng)箱是中空的,風(fēng)箱里面一定要是空的,是虛的。這樣的比喻就形象地表達了老子強調(diào)天地之間也是中空的,也是虛的,也就是無限的、有無限的可能性的。再比如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2](189)這里的“母”就是老子常常講到的“道”。上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道生萬物,因為道是無限的,又天地不能自生,所以天地不管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是無限的,只因為它的運作所遵循的就是道的規(guī)律和法則。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道先于天地存在并不是時間上的一種先后而是邏輯上的先后。所以具有無限性的道就在邏輯上先存在于具有無限性的天地。
人是一種有限性的存在,主要表現(xiàn)在人有具體的生命體征、實踐能力,但是人相比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來講,能夠超越我們自身的有限性去尋求并期許達到無限的境界,人可以通過思維認識、實踐行動讓行為達到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統(tǒng)一。這也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兜赖陆?jīng)》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盵2](118)人的感官在感知外部世界的過程當(dāng)中會產(chǎn)生許多的欲望與期許,五彩斑斕的顏色讓人眼花繚亂看不清楚真實的世界,紛雜的音樂或聲音讓人的聽覺變得不再那么靈敏,飲食饜飫讓人的味覺變得食不知味,在獵場放縱的馳騁狩獵會讓人的心變得不再平靜反而變得放蕩。面對外面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人們的欲望就會在心中瘋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又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欲望,這就是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最好的例證。欲望看作是人的有限性的標志,同時壓抑欲望可以看作是無限的代表,最終在這個過程中達到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
老子對人的生命的有限和無限也進行了闡釋。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強調(diào)“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與“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而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為生命的個體確實已經(jīng)消亡殆盡、不復(fù)存在了,但是因為道是長存的、無限的,如果你的生命是符合道的法則和規(guī)則的,那么你的生命就是長存的、無限的。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也明確表達了他對于無限性的深刻見解:“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2](115)人們在面對寵愛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歡欣喜悅,卻不能預(yù)見在寵愛之后的憂患,面對寵辱,身為普通人的我們僅僅就是簡單地將受寵作為我們引以為傲的事情,而受辱則被看做是恥辱的事情,可見這正是人的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有限性的體現(xiàn),那么反過來講人在面對寵辱時都感到驚惕,那么這個人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最終就會做到“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2](121)。老子對世俗的寵辱觀進行批判和否定,抽離出老子對于人思維定式的思考,我們不能講自己困于有限的思維定式當(dāng)中,而是要去追求思維的無限的可能。在對于人的無限性的追求這個層次上,老子更多的是想將人的心靈安置在一個自然而然、無為而治的自然的狀態(tài)下,超越心靈的束縛尋求生命無限的追求與價值,滿足無限的精神需求。
老子從他的道出發(fā)探究宇宙萬物所具有的無限性,后來將視線下移研究人世間所具有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tǒng)一,為的是詮釋其對于無限性的理解,最終達到人們超越心靈的束縛尋求生命無限的追求與價值,滿足無限的精神需求的效果。老子對于無限性的理解已經(jīng)深入人生、社會和生命境域,這種對于無限性的真知灼見成為了老子有別于其他人的獨特之處,不僅開闊了人們對于宇宙的無窮無盡的想象的空間,同時也帶給人們對于人生的無限關(guān)懷,對于后人研究無限性提供了理論支撐,具有劃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