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中西融通的文本選擇與對外譯介

2021-12-02 09:37卞建華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譯介林語堂文本

卞建華,石 燦

基于中西融通的文本選擇與對外譯介

卞建華,石 燦

(青島大學 外語學院)

促進中外話語體系的有效對接,增強中國文化的親和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助力中外文化的和諧共生,是翻譯在新時代所肩負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在中國文化由輸入向輸出轉型的當下,在中國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進去的當代,堪稱文化譯出典范的林語堂及其中國文化對外譯介思想和實踐,無論在當下還是未來,依然值得學習和借鑒。面對全球化過程中的“逆全球化”聲音,林語堂的中國文化對外譯介實踐啟示我們要瞄準西方受眾及其特定文化需要,作出有針對性的清晰籌劃,制定合理的措施,采取合適的策略,助力中國文化走進西方受眾的心里。

中西融通;文本選擇;對外譯介;中外話語體系;有效對接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發(fā)出中國聲音成為新時代的需求。然而,部分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始出現(xiàn)“逆全球化”以及“中國威脅論”的聲音,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民粹主義和區(qū)域性極右勢力的泛起,威脅著全球經濟發(fā)展和國際社會的穩(wěn)定(習近平,2021)。這種不和諧的聲音表面上看是經濟發(fā)展和貿易往來的不平衡,實際上與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有著密切關系。如何在全球化過程中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求同存異,和諧共生,實現(xiàn)“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包容和交流互鑒,需要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努力。我國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針對“逆全球化”聲音所作出的回應。

后疫情時代,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用世界聽得懂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貢獻中國方案,“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習近平,2021),促進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吸納和融合,已成為黨和國家以及學界同仁共同關注的問題。而促進中國話語體系與西方話語體系的有效對接,增強中國文化的親和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助力中西文化的和諧共生,是翻譯在新時代所肩負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在全球文化格局分化重組的過程中,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站在了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交織點上,肩負著傳遞文化信息、解釋文化差異、緩解文化沖突、推動文化融合的使命”(陶麗霞,2013),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文本選擇和譯介方式等,自然也成為當下翻譯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杰出的學者,其創(chuàng)作、翻譯、批評、研究,多棲并行,建樹頗豐。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人中較早面向西方、用英語闡釋中國古典文化傳統(tǒng)、頗為成功且影響力巨大的一位先行者”(賴勤芳,2013),林語堂秉承中西融通文化觀念,堅持中國文化對外譯介,倡導在充分消化吸收雙重語境中的文化質素的基礎上,以易于目標語接受者理解的方式重塑中國經典,兼顧中國文化異質性與異域傳播,讀者遍布全球各地,影響極為廣泛,在國際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譽。作為中國文化輸出的典范,其豐富的中國文化對外譯介實踐對于當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具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研究。

二、林語堂的文化觀念和態(tài)度:中西融通

面對不同的文化,譯者往往會采取三種文化立場:“一是站在源語文化立場上,二是站在目標語文化立場上,三是站在溝通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立場上。第一種文化立場往往導致‘異化’策略及相關的方法,第二種立場則可能使譯者采取‘歸化’策略及相關辦法,而第三種立場則極力避免采取極端‘異化’與‘歸化’策略,試圖以‘交流與溝通’為翻譯的根本宗旨,尋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溝通的翻譯原則和方法。”(許鈞,2009)林語堂采取的是第三種立場,即中西融通的文化立場,其對中國文化對外譯介的成功亦與其中西融通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態(tài)度有關。林語堂在《談中西文化》一文中指出:“處世哲學社會制度終歸東西不同?!鞣街鲃?,東方主靜;西方主取,東方主守;西方主格物致知之理,東方主安心立身之道;互相調和,未嘗無用?!保痔遥?994a)正如樂黛云(2015)所言:林語堂“對中國文化有深刻而廣泛的熱愛和了解,能夠捕捉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他比較容易理解西方讀者的文化趣味和內心需求,因而有可能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對中國文化給予準確、到位、貼切的解釋?!绷终Z堂秉承中西融通文化思想,致力于中國經典重構,在中國文化對外譯介過程中,從文本選擇、對外譯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策劃,用心揣摩,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有的放矢地譯介,對中國文化重新編碼加以闡釋,使其煥發(fā)出現(xiàn)代靈性。

