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農民的土地情感及其代際差異
——基于土地流轉的分析

2021-11-30 13:52:46程軍劉玉珍
關鍵詞:代際土地農民

程軍,劉玉珍

(1.南京工業(yè)大學 法政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2.河海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3.河海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一、問題的提出

2021 年是我國全面開啟現(xiàn)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第一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新發(fā)展階段優(yōu)先發(fā)展農業(yè)農村、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1]。2013—2021 年連續(xù)9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特別強調推進土地流轉,實現(xiàn)適度規(guī)模經營。這將有助于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實現(xiàn)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為了推動土地集約化利用和有序流轉,中央出臺了各項政策,如,《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運行規(guī)范(試行)》等文件,旨在解決農村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等問題。但是,全國的土地流轉情況不容樂觀。根據《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tǒng)計年報(2019)》 的數據,2019 年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是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5.9%, 已轉出承包耕地的農戶約為33.3%[2]。易言之,我國約1/3 的土地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土地承包戶和經營戶,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地流轉的成效。但同時表明,我國仍有64.1%的耕地是分散化經營,碎片化的生產方式依然是我國農業(yè)最主要的生產方式。與農業(yè)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相比,當前我國土地流轉的發(fā)生率嚴重滯后,農村地區(qū)仍有大量土地存在拋荒棄耕的情況,基層政府為了提高土地流轉率絞盡腦汁,土地流轉的成效并不顯著。

此前土地流轉的相關研究通常關注利益、制度等理性邏輯,研究者多從“經濟人”的角度分析農民的土地流轉行為,將農民看作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按照這一邏輯,只要土地流轉價格的收益大于農業(yè)種植的收益,農民便會將土地流轉出去。然而,土地流轉價格提高而流轉率卻沒有明顯提高的現(xiàn)實困境表明,土地流轉行為既是一種經濟行為,又是一種社會行為。也就是說,農民的土地流轉決策并非單純考慮成本和收益,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譬如,土地流轉受到家庭的經濟水平、外部政策環(huán)境、自身對于土地的認知等因素的共同影響[3]。因此,當前的土地流轉實踐所遭遇的現(xiàn)實困境是必然的,其共同特點是忽視了農民群體的“主體性”,農民是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具有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農民對于土地的認知、情感直接影響著土地利用效率??梢?,已有研究缺乏對土地流轉行為背后的情感因素的探討,同時,既有研究對農民群體的內部差異闡釋不足。鑒于農民群體在教育、思維、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在甄別老中青三代農民土地情感及其代際差異的基礎上,探討土地情感對土地流轉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有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將情感因素帶回研究之中,主要討論如下問題:農民的土地情感是否存在代際差異?如有,土地情感的代際差異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這些代際差異又是如何影響土地流轉實踐的?本研究以蘇北農村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從情感社會學的視角出發(fā),探討不同代際農民的土地情感及其作用機制,以期為土地流轉的理論和實踐提供參考。

二、文獻回顧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經營權在不同主體之間的轉換行為。針對當前農村出現(xiàn)的土地拋耕棄荒、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學術界重點關注如何提高土地的流轉效率,對土地流轉決策、制度保障、流轉價格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地探究。這些研究多基于“理性人”假設進行分析,而“社會人”假設的引入可以避免理性主義至上的絕對化、理性化。研究表明,土地流轉行為不僅是權衡預期成本和收益的經濟問題,而且是農民的社會心理問題[4]。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臨的多重困境忽視了人地關系中農民的“主體性”,忽略了“人”的情感要素,土地流轉與農民對于土地的功能依賴與情感依戀緊密相關[5]。

具體到農民的土地情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農民土地情感會影響土地的利用[6],特別是會對土地流轉率產生影響[7]。因此,研究土地流轉,關鍵是要分析指導農民土地利用行為背后的土地價值觀或土地情感[8]。梅東海、羅必良、陳勝祥、康來云、段義孚、程軍、陳英等學者圍繞土地意識、土地價值觀、土地依戀、土地情結、戀土情結、戀地情結等關鍵詞探索土地流轉背后所蘊含的邏輯。盡管諸多關鍵詞之間存在交叉,但是這些概念均將“人”視為主體性的存在,進而重視其情感;同時,這些研究均發(fā)現(xiàn),農民具有土地情感。

