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默
(黑龍江大學 滿學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滿族作為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滿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肅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經(jīng)過多次的融合和分化,最終形成了一個民族共同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其族稱經(jīng)歷了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的演變,公元1635年,皇太極將“女真”改為“滿洲”,中華民國以后“滿洲族”簡稱為“滿族”。
滿族服飾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與其長期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產(chǎn)活動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肅慎人是我國東北地區(qū)最早見于記載的民居之一,以長白山為發(fā)祥地。長白山地區(qū)林木茂密,河流眾多,物質(zhì)資源豐富,冬季寒冷漫長,氣候條件惡劣,《遼東文獻征略》中有相關(guān)記載:“冬夏積雪,一白無際,池水五色,陰晴風雨變幻不時而溫涼各異,池冽無萍,山赪無草木?!保?]滿族先民世代在長白山山區(qū)繁衍勞作,長白山豐富的物質(zhì)資源為滿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充分的物質(zhì)保障,“東三省諸山多松林,茂條蓊薆,結(jié)實甚大。貂深嗜此,多棲焉”[2]6188,同時也決定了滿族先民的漁獵生產(chǎn)方式。
滿族世代居住在東北寒冷的自然環(huán)境下,御寒性則是滿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在肅慎、挹婁時期,滿族先民生產(chǎn)力低下,服飾極其簡陋,在寒冷的冬季,肅慎人將豬油涂在身上來御寒,還就地取材以獸皮、樺樹皮及其魚皮為衣。“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3]614,滿族先民有穿皮衣的傳統(tǒng),主要使用動物皮毛制作衣服,這樣能夠抵御寒冷的冬季。滿族有ceke(野獸皮馬褂)、akūmi(魚皮衣)、nami(去毛鹿皮衣)等多種款式的皮衣。肅慎人“無牛羊,多畜豬,食其肉,衣其皮,績毛以為布”[4],從文獻記載來看,肅慎人已經(jīng)學會了使用動物皮毛制作布匹,用豬皮做衣,初步掌握了豬毛紡織技術(shù)。《后漢書》中記載:“挹婁,古代肅慎之國也?!形骞取⒙椴?,出赤玉、好貂。……好養(yǎng)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shù)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5]相比肅慎人,挹婁時期已經(jīng)開始掌握了麻布紡織技術(shù),不再局限于毛織物,在農(nóng)業(yè)上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勿吉人已經(jīng)逐漸掌握手工縫制技術(shù),“婦人則布裙,男子衣豬犬皮裘”[6],他們可以運用動物毛皮剪裁制作合體的皮裘衣裳用于御寒。到了金代,滿族先民的服飾面料多承襲前代,以“麻布或皮制作。貧者用牛、馬、豬、羊、貓、犬、魚、蛇的皮,或以獐、鹿、糜皮做袴做衫”[7],女真富人秋冬“以貂鼠、青鼠、狐、狐貉皮或羔皮為裘”[3]614。
滿族先民世代在長白山山區(qū)繁衍勞作,東北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直接決定了滿族先民的漁獵生產(chǎn)方式,進而形成了與之相適應(yīng)的服飾習俗。滿族人的狩獵生活離不開馬,他們也被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所以滿族人喜愛穿sijigiyan(袍),袍服為圓領(lǐng)長袍,下擺開衩,修身束腰和窄袖口,這樣便于騎馬狩獵。除此之外,還有olbo(馬褂)、kakitu(緊身)、gocikū(套褲)、kurume(褂)等服飾也都是為了適應(yīng)其漁獵生產(chǎn)生活方式。
