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強大,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國人對兒童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多。家長重視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其良好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夯實基礎。事實證明,讓孩子享受一段美好的閱讀時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令其終身受益。兒童閱讀習慣培養(yǎng)離不開兒童作品,隨之而來的是兒童作品需求量的急劇增加。其中,引進類兒童作品的數(shù)量和需求不斷增加,兒童文學翻譯工作日益繁忙,譯本質(zhì)量參差不齊,規(guī)范兒童文學翻譯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結合目的論原則研究和分析翻譯實例,探索科學、合理、有效的翻譯策略,為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和實踐盡一份綿薄之力。
功能派翻譯理論誕生于20 世紀70 年代的德國,由凱瑟琳娜·賴斯、漢斯·弗米爾和克里斯蒂安·諾德等人發(fā)起。該理論對翻譯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弗米爾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行為”(Vemeer,2001)[1]。諾德指出,“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手段”[2]。
目的論有三個重要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誠原則[3]。目的原則指翻譯行為要服從翻譯目的;連貫原則指譯文必須可讀并有意義;忠誠原則指譯文與原文要保持語義上的連貫。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其他兩個原則必須服從目的原則。
目的論認為,譯文目的是否實現(xiàn)取決于目標讀者的理解和接受。為了達到翻譯目的,譯者在對原文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兼顧譯文預期功能,采用有效的翻譯策略,確保譯文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下達到與原文在源語環(huán)境下的相同效果。目的論的出現(xiàn)給譯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推動翻譯研究不斷發(fā)展,對翻譯實踐有著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兒童文學自然是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比較特殊,且特點十分鮮明。由于年齡和生活閱歷的原因,兒童的思維相對簡單,認知能力有限,因此,兒童文學除了具備普通文學的特征以外,還必須考慮到目標讀者的特殊性。
目的論認為,目標讀者是翻譯目的的重要決定因素,突出了目標讀者的作用和重要性。翻譯要滿足目標讀者的需求,不同的目標群體需求不同,采取的翻譯策略也應相應地調(diào)整。兒童文學翻譯不同于普通文學翻譯,受眾的不同決定了翻譯策略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導致兒童文學翻譯出現(xiàn)讀不懂或誤導等現(xiàn)象。兒童文學翻譯必須遵循兒童文學的特征,從目標讀者(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選詞要符合兒童的特點和認知,譯文最終要為兒童所理解和接受。能夠引起兒童的注意,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培養(yǎng)和增強兒童的某方面能力,是兒童文學的目標。目的論為兒童文學翻譯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研究新視角,必將促進兒童文學翻譯的發(fā)展。
《小公主》是美國著名兒童作家伯內(nèi)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自1905 年問世以來受到了無數(shù)好評,并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陪伴各國兒童成長,滋養(yǎng)了無數(shù)兒童幼小的心靈,幫助全世界的兒童樹立自信、樂觀、不屈不撓的信念,是一部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
目前在我國《小公主》有許多不同的翻譯版本,本文選取上海譯文出版社郭永昌譯本(以下簡稱郭譯)和人民郵電出版社李英杰譯本(以下簡稱李譯)做對比研究。
1.疊詞的應用。兒童文學翻譯必須遵循文學翻譯的基本規(guī)律,畢竟兒童文學翻譯屬于文學范疇,所以譯文的語言應富有美感,在確保傳達信息的基礎上,還要優(yōu)美流暢。在兒童文學中,這種美尤其體現(xiàn)在韻律上。鑒于目標讀者的特殊性,文字美無法通過兒童不熟悉的語言達成,而疊詞的應用恰好能營造出譯文的韻律美,且讀起來上口,容易為兒童所理解和接受。