綜上所述,國內相關研究對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展開了深入而細致地探索,為本研究提供了指導和參考。但是,仍存在如下值得改進的方面:第一,相關研究沒有完全揭示土地流轉中的影響因素,多數研究主要關注影響土地流轉的市場因素和制度因素,而農民的土地情感卻受到忽視。第二,多數研究仍將農民視為一個整體,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的推進,農民群體內部的分化已經不容忽視。

三、案例概況與土地情感

(一)資料來源

筆者于2019 年1 月至2 月在江蘇省淮安市城郊農村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了田野調查,通過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的方式獲得了第一手資料。本研究以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進而分析農民土地情感對農村土地流轉實踐的影響。調研的村莊是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保灘鎮(zhèn)十堡村。該行政村總面積4 平方千米,已流轉土地100 余公頃,其中,有3 個村組被征地拆遷,集中安置600 戶。尚未流轉的土地主要用于種植水稻,已流轉或被征收的土地則主要用于建設漣水百花園。在已流轉土地的農戶中,55 歲以下的農戶多外出務工;55~80歲的農戶多在百花園打工,主要從事木工、花匠、廚娘、看門、裝修等工作,日工資60~70 元,當用工緊缺時,工資亦會相應上漲。

(二)土地情感

情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與心理學個體主義的非理性情感不同,社會學認為情感并不完全是個體的心理現(xiàn)象,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情感具有如下特征:(1)情感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情感一旦形成較難發(fā)生改變;(2)情感具有情境性,情感會隨著社會變遷而發(fā)生一定的變化;(3)情感具有對象性,對象可以是人、事或物,人對于其他對象(人、事、物)具有多種情感;(4)情感具有互動性[9];(5)情感具有內隱性,情感是個人內心的活動,需要通過一定的事件予以激活;(6)情感對認識過程產生調節(jié)作用。

土地情感本質上是一種人地關系[10]。土地不僅是一種經濟要素,而且是凝聚了人們的情感要素的生產資源。土地情感是指人們在長期占有、使用土地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們對于土地的一種穩(wěn)定的內在心理體驗[5]。情感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后,潛在的土地情感被喚醒,便會彰顯并表達,也就是說,土地征收、土地流轉等事件會激發(fā)村民的土地情感。盡管土地流轉不同于土地征收,農民不會永久的失去土地,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剝離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在人與土地剝離的過程中,農民會感受到“撕裂感”“剝離感”,表現(xiàn)為對于土地的不舍和愛惜。調研中發(fā)現(xiàn),一些農民在外出務工的同時,寧愿在農忙時間奔波于農業(yè)和非農之間,也不愿意流轉土地。更有甚者,即使土地拋荒撂荒,也不愿意暫時將土地轉出,這些拋荒棄耕和“留地不轉”的行為在經濟學家看來,顯然是不經濟的。這些看似令人費解的行為背后,體現(xiàn)出農民對于土地具有深厚的情感。從變遷的角度看,農民的土地情感是由濃變淡的。與之相反,相關研究表明,農民的土地情感是長久的,這種情感并不會隨著時空變遷而消失殆盡,也不會因情感疏導而迅速淡化[11]。兩種看似相反的觀點并非矛盾,因為從社會變遷的角度看,土地情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改變;但是,對于個體農民而言,土地情感一旦形成就具有穩(wěn)定性,是難以消解的。

如果僅從“經濟人”的角度考慮,土地轉出的收益是比較可觀的。按照這一邏輯,土地流轉率應該是比較高的。但是,江蘇省淮安市農民的土地流轉現(xiàn)狀卻呈現(xiàn)出另一種現(xiàn)實,即便是土地流轉收益高于種地所得收益,依然有一大部分村民不愿意將土地轉出,也就是說,土地流轉的決策并不單單是出于經濟利益的估量,農民的土地流轉決策受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維因素的共同影響。從經濟利益來考量土地流轉行為,是一種將土地視為完全意義上的商品,是基于“經濟人”假設,這種假設遵循工具理性的邏輯;而現(xiàn)實生活中,農民群體是活生生的“社會人”,他們行為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其行動受到自身、他人和社會結構的影響。