歷史上,滿族信奉薩滿教,薩滿作為溝通神人的存在,其有別于普通人,這種特殊性不僅表現(xiàn)在他是祭祀儀式的主持者,還表現(xiàn)在他不同于普通人的著裝——薩滿神衣。滿族薩滿服飾包括yekse(神帽)、si?a(腰鈴)、toli(神鏡)、honggon(神鈴)等,滿族服飾中的任何一個配飾都同薩滿教觀念融為一體,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yekse(神帽)作為溝通超自然的工具,是滿族薩滿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區(qū)分薩滿品級、薩滿派別的功用。薩滿神帽造型夸張,裝飾復雜,由帽圈、照妖鏡、流蘇、串珠等物件構(gòu)成,帽頂多以動物造型為主?!皾M族各姓薩滿神帽有飾鹿角,但多數(shù)飾物為鳥”[8],靈禽崇拜是薩滿文化中重要的崇拜對象,他們認為鳥可以自由翱翔于超越天地的宇宙之間?!赌嵘剿_滿》海參崴本中記載:“尼山身穿神衣,腰系神裙和腰鈴,頭戴九只鳥的薩滿神帽?!保?]神鳥造型的yekse(神帽)可以體現(xiàn)出薩滿的神力與聲望,數(shù)字uyun(九)在滿族文化中有最、崇高之義。根據(jù)姓氏的不同,yekse(神帽)上裝飾的鳥的數(shù)目不等。另外,鹿角裝飾的神帽也反映出滿族信仰文化中的鹿崇拜,可以根據(jù)鹿角分叉的數(shù)量判斷薩滿的地位等級。
薩滿神衣是薩滿神力的象征,其蘊含著突出的薩滿文化特征。薩滿神衣通過鑲嵌各類鳥獸圖案及其它們的骨骼或羽毛來凸顯其源于原始圖騰崇拜的特征。薩滿神衣上身為無領(lǐng)的短上衣,袖上寬下窄,以右襟居多,也有對襟。神服上都繡有崇拜物的圖案,且圖案具有重要的民俗涵義。薩滿神服上的圖案顏色多為紅、白、黃、藍四色,樣式主要有靈獸、靈禽和神物。靈禽靈獸主要有虎、熊、鳥等,神物是后人擬定的神靈圖案,多數(shù)似人,還有龍、日、月圖案等。薩滿神衣的腰間一般配有si?a(腰鈴)、toli(銅鏡)等佩飾,佩飾與服飾一樣具有神力。早期滿族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民俗儀式較為簡單并無特定的薩滿服飾,那時的薩滿只是將多種靈物佩戴在身上,佩飾有靈獸之皮骨、靈禽之羽、手鼓、腰鈴、神鈴、神鏡等。神鏡是十分重要的薩滿法器,有些薩滿會佩戴數(shù)十面神鏡,垂掛在袍服前后。神鏡可以映照世間萬物,是“太陽神”的象征。薩滿通過神鏡可以與天神溝通,在民間掛神鏡還可以驅(qū)災辟邪。薩滿下身著薩滿神裙,神裙一般綴有五顏六色的長飄帶及動物、植物圖案作為裝飾。薩滿服飾及其色彩紋樣多是源于薩滿信仰對原始自然崇拜與動物、植物崇拜的繼承,這些都是薩滿通神的重要媒介,代表著薩滿神服具有多重的功能和豐富的象征意義。
薩滿文化影響著滿族人們?nèi)粘5姆椒矫婷?,有些文化思想借助服飾形象表現(xiàn)出來。除了薩滿祭祀的神服,薩滿文化對皇帝的朝服、官員的官服、士兵的軍服、百姓的常服產(chǎn)生過顯著的影響,例如滿族士兵的帽子上窄下寬,帽頂尖并且插有羽毛,這種帽子與薩滿神帽十分相似,滿族人希望在作戰(zhàn)中戴上薩滿神帽般的帽子就可以得到神靈的庇佑;官服補子的圖案,文臣用靈禽類,武官用靈獸類,皇帝則是十二章紋集大成的吉祥圖案,這都體現(xiàn)了薩滿文化源于自然崇拜與動物、植物崇拜。
1.旗袍
滿族先民長期生活在寒冷的東北地區(qū),最喜穿的服飾是sijigiyan(袍),“sijigiyan(袍)”在《御制清文鑒》中解釋為:“adasun wahan bisire golmin etuku be,sijigiyan sembi.”[10]17(有大襟、馬蹄袖的長衣,袍是也。)sijigiyan(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adasun(大襟),衣服胸前的部分稱為襟,服飾款式有對襟、左襟、右襟、直襟等,滿族的袍服大襟對應(yīng)這衣服的左衽,是左衽袍服;二是wahan(馬蹄袖),所謂“馬蹄袖”是指袍服窄小的袖口處接有形似馬蹄的半圓形袖頭,故稱為“馬蹄袖”。馬蹄袖的功能是為了滿足御寒和方便狩獵生活生產(chǎn)方式的需要。馬蹄袖平日挽起,出獵作戰(zhàn)時則放下,冬季還可以御寒保暖。