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言選擇與價值判斷
——清末癸卯學制的語言規(guī)劃意義分析

2021-12-06 14:49史玄之
閩江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學制學堂外語

史玄之

(閩江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清末語言規(guī)劃指的是晚清政府在新政時期對本國語言和外國語言在地位、功能、語言內部結構等方面做出的具體規(guī)定。語言是清末近代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也是近代教育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清末語言規(guī)劃實際上也是教育規(guī)劃的一部分,其規(guī)劃范疇既包括單純的語言教育,也包括以語言為媒介的非語言學科教育。[1]晚清時期并未成立任何專門的語言政策與語言管理機構,語言規(guī)劃由清政府中的管學大臣和晚清學部(職能類似于今天的教育部)制定。清末新政十年間,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和之后圍繞癸卯學制的增刪政策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教育規(guī)劃政策。

由于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肇始,因此對該學制的剖析已經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的熱點。先前相關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一類研究側重剖析癸卯學制的內涵、目標、制定過程及影響,包括癸卯學制與日本近代學制的對比[2],癸卯學制規(guī)范下中國近代文學教育、生物教育等學科知識譜系、教育方法的更新[3-5],張之洞“中體西用”學務思想與癸卯學制的關系[6],以及癸卯學制對中國女性思想解放、近代公民意識培育的推動[7-8]。另一類研究則從歷史學視角聚焦癸卯學制中的語言文字變革,在研究主題方面與本文更加接近。王東杰[9-11]以翔實的史料為支撐,分析清末切音字運動如何在中西學戰(zhàn)和思想交鋒的背景下產生和發(fā)展;時世平[12]分析清末語言文字改良、普及民眾知識和國家民族富強三者關系,將漢字改革視為民族救亡復興的一種合法性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而劉曉明和郭瑩[13]的研究則從清末社會群眾對切音字改革的反饋視角分析切音字改革的實際效力。

先前的學術研究多從歷史學、教育學、政治學的視角分析清末新政的實質和影響,但缺乏從社會語言學,特別是從語言規(guī)劃理論視域剖析清末語言政策與新政改革、社會語言環(huán)境變化之間的關系。少數關于清末語言文字改革的研究聚焦“切音字運動” “官話運動”等發(fā)生在漢語語言文字內部的規(guī)劃,而對清末新政時期漢語語言文字外部的規(guī)劃,特別是外語規(guī)劃、外語與漢語的地位規(guī)劃和教育規(guī)劃研究較少。事實上,在清末中西學戰(zhàn)的背景下,外語和以外語為載體的西學知識對漢語和以漢語為載體的中學知識帶來巨大沖擊,對清末語言政策的制定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分析清末語言政策必須全盤分析晚清政府對漢語和外語在地位、結構、功能、教育方面的管理行為,并從中分析清末語言政策所折射出的語言價值觀。

本文以語言規(guī)劃理論、語言價值理論為理論框架,選擇癸卯學制中的語言選擇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對癸卯學制語言規(guī)劃文本、政府奏折、諭旨、官員報告、信函和相關報刊評論等一手史料的內容分析,重點研究癸卯學制中漢語與外語二者選擇、漢語變體選擇、外語語種選擇等三方面內容,透過清末語言文字內外部的規(guī)劃和改革,剖析清末語言選擇與社會語言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一、語言規(guī)劃理論與語言價值理論闡析

語言規(guī)劃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德國語言學家漢茲·克洛斯(Heinz Kloss)根據語言規(guī)劃的目標和對象,將其分為語言地位規(guī)劃和本體規(guī)劃兩類。語言地位規(guī)劃確定一種或多種語言及其變體的社會地位,例如一國官方語言的選擇、本國語與外語的關系等。語言本體規(guī)劃旨在促進國語、民族共同語等強勢語言不斷規(guī)范、完善,例如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對一國(或地區(qū))語言進行改革。[14]隨著語言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語言教育規(guī)劃(也可稱為語言習得規(guī)劃)成為語言規(guī)劃的新增類別,主要涉及母語教育、外語教育等問題。語言地位規(guī)劃、本體規(guī)劃、教育規(guī)劃都與規(guī)劃者的語言價值觀密切相關,以色列語言政策研究專家博納德·斯波斯基教授(Bernard Spolsky)提出的“語言政策理論模型”中將“語言價值觀”稱為“語言意識形態(tài)”(language ideologies)/“語言信仰”(language beliefs),即同一言語社區(qū)對一種語言(或其變體)形成的態(tài)度、認識和價值判斷,是影響群體或個體言語行為的內在因素,也是語言管理機構制定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的重要依據。[15]