當前,“田不好種”、“種田不劃算”、“種糧不如打工”已經成為農民群體的共識,農業(yè)和非農的收入差距巨大,使農民認識到“打工賺錢買糧食”比“自己種植糧食”更為劃算。調研中了解到,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分化的兩極:一些農民將土地視為包袱,當轉入方違約跑路時,已經轉出土地的農民不愿意接手土地,政府或村委會不得不繼續(xù)租用土地;而另一些農民卻將土地視為“掌上明珠”,不愿意將土地轉出,擔心土地遭到破壞。不同農民對于土地的態(tài)度存在明顯差異,有的農民認為“土地是命根子,沒有土地不行”,而有的農民則認為“可以沒有土地,但要有足夠的補償?!笨梢?,面對同樣的土地,不同的農民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行為和態(tài)度,農民群體內部對于土地的認知態(tài)度和處置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

那么,土地之于不同的農民到底意味著什么?個體農民的決策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外部因素是條件,內部認知則是決定性因素。土地資源在農戶間的分布并非是均衡的,且不同農戶獲取收入的資源和能力存在差異,進而加劇了村民、農戶之間的收入分化。已有研究多將農民看做同質性群體,但忽略了農民群體內部的差異性,顯然,農民群體不是鐵板一塊,群體內部分化程度高,其中,代際差異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又實際存在。

四、土地流轉中農民土地情感的代際差異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大量外出務工,隨著農民職業(yè)從農業(yè)向非農的轉化,農民的職業(yè)開始分化,由此帶來了農民之間的收入分化,且表現(xiàn)出代際差異的特征。在土地流轉實踐中,農民內部因年齡而產生了分化。代是指出生于同一年代,成長期受相同的重大歷史事件影響的一群人。從橫向看,同代人因成長經歷相似,并形成了較為同質的觀念、行為等;從縱向看,代際之間則在觀念、行為等方面存在諸多異質性[12]。不同代際之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異,并產生了價值觀的變化。參照國家統(tǒng)計局的劃分標準以及學界對農民工群體的年齡劃分實踐,本研究將出生于1980 年后的農民為青年農民,1965 年以后至1980 年以前出生的農民為中年農民,1965 年前出生的農民為老年農民。不同代際農民的土地情感如下:

(一) 老年農民的土地情感:情感依戀重于理性收益

從人地關系的角度考慮,土地不僅是生存之本,更是農民的情感寄托。當前的三農面臨農村空心化、農業(yè)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大量的老年人留守在農村,農村儼然成為了老人堅守的“陣地”。與中青年農民不同,老年農民有強烈的耕種土地意愿,具有深厚的土地情結,土地是他們難以舍棄的“命根子”,是生存之本,也是精神寄托,他們秉持著“農民就是要種田”,“沒有土地萬萬不行”的土地本位觀念,其土地情感深深嵌入于生產生活中,不能耕種土地就意味著剝奪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村干部也指出:“不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多是老年人。”人是情感的動物,人類的活動幾乎都受到情感的驅動。在長期的土地占有、使用過程中會逐步衍生出土地情感。多數老年人長期依靠土地生活,在使用土地的過程中投入了時間和情感,由此形成了土地情感。在老年農民內部又有年齡高低之別,越是年齡大,越是難以割舍對于土地的依戀。老年農民的生存、就業(yè)均依賴于土地。因此,老農對土地的功能依賴和情感依戀均較強,傾向于將時間、經歷投入到土地中,老年農民的土地情感重于土地收益。

(二) 中年農民的土地情感:情感依戀和理性收益相當

中年農民對于務農和非農的決策間于老年農民和青年農民,他們多出于家庭、自身等因素而決定是否外出務工。調研中了解到,中年農民對工業(yè)文明有較強的認同感,亦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情結,他們往往會根據自身情況和家庭狀況靈活選擇就業(yè)方式。較之于青年農民,中年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有限,但比老年農民更具優(yōu)勢。因該村距離城市較近,務工機會多,多數中年農民可以就近選擇務工,并兼顧到務農。多數中年農民從事非正規(guī)就業(yè),具有臨時性。因家庭等因素的羈絆,中年農民多半是在城市務工和農村務農之間徘徊,因年齡尚在非農工作可接受的范圍內,他們通常不愿意放棄非農就業(yè)機會??傮w而言,中年農民的土地情感較強,土地之于他們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源,是一種養(yǎng)老保障,也是一種情感寄托。因此,中年農民的土地情感和土地收益大致相同。