清入關(guān)后,“放挖杭”這一動作成為清朝禮節(jié)中規(guī)定的動作,“挖杭”是wahan的音譯。清朝的官服都帶有wahan(馬蹄袖),平時挽起,朝見皇上或者王公大臣時雙手互捋下馬蹄袖,然后單膝跪地叩首,這個動作被稱為“放挖杭”。由此可見,馬蹄袖逐漸演變?yōu)橐环N禮節(jié)?!队魄逦蔫b》:“ejetei etuku duin selfen.”[10]19(主子們的衣服四個開衩口。)sijigiyan(袍)的特點還有圓領(lǐng)、開衩,sijigiyan(袍)的下擺前后左右,開衩至膝,這樣便于騎馬狩獵。滿族袍服有兩開衩和四開衩,皇族長袍都為四開衩。
滿族的sijigiyan(袍)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日常衣服,其材質(zhì)有單、棉、皮之分,有hubtu(棉袍)、emurun sijigiyan(單袍)、jursu sijigiyan(夾袍)等,適用于一年四季。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除了滿族人,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等都穿此類式樣的袍服,于是袍服就成為“旗人”的裝束,后人將其稱之為“旗袍”。由此可見,滿族的“旗袍”與現(xiàn)代旗袍是具有一定區(qū)別的,現(xiàn)代旗袍是在滿族旗袍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改良后形成的一種服飾,更注重美觀性,多用于出席重要場合。由于時代的發(fā)展,“旗袍”在保留服裝實用性的同時更加注重美觀性以及款式的多元性。
2.馬褂
《御制清文鑒》:“sijigiyan i oilo eture adasun akū ulhi foholokon etuku be,kurume sembi.”[10]17(穿在袍子外面,無大襟,袖子略短的衣服,稱為褂。)olbo(馬褂)是sijigiyan(袍)外面配套的短衣,無領(lǐng)、身長及臍、袖長及肘,四面開襟,由于長袍外面穿馬褂可以在騎馬狩獵時抵御風寒,所以稱之為“馬褂”。清初,olbo(馬褂)主要是八旗軍旅的服裝,布料春夏用夾紗布料,秋冬用棉皮料?!皣?,惟營兵衣之?!髣t無人不服,游行街市,應(yīng)接賓客,不煩更衣矣。”[2]6180在康雍時期,民間也漸漸流行穿馬褂,穿著馬褂以顯斯文,于是馬褂具有了禮服的性質(zhì),面料和款式的選擇性也逐漸增多。在乾隆時期,對襟馬褂多為禮服,經(jīng)略大學士傅恒尤其喜愛穿對襟馬褂,其征金川大獲全勝,所以回朝時其馬褂被譽稱為“得勝褂”。民間百姓主要穿的式樣為琵琶襟馬褂,琵琶襟馬褂多為行裝,形似琵琶因而得名。《聽雨叢談》記載:“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nèi)大臣、內(nèi)廷王大臣、侍衛(wèi)什長,皆例準穿黃馬褂,用明黃色?!保?1]清朝時期,黃馬褂具有皇權(quán)的獨特象征,根據(jù)其政治性有明黃色和金黃色之別,前者系帝王、官宦、侍衛(wèi)所穿,后者為八旗兵的一種便服。
olbo(馬褂)之外還有kakitu(緊身),也被稱為“坎肩”或“馬甲”,就是無袖緊身式的馬褂,立領(lǐng),同馬褂一樣有對襟、琵琶襟、大襟等多種式樣,材質(zhì)多為棉、布、絲或皮制,邊緣四周都有精致的鑲邊。清朝初期,坎肩都是窄小的緊身款,一般穿在旗袍里邊,清末時期,坎肩稍微寬大,多穿在旗袍外面。滿族騎馬的士兵所穿的馬甲為一字襟,多紐扣,這種馬甲被稱“巴圖魯坎肩”,baturu(巴圖魯)在滿語中有勇士、武力之意。
3.旗鞋
sabu(鞋)《御制清文鑒》中解釋為:“bethe de eture ture akūngge be,sabu sembi.”[10]22(腳上穿的無靿子的,稱為鞋。)滿族鞋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最具滿族特色的便是滿族的女式旗鞋。旗鞋“其法于木底之中部(即足之重心處),鑿其兩端,為馬蹄形,故呼曰馬蹄底。”[2]6212旗鞋以木為底,木底鑲嵌在腳底的中心,有高底和平底之分。滿族的女鞋,表面裝飾復雜,多使用彩色綢緞,都飾有繡花,貴族婦女鞋面上還裝飾珠寶翠玉,有的鞋尖處還有穗子裝飾,長可及地。鞋子木底的切面,也就是不著地的地方都會用刺繡或珠串裝飾。由于滿族女人都會穿旗袍,袍服下擺長,穿上旗鞋可以使人身形更加修長,走路婀娜多姿,端莊淑雅,因此旗鞋深受滿族貴族女子喜愛。
