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剛
(黃淮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近年來,漢譯佛典中的大量方俗口語材料逐漸引起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徐時儀指出:“漢譯佛經(jīng)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末以后數(shù)百年間漢語的實際情況,彌補了這一時期其他漢語典籍中口語材料的不足,提供了研究漢語實際語言變化的寶貴材料,在俗語詞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價值?!?1)徐時儀:《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頁。陳明在《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詞語研究》中也強調(diào)了佛教律典的價值:“佛教律典主要描述了印度古代社會與寺院的日常生活情形,與一般的佛教經(jīng)論相比,口語詞、俗語詞更豐富?!?2)陳明:《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詞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頁。記錄和保存大量的方俗口語詞是中古律部漢譯佛經(jīng)的一大特色。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變化,詞語的“俗”與“雅”也會發(fā)生轉(zhuǎn)化。漢譯律典中有些當時明了易懂的方俗口語詞,往往需要加以訓釋才能明確其含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運用排比歸納、審音辨形、鉤沉古注、比勘異文、印證方言、參證習俗等訓釋方法,選取中古律部漢譯佛經(jīng)中較有代表性的、字書辭書未加關(guān)注或關(guān)注不夠的方俗口語詞加以例釋,以期通過大量的語言材料展示中古律部漢譯佛經(jīng)的語言面貌。
【苦酒】
(1)有比丘風病,應(yīng)合和小便、油、灰、苦酒,用摩身體。(《五分律》卷二十二,T22/147/c(3)本文引文標注格式為“T”指《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簡稱《大正藏》),“C”指《中華大藏經(jīng)》(簡稱《中華藏》),“X”指《卍新纂續(xù)臧經(jīng)》,“K”指《高麗藏》,“/”前后的數(shù)字分別表示冊數(shù)和頁碼,a,b,c分別代表上中下欄。)
(2)酢漿令人醉者,亦不聽飲,除苷蔗苦酒、葡萄苦酒,及酢漿。(《僧祇律》卷二十,T22/387/b)
(3)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口痛,若食羹,若食酪、酪漿、酥毗羅漿,若苦酒,無犯。(《四分律》卷二十一,T22/708/a)
按:“苦酒”即醋的俗稱,因有苦味且具有酒的特點,故曰苦酒。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十六:“如鹽性醎,能醎異物;石蜜性甘,能甘異物;苦酒性酢,能酢異物;姜本性辛,能辛異物;訶梨勒苦,能苦異物?!?T12/521/a)“苦酒性酢”即是說苦酒性酸。又譯《大般涅槃經(jīng)》卷四十:“善男子!若言諸法有自性者,當知諸法各有定性。若有定性,甘蔗一物,何緣作漿、作蜜石、蜜酒、苦酒等?若有一性,何緣乃出如是等味?若一物中出如是等,當知諸法不得一定,各有一性。善男子!若一切法有定性者,圣人何故飲甘蔗漿、石蜜、黑蜜,酒時不飲,后為苦酒,復(fù)還得飲,是故當知,無有定性?!?T12/599/b)宋智圓《涅槃經(jīng)疏三德指歸》卷二十:“后為苦酒者,苦酒,醋也。謂酒變?yōu)榇?,飲之無罪?!?X37/617/a)明弘贊《四分律名義標釋》卷十八“苦酒”條釋曰:“即醋也。因有苦味,俗呼為苦酒?!?X44/539/b)清德基輯《毗尼關(guān)要》卷十五:“若口痛、若食羮、若食酪、酪漿、蘇毗羅漿,若苦酒,無犯?!?X40/624/a)其中“苦酒”后注曰:“即醋也。因有苦味,俗呼為苦酒?!?/p>