三、林語堂基于中西融通的文本選擇

林語堂對文本的選擇目的性明確,涉獵面廣泛。梅中泉(1994)曾用“涉獵的非凡廣度,闡釋的非凡精度,開掘的非凡深度,行文的非凡自由度”來評價林語堂系列著譯作品。林語堂治學文、史、哲三管齊下,總是以全球意識甚至超全球意識研究相關學科,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均力求全面透徹的了解。林語堂著譯作品內容特別豐富,涉獵過散文、評論、傳記、小說、詩歌、戲劇、教科書、詞典等各種體裁。在諸多文學流派中,他對性靈派古典文學作品情有獨鐘,選擇的題材多是表達中國人曠懷達觀、高逸退隱、陶情潛興、滌煩消愁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的文本。這樣的文本選擇在當時不僅在認識上填補了西方讀者對于中國的認知空白,而且還用東方文明的悠閑哲學批評了美國高度工業(yè)機械化社會所造成的人的異化(施建偉,2017)。

四、林語堂基于中西融通的譯介策略

基于中西融通的文化觀,林語堂摒棄機械的忠實觀,秉承“譯學無成規(guī)”、“翻譯即創(chuàng)作”的譯學思想,在融化、吸收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導讀整合、互文類比、闡釋注釋、萃取拓展、亦譯亦寫等策略,將中國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介紹到西方語境,表現(xiàn)出強烈的讀者意識,這些中國文化對外譯介策略完美地詮釋了其“翻譯即創(chuàng)作”的譯學思想。其著作講究精確,言之有據(jù),深度挖掘,域外關照,其行文方式“言必己出,把圣賢和八股先生置之度外”(林太乙,1994b)。林語堂傳播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正好跟當時的美國社會非常契合。在美國人看來,一方面林語堂講的生活方式仿佛就是美國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是現(xiàn)代社會共有的東西;另一方面他講的又不完全是美國的東西,因為引用的都是中國的說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結合,這種既有新知又有故識的交流方式,因契合美國讀者的閱讀視野而引起了強烈共鳴(錢鎖橋,2018)。

1 導讀整合

林語堂在其著譯作品之前大多增加了前言、序言,對相關主題進行導讀和介紹,并對其譯介的典籍融匯于心,重新排列整合,以便為目標讀者提供更加有利的解讀語境。例如,林語堂著譯作品《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蘇東坡傳》()等著譯作品中均有精彩的前言進行主題導讀,內容豐富多樣,極具研究價值。

2 互文類比

互文性“指語篇生成過程中各種語料相互交叉的、復雜的、異質的特性。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聯(lián)系,與之相關的其他文本就是互文(intertext)”(方夢之,2004)?;ノ男苑帧昂暧^互文性和微觀互文性,前者指一個文本的整體寫作手法與另一個或多個文本具有相似或相關之處,是文本在宏觀上與其他文本的聯(lián)系。微觀互文性是指一個文本的某些詞句或某些段落的表達與另一個或幾個文本相關。”(同上)“互文翻譯就是譯者在翻譯一部文學作品時廣泛參照和利用相關互文資源,在借鑒其他文本的基礎上力爭產生精品譯文?!保T全功,2019)類比是基于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借助喻體的特征,通過聯(lián)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

我們在閱讀林語堂的中國文化著譯文本時確實可以感受到顯著的互文性特征,即同時期和不同時期經典格言、文化負載詞、歷史典故和詩詞曲賦的多重交織(Barthes,1977;任東升、卞建華,2014),主要體現(xiàn)在林語堂在自己的行文中或隱或顯地植入一些相關文本或文本片段,對圣哲思想進行相互印證、解讀和對比,如《老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中對莊子、孟子等人論著的借用;借鑒前人的譯文,如《孔子的智慧》中的《中庸》部分直接修改并借鑒了辜鴻銘的譯文,在《老子的智慧》中借用了亞瑟·威利(Arthur Waley)《道德經》的譯文和吉爾斯(H. A. Giles)《莊子》的譯文;吸收和利用相關研究資源,如借鑒前人(如G. G. Jung等)對典籍的解讀等(馮全功,2019)。