1.發(fā)髻
滿族發(fā)髻很具有民族特色。sirakū(發(fā)髻)在《御制清文鑒》中的解釋為:“sigaha golmin funiyehe be,jilkin banjibume arafi,hehesi i uju funiyehe de suwaliyame i sarangge be,sirakū sembi.”[10]35(脫落的長發(fā),做成一綹,與婦女的頭發(fā)連接編織在一起,叫做發(fā)髻。)清代滿族女子的發(fā)飾造型非常獨特,姑娘從小便蓄發(fā)梳起長辮,婚后則開始把長辮梳成髻,其中最典型的發(fā)飾便是“大拉翅”和“兩把頭”。“旗下婦裝,梳發(fā)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大裝則戴珠翠為飾,名曰鈿子?!保?2]“兩把頭”就是頭頂后將頭發(fā)分成兩綹,左右各挽成一個髻,然后腦后的余發(fā)挽成個類似燕尾形的扁髻。“大拉翅”便是在“兩把頭”的基礎(chǔ)上把頭發(fā)梳得更高,會用黑絨發(fā)冠或青紗代替發(fā)髻。由于發(fā)冠上面鑲嵌珠寶等裝飾,所以發(fā)冠具有一定的重量,佩戴發(fā)冠會限制脖頸的扭動,直著脖子走起路來顯得更加端莊挺拔。
滿族婦女頭上的飾物有sirakū(簪子)、caise(釵子)等,常見的有龍鳳簪、珠花簪、大小耳勺簪等。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婦女頭發(fā)上裝飾越來越名貴,多以金、銀、瑪瑙、翡翠做成。?o?oniweren(鈿子)在《清文總匯》中解釋為“鈿子、旗下婦人首上戴的鐵絲作者”。鈿子是后妃、命婦常用的一種頭飾,鈿子以銅絲或鐵絲制成頭發(fā)撐子,覆蓋以黑絨或綢緞,呈扇形,以珠翠、花朵花等飾之,佩戴時固定在發(fā)髻之上即可。
2.瓜皮帽
滿族人素愛戴帽,帽子款式繁多,有boro(涼帽)、mahala(暖帽)、kamtu(氈帽)等等。清代男子最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形狀上尖下寬,如一個倒扣的碗,六瓣縫合,也被稱之為“帽尖兒”,滿語稱之為ijasha mahala,在《御制清文鑒》中解釋為:“moncon hadame araha wesihun niyalmai eture mahala be,ijasaha mahala sembi.”[10]13(顯貴的人戴的釘菊花頂子的帽子,算盤疙瘩帽是也。)相傳,這種用六瓣瓜棱樣縫制的帽子最早出現(xiàn)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有六合一統(tǒng)之意?!对フ侣n》云:“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筒,閻憲副閎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tǒng)’云爾。”[13]《清稗類鈔》中也有相關(guān)記載:“創(chuàng)于明太祖,以取六合一統(tǒng)之意。國朝因之,雖無明文規(guī)定,亦不之禁,旗人且皆戴之?!保?]6195清入關(guān)后,受漢族文化影響,瓜皮帽在滿族人中開始盛行。
ijasha mahala(瓜皮帽)秋冬材質(zhì)多為緞面,夏季一般為紗面,帽頂有一個絲絨扭結(jié)成的疙瘩,稱為“算盤結(jié)”,“算盤結(jié)”一般櫻桃大小,也有一段時間流行大結(jié),用紅色絲線編結(jié),喪事時用黑色或白色。清末時期,多用水晶、玉等材質(zhì)代替帽結(jié)。瓜皮帽底邊有一個約三厘米的緞面包邊小檐,精美的瓜皮帽還有用紅青棉線做的刺繡,底邊中間釘有一個標志,有珍珠、瑪瑙,也有小銀片,這個標志被稱之為“帽正”。帽子形式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平頂大多是硬胎,內(nèi)襯棉花。尖頂大多是軟胎,不戴時可折之藏入衣袋。如今,無論我們是通過查閱清代留下的影像資料,或者是在清朝的影視劇中,還可以經(jīng)??吹剿挠白?,并通過“影視傳承”的服飾不斷地提示著人們對曾經(jīng)象征著“六合一統(tǒng)”的瓜皮帽的印象。
3.荷包