例1:
“Sara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into the dingy square,where the sparrows were hopping and twittering on the wet,iron railings and the sooty branches of the trees.”[4]192
郭譯:“薩拉望著窗外晦暗的場院,那里有麻雀在潮濕的鐵欄桿上和烏黑的樹枝上蹦跳著,啁啾著。”[5]30
李譯:“莎拉看著窗外那臟糊糊的廣場,那里有些麻雀正在濕漉漉的鐵欄桿和黑糊糊的樹枝上跳來跳去,唧唧喳喳地叫。”[4]19
該句出自《小公主》第三章,薩拉第一天在敏欽學校上課就能用流利的法語和杜法吉老師對話,讓平時被法語傷透腦筋的厄門加德油然生出一種欽佩和仰慕。在薩拉主動和她交談時,她問薩拉是不是很聰明,這句剛好就是薩拉望著窗外思考該如何回答時看到的情形。dingy 義為骯臟的、昏暗的,李譯譯為“臟糊糊”,wet 和sooty 分別用了“濕漉漉”和“黑糊糊”兩個疊詞,最后用“唧唧喳喳”描述麻雀的聲音。疊詞的使用頓時增添了譯文的節(jié)奏感,令場景躍然紙上。對比之下,郭譯明顯缺少了幾分生氣,且“晦暗”和“啁啾”對兒童而言還有不小的難度。所以,疊詞的確可以營造譯文的韻律美,增強可讀性,目標讀者在讀到節(jié)奏感十足的文字時,也會平添一份興致,對文本的理解自然起到推進的作用。目的論認為,譯者的一切活動都應從翻譯目的出發(fā),既然是給兒童看的作品,符合兒童的閱讀需求就是首要任務,疊詞恰好迎合了兒童的口味,對兒童而言簡單且容易習得。
2.熟悉的詞語。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詞語選擇至關重要。選擇兒童熟悉的、在目的語文化中耳熟能詳?shù)囊恍┰~語,會相應地降低譯文的難度,增加可接受性。事實證明,使用兒童能讀懂的文字,對他們更具吸引力。目的論強調(diào),譯文被目標讀者接受是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表現(xiàn),譯者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讓兒童接受的翻譯策略。熟悉詞語的選取正是為了達到翻譯目的而采取的策略之一。
例2:
“Monsieur Dufarge began to smile,and his smile was one of great pleasure.To hear this pretty childish voice speaking his own language so simply and charmingly made him feel almost as if he were in his native land-which in dark,foggy(有霧的)days in London sometimes seemed worlds away.”[4]189
郭譯:“杜法奇先生露出笑容,那是十分欣喜的微笑。聆聽這悅耳的童音講他的家鄉(xiāng)話講得如此純真、如此迷人,使他覺得宛如回到了故鄉(xiāng)——這在倫敦晦暗多霧的日子里,有時顯得好像遠在天地之外?!盵5]24
李譯:“杜法吉先生笑了,仿佛碰上了天大的喜事。聽著優(yōu)美的童聲講著自己的語言,那么簡單,那么迷人,他覺得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在這黑乎乎的、霧氣籠罩的倫敦,法國仿佛遠在天涯一般。”[4]14
這幾句選自《小公主》第二章,描述的是薩拉第一次上法語課的情形。薩拉的媽媽是法國人,盡管薩拉剛出生時媽媽就去世了,但是父親平時喜歡和薩拉說法語,所以法語就像薩拉的母語一樣,當杜法吉先生聽到薩拉講法語時,高興之情溢于言表。pleasure 這個詞義為愉悅、樂事、高興的事,郭譯譯成“十分欣喜”,李譯把pleasure 進行了歸化處理,譯成“喜事”。“喜事”是漢語中表示“高興的事”的典型用詞,孩子們平時耳濡目染,對此非常熟悉,在目的語文化語境下,李譯的選詞更符合兒童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容易被兒童接受和理解;相比之下,郭譯的用詞對兒童來講就比較晦澀。另外,as if 在郭譯中譯成“宛如”,而李譯則譯成“好像”,明顯李譯的用詞更貼近生活,是孩子們熟悉的詞語,對目標讀者來說更恰當。目的決定方法,這句話完美詮釋了目的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指導意義。
3.注釋的輔助。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或者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在語言上的體現(xiàn)對于兒童而言有時著實有難度,為了彌補翻譯在文化上的空缺,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譯文的忠誠原則,讓目標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內(nèi)容,有時加注翻譯是個不錯的方法。加注通常用于解釋語言的背景或詞語的起源等,幫助讀者快速有效地掃清文化上的障礙,確保譯文對原文的忠誠。
例3:
“Sara was quite fond of them,and had given them names out of books—quite romantic names.She called them the Montmorencys when she did not call them the Large Family.”[4]242
郭譯:“薩拉很喜歡他們,按照書本上的人名給他們起名字——十分羅曼蒂克的名字。當她不叫他們‘大家庭’時,就稱之為蒙莫朗西①一家?!盵5]127
李譯:“莎拉非常喜歡他們,還給他們起了書上的名字——充滿浪漫色彩的名字。如果不叫他們‘大家庭’的話,她就把他們叫做蒙莫朗西一家?!盵4]86
在這兩句話里,郭譯對“蒙莫朗西”進行了加注處理,這對理解譯文無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為憑空多了一個從未提起的名字,目標讀者可能因此而困惑,看了注釋的內(nèi)容就豁然開朗了,因為薩拉喜歡給他們起書里的名字,“蒙莫朗西”就是英國幽默作家杰羅姆·克·杰羅姆(1859—1927)的名作《三人同舟》中的一只狗的名字。在這點上,郭譯采取的策略值得學習和稱贊。譯者有責任毫無差錯地把源語的內(nèi)容傳遞給目的語境下的讀者,這正是忠誠原則的體現(xiàn)。
郭譯中加注解釋的地方不止這一處,在有可能出現(xiàn)疑問的地方似乎都做了加注處理,這點尤為可取。兩種語言在文化上的差異導致有些詞語可能比較突兀,會讓閱讀陷入困境,阻礙了目標讀者的正常思路,這時的注釋必要且重要。消除文化空缺,給讀者正確的引導,也是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要求;而李譯中從頭至尾沒有一個加注處理的細節(jié),這勢必會產(chǎn)生對某個詞語理解不到位的情況。所以,在目的語中可能出現(xiàn)文化信息缺失的地方做相應的注釋,是實現(xiàn)翻譯目的且保證譯文符合忠誠原則的必要手段。
4.結構的變化。目的論的連貫原則要求譯文必須實現(xiàn)語內(nèi)連貫,即具有可讀性。而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語系,英語是結構語言,漢語是意思語言,因此在語序和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xiàn)譯文的可讀性,譯者要根據(jù)需要對語序和句子結構進行適當調(diào)整,如變換語序、長句變短句等,以便準確地傳達原文信息,令譯文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語內(nèi)連貫。
例4:
“She did not care where she was sent,so that she might have the luck of being inside the room,instead of being downstairs in the scullery,while these delights were going on.She did not even mind when Miss Minchin cleared her throat ominously and spoke again.”[4]217
郭譯:“她不在乎把她打發(fā)到哪里,只要能幸運地留在房間里,而不是在這里進行著這些歡慶活動時待在樓下廚房里。她甚至沒注意到此時銘欽女士預先清了一下喉嚨,表示又要講話了。”[5]76
李譯:“只要在這歡樂的時刻能留在屋里,而不是回到樓下的廚房,她并不在意站在哪兒。甚至當敏欽小姐清清嗓子講話時她也沒在意?!盵4]51
這兩句選自《小公主》第七章,薩拉的生日會是敏欽學校最重視的活動,在盛大的生日會現(xiàn)場,薩拉懇請敏欽女士允許仆人好友貝基留下來,因為她知道貝基會非常開心,盡管只允許貝基站在門邊的角落,也足以讓她興奮不已。這兩句話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貝基當時的興奮及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郭譯完全尊崇原句的結構順序;李譯將語句的順序進行了適當調(diào)整,把狀語部分提前,契合漢語的語言特點,讀起來更順暢。語序的調(diào)整雖然不會改變原文的含義,但更符合漢語的說話習慣。適當?shù)恼Z序調(diào)整令譯文語內(nèi)連貫,有助于理解和接受。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翻譯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譯者要清楚翻譯的目的,并認真研究兒童的特點,把兒童及兒童對譯文的理解與接受放在首位,再根據(jù)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采取相應的策略。目的論給兒童文學翻譯提供了充分科學的理論指導,解釋了很多此前沒有理論支撐的翻譯現(xiàn)象,對兒童文學翻譯意義重大。從《小公主》兩個譯本的對比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兩個譯本各有千秋,也都有翻譯欠妥之處。所以,在兒童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時刻謹記目的論的三個重要原則,針對不同的目標受眾選擇符合目標讀者特點的翻譯策略,以期實現(xiàn)翻譯目的,為兒童奉獻更多優(yōu)秀經(jīng)典的翻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