語言價值觀是語言規(guī)劃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涉及對語言價值的基本判斷。歸納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可知,語言價值大致可分為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情感價值三類。語言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語言使用人數和使用范圍上,一種語言(例如當今的英語)使用人數越多、分布范圍越廣,這種語言經濟價值就越高;語言文化價值基于語言資源觀,即將語言視為一種社會資源,具有歷史價值、美學價值、情報價值或戰(zhàn)略價值,例如古漢語、繁體字因其獨特的造字與會義上的關聯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語言情感價值基于“身份認同”的語言觀,即語言選擇滿足語言使用者的身份需求,引發(fā)使用者的情感共鳴,例如一種方言起著一個言語社區(qū)人員身份認同、情感紐帶的作用。[16]這三種語言價值分類實際上有明顯的交叉重疊之處,國家(或地區(qū))語言規(guī)劃者根據實際社會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考慮三種語言價值對語言規(guī)劃的影響,對國家的官方語言、區(qū)域性語言、外來語言做出合理的規(guī)劃和選擇。雖然語言規(guī)劃理論和語言價值理論提出于二戰(zhàn)之后,與清末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但這并不影響將其運用于本文對癸卯學制語言規(guī)劃的分析之中。清末癸卯學制對漢語和外語進行地位、本體、習得三方面的規(guī)劃,而每個方面的規(guī)劃背后滲透著規(guī)劃者的語言價值觀。

二、“正心術”與 “練藝能”:漢語與外語的選擇博弈

洋務運動時期,關于漢語與外語、儒學與西學的“道器”之辨并未真正動搖漢語在中國語言體系乃至儒家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到了清朝末年,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與軍事武力相伴的是西方文化思潮、知識體系對傳統儒家文化和知識結構的沖擊,因此語言文字領域中漢語與外語的選擇博弈甚至被賦予了清末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要使命。

根據癸卯學制的規(guī)定,漢語和以漢語為傳播載體的儒學為教育之本。語言是教育的載體,教育也為語言文字改革提供實踐舞臺,因此關于清末漢語與外語的選擇博弈可在語言教育政策中得以體現,具體表現在癸卯學制對各級各類學堂漢語和外語地位、功能、學習次序等方面的規(guī)定。作為晚清第一個頒布且實施的近代教育制度,癸卯學制對漢語和外語的地位和功能做出了具體規(guī)劃。癸卯學制主要起草者之一的張百熙在1904年1月13日的《重訂學堂章程折》中將清末新政時期的立學宗旨闡述為:“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盵17]而癸卯學制中的綱領性文件——《奏定學務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漢語和經學的關系,漢語文字是經學的載體:“學堂不得廢棄中國文辭,以便讀古來經籍……文學既廢,則經籍無人能讀矣?!盵18]493而這里“中國文辭”和“文學”指的就是漢語。漢語的基礎地位還體現在癸卯學制對新式學堂漢語課程設置和授課時長的要求上。癸卯學制規(guī)定:在小學堂和中學堂中,漢語課程和以漢語為載體的修身和經學課程排在課程列表的最前列,每周授課時數也明顯高于其他課程。例如,《奏定初等小學堂》每星期授課時刻表顯示在每星期30小時的總學時下,漢語課程和經學課程的總時長達到16小時,比其他課程的總和還多[19];而《奏定高等小學堂》課時列表中,漢語和經學課程的總時長達到20小時,超過全部課程總時長(36小時)的一半[20]。到了中學階段,雖然學生開始學習外國語、博物等西學課程,但漢語課程和儒學課程(包括修身和讀經講經)時長(14小時)仍占總學時(36小時)的1/3以上。[21]

