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明
說唱音樂,又稱曲藝音樂,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民間音樂門類,它起源于民間勞動與生活當中,有著濃厚的民族民間特色。經長久地發(fā)展完善逐步形成了集文學,音樂、說口,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主要通過講唱歷史,傳奇故事表達情感宣傳主張,針砭時弊,弘揚正氣。其音樂以記敘功能為主,又兼有抒情特點。其內容多取材于民間經典故事傳說、演義以及民間生活故事。表演者可邊說邊唱邊演,曲調豐富,形式靈活多變。
說唱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發(fā)展淵源,是在不斷融合其他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音樂門類,其特點兼有音樂、說唱、表演于一體,是最大眾化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它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單調繁重的勞動生活過程中,為了提高勞動積極性,逐漸摸索出了一種伴隨著勞動的聲音和節(jié)拍說唱的形式,稱之為“相”。在《荀子·成相篇》中,思想家荀況運用“相”這種演唱形式說古論今,用以明示自己的政治主張,揭露統(tǒng)治者的黑暗面,要求推行開明政治。這種說唱本子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從史料記載中不難看出,這種以“相”為表演手法寫成的腳本具有明顯的說唱音樂特征,因此《成相篇》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說唱音樂雛形。但這種腳本既沒有敘述故事的過程,又沒有散文說白,只是在韻文文體上有說唱音樂的形式特點。南北朝時期《孔雀東南飛》這部較為成熟的說唱音樂作品誕生,標志著說唱藝術已經較為完備。
盛唐時期,說唱音樂正式形成,其標志是僧侶寺院里的變文講唱,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我國說唱音樂的真正形成期,其中的變文講唱在許多記載中稱“俗講”,為后世的講唱文學所繼承,并不斷發(fā)展演變成了宋代的諸宮調。到了元代隨著諸宮調的衰退,“陶真”“涯詞”“貨郎兒”這種新型說唱藝術形式取代諸宮調不斷興盛發(fā)展起來。
到了明代,出現了“彈詞”和“詞話”鼓詞等新型說唱藝術形式。伴隨著一批職業(yè)曲藝藝人的出現,大大豐富提高音樂唱腔上的成就和表現力,為近現代曲藝藝術和傳播、保存、發(fā)展以及后來新的曲種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9世紀中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各民族民間交流增多,以及經濟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為新興的說唱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土壤,曲種增多,流派紛呈;唱腔行云流水,靈活多變,表演生動感人。如京韻大鼓、山東琴書、楊州彈詞、河南墜子等都說明了說唱音樂的藝術成就已發(fā)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指引下,說唱音樂不斷推陳出新,挖掘整理出許多反映社會主義現實生活的曲目,音樂曲調通俗優(yōu)美,表演大方生活化,很受老百姓的喜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說唱音樂在創(chuàng)作和演唱方面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據我國1982年調查,曲種有三百四十多個類別,有些還被國務院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存和發(fā)揚。中國的說唱音樂逐漸以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更為動人的視聽盛況,出現在各類舞臺上。
說唱音樂在民間小唱、雜耍和吆喝叫賣的基礎上形成發(fā)展起來,為民間戲曲音樂提供了曲調來源。我國很多地方小戲都是在這種樂調中產生發(fā)展起來。例如河南的“大調曲子”,江浙一帶的“落地唱書”。另一方面,說唱音樂在不斷成熟中又大量吸收了戲曲音樂的曲調、唱腔技巧以及表演元素,另一方面又為民歌的演唱曲調、民間歌舞表演模式提供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空間。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中的民歌、說唱、戲曲,三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環(huán)不相扣。其中說唱音樂起到極為重要的橋梁作用,它不僅保留了民歌中的精髓,同時吸收了器樂表演、歌舞表演的優(yōu)勢,使其表現力更為豐富。文詞、創(chuàng)作、板腔體及表演形式、伴奏樂器都有固定的板式。同時涌現出一批專業(yè)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群體,因此說唱音樂與民歌相比已有一個質的飛躍和發(fā)展。
說唱音樂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也與戲曲音樂有著密切關系。無論在板式特點、唱腔結構還是曲牌等方面有著大量共同之處,如二者都有苦皮、甜皮等唱腔結構。同時說唱音樂在促進戲曲音樂的產生和發(fā)展中也不斷吸取其他的優(yōu)秀元素來發(fā)展自身。