(三) 青年農民的土地情感:情感依戀弱于理性收益

青年群體中的大多數認為務農辛苦且難以致富,不愿意固守在土地上。青年農民往往有強烈的土地轉出意愿,即使當轉入方跑路或者不續(xù)約的情況下,青年農民亦不愿收回土地,而是表現(xiàn)出“只要租金不要土地”的態(tài)度,最后只能由政府和村委會兜底繼續(xù)向農民支付租金[13]。較之于中老年農民,青年農民受教育程度較高,適應能力較強,更易獲得非農就業(yè)機會。因此,他們更加傾向于選擇離土進城的生活方式。由于青年農民自小就較少接觸土地,成年后便開始長期從事非農工作,他們對農業(yè)生產不重視,世代相傳的土地情結逐步被削減,土地情感相對淡薄,返鄉(xiāng)意愿亦相對較弱。擺脫了土地束縛的青年農民不再將土地視為“必需品”,而是視為一種財富來源和社會保障,即通過土地流轉或征收可以獲取一定的收益,或獲得最后的保障。青年農民既有擺脫土地的想法,又渴望土地提供最后的保障,以及升值帶來一定收益的矛盾心理。青年群體的生活面向城市,對城市生活充滿向往,期待在非農工作中將自身的勞動力效用最大化。一方面,這一群體多面臨著家庭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問題,他們需要為子代的教育、婚姻等付出勞動;另一方面,他們期待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xiàn)城市化,獲得在城市生活的各類資本。因此,青年農民的土地情感弱于土地收益。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農民土地情感是多元化的,代際之間存在明顯分歧。不同代際的農民因成長經歷、時代背景、自身特點以及對于土地的依賴程度的不同,而具有異質性的土地情感。這種土地情感差異的存在是我國轉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大環(huán)境共同造成的結果。明確不同代際農民群體的土地情感,有助于制定針對性政策。

五、土地情感對土地流轉的作用機制

與上述問題相關聯(lián),不同代際農民的土地情感是如何作用于土地流轉實踐的?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土地流轉的政策制定和實施。

(一)情感影響行動

人類行動具有復雜性,人并非純粹理性的個體,而是理性和情感(感性)的統(tǒng)一體。人的行動難免摻雜著情感要素,人類一切活動幾乎均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連續(xù)譜,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兼具建設或破壞的雙重性質。積極情感具有建設作用,消極情感具有破壞效果。

情感可以激發(fā)后續(xù)的行動。情感是行動的源動力,影響人們的態(tài)度,影響行動者對結果的感知和判斷,并引導其決策和行動。行動受情感的驅動,情感一旦被喚醒,便會激發(fā)內在的情感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研究表明,每個人的情感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且每個人的情感源于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即情感受到時間、空間因素的共同影響,這決定了人的情感價值觀及其行動取向的差異[14]。人與物之間存在一定的情感依賴關系,人對物品的情感依賴會影響個人的損失規(guī)避心理,進而具有稟賦效應。人們一旦擁有某種物品便會對物品作出更高的評價,人們對物品產生的情感依戀即使是物品被交易后也不會立刻消失,情感依戀可以在所有者和物品分離后繼續(xù)保持,并且渴望控制物品未來的命運[15]。同時,人與物品之間的情感依戀關系會影響交易決策[16]。

(二) 土地情感代際差異影響下的土地流轉行動

在我國,理性和情感并不是完全對立的,情感和理性是交融在一起的。對于農民而言,土地兼具物質意義和精神意義。農民的土地流轉行為是一個綜合的決策過程,其中,有對土地流轉的經濟利益的考量,也有對土地價值意義的權衡,農民會在理性和情感之間作出權衡。易言之,土地流轉行動并不完全受理性邏輯的支配,同時也受到情感(感性邏輯)的影響。農民的土地情感表達則體現(xiàn)在農民對于土地的處置方式上。因此,兼具理性和情感的農民在決定是否進行土地流轉時,便會綜合衡量收益和付出。農民的土地情感有深厚和淡薄之分,不同的土地情感對土地流轉決策產生不同的影響:

首先,對于老年農民而言,他們的土地情感非常深厚。如一位74 歲的老農告訴筆者:“我是從苦日子過來的,土地就是我的命,只要有一點力氣我就不會讓地荒著?!贝甯刹縿t表示:“老人對土地有感情,對我們的土地流轉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崩夏贽r民即使在土地轉出后,依然會關注和監(jiān)管土地的使用狀況,這是一種對土地的深厚情感表達。土地情感對土地流轉的影響來自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土地情感的作用下,農民不愿意放棄土地。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在長期使用物品的過程中,人們會產生對于物品的情感依戀。土地流轉會引發(fā)人與土地的物理剝離和情感剝離的雙重過程,喚醒了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特別是對于老年農民,土地轉出猶如親情一般難以割舍,這種刻骨銘心的痛使他們不愿意流轉土地。因此,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依戀阻礙了土地流轉。第二,土地情感會影響農民對土地的客觀估價,由于農民賦予土地以情感價值,而這一價值也會附加到其對土地轉出的價格上,土地價格被高估,導致交易行為受到抑制。因此,土地流轉行為不僅僅受價格的引導,而且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這種情感價值會提高或夸大土地流轉的要價。由于土地情感的存在,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對于土地價值的高估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17]。老年農民的土地情結顯著的降低了農戶的土地供給[18]。由于農民難以割舍的土地情結,土地流轉意愿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流轉。調研中筆者了解到,土地流轉會因少數農民轉出意愿低而致使本可以實現(xiàn)規(guī)模經營的土地被迫流產;甚至一些土地情感深厚且已流轉的農民會干涉轉入方的正常經營秩序,影響了土地流轉交易的達成。此外,因農民強烈的土地情感,在土地流轉中選擇短期轉出和非契約轉出,在土地流轉之后毀約率較高,導致土地糾紛,影響土地流轉[19]。

其次,對于中年農民而言,雖然他們的土地情感比老年農民弱,但比青年農民強。調研中,一位中年農民指出:“對土地的感情總是有的,多少年了一直都在種田。但是種田難度大、成本高、效益差,我把土地承包出去以后,就在百花園里打工。打工更方便,也更賺錢。”中年農民絕大多數從事過農業(yè)生產,務農經驗豐富,對土地有親密感。同時,他們比青年農民更加務實,通常會根據自身狀況靈活選擇農業(yè)、非農或者兼業(yè)。中年農民與土地的關聯(lián)度較為緊密,他們將農業(yè)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土地情感較強,土地為其帶來了保障和退路。他們對農業(yè)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對農民身份較為認同。與老年農民一樣,稟賦效應、情感依戀導致他們對土地的情感難以割舍,但是,中年農民更能夠認清現(xiàn)實,通常愿意轉出土地,由于他們對土地的保護意識強,傾向于短期轉出土地。

再次,對于青年農民而言,他們的土地情感趨于淡薄化?!拔也粫N田,種田能吃飽飯,但掙不了錢。我家的土地全部流轉出去了,都在外面工作。”土地僅僅能夠滿足生存需求和保障需求,難以滿足青年農民的致富需求,土地在青年農民眼中是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青年農民較少有田間勞動經歷,往往是在離開學校后就步入社會,他們不熟練農業(yè)生產技能。青年農民不以土地謀生,與土地的關系正在逐漸削弱,長期的“離土”生活使他們對務農和土地認知缺位,對農業(yè)和農民身份的認同度低,脫離土地的時間越長,其對土地的情感越淡薄。青年農民普遍有強烈的離土意愿,向往城市生活,他們對土地的疏離感與老年農民對土地的依戀感形成鮮明對照。土地情感作為一種情感體驗,發(fā)揮著指導、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一定程度上,青年農民的土地情感將影響農村未來的發(fā)展。青年農民的土地情感普遍較為淡薄,且這種情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愈加減弱。

農民的土地情感在代際間產生分化,進而引致不同的土地流轉決策。經濟因素是驅動中青年農民土地轉出的重要因素,而情感因素是阻礙老年農民土地轉出的重要因素。質言之,情感的深厚與否直接影響著土地流轉效率,深厚的土地情感在土地流轉中起著抑制作用,是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而相對淡漠的土地情感則會對土地流轉起到促進作用。顯然,土地流轉與土地情感相關聯(lián),即解決農村土地流轉率較低的困境,需要滿足不同代際農民對于土地的需求。土地流轉本質上是人地關系的反映,其中“人”是本,人與土地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土地流轉行為。目前,若要提高土地流轉率低的現(xiàn)實困境,僅僅依靠經濟因素、制度因素是不能脫離困境的,需要在流轉實踐中考慮到不同代際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需求。