fada(荷包)在《御制清文鑒》中的解釋為:“niyecen be dulin muheliyen,dulin teksin obume faitafi,hū ijume fiyanarafi dokomifi,angga ergi be kamcime ?ufan jafafi,gvran gocifi asharangge be,fadu sembi.”[10]21(將補丁裁成一半圓、一半齊,抹上漿糊、熨燙、上里子,合上邊口捏褶,抽上荷包系帶子佩戴,荷包是也。)滿族人的佩飾有很多種,如骨飾、石飾等,但是荷包佩飾最為流行。滿族人喜愛佩戴荷包源于滿族先民的一種遺風。滿族原始的荷包是用獸皮制成的,形狀較大,實際上是在狩獵過程中裝食物的干糧袋。滿族先民狩獵時喜愛帶黏的餑餑,這種餑餑便于充饑,裝這種餑餑的干糧袋的外觀很像荷包。清軍入關(guān)后,在漢文化的影響下,荷包變得越來越精致,形狀小巧,荷包通常以絲織物做成,荷包上都會有刺繡裝飾。荷包的造型有多種樣式,使用材質(zhì)也有區(qū)別,所以名稱也不一樣,造型上小下大,中間有收腰,形似葫蘆稱為“葫蘆荷包”;上大下小,形似雞心的稱為“雞心荷包”,此外,還有形似云彩、梅花和元寶的式樣?!杜f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14]荷包的顏色多為青色、白色、粉色等,由于平民百姓不允許使用黃色,只有皇族的荷包是黃色綢緞制作的。荷包功能也由裝食物改為裝香料、散銀錢和旱煙等。滿族荷包不僅是飾物,它在滿族青年男女之間還代表定情信物,作為定情信物的荷包叫“對子荷包”,由兩個荷包組成,男女各持一半。
民族服飾的色彩是具有語言符號意義的,可以傳達民族的社會信息、宗教心理、倫理信息以及民俗信息。滿族先民對色彩的認知主要來自于先民們最樸素的自然崇拜意識,主要使用自然界的原生色彩:赤、黃、青、白、黑,這五色是滿族先民生活中的基本顏色,它們巧妙地對應(yīng)著自然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所以這五種顏色還象征著自然規(guī)律,在祭祀中所使用的五彩布條便是由這五種顏色構(gòu)成。
在清初宮廷及民間服飾中,所用色彩較多的主要包括四大類,分別是紅色類、黃色類、藍色類和黑白灰。[15]滿族人尤喜白衣,《大金國志》載:“金俗好衣白?!保?]614這也是源于滿族先民對自然的崇拜,他們認為白色是天穹之色,是天神之顏,是日、月、星辰的本原色,滿族崇尚天與日,因此白色在滿族人民的心中備受崇敬,并被推崇為吉祥之色。滿族男女都喜愛穿小布衫,男子服飾多為青色、紫色和藍色,女子服飾色彩圖案則更為豐富,《旗人風俗概覽》中載:“其顏色少婦尚朱紫,中婦尚青蓮,即藕合色。此色最普遍。老年人則唯寶藍一種也?!睗M族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分別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青年女子著紅色、粉紅色居多,中年女喜愛青蓮色,年齡再大些的婦女則著深紫色。
盡管滿族民間所著服飾色彩多樣,但同樣也受到政治的約束。清王朝沿襲了歷朝歷代的顏色等級制度,色彩的使用有尊卑貴賤之分,正色與偏色差距很大。明黃色是最尊貴的顏色,只有帝后可以使用,太子可使用杏黃色,百姓擅用明黃色者是要獲罪判刑的?;实墼诔鱿匾顒雍歪槍Σ煌募漓雰x式,主要穿明黃、藍色、紅色、月白色等四個顏色的朝服。舊時,滿族有束腰的習俗,束腰所使用的顏色也有明確規(guī)定,皇帝和宗室用杏黃色,不出王輩又屬宗室外支則用紅色,其他都用藍色束帶。百姓用白色、淺藍色等。滿族的“黃帶子”是指宗室所系的金黃色帶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七回載:“凡是神機營當兵的,都是黃帶子、紅帶子的宗室?!保?6]皇室宗親犯了錯,摘掉黃袋子是一種懲罰。除了顏色的使用,王權(quán)至上還體現(xiàn)在服飾的紋樣、款式、材質(zhì)等方面,滿族的服飾制度隨著政權(quán)的確立和發(fā)展得到不斷完善,直到乾隆時期,從皇帝到兵丁隨四季更替的服飾都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不可逾越。
滿族在長期演進及與其他民族交流交往的過程中,接受和吸納了蒙古族、漢族等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種接受和吸納也體現(xiàn)在服飾方面,滿族傳統(tǒng)服飾中既有其先民服飾文化特征,又在服裝形式上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服飾式樣,在繼承與吸納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成為后期的滿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