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五“苦酒”條:“苦酒,醋也?!彼蝿P《幼幼新書》卷四十《果部》:“醋,一名苦酒?!泵骼顣r珍《本草綱目·谷四·醋》﹝釋名﹞引陶弘景曰:“醋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謂之酰,以有苦味,俗謂苦酒?!鼻逯軌鄄端家嫣萌赵肪砭乓彩铡按酌嗑啤睏l。清代以來的方志中亦有“醋”稱為“苦酒”的記錄,如清道光《鎮(zhèn)江志》卷四:“酢,出金壇,極釅且美,今以充貢?!夺屆罚骸?,苦酒。’即今之醋也?!泵駠痘溉士h志》卷八:“醋,陶云:‘俗呼苦酒?!癜复锥嘁跃圃愫厦揍劤伞!泵駠豆贪部h志》卷二:“醋,一名苦酒,亦謂之酰?!薄稘h語大詞典》“苦酒”條?釋為“醋的別名?!币稌x書·張華傳》,例證晚。張顯成也指出“苦酒”是“醋的別名。”舉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例提前《大詞典》例證(4)張顯成:《先秦兩漢醫(yī)學用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第204頁。。
【馬耳樹】
爾時,病比丘須種種細末藥洗,佛言:“聽用種種細末藥。是中細末藥者,胡桐樹末、馬耳樹末、舍摩羅樹末洗?!?《四分律》卷四十二,T22/867/b)
按:從上例可知馬耳樹末為細末藥的一種,漢譯佛經(jīng)中還有不少用例,北涼曇無讖譯《大方廣三戒經(jīng)》卷一:“是時山王中,稠林郁茂,枝條無折,多眾雜樹:天木樹、畢利叉樹、馬耳樹、畢缽羅樹……沈水、蘇合,是等諸樹,無不備有?!?T11/687/a)唐義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四:“復(fù)以真珠、珓珞、瓶項蓋其瓶口,將至寒林馬耳樹下,掘坑埋之?!?T24/174/a)明弘贊《四分律名義標釋》卷二十八“馬耳樹”:“亦云驢耳,即枇把樹。木高丈余,葉作驢耳形,皆有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華。至三四月而成實,其味甘酸。少食止吐止渴,多食發(fā)熱發(fā)疼。葉干去毛,理肺臟,下氣,除嘔噦不已,治熱無休。木白皮,主嘔逆,不能下食(葉皮治病,皆煎湯服之)?!?X44/616/a)由此可知,“馬耳樹”即枇杷樹的俗稱,有重要的藥用價值,也稱“驢耳樹”。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圖經(jīng)》曰:“(枇杷)木高丈余,葉作驢耳形,皆有毛。”元胡古愚《樹藝篇·果部》“枇杷”:“樹高丈余,葉似驢耳,其實如彈丸?!薄榜R耳樹”“驢耳樹”即枇杷樹的別稱,因樹葉形似馬耳、驢耳而得名。
【逼】
粥法者,佛住舍衛(wèi)城,時城內(nèi)難陀母、憂婆斯荼羅母半月中三受布薩,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布薩日作食,先飯比丘,后自食。至明日,復(fù)作布薩食,作釜飯逼上飯汁自飲,即覺身中內(nèi)風除,宿食消,覺饑須食,作是念:“阿阇梨是一食人,應(yīng)當須粥?!?《僧祇律》卷二十九,T22/462/c)
按:此例中的“逼”當作“潷”,“逼上飯汁”義為“濾出飯汁”?!缎?yīng)音義》卷五《心明經(jīng)》“潷飯”條注曰:“碑密反?!锻ㄋ孜摹罚骸ブ粷??!涎员?,訛耳。今言取義同也。經(jīng)文作匕,俗語也?!?C56/898/c)明凌濛初《三刻拍案驚奇》卷五:“勞氏每日只煮粥,先潷幾碗飯與阮大吃,好等他田里做生活。次后把干粥與婆婆吃,道他年老餓不得,剩下自己吃,也不過兩碗湯幾粒米罷了。”明清俗語辭書多有記錄,如清唐訓方《俚語征實》卷一:“去渣曰潷,音背。”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六:“潷,音筆?!恫┭拧芬嘤枴!都崱酚枴プ摇?,今云‘潷藥’是也?!薄对街V》卷下:“潷,留渣取汁也?!?5)侯友蘭等點注:《〈越諺〉點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1頁。也寫作“泌”,章太炎《新方言》:“古字無潷,故醫(yī)經(jīng)但作分泌。今人皆謂去汁曰泌,引申之謂甚清為泌清?!鼻迩 断笊娇h志》卷一:“去汁曰潷,音筆?!泵駠抖ê?h志》卷五:“潷,去汁也。如藥在罐中,覆以罐蓋,使汁瀝出曰潷藥,亦作、泌?!惫谫O指出:“審辨字形不僅對于傳統(tǒng)訓詁學是重要的,在訓詁學的新領(lǐng)域——俗語詞研究中,審辨字形有時也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6)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60頁。佛典在翻譯過程中,受到元典語言表達及譯者漢語水平的影響,再加之漢譯佛典歷經(jīng)多次刊刻等諸多原因,佛經(jīng)中存在大量的俗字訛字來記錄音同、音近的現(xiàn)象。
【膏】
(1)譬如人以膏油膏車,為財物故,欲令轉(zhuǎn)載,有所至到。(《四分律》卷五十三,T22/963/c)