在《老子的智慧》中,為了便于西方讀者理解老子思想,林語堂常用西方讀者熟知的西方思想來做類比。他還把老子、莊子與西方的著名人物進行類比。林語堂譯介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智慧、描述中國人物時,非常重視通過互文和類比的方法,為目標讀者搭建恰當?shù)恼J知空間,幫助讀者在熟悉和陌生信息之間建立有效關聯(lián),降低讀者理解陌生信息的難度,從而喚起讀者的共情,提高信息傳播效果。

3 闡釋注釋

George Steiner(2001)說:“語言永遠處在一個動態(tài)變化之中,而在語言的歷時和共時現(xiàn)象中,解釋或翻譯活動始終如一地貫穿其中,即一切交際或交流都是通過解釋或翻譯來實現(xiàn)的?!庇捎谥形魑幕谥T多方面存在差異,闡釋注釋型策略成為中國文化對外譯介過程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闡釋注釋型中國文化對外譯介策略指的是以具體的中國文化主題為脈絡,以文內注解和文外加注等解釋性策略為手法,對所涉及的文化內容進行譯介或重寫(任東升、卞建華,2014)。這種策略的使用主要由于源語讀者和目標語讀者存在語境視差,所以要補償相關信息,旨在為目標語讀者提供更有利的理解環(huán)境。由于中英雙語存在著巨大差異,林語堂在《老子的智慧》正文中增加了許多腳注來解釋正文的含義。據(jù)統(tǒng)計,大約有179個腳注,其中有97個腳注直接解釋了中國哲學的特殊術語。林語堂對老莊思想并非簡單地、按照通常意義的翻譯,不是對原文一譯了之,而是對其加以理解、消化后采用各種方式進行重述,這種重述不僅明暢可讀,而且在注釋中對許多字詞的英譯以及原文的主要思想加以評論,并結合中國語言文化進行闡釋、闡發(fā),自然十分精彩,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從林語堂的中國文化對外譯介策略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按照原文字面翻譯不能使目標讀者理解原文內容時,林語堂一般采取闡釋注釋型策略以幫助目標讀者理解譯文內容。該策略的運用源于其對原作的透徹理解,對目標讀者閱讀期待的深刻了解,對文本交際效果的熱切期望。在目標導向翻譯策略的統(tǒng)領下,林語堂翻譯方法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在具體的操作中,他時而對原文的內容加以擴充,增加解釋的文字;時而用解釋性文字加以重述,將原文意義轉譯;時而增加腳注進一步解釋說明等,充分發(fā)揮了其作為譯者、作者、語言學家和文化傳播者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實施了中國文化對外譯介活動。

4 萃取拓展

萃取是對“對原著的敘事品質和語言藝術、目的語詩學規(guī)范和預期讀者審美進行綜合判斷后,在譯前或譯中甚至譯后對原著文本的精選取舍”(任東升,2018)。林語堂深知中西文化差異較大,要想讓西方讀者對孔子學說感興趣,必須先萃取中國文化思想中的相關核心概念,用多種方式的譯介說明使受眾領悟到其中的含義,然后再進一步解讀相關思想。林語堂在《孔子的智慧》中專門萃取仁、禮、君子、小人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在第五章“論語”和第六章“第一講:論以六藝施教”分別專論,把孔子內容相關而相對零散的談話集中在一起,使讀者比較容易從整體上把握領會其內涵。林語堂在探討這些核心概念的含義時,根據(jù)語境確定其涵義,再用相應的英文進行闡釋。

5 亦譯亦寫

亦譯亦寫是翻譯原作全部、部分或主要內容并加以評論、闡釋和拓展的方法,譯寫根據(jù)特定讀者的要求,增加與原作相關的內容,除了闡發(fā)和評論外,還包括添加、補充和拓展性創(chuàng)作,加大了譯作的信息量和創(chuàng)作的成分(黃忠廉,2002),是一種典型的混雜性或雜糅性翻譯。