清朝時期,滿族服飾在保留自身民族特征的同時又吸納了漢族服飾的特點。滿族在沒有入關(guān)以前,其生產(chǎn)方式以漁獵為主,為了適應(yīng)漁獵生產(chǎn)方式,服裝多為緊身窄袖,突出其服飾的實用性。滿族入關(guān)以后,隨著與漢民族的文化融合,其服飾的樣式逐漸變得突出裝飾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受到漢族文化“寬衣大袖”的影響,袍服的樣式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清前期,袍服圓領(lǐng)窄袖子,下擺寬大開衩,清朝中后期,袍身和袖口都變得寬大,袖口也由馬蹄袖變成了喇叭袖。傳統(tǒng)的箭袖袍不再為常服,只有官員入朝、旗人外出時才穿著。20世紀30年代,古老的箭袖袍已完全被直筒式的寬襟大袖長袍所取代。40年代以后,女式旗袍變成了緊身貼腰的合體款,長及腳踝,袖口變窄,成為當時滿、漢等民族最常用的服裝樣式之一,男式旗袍基本被淘汰。如今,很多人認為旗袍是中國女性獨有的服飾,穿戴起來對于穿戴者可起到彩云托月的作用。隨著滿族文化傳統(tǒng)的保護傳承和發(fā)揚光大,旗袍不僅僅流行于滿族和東北其他少數(shù)民族,各個民族的婦女在出席重要場合時喜愛穿旗袍的趨向越來越明顯。
滿族旗袍的演變從側(cè)面凸顯出滿族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滿族人通過積極接受和吸納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并將這些元素有效地融入本民族服飾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多樣文化融合的民族服飾文化,體現(xiàn)了滿族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敬天敬祖的感恩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滿族人們的薩滿文化。薩滿文化源于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和祖先崇拜。“滿族十分注重祭祖,把家祖、宗祖,甚至氏族祖先之靈看作家族、宗族、部落甚至全民族的善靈,對本家、本族、本部落、本民族起著保佑、守護作用?!保?7]滿族有多種形式的祭祀活動,祖先祭祀主要表現(xiàn)對祖先、對人的感恩和報答。由于滿族先人經(jīng)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長期生活在天寒地凍的長白山一帶,以采集漁獵為生,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只有依靠大自然才能獲取食物得以生存,所以他們認為只有敬天敬神、順應(yīng)天命才能獲得福報。滿族人崇拜的主要對象在其服飾上都有所體現(xiàn),服飾圖案集中表現(xiàn)在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還有運用植物、動物、自然元素組合而成的幾何圖案的吉祥紋樣。在滿族傳統(tǒng)服飾中,柳樹紋常出現(xiàn)在薩滿服飾中,在滿族神話中人和萬物都是由柳葉生化出來的,fodo mama(佛多媽媽、柳枝娘娘)在神話中具有祖先涵義。滿族傳統(tǒng)服飾上植物紋樣還有葫蘆、蓮花等,動物紋樣主要有鷹、鹿、蝴蝶等,這均受到薩滿文化的影響,同時也與滿族先民對大自然的崇尚密切相關(guān)。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感恩可以構(gòu)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滿族人一直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呈現(xiàn)出世世代代與自然和諧相處、繁衍生息的生活圖景。