花青素還能延緩腦神經衰老,對由糖尿病引起的毛細血管病也有防治作用,它在增強心肺功能的同時,還能預防老年癡呆。

與漢語“正心術”的價值不同,外語在清末語言規(guī)劃中被賦予了“瀹智識、練藝能”的工具性價值?!蹲喽ㄖ袑W堂章程》指出:“外國語為中學堂必需而最重之功課,各國學堂皆同……(習外語)使得臨事應用,增進智能。”[21]320根據癸卯學制對中學堂各學科每星期授課時間的規(guī)定,中學堂前三學年外語課程每星期授課8小時,后兩學年每星期授課6小時,每周授課時長僅次于“讀經講經”課的每周9小時,這體現了外語課程在中學堂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奏定高等學堂章程》要求學生須學習兩門外語,外語課程每周課時數接近總課時數的一半,以備“將來進習專門學科之用”[22]337,而所謂的“專門學科”,就是指學生高等學堂畢業(yè)后進入大學堂所主攻的西學專業(yè),由此可見,癸卯學制凸顯外語的工具價值,強調學習外語與掌握西學之間的密切關系。

癸卯學制對漢語和外語教育次序也做出了相應規(guī)定?!蹲喽ǔ醯刃W堂章程》第二章“學科程度及編制”中提道,“中國文字”科第一學年開設,總共開設五年,主要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識日用常見之字,解日用淺近之文理……”[19]295。關于外語學習,《奏定學務綱要》明確要求“小學堂勿庸兼習洋文”,以免“拋荒中學根柢”[18]495,等到學生漢語通順并考取中學堂的時候,才允許兼習洋文。由此可見,在清末語言規(guī)劃者眼中,漢語學習應早于外語學習,小學階段專心于漢語學習,等到學生進入中學堂后再學習外語。在中西學戰(zhàn)的背景下,清末語言規(guī)劃仍將漢語和儒學教育擺在重要位置,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的影響,是甲午戰(zhàn)爭后清末教育改革師法日本的真實寫照。晚清教育家姚錫光在考察日本各級各類學堂后發(fā)現,雖然日本學校開設西語課程,但“實以其國文為重”,所授課程“皆譯成本國文”,即使是公派出國留學的學生也必須具有扎實的國文和國學功底,方可“化裁西學而不為西學所化”??梢娙毡拘率綄W堂培養(yǎng)的人才并不是“棄本國學術而從事西學者”[23],而是以本國語言和國學為基礎兼通西語和西學的人才。

三、助教育與啟民智:漢語變體選擇

漢語與外語的選擇博弈是清末語言規(guī)劃中對不同語言之間地位與功能做出的價值判斷,屬于語言外部規(guī)劃范疇。而語言規(guī)劃的另一面是對語言內部的完善和規(guī)范,在清末新政時期表現在對漢語的簡化、統一和純凈化上。甲午戰(zhàn)爭后,一大批學者開始反思戰(zhàn)爭失敗、國家貧弱的原因,在對比中日學制、考察日本新式教育發(fā)展后,普及教育、開啟民智被視為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侮侵略的根本途徑,而切音字改革、簡化漢字等一系列漢語本體規(guī)劃和變體選擇則成為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語言通路。漢語本體規(guī)劃和變體選擇超越了語言文字內部改革的范疇,不僅起到普及教育、開啟民智的實用功能,更被賦予了國家認同的政治功能。癸卯學制提出:“各國言語,全國皆歸一致?!盵18]499這說明清政府有意識地促進國語統一,雖這一目標在清末新政時期未能完成,但對民國時期國語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盧戇章、沈學、王璞等一批晚清學者提出各種漢字注音方案,通過切音字改革幫助下層人民掌握漢字,進而達到普及教育的目的。中國漢語拼音文字首倡者盧戇章將切音字視為增強國家實力的基礎:“竊謂國之富強,基于格致,格致之興,基于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所以能好學識理者,基于切音為字?!盵24]1892年,盧戇章以閩南方言為基礎出版《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制的字母式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從1892年盧戇章創(chuàng)制切音新字到1911年清朝滅亡,這20年間出現了28種切音字方案,包括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原序》(1900)、陳虬的《新字甌文七音鐸》(1903)等。[25]