如:京韻大鼓中的“甩腔”吸收戲曲精華,具有濃厚的京劇風味??傊?,說唱音樂是對民歌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時也為戲曲音樂的發(fā)展提供很多參照模式,它在自發(fā)而簡單的民歌發(fā)展中與完備復雜的戲曲藝術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多民族雜居的國家,長期的經濟生活往來,孕育了多種說唱音樂形式,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四藝卷》統(tǒng)計,中國的曲藝品種有345個。大致可以分為六大類。
表演者用一塊木板和一面大鼓敲打節(jié)奏進行表演,主要流傳于我國北方。主要伴奏樂器有三弦、四胡、琵琶等,例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
又叫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明清時期較為盛行的一種說唱形式,目前流行于我國江蘇、浙江一帶。常用蘇州方言的蘇州評話彈詞總稱又叫說大書,以講歷史軍國大事為主,表演者講究說表、口技、手、面、眼神、動作較大,以說彈唱為主。也有表演者大都是一至三人,有說有唱,多為三弦、琵琶、月琴伴奏,自彈自唱。例如蘇州彈詞、揚州彈詞等。
源于唐代所唱經韻,后演變成民間布道的道歌,內容多為民間生活小戲、傳奇公案。表演者用漁鼓和簡板伴奏。吟誦性強,唱腔較為簡單,很少用旋律性樂器。諸多道情說唱中,河南墜子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琴書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命名的一種說唱曲種,演唱形式活潑多樣,有一人獨唱,也有多人群唱。伴奏除揚琴外還有堂鼓、三弦等,這種說唱音樂風格較為抒情,例如“山東琴書”“北京琴書”等。
牌子曲是將許多曲牌連綴起來、講唱故事的音樂形式。宋代的諸宮調正是這一類曲種的最早雛形,表演者按曲牌的表情功能要求來表現故事情節(jié)或刻畫人物心理活動。伴奏上北方多用三弦,南方多用二胡、琵琶。曲種以河南大調曲子、四川青音較具有代表性。它們共同特征都是直接吸收民歌小調或間接從戲曲吸收音樂元素,兼有當地戲曲民歌的音調色彩。
走唱類的曲種表演帶有民間歌舞的性質。例如湖南的《劉海砍樵》、東北的《小拜年》等。演唱者可手執(zhí)手絹彩扇邊唱邊舞邊表演,情節(jié)帶有很強的歌唱性,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特別能引人入勝。
除上述種類,說唱音樂還有只說不唱的板誦類。例如《山東琴書》等,這些曲種沒有曲調,只有節(jié)奏變化,常用板子或小鑼等打擊樂器做伴奏??傊?,各類民間說唱音樂之間在發(fā)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借鑒,表演上揚長避短、逐步趨于完善。
以說為基礎,唱腔及歸韻有明顯的口語化,有時可帶襯詞用以講述。為了能將曲折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傳述清楚,多采用邊說邊唱、唱中有說、說中有唱的曲調講唱故事。同時,它的許多曲調又兼具抒情的功能;有時表現委婉悲哀的情緒,有時又以簡潔曲調表現平靜心情或敘述客觀故事,其敘述性與抒情性的轉換中既方便靈活,又易于接受,如河南墜子《蘭橋會》等。
說唱音樂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在講唱故事的過程中,往往通過聲音的變化實現故事人物的多角色轉換,有時用第三人稱來講述故事,有時也采用第一人稱,用聲音、表情、動作對戲中人物進行模仿刻化。這種表演不像戲曲那樣依靠演員的性別、音樂、化妝和道具,而是靠一兩個說唱演員的表情、語氣和有限的姿態(tài)、動作。因此說唱演員對人物的表演更是強調有熟練的肢體表演技巧,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不同的聲調、語氣、表現極具典型化的個性色彩,讓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說中加唱,唱中有說體現了說唱藝術最基本的特點。表演者常以聲調、語氣、文學語言等形式來描畫人物的形象,在這個基礎之上,再用唱腔予以表現。說唱之間轉換帶有很強的即興性。同時說唱音樂繼承了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一些方法,尤其在語言的節(jié)奏方面,為民間音樂的普及與傳承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天地,說唱音樂這一獨有的特征也是其他民間音樂沒有的。
當今新時代的說唱音樂更多元化,滲透著繽紛時尚的音樂元素和現代流行風格,已經被大多數的年輕朋友們所接受,并廣為發(fā)揚,有的開始自己創(chuàng)作說唱的歌詞。一張經典的說唱專輯給人一種凝聚性,既要有深度和與眾不同的風格,又要有出色的歌詞和動聽的音樂旋律。說唱音樂已經被各大音樂盛典或頒獎典禮設立成為一個獎項,并且很多曲種已被國務院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收錄保存,并傳承下去。至今有許多曲種依然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成為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宣揚政府聲音,傳播社會正能量,豐富現代老百姓業(yè)余文化生活??傊?,中國民族民間說唱音樂,將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會不斷發(fā)展完善,這朵民間藝術之花必將為后人傳承,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