(2)譬如有人以脂膏車。所以膏者何?以其重載故。(《鼻奈耶》卷三,T24/861/b)
按:從上兩例中“以膏油膏車”“以脂膏車”可以看出,“膏車”即用油脂類東西涂抹在車軸或機器上?!案唷庇小皾櫋薄白虧櫋绷x。《詩·曹風·下泉》:“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孔穎達疏:“此苗所以得盛者,由上天以陰雨膏潤之?!薄秶Z·周語上》“土膏其動”韋昭注:“膏,潤也?!薄都崱ぬ栱崱罚骸案?,潤也。”漢譯佛經(jīng)中有較多用例,如后秦佛陀耶舍共竺法護譯《長阿含經(jīng)》卷十三:“又如膏車,欲使通利,以用運載,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為行道。”(T01/84/c)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jīng)》卷二十八:“于食知止足,及諸床臥具者,如彼行人,量食而進,亦不貪餮,趣支其命,行道而已。所以取膏,而膏車者,欲使重載,有所致也?!?T04/763/c)
佛典音義明確指出“膏”的動詞義,如《慧琳音義》卷三十六《大日經(jīng)》第七卷“膏車轄”注曰:“上音告?!犊悸暋吩疲骸愿嘤图榆囕S曰膏車?!麻e戞反,或作轄,亦通,車軸頭鐵是也?!?T54/547/b)《新集藏經(jīng)音義隨函錄》卷十七“膏車”:“上音告,潤軸也。”(K35/196/a)《漢語大詞典》釋“膏車”為“在車軸上涂油,使之潤滑。常喻遠行?!笔滓骱尉懊鳌跺抠x》:“昔予膏車而北騖兮,顧九折而返御?!崩C偏晚。現(xiàn)代方言中還繼續(xù)使用,如相宇劍指出安徽淮北方言中也存在表示給物體抹油的“膏”(7)相宇劍:《淮北古語詞考釋》,《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第116-118頁。,濟南方言有“膏油”一詞(8)錢曾怡:《濟南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82頁。。也寫作“告”,指給機器或軸承一類的東西加油(9)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2706頁。。孫玉文在《漢語變調(diào)構(gòu)詞考辨》一書中指出表動詞義的“膏”屬于變調(diào)構(gòu)詞,“膏”讀去聲,是由名詞“油脂”義滋生而來,并且認為“膏”的變調(diào)構(gòu)詞來自口語,非經(jīng)師人為(10)孫玉文:《漢語變調(diào)構(gòu)詞考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第320-324頁。。
【筑】
(1)有比丘坐睡,余比丘以禪杖筑,便言:“不睡,何以筑我?”(《十誦律》卷四十,T23/289/b)
(2)時有比丘以肘筑女人身,復(fù)有比丘以缽鉤牽女人。(《五分律》卷二十八,T22/185/a)
(3)六群比丘復(fù)重苦求不止,堂內(nèi)比丘即為開戶,得入房已,趣縱橫身,床上而臥,或以手肘膝扠筑邊人。(《僧祇律》卷十五,T22/344/a)
按:以上三例中的“筑”都有搗、擊之義。例(3)中的“扠筑”為并列復(fù)合詞,“扠”用拳擊打之義?!都崱ぜ秧崱罚骸皰K,以拳加物?!薄稄V韻·佳韻》:“扠,以拳加人?!薄峨S函錄》卷十三《修行本起經(jīng)》上卷“扠之”:“上丑街反,業(yè)筑人也?!?K35/36/c)《三國志·魏志·少帝紀》:“賊以刀筑其口,使不得言?!敝泄怕刹课墨I中用例很多,“筑”的對象除了上面三例中的人及身體部位之外,還可以是“岸”“地”等?!渡o律》卷十六:“若比丘在船上自恣與食,若船筑岸、若觸木石、若回波,比丘身離本處,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T22/355/b)《四分律》卷十二:“若掃經(jīng)行來往處地,誤撥斷生草木;若以杖筑地,撥生草木斷,無犯?!?T22/642/a)
《玄應(yīng)音義》卷十九《佛本行集經(jīng)》第十一卷“筑搋”:“征逐反,下勅隹反?!稄V雅》:‘筑,刺也?!墩f文》:‘筑,搗也。’搋,以拳手挃曰搋也?!?T54/696/a)又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第四卷“或筑”條:“古文筑同,陟六反。《說文》:‘筑,搗也?!稄V雅》:‘筑,刺也?!?C57/78/b)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筑,《說文》:‘搗也?!裾讶搜砸晕锘蛉瓝v人曰筑,《詩》:‘十月筑場圃’,其本義也,筑墻屋或曰舂,又以拳筑人或曰揍。舂、揍、筑皆同族耳?!?11)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姜亮夫全集》第十六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3頁。