除了切音字改革外,簡化漢字也成為清末語言改革熱潮的一部分,漢字繁難被晚清學者看作是造成社會底層人民識字率低的一大原因。晚清著名教育家吳汝綸認為漢字繁難是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礙:“吾國文字深邃,不能使婦孺通知?!盵26]特別是對于學習格致等自然科學,繁體漢字課本會讓學生在識字方面花費過多時間,導致他們無法專心學習科學學科。中國速記法創(chuàng)始人、西方復式會計科學引進人蔡錫勇也認為漢字雖“最為美備”,但也“最繁難”,導致“士人讀書畢生不能盡識”。[27]因此,簡化漢字可以避免因漢字字形繁重而導致識字率低的問題。

清末不少學者也曾質疑漢字改革的科學性和精密性,認為切音字改革、簡化漢字有拋棄傳統中華文化之嫌。事實上,這些發(fā)生在漢字內部的改革目標并不是廢除漢字,而是通過降低習得漢字的難度達到提高識字率和普及教育的目的。因此,這些關于漢語本體規(guī)劃和漢字變體的選擇所針對的對象并不是少數精英,而是社會大眾。1906年,晚清學部在與外務部的咨文中強調切音字改革的目的不是廢除漢字:“漢字為我國國粹之源泉,一切文物之根本……在我國累代相傳,豈可反行廢棄?”只是由于漢字“字形繁重,施諸初等教育,實有勞而少功,博而寡要之患”。[28]日本文部省普通學部局長澤柳君曾在接見清末中國教育使團時建議中國在小學教育階段以切音字教學,可以避免“緣漢文太多(致)小兒識字頗苦”的情況,進而“謀教育之普及乃便”。[29]但同時他認為切音字只適用于初等教育,而高等教育須用漢字教學,新式學堂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認知水平選擇不同的漢字變體。

晚清學界掀起的漢字改革對清政府的語言規(guī)劃產生了重要影響。1904年清政府出臺的《奏定學務綱要》中提到漢語教育應從“小學堂教字母拼音始”[18]499,這表明從學界發(fā)起的拼音文字已直接影響了清末語言政策的制定。然而,切音字改革方案多是以某地方言為基礎來創(chuàng)制拼音字母,例如盧戇章以閩南音為基礎創(chuàng)制拼音,王照以北方官話為基礎創(chuàng)制拼音,勞乃宣在江浙皖方言的基礎上又增添若干字母。倘若不對這些不同的拼音方案進行統一,將容易造成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撕裂,也容易造成各地區(qū)人民溝通的障礙。1902年2月13日,教育家吳汝綸在與張百熙的信函中就提出“謂一國之民,不可使語言參差不通,此為國民團體最要之義”[30]14。他推薦王照的簡字拼音方案,以北京話作為官話基礎,“使天下語音一律”[30]16。

四、富國與強兵:外語語種選擇

清末語言政策除了包括漢語和外語的基本價值選擇和漢語變體選擇外,還規(guī)定各新式學堂西學課程的外語語種選擇。在清末新政時期“富國強兵”目標的引導下,外語學習為專業(yè)學科學習服務。根據癸卯學制的規(guī)定,學生進入大學堂前須在高等學堂學習三年大學預科課程,從以下三個類別中選擇今后大學堂主攻的一個學科類別:(1)經學、政法、文學和商業(yè);(2)格致、工程學和農學;(3)醫(yī)學?!蹲喽ǜ叩葘W堂章程》規(guī)定:主修法律的學生除了學習英語、法語兩門必修語種之外,還須兼習拉丁語,這是因為拉丁語是19世紀、20世紀初西方國家法律領域的通用語,國際法律術語皆為拉丁語[31];主攻第二類學科的學生除了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之外,還須選擇德語或者法語作為第二外語,其中主修化學、電子工程、礦務、冶金和農業(yè)的學生必須學習德語;主攻第三類學科的學生須選擇德語作為第一外語,英語(或者法語)作為第二外語[22]。