六、結論與啟示

面對當前土地流轉的現(xiàn)實困境和學界在理論上自相矛盾的窘境,分析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及其代際差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學界研究多關注土地流轉中的經濟因素和制度因素,而相對忽略了其社會意義和情感因素。本研究基于土地流轉實踐的考察,分析土地之于農民的精神作用、情感意義,力圖將農民的土地情感置于土地流轉事件中,用情感社會學的理論進行分析。利用在江蘇省淮安市的田野調查資料,將農民劃分為青年農民、中年農民和老年農民三類,通過對不同代際農民土地情感的展現(xiàn),分析了不同代際農民土地情感的差異性及其影響。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農民的土地情感是一種客觀存在,并在代際之間存在差異。從長遠來看,農民的土地情感趨于減弱。老中青三代之間的土地情感差異呈現(xiàn)出的趨勢是老年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依戀高于中青年農民,青年農民的情感依戀相對較低。當前,農民的土地情感已經成為阻滯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并影響到土地的規(guī)模化經營。

如何更好地解決新形勢下土地流轉率低的困境?基于以上研究,筆者認為土地流轉應當根據農民的土地情感進行分類施策。首先,農民的土地情感是多元的,具有較為明顯的代際差異,針對不同代際的農民對于土地的不同情感,應當采取不同的策略。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我國傳統(tǒng)文化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經濟社會生活。不同代際農民的土地情感對于土地流轉產生促進或抑制的作用,特別是老年農民,他們已經步入老年階段,代際之間的交換處于不平衡階段,亟需給予物質、精神支持。因此,需要在實踐中,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對于不同的農民群體采取針對性措施,特別是尊重老年農民對于土地的深厚情感。其次,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表現(xiàn),是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也是農村發(fā)展的“短板”,這使得外出務工的農民將土地視為一種保障,這部分農民對于土地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無法徹底融入城市生活,土地是他們最后的保障。因此,亟需加強農村地區(qū)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給土地流轉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讓中青年農民能夠安心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只有當農民享有更多的社會保障,才會使他們更為放心地轉出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農民的土地情感雖然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是也會隨著情境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老一代農民對土地的情感依賴高于新生代農民[20]。稟賦效應會隨著新老兩代農民的更替而弱化[21]??傊?,土地情感在老年、中年和青年三代農民間總體呈現(xiàn)出由強到弱的趨勢,即土地情感隨著社會變遷和代際更替而日趨減弱。隨著農民分化程度的提高,農民對土地功能依賴會逐步弱化,土地情感亦會趨于弱化。如村干部所言:“再有10 到20 年,老年人干不動了,年輕的又不會種,就會主動要求流轉土地了?!笨梢?,土地情感對于土地流轉的阻礙和抑制效應是短期性的問題。放眼未來,隨著青年農民成為農村土地的承包主體,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依戀,連同與土地相關的政策阻力將會持續(xù)降低,土地改革和配置效率將會大幅提高。

筆者嘗試從微觀層面出發(fā),以情感社會學的視角分析農民土地情感對于土地流轉的作用,但并不否定經濟、制度等因素對土地流轉的影響。本研究嘗試分析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土地情感及其代際差異,期待對于土地流轉實踐有所推動。

猜你喜歡
代際土地農民
我愛這土地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海峽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家族企業(yè)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中國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岳阳市| 灯塔市| 浏阳市| 屏边| 金川县| 新闻| 汶川县| 丹东市| 麻城市| 冕宁县| 和平县| 贺州市| 浦县| 铜梁县| 济阳县| 平罗县| 沙湾县| 托克逊县| 奇台县| 宽城| 石棉县| 永新县| 永宁县| 奉化市| 达州市| 承德县| 龙山县| 大港区| 桓台县| 南郑县| 德兴市| 日喀则市| 仪征市| 当阳市| 祁东县| 佛冈县| 高陵县| 尖扎县| 波密县| 钟祥市|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