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巖松,何思穎
(鄭州大學 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屬于認知語言學的分支,美國語言學家菲爾墨(Charles Fillmore)則是框架語義學研究領域中的代表人物??蚣苷Z義學的核心思想是“人們是在詞語所激活的語義框架中理解詞語的意義的。人們通過對真實場景的反復體驗,在大腦中形成了意向圖式,或者說形成了認知完形,這就是抽象的語義框架”[1]??蚣茉谌四X中的形成基于個人的認知經(jīng)驗,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同一詞語可能在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的腦中形成不同的框架?!翱蚣芸梢允侨魏我粋€概念體系,其中的概念之間相互關聯(lián),要理解這一體系中的任何一個概念,就必須理解整個概念體系,介紹任何一個概念都會激活所有其他概念?!盵2]換言之,框架可以理解為一個詞語的文化背景,人腦可以由框架中的某一成分,聯(lián)想到同處于這個框架中的其他成分,這些成分關系緊密,而由一個成分激活的認知框架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詞語所表達的真正含義。由此可見,框架語義學對于翻譯的指導作用在于,翻譯要求不是簡單的語義對等,更重要的是在于原文與譯文能否喚起讀者腦中相同的語義框架,而單純的語義對等則可能由于文化差異,認知經(jīng)驗的不同,而在源語言讀者和譯文讀者腦中激發(fā)不同的框架,造成理解偏差。所以要了解“Waldeinsamkeit”的貼切翻譯,須得對這個詞的文化背景和這個詞所適應的認知框架產(chǎn)生認識和了解。
“框架語義學認為,為了理解語言中詞的意義,首先要有一個概念結構,這個結構為詞在語言及語言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動因,這個結構就是語義框架?!盵2]根據(jù)框架語義學,理解一個詞更多的是從這一詞所激發(fā)的語言框架來解讀,了解其背景和動因?!靶纬煽蚣芫W(wǎng)絡的各個角色,關系十分密切:任何一個框架角色一經(jīng)提及,可激活整個認知框架,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被激活的認知框架來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盵3]根據(jù)框架語義學,作為框架的概念體系中,各個概念相互勾連,一個概念所代表的是其背景下各個概念的連接,并非孤立狀態(tài),所以根據(jù)框架語義學對翻譯的指導作用,想要理解“Waldeinsamkeit”的真正含義,從而做到準確翻譯,就得先對這一詞所激發(fā)的語義框架產(chǎn)生了解。
“Waldeinsamkeit”是由德國早期浪漫派作家路德維希·蒂克(Ludwig Tieck)在其作品《金發(fā)??素愄亍?DerblondeEckbert)中生造的詞匯。這一復合詞首先在有德語文學知識背景的德國人腦中所激發(fā)的語言框架至少應包括“Tieck”(蒂克)以及“Romantik”(浪漫主義)。蒂克作為德國浪漫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根植于浪漫派所處的時代,作品內涵也與浪漫派的特點契合。那么想要了解“Waldeinsamkeit”的本質內涵,了解“Romantik”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德國浪漫派的主要思想對于了解“Waldeinsamkeit”的真正含義顯得非常重要。
廣義的浪漫主義指的是奇妙的、異域的、冒險的、感性的,黑暗的,遠離現(xiàn)代文明,轉向人內在和外在的本質以及轉向中世紀。在后現(xiàn)代派看來浪漫主義是危機經(jīng)驗的表達[4]。德國浪漫派始于18世紀初,一直延續(xù)到30年代,這30余年正與法國大革命的余波與拿破侖戰(zhàn)爭重合,是德國從農(nóng)業(yè)社會轉向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過渡時期,社會上和思想上都經(jīng)歷著大變革;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繁盛為浪漫派著眼于內心的詩學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斑^去,德國浪漫派文學被看做是消極的、逃避現(xiàn)實或耽于夢幻的。表面上看,浪漫文學的確較少直接干預現(xiàn)實社會和政治,但它實質上仍是深深根植于這一時代。浪漫文學和古典文學作為兩種對同一時代的現(xiàn)實所作出的迥然不同的美學反應形式,也從側面顯示出時代的動蕩和矛盾?!