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 鈺
小班幼兒年齡小,應對各類事情的能力較弱,在遇到問題時常常會向他人求助。小班幼兒的求助行為往往反映了他們擺脫困境獲得發(fā)展的過程。那么,小班幼兒在幼兒園中會遇到哪些困境呢?教師應怎樣對待小班幼兒的求助行為才能促進其發(fā)展?我試圖通過對小班幼兒求助行為過程的分類和分析,探討教師如何提高應對小班幼兒求助行為的能力,以更好地促進小班幼兒成長的方法。
在教學活動或游戲中,當教師對小班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時,會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即要求他們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當小班幼兒無法達到教師的要求時,他們就會進行學習上的求助。
當小班幼兒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也會產(chǎn)生求助行為。小班幼兒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往往是因為某些具體事物或某種情感沒有達到他們理想中的水平,主要是指生活上的需求,如吃飯、如廁、入睡等。
在幼兒園中,小班幼兒最多的交往方式是同伴交往。當其身體、情感或者是物質利益受到他人(一般為其他小班幼兒)的侵犯時,處于弱勢的小班幼兒一般會請求教師的介入和幫助。當然,他期望教師的判斷是有利于自己的。
小班幼兒的求助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很多性格內向、膽小的小班幼兒不會主動向教師求助,即使求助,往往也是用眼神求助。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會觀察、懂解讀,及時發(fā)現(xiàn)小班幼兒的求助需求。
當教師收到幼兒的求助請求或暗示時,應及時前去處理,積極地給予回應,避免幼兒因過久地停留于困境而產(chǎn)生不良情緒,或者因解決不了困難而放棄、退縮。教師及時的幫助能使小班幼兒有被重視的感覺,可以增加師幼間的互動及交往、增進師幼間的感情、增強小班幼兒的自信心,使其性格更加開朗。這些都有助于小班幼兒的成長與各方面的發(fā)展。
當小班幼兒因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求助時,教師應根據(jù)問題的合理性適當?shù)貪M足其需求。教師不可讓小班幼兒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會導致其產(chǎn)生消極情緒,變得沒有勇氣再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從而影響其健康成長。但是,在幼兒的需求不合理的情況下,教師不能無條件地滿足,這樣會使幼兒以自我為中心,變得驕傲、不受約束、不遵守規(guī)則,認為只要他想要的就可以得到,從而不利于其成長。
當小班幼兒因同伴交往受挫而求助時,教師應及時介入,否則很有可能會對幼兒造成情感上的傷害。介入時,教師不應以自己為主體強行調解,而應通過引導等教育手段,幫助沖突雙方和善、友好地解決問題,以培養(yǎng)幼兒同伴交往、解決問題等能力,促使幼兒成長。
當幼兒面對困難不知所措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其進行移情能力的訓練。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集體教育活動、講故事等方式,以行為、語言交流等引導幼兒思考:如果你是這個小朋友,你該怎么辦?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扮演以感知不同求助者的求助方式。角色扮演時,在真實、直接的情感體驗支撐下,幼兒更容易明白遇到困難時應該采取怎樣的行動。
求助行為是小班幼兒解決自身所處困境的一種方式,求助的成功與否會給他們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從求助行為的本質來看,求助是小班幼兒社會化交往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小班幼兒的求助行為對他們的成長影響極大。教師如何有效地利用求助帶來的價值,使小班幼兒在求助中得到發(fā)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摸索。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教師應變能力的提升和小班幼兒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促使幼兒更好、更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