亦譯亦寫型中國文化對外譯介策略指的是林語堂在援引中國典籍來論證自己文化觀點時不完全依照原本進行對譯,而是保留其中國文化底蘊的邊譯邊寫和兼寫兼譯,是在翻譯寫作過程中對中國典籍進行過濾式重現(xiàn)。林語堂在論證自己文化觀點時善于援引中國典籍,借助精心編制的文本輸出中國文化主題和元素,滿足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同時發(fā)揮自己的寫作才華增強作品的可讀性,引起西方讀者的閱讀興趣。他這種亦譯亦寫的風格無疑是基于對英語讀者文化感知力的充分把握。

五、結語

林語堂在中國文化對外譯介過程中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是其中西融通文化觀在實踐層面的體現(xiàn)。林語堂具有多重身份,他不僅是中西文化大使,而且是語言學家、文學家、翻譯家和編輯,因而其文化觀、語言觀、文學觀、翻譯觀四位一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這就賦予了其更開闊的中西文化交流視野、更深刻的多元文化思想、更自由的譯者主體性、更強烈的讀者友好意識,也獲得了更多目標讀者的了解、理解、共鳴和接受,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促進中西文化文明交流互鑒的作用。當然我們并不諱言在林語堂中國文化對外譯介過程中,由于受文本內外因素的影響,其著譯作品得與失并存,存在著歷史局限性。但這是中西方文化由隔閡走向共融的過程中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我們在評價林語堂當時的譯介目的和策略時,需盡力把其還原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下,探究其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目的、策略及得失,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們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5月17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但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fā)展那中的中國’、‘開放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绷暯街飨?021年5月31日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又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痹谥袊幕奢斎胂蜉敵鲛D型的當下,在中國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進去的當代,面對世界全球化過程中的“逆全球化”聲音,堪稱文化譯出典范的林語堂及其“入西述中”思想和實踐,無論是在當下還是未來依然值得研究和借鑒。我們要瞄準目標受眾的閱讀期待和接受心理,作出有針對性的清晰籌劃,選擇展現(xiàn)真實、全面、立體中國的文本,采取多元化譯介手段和傳播途徑,助力中國文化走進目標受眾的心里。

[1] Barthes, R. 1977.[M]. London: Fontana.

[2] Steiner, G. 2001.[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3] 卞建華. 2005. 對林語堂文化變譯的再思考[J]. 上海翻譯, (1): 47-50.

[4] 方夢之. 2004. 譯學詞典[Z].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 馮全功. 2019. 中華譯學館·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林語堂卷[C].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6] 黃忠廉. 2002. 變譯理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7] 賴勤芳. 2013. 中國經典的現(xiàn)代重構——林語堂“對外講中”寫作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8] 李雪. 2017.“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J]. 探索, (5): 105-109.

[9] 林太乙. 1994. 林語堂傳[M]. 太原: 北岳文藝出版社.

[10] 梅中泉. 1994a. 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M].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1] 梅中泉. 1994b. 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M].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2] 錢鎖橋. 2018. 林語堂的文化底色[DB/OL]. https://culture.ifeng.com/c/7nbNRLeeJ4i.

[13] 任東升. 2018. 萃譯之辯[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4): 16-20.

[14] 任東升, 卞建華. 2014. 林語堂英文創(chuàng)作中的翻譯現(xiàn)象[J]. 外語教學, (6): 95-99.

[15] 施建偉. 2017. 近幽者默——林語堂傳[M]. 北京: 華文出版社.

[16] 陶麗霞. 2013. 文化觀與翻譯觀——魯迅、林語堂文化翻譯對比研究[M]. 北京: 中國古籍出版社.

[17] 許鈞. 2009. 翻譯概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8] 樂黛云. 2015. 從中國文化走出去想到林語堂[N]. 中國文化報, 12-18(3).

H059

A

1008-665X(2021)6-0030-07

2021-09-27;

2021-11-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林語堂作品的中國文化變譯策略研究”(14BYY012);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傳譯策略研究——以林語堂編譯寫策略為個案”(11CWXJ03)

卞建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譯論、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翻譯教學

石燦,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比較詩學、翻譯史、古詩英譯

(責任編輯:張新萌)

猜你喜歡
譯介林語堂文本
晚清來華德國人的中醫(yī)典籍譯介及其學術影響
文本聯(lián)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林語堂:幽默藝術與快樂人生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探訪林語堂故里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閻連科作品譯介①
1940年林語堂短暫的重慶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