盵5]德國浪漫派文學強調走向人的內心,對現(xiàn)實避而不談,從蒂克到諾瓦利斯,再到艾興多夫,浪漫派作者更多的是沉湎于“藝術”“自然”“夜晚”“死亡”“夢幻”“隱居”等偏離物質世界的內心向往,這一方面是浪漫派文人內心的真實寫照,一方面是浪漫派文學對抗“異化”的藝術手段。蒂克作為德國浪漫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根植于浪漫派的大背景,熔鑄于浪漫派的核心思想中,是浪漫派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發(fā)埃克貝特》(DerblondeEckbert)這一作品產(chǎn)生于德國早期浪漫派作家蒂克之手。作品采用倒敘的方式闡述了一個童話故事。這篇童話講述的是騎士??素愄嘏c妻子貝爾塔過著隱居的生活,一天貝爾塔向丈夫的朋友瓦爾特講述了她的神奇經(jīng)歷。貝爾塔幼年時因受不了父親的刻薄,從家中出逃,來到一座山林里,山林里有一個老太婆,老太婆有一條狗和一只會說話的奇鳥,老太婆收留了貝爾特,并把她當作孩子照顧。老太婆的奇鳥一直在反反復復唱著一首名為“Waldeinsamkeit”的歌曲。貝爾塔14歲時開始向往塵世間的生活,便趁老太婆不在,拴住了狗,帶著奇鳥和一些珠寶離開了森林。因為這只鳥不停地唱著“Waldeinsamkeit”,貝爾塔覺得心煩便殺死了它。后來她遇見騎士??素愄夭⑴c他結了婚??腿送郀柼卦诼犡悹査v述的時候,竟說出了貝爾塔想不起來的,老太婆的那條狗的名字。貝爾塔出于惶恐得了重病,后來重病而亡。丈夫??素愄貙⑦@一切都歸咎于瓦爾特,便殺死了瓦爾特。后來??素愄亟Y識了年輕的騎士胡戈。但是他越來越覺得胡戈,以及后來向他問路的農(nóng)夫長得和那位被他殺掉的朋友瓦爾特很像。埃克貝特逃到深山中,也遇見了老太婆,老太婆告訴他,瓦爾特、胡戈、農(nóng)夫都是老太婆化身的,并且告訴他,他的妻子貝爾塔是他的親妹妹。??素愄厥懿涣舜驌簦罱K發(fā)瘋而死。
故事中有突出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顯示出了林中生活的安靜美好,“樹林、草地連同那美麗的山脈”“我仿佛覺得自己從地獄一下子進入了天堂”,景色宜人的草地,漫長的樹林,夕陽下滿目的柔光,樹木在夕陽中挺立,“就連田野也抹上了一層令人心曠神怡的光芒”,純凈的天空,汩汩流水的小溪,“我忘記了自我,忘記了向導,我的心靈以及我的眼睛在金燦燦云層間云游飄蕩”[6]。出色的景物描寫突出了山林生活的和諧美好,正如奇鳥唱的那樣“林中靜悄悄,心里樂陶陶”[6]。
可見,這場故事的悲劇結局源于貝爾塔產(chǎn)生了向往世俗生活的想法,并且意識到了財富珠寶的作用,并且真正下了山。對俗世和財富的向往正是悲劇的根源所在。“這篇童話的主旨在于提倡、贊美與世隔絕的‘林中靜寂’,認為這樣的林中靜寂才是幸福?!盵7]山上的生活好比是人類原始樂園,貝爾塔向往塵世,放棄了山上寧靜的生活,期望在塵世中尋找她所謂的“幸?!保白髡哒J為人在塵世里是盲目的”[7],貝爾塔嫁給自己親生哥哥,騎士??素愄貧⑷耍际菈m世中的人因為盲目而造成的悲慘結局。離開了山林,就是離開了原始樂園,“當她啟用有功利心的理智來籌劃盤算時,就破壞了樂園里的原始和諧”[8]??傊?,這篇童話與德國浪漫派的思想契合,目的在于反對物質化的世界,反對所謂的科學和進步把人類變成疲于奔波追逐外在事物,特別是金錢名利的工具,而忘記了自己的內心?!督鸢l(fā)??素愄亍窂娬{回歸本心,遠離所謂的“文明”生活,贊美山林中安靜自在,與世隔絕的生活。顯然作者對林中的生活持著向往,贊賞的態(tài)度。
“Waldeinsamkeit”這個復合詞是由作者蒂克生造的。故事中會說話的鳥反復唱著一首名為“Waldeinsamkeit”的歌曲:“Waldeinsamkeit/Die mich erfreut/ So morgen wie heute/ In ew’ger Zeit, O wie mich freut/ Waldeinsamkeit.”[8](Waldeinsamkeit讓我欣喜,不管明天還是今天,永遠都是如此,Waldeinsamkeit令我欣喜。)“Waldeinsamkeit”是這篇童話的核心,也是德國浪漫派的一個重要概念?!斑@一當時頗有爭議的生造的詞后來成了浪漫文學理想的代名詞?!盵5]之所以能成為浪漫文學理想的代名詞,是因為“Waldeinsamkeit”與浪漫派的理想高度契合,能夠代表浪漫派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作品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Waldeinsamkeit由兩部分組成,即“Wald”與“Einsamkeit”。根據(jù)《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Wald”意為“ein relativ gro?es Gebiet, das (dicht) mit B?ume bewachsen ist.”