【隱】
(1)諸比丘取軟木作床桄、床簀,故隱身苦惱,是事白佛,佛言:“聽作褥?!?《十誦律》卷三十四,T23/243/a)
(2)時比丘挾缽腋下,缽口向脅,道行遇雨,腳跌倒地,缽隱脅遂成患,佛言:“不應(yīng)爾。應(yīng)缽口外向?!?《四分律》卷五十二,T22/953/b)
按:上兩例中的“隱”即“硌”義。例(1)中“隱身苦惱”是說比丘用軟木作床桄、床簀導(dǎo)致睡覺時硬物硌身。例(2)中“缽隱脅”即比丘因雨天路滑跌倒而腋下之缽硌脅成患。律部佛經(jīng)中還有用例,《十誦律》卷四十:“偷蘭難陀比丘尼隨后來至,以肘隱大迦葉背。大迦葉言:‘惡女!我不責汝,我責阿難?!菚r白佛,佛言:‘從今不聽比丘尼隱比丘背。若隱者,突吉羅?!?T23/291/c-292/a)“隱”有“硌”義,學者早已發(fā)之。王梵志詩《梵志翻著襪》:“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表棾⒃唬弘[,猶云“硌”,并引明代李實《蜀語》:“有所礙曰隱。隱,恩上聲?!?12)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52-653頁。蔣宗福認為“‘隱’指身體觸著硬物或凸起物而感到不舒服或受到損傷。”并進一步指出,“隱”字的這一用法已見于初唐。(13)蔣宗福:《釋“隱”》,《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第224-225頁。由以上引例可知,南北朝已經(jīng)有此用法。清唐訓方《俚語征實》卷上:“有礙曰隱。隱,恩上聲?!狈街局卸嘤杏涊d,如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三十二《遺事》:“興圣寺銅鐘,元至正十年鑄。相傳鑄時有老嫗以雙股銀釵投液中,今見于鐘腹,捫之隱手?!鼻宓拦狻蹲窳x府志》卷二十《風俗》:“有礙曰隱。恩上聲?!?14)此兩例轉(zhuǎn)引自《四川方言詞語續(xù)考》,此書中并進一步指出“隱”也寫作“硬”“艮”“?!钡?,詳見蔣宗?!端拇ǚ窖栽~語續(xù)考》,巴蜀書社,2013年,第701-706頁。今成都話中把硌腳叫“隱腳”,貴州平塘話也有這種說法,如“石頭隱腳的?!?15)黃武松:《敦煌文獻俗語詞方言義證》,《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第86-89頁。
【火母】【火子】
時諸比丘須火,佛言:“聽比丘于阿蘭若處,作火術(shù)出火。須火母木,聽作。須鉆火子,聽作。彼須繩、所須之物,一切聽與。”(《四分律》卷五十二,T22/954/b)
按:例中“火母木”即取火時所鉆之木。漢譯佛經(jīng)中“火母”一詞多有用例,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jīng)》卷五十九:“猶如東方剎利童子來,彼取干娑羅木作火母,鉆鉆生火。南方梵志童子來,彼取干娑羅木作火母,鉆鉆生火?!?T01/794/b)從句義可知,干娑羅木充當“火母”,即鉆木取火所用之“燧”。佛典音義中多次釋“燧”為“火母”,如《玄應(yīng)音義》卷九“鉆燧”:“又作鐆,同,辝醉反?;鹉敢??!薄缎录亟?jīng)音義隨函錄》卷五“鉆燧”:“音遂,火母也?!?K34/777/c)又卷二十二“燧”:“上子亂反,下音遂,火母也。上正作鉆?!?K35/353/c)由這些材料可知,“火母”即“燧”也。
“火子”即取火的器物,漢譯佛典中僅見此例?!端姆致伞纷⑹柚杏醒赜茫缣频佬端姆致蓜h繁補闕行事鈔》卷三:“蘭若比丘開以火術(shù)出火,火母、火子及鉆等并得。”(T40/126/a)《漢語大詞典》收錄有“火母”“火子”,釋“火母”曰:“指五行中的木。五行循環(huán)相生,木生火,故稱?!贬尅盎鹱印痹唬骸肮糯婈犞械图壾姽俚囊环N名稱?!本c上揭例中兩詞的義項不符。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中明確指出何為“火母”“火子”:“火母,所鉆物,如竹木等?;鹱?,取火物,如干艾等。鉆,即火鉆,亦用竹木為之?!?T40/386/c)所鉆之物,如竹、木等為取火之母體;取火之物,如干艾等為取火之子,二者如同母子關(guān)系,故俗稱“火母”“火子”。
【磚】
阿羅毘國諸比丘,日日檐(16)“檐”,《大正藏》??庇浽唬核伪?、元本、明本作“擔”。石、土墼、磚、泥土,治佛塔精舍,衣不凈、垢污行乞食。(《十誦律》卷六十一,T23/46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