滿族有崇尚狩獵的民族傳統(tǒng),且歷史悠久。滿族人們頻繁舉行狩獵活動,狩獵形式靈活多樣,在努爾哈赤時期制定了嚴密的圍獵制度。滿族人在獲得獵物后,食其肉,衣其皮,皮衣就是滿族的傳統(tǒng)服飾之一?!稘M洲實錄》記載:“前此,凡遇行師出獵,不論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滿洲人出獵開圍之際,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總領(lǐng),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領(lǐng)呼為牛錄額真,于是以牛錄額真為官名?!保?8]滿族先人狩獵的組織與形式主要是箭主帶領(lǐng)獵手,各自朝著規(guī)定的方向分翼行走,這稱之為adambi(行圍),最后眾獵手將野獸圍在中間獵捕,這稱之為uturi acambi(合圍)。滿族先民最初進行狩獵活動僅僅是為了獲取滿足日常生活的食物,經(jīng)過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滿族人了解了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他們根據(jù)四季出獵,不同的季節(jié)狩獵方式和獵物種類有所不同,分別為otorilambi/sonjome abalambi(春蒐)、ulun gidambi/usin i jalin abalambi(夏苗)、sahadambi/wame abalambi(秋狝)、hoihalambi/kame abalambi(冬狩)。春夏時節(jié),滿族人主要獵捕雄性飛禽與野獸,sonjome abalambi意為春時獸未懷羔者擇殺之。滿族人不捕殺懷孕的野獸,這體現(xiàn)出滿族人敬畏生命的思想,usin i jalin abalambi意為夏時除損害禾苗之獸的圍獵,滿族人在夏季捕獵時還會專門清除損害禾苗的野獸,這體現(xiàn)出滿族人保護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至于秋冬季節(jié),尤其是冬季是狩獵的黃金時期,sahadambi意為隆冬季節(jié)進行大圍,又稱圍獵。冬季狩獵主要以大型獵物為主,例如熊、虎、豹、野豬等野獸,獸肉在冬季容易保存,獸毛也蓬松柔軟,質(zhì)量最好。由此可見,滿族先民很早便認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他們遵守自然規(guī)律,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樣才能既保護了環(huán)境,也有利于飛禽走獸的繁衍生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世代以狩獵為生,這足以體現(xiàn)出滿族人的智慧和他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滿族作為我國北方一個重要的少數(shù)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清朝時期的滿族服飾一直影響我們至今。入關(guān)前,滿族作為一個漁獵民族,服飾多為“短衣窄袖”,明顯帶有適應(yīng)在東北特殊環(huán)境中漁獵生活的需要。入關(guān)后,隨著滿族與漢民族的交融發(fā)展,滿族的服飾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滿族服飾是滿族傳統(tǒng)文化極具代表性的一個縮影,前文通過梳理滿族發(fā)展歷史,深入了解和分析了滿族服飾發(fā)展進程及其服飾特點,筆者將滿族服飾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滿族文化精神主要概括為三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敬天敬祖的感恩精神與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探討滿族文化精神的意義在于對滿族服飾文化的全面認識,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生存狀態(tài)與歷史命運的最終決定因素還是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方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