癸卯學制對高等學堂外語語種選擇的規(guī)定體現了清末語言規(guī)劃者在語言選擇方面重實用性和功能性的價值取向。學生在高等學堂、大學堂選擇的外語語種與該國在某個領域具有世界領先水平不無關系。例如,德國在20世紀醫(yī)學研究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32],主修醫(yī)學的學生須選擇德語為第一外語,這樣方便他們閱讀德國原版醫(yī)學教科書,進而掌握先進的醫(yī)學知識。

從語言價值角度分析,清末語言規(guī)劃對外語語種選擇的規(guī)定突出了語言的經濟價值,以某一學科的通用語和強勢語言作為語種選擇的首要因素。外語語種選擇與專業(yè)學科內容密切相連,而不以該語言在世界上的使用人數和使用范圍來決定,即在專業(yè)學科范疇內選擇最適宜、最先進的外語語種,以更好地培養(yǎng)不同領域的專業(yè)人才。因此,清末外語語種選擇體現了經濟價值類別下的實用價值,是晚清近代教育轉型、語言文字變革“急用先學”“洋為中用”的縮影。

五、清末語言選擇與社會語言環(huán)境的關系

研究清末語言規(guī)劃中的語言選擇問題不應停留于靜態(tài)文本分析,而須將語言選擇、語言價值判斷放置在清末社會語言環(huán)境的大背景中進行剖析。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查爾斯·弗格森(Charles Ferguson)認為:“所有的語言規(guī)劃都發(fā)生在特定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之中,只有考慮到當時的環(huán)境才能徹底地理解這些語言規(guī)劃的性質和范圍?!盵33]

甲午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清末新政肩負著挽救民族危機、團結民心、開啟民智的重任,而這一時期的語言政策也自然與這幾大任務緊密相連。

一方面,由于外語是先進西學知識傳播的載體,外語教育就成為清末師夷長技、富國強兵的重要路徑。外語是中學堂以上學堂的必修課,不同學科的外語語種選擇與學科內容直接相關,這體現了語言的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外語成為移植西學的工具,語言選擇則與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綜合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甲午戰(zhàn)爭慘敗讓一部分年輕人產生深深的“文化自卑感”,自認為中華文化低人一等。為了在青年人中樹立國家意識,癸卯學制注重維護漢語在國家語言體系中的核心基礎地位,促進漢語的統一性和普及性。癸卯學制規(guī)定:初等小學堂禁止教授學生外語,須將全部精力放在漢語以及以漢語為載體的經學學習上。癸卯學制對統一官話、漢字注音的規(guī)定,實際上是19世紀90年代起“官話統一運動”“切音字運動”等語言文字改革的成果。這些語言文字變革方案并不旨在廢除漢字或者拋棄以繁體字、地方方言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而是為廣大中下層群眾提高識字率、閱讀書籍、傳播知識創(chuàng)造基本條件?!昂喕睗h字以開啟民智與使用“繁難”漢字以保存國粹,這兩種語言價值觀從表面上看有一定矛盾,在民國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中也曾一度出現過摩擦與對抗,但在清末“救亡圖存”“開啟民智”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二者可共存共生,成為中國語言政策中的一種“雙軌制方案”。兩種方案的受眾對象不同,簡化字、切音字的受眾為廣大中下層群眾,而繁體字的受眾是社會精英群體。從清末對漢語的本體規(guī)劃可以看出:語言規(guī)劃者在語言選擇時除注重外語經濟價值外,也考慮漢語的政治價值、歷史價值和情感價值,將統一的漢語官話作為樹立國家意識、團結民心的工具,這是在清末內外交困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下做出的必然選擇。然而,對漢語的本體規(guī)劃其實并沒有離開語言實用價值的范疇,統一國語、切音字改革等語言選擇方案降低了漢語的繁難程度,解決漢語原有“言文不一致”的問題,為清末社會提高識字率、開啟民智、傳播先進知識創(chuàng)造語言條件。漢字從中華傳統文化之“道”的核心位置開始逐漸向“世俗化”“大眾化”等“器”用之路轉向,這是清末漢字道器觀的重要轉變。