漢語解釋為“樹林,森林”[9]。在“Waldeinsamkeit”一詞中對“Wald”的翻譯沒有脫離基本的“樹林”這一含義而被譯為“林中”。產(chǎn)生討論的點在于“Einsamkeit”的翻譯?!癊insamkeit”是形容詞“einsam”的名詞形式,“einsam”有三層含義,一為“ohne Kontakt zu anderen Menschen (und deshalb traurig)(與其他人沒有聯(lián)系,并因此悲傷)”,寂寞的、孤獨的、孤單的;二為“weit entfernt von bewohnten Gebieten od. von der Zivilisation”(遠離有人居住的區(qū)域或文明),偏僻的、人煙稀少的、偏遠的;三是指“ohne Menschen od. nicht von Menschen bewohnt”(沒有人或者沒有人居住),無人居住的、無人的、荒蕪人煙的。“Einsamkeit”這一名詞只對應形容詞的第一和第三的義項?!盵9]與其對應的漢語解釋是“孤獨”“寂寞”。
框架語義學認為“理解一個概念體系中的任何一個概念,必須以理解它所適應的整個結構為前提。當這樣一個概念結構中的諸多概念中的一個被置入到一個文本或一次交談中時(該概念結構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自動被激活”[10]。根據(jù)框架語義學對翻譯的指導,要正確理解“Waldeinsamkeit”的內涵,要先理解其所適應的整個結構,就要對前文已經(jīng)對“Waldeinsamkeit”的原意以及背景做了介紹。單純根據(jù)字面意思對照,“Waldeinsamkeit”對應的最佳翻譯應當是“林中孤獨”或者“林中寂寞”,然而更被有德語語言文學知識背景的讀者所接受的漢譯卻是“林中靜寂”。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與“Einsamkeit”所對應的“寂寞”語義相同的解釋應當是“孤單冷清”[11]。“孤獨”意為獨自一個[11]?!肮陋殹币约啊凹拍笨梢酝瑸楦髯运芗ぐl(fā)的語義成分,這兩個詞所能激發(fā)的語義框架應該還包括“冷清”“寂寥”“難耐”“孤家寡人”等令人感到孤獨悲傷情緒的語義成分。但實際上“Waldeinsamkeit”的本意并不是激發(fā)出悲傷情緒,而是贊美安靜祥和的林中生活,這一詞在具有德國浪漫派文學知識背景的讀者腦中所能激發(fā)的語義框架應包括“安靜”“樂園”“祥和”“舒適”“恬靜”等贊美祥和安寧的詞?!办o寂”即“寂靜”,形容沒有聲音;很靜[11]?!办o寂”一詞的重點是安靜無聲音,森林的寂靜與塵世喧鬧形成對比,強調林中生活的安靜氛圍?!坝每蚣芾碚撎接懛g需要強調框架的一致性,目的語的語言表達式可激活的認知框架應盡可能與原語保持一致?!盵3]源語言“Einsamkeit”在讀者腦中激發(fā)的是贊賞林中安靜生活的美好向往。與此對應“林中靜寂”所激發(fā)的語義框架更能貼和原德語詞所能激發(fā)的認知框架。雖然字面意思上有所偏差,但在內涵和認知框架方面,“靜寂”一詞更能貼近“Waldeinsamkeit”所表達的含義,與此相呼應的還有“Wald”(樹林)一詞在德語文學中的象征含義,“樹林”是隱居和幻象的象征?!皹淞帧背霈F(xiàn)在童話故事中是作為神秘,混亂和不可思議的相遇之地,蒂克的《金發(fā)??素愄亍分袠淞趾突貞?,幻想和超自然力量直接相關[12]。作為“與世隔絕”這一象征含義的樹林,在《金發(fā)??素愄亍分幸彩前察o生活的場所,是脫離現(xiàn)實社會,擺脫奔波追逐命運的樂園,側重于安靜自在享樂的生活?!癊insamkeit”與“Wald”相呼應,譯為“靜寂”更貼合作者目的。
“Waldeinsamkeit”產(chǎn)生于德國早期浪漫派,而浪漫派的核心思想在于“走向內心”,反對標榜科學文明的“異化”的外部世界?!癢aldeinsamkeit”作為德國浪漫派文學理想的代名詞,正代表了浪漫派文人反對物質世界,贊美推崇與世隔絕的安靜生活,童話中對自然景色的出色描寫也讓讀者對美麗的自然風光產(chǎn)生向往,更是顯示出作者對與世隔絕的生活的贊美?!癢aldeinsamkeit”所要表達的觀念與“Einsamkeit”的本意“孤獨”“寂寞”并無太大的聯(lián)系,若譯成“林中孤獨”或者“林中寂寞”,盡管字面意思上對照比較準確,但是在缺少相應知識背景的讀者腦中所激發(fā)的認知框架則偏離了“Waldeinsamkeit”本意所激發(fā)的語言框架,在源語言和目的語言激發(fā)的認知框架產(chǎn)生了偏差,從而引發(fā)對整篇文章理解的偏差。而“林中靜寂”突出安靜的意味,更貼合作者的想法和源語言所激發(fā)的認知框架。更能準確表達“Waldeinsamkeit”的內涵,所以根據(jù)框架語義學對翻譯的指導,正是因為“林中靜寂”與“Waldeinsamkeit”所激發(fā)的語義框架重合程度更高,所以“林中靜寂”這一翻譯更被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