清末民族危亡、經濟凋敝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促使語言規(guī)劃者樹立“師夷長技”“開啟民智”“富國強兵”等語言意識形態(tài),在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下對語言選擇做出具體規(guī)劃,形成外國語言經濟價值、實用價值與本國語言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情感價值的對立與統一。而清末語言選擇對語言實踐和語言傳播的影響又反作用于社會語言環(huán)境,通過癸卯學制等語言規(guī)劃推動民眾國家意識的增強、西學知識與思想的傳播和普及,為預備立憲與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礎,進而推動社會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

20世紀初,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語言教育肩負著移植西學、富國強兵、開啟民智的歷史重任,癸卯學制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下應運而生的。語言選擇是癸卯學制的重要部分,癸卯學制規(guī)定漢語為學生語言學習之本,是新式蒙學堂、小學堂學生的第一語言。而癸卯學制對漢語的本體規(guī)劃和變體選擇,其目的是降低漢語學習的難度,讓更多人通過學習統一的漢語變體樹立國家意識,并通過掌握簡易漢字閱讀書籍,掌握知識。外語雖然不是蒙學堂、小學堂的第一語言選擇,但從中學堂開始,外語被列為新式學堂的重要課程,在各級各類學堂中的地位僅次于漢語和經學課程,而外語語種選擇也與學生主攻的學科專業(yè)緊密相連,這再次驗證了外語對移植西學知識的關鍵作用。

語言規(guī)劃中的“語言選擇”問題體現了政策制定者的語言價值觀。前人所歸納的語言價值三分法(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情感價值)在清末癸卯學制中均有體現,但這三種價值并非孤立分離,而是彼此交叉與混合,而政治價值、實用價值更是癸卯學制體現的新特點。癸卯學制中選擇漢語作為學生的第一語言,這是對漢語歷史價值、美學價值和情感價值的維護,是實現國家認同的關鍵路徑;同時,切音字運動、漢字簡化運動等發(fā)生在漢語內部的變革又是對民族語言文化符號系統的完善,促使?jié)h語在傳播普及過程中發(fā)揮開啟民智等實用價值的作用。選擇外語作為新式中學堂及其以上層次學堂的必修課,將外語語種選擇與學科內容相連,這是癸卯學制中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具體表現,也體現了清末語言政策“急用先學”“拿來主義”的特點。至于外語在傳播過程中是否也體現了外國文化價值,對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否產生了真正的沖擊,則須以更長的歷史時間維度進行驗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王朝覆滅,僅實施七年的癸卯學制走到了歷史的終點。由于施行時間較短,后人無法以相對較長的時間期限來客觀評價癸卯學制的成效,也無法以更長的時間軸來剖析清末語言選擇、語言價值判斷和社會語言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然而,癸卯學制對民國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的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也是中國近代語言規(guī)劃的發(fā)端。未來研究可將其他歷史時期的語言規(guī)劃與癸卯學制中的語言規(guī)劃進行對比,從中梳理、分析我國語言規(guī)劃的發(fā)展歷程和時代特點。同時,對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語言規(guī)劃中語言選擇、價值判斷等問題展開比較研究,可以豐富中國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價值研究的理論體系,為當今中國語言規(guī)劃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

猜你喜歡
學制學堂外語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五行真經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學理與法理:中小學學制變革的依據
學制不縮短,那要怎么改?
大山教你學外語
大山教你學外語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寶寶國學堂
土默特右旗| 廉江市| 大洼县| 延边| 宜良县| 滕州市| 腾冲县| 故城县| 军事| 满洲里市| 阳西县| 赫章县| 定边县| 石柱| 寻甸| 邢台县| 辽中县| 娄烦县| 海淀区| 崇礼县| 伊春市| 泰顺县| 康平县| 灵石县| 吉木萨尔县| 特克斯县| 肇庆市| 乌拉特前旗| 巨鹿县| 桂阳县| 手游| 高安市| 涟源市| 出国| 古田县| 思茅市| 石林| 贵溪市| 樟树市| 绥中县|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