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 張賢虎 任昱橋
摘要:文章以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代表畫家之一的安塞姆·基弗為例,對其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肌理塑造和空間表現(xiàn)進行探究?;ナ?0世紀80年代“新表現(xiàn)主義”的權威和藝術大師。受藝術家博伊斯的深刻影響,基弗作品的主要靈感來源于《圣經》、挪威神話、作曲家瓦格納的音樂以及反納粹主義。他以大量的鋼鐵、灰燼、樹皮等作為綜合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他的作品兼含抽象、具象以及物質性,所以往往會呈現(xiàn)多重的象征意義。在當代藝術舞臺上,肌理塑造和空間表現(xiàn)給了綜合材料極大的運用空間。對基弗藝術作品中的肌理塑造和空間表現(xiàn)的探究,有助于創(chuàng)作者提升創(chuàng)作能力,反思表現(xiàn)主義藝術在現(xiàn)實層面的意義。
關鍵詞: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安塞姆·基弗;肌理塑造;空間表現(xiàn)
一、肌理塑造的概念
“肌理”是指物體體表的紋路,在繪畫中指作品通過造型、構圖、色彩等基本元素綜合而成的視覺形式,起到激發(fā)觀賞者情感的作用。
(一)基弗作品中肌理元素的多樣性
由于政治方面的影響,德國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們一致認為現(xiàn)代主義是消沉的。作為80年代新表現(xiàn)主義的代表畫家,基弗的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枯樹枝、混凝土、石塊、感光鋁片、稻草等綜合材料,他把這些材料和油畫顏料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件件肌理鮮明的作品,使用不同的材料,就呈現(xiàn)不同的肌理。強烈的紋路與色調相搭配,往往會使觀者感到一絲神秘,這也與時代的政治背景有關。
(二)剖析肌理的象征性
法國史學家、藝術家丹納曾表示,德國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往往會竭盡全力地去表現(xiàn)人道主義訴求和宗教信仰,他們把形式、色調作為思想的“隨從”,所以他們的作品通常具有象征性,觀賞這些作品就像上哲學課—假如去了慕尼黑,你可能不會認為他們是單純的畫家,更像是在繪畫的世界里迷路的哲人,更傾向于理性地看待事物……就基弗而言,他的作品有一定的政治隱喻,比如他在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既含諷刺又有歌頌;到了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著力體現(xiàn)歷史、戰(zhàn)爭中的殘酷殺戮。對他來說,藝術不只是裝飾,同時也是縝密思考后的宣言?;ピ诒憩F(xiàn)手法上沖破傳統(tǒng),采用綜合材料塑造層層肌理,突出主題,從內容到材料都彰顯個性,以林林總總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悲愴。
基弗正是一個迷失在繪畫中的理性哲學家。他通過多種方式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悲壯和滄桑,一件件肌理分明的作品,似乎能觸及他的內心世界。與其說基弗是一位把材料運用和肌理塑造發(fā)揮到極致的藝術家,倒不如說他是一個用繪畫訴說迷思的哲學家。
在這一方面,同為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畫家之一的馬庫斯·呂佩爾茲就與基弗不同,呂佩爾茲主要依靠運筆方向的多樣性塑造肌理,以油畫顏料為主。其作品往往會給人一種變化多端且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一點倒與基弗相似。呂佩爾茲不會刻意回避歷史的慘痛,他從容地面對恥辱的納粹統(tǒng)治時期,將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形象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充斥著隱喻的畫面。
無論是基弗還是呂佩爾茲,他們所表現(xiàn)的都不僅僅是意象,其背后蘊藏著對現(xiàn)實的深刻反思。
二、肌理塑造對于當代繪畫的審美啟示
辨析肌理的美學價值,重在觀察作者的個性和特點?;プ非鬅o拘無束,摒棄客觀呆板的原樣重現(xiàn),同時也反對無主題的矯揉造作和干癟說教,即主張繪畫應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揣摩和歸納,而非一成不變地照搬照抄??梢哉f,審美價值中最重要的當屬畫家的自由感。自由感是感性思想掙脫理性束縛的體現(xiàn),畫家不必受造型法則的制約,可以盡情追求內心的超脫。別致的觸感、巧妙的變換、動感的節(jié)奏無疑是肌理的審美要素。藝術家們借用肌理獨一無二的效果,便可形成作品的獨特美感。肌理的視覺沖擊力也成為當代繪畫審美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繪畫蓬勃發(fā)展的今天,畫家們也應該秉承自由創(chuàng)作的精神,提煉、概括客觀事物,優(yōu)化自己的審美趨向。
三、基弗繪畫作品中的“空間”表現(xiàn)
正如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所言,藝術中的空間并不能簡單地被認為是人們生存的空間?!翱臻g”是極其重要的元素,它貫穿整個藝術發(fā)展史。不論是人們熟悉的繪畫作品、雕塑作品,還是裝置藝術,首先呈現(xiàn)在觀者面前的便是其空間表現(xiàn)力。直至今天,一些具象作品在特定維度上依然憑借空間來體現(xiàn)深邃的內在精神。基弗對材料和空間的利用,使畫面的肌理效果提升到新的高度,從而影響空間,使其更加充實,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基弗藝術作品中濃厚的歷史色彩、具有隱喻性的材料應用,掩蓋了頗具特色的空間表現(xiàn),被許多人忽視。其實,他的作品在暗喻、材料、肌理等方面所形成的靈魂背后,是“空間”在發(fā)揮作用。空間元素的運用和表現(xiàn)是基弗作品的精髓,觀察基弗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他所塑造的空間不僅是一種形而下的表象,也是形而上的精神觀念,值得當代藝術家探究。
基弗的繪畫作品篇幅龐大,在分析其空間構造時,要結合畫面構圖。具體的形態(tài)和所處的空間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形”的存在,肯定會構成“空間”,延伸出“構圖”。在架上繪畫的創(chuàng)作中,畫面的形狀、線條、明暗對比等,都會成為空間的要素?;サ淖髌肪哂幸恍┍容^特別的空間構圖方式,如敞開式空間和閉合式空間等。
(一)敞開式空間
觀察基弗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哪個時期的作品,都多多少少會存在對地平線的敞開式空間構造,這種手法習見于他的藝術生涯。他熱衷于用鐵皮、燒焦的荒土地、工地廢墟等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用材料或色彩形成一條地平線,將畫面分成兩個區(qū)域。分割線以下的空間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仿佛是廣袤的土地,透視感極強,形成悠長的空間感。分割線上方給人的感覺是心曠神怡的、解脫的,下方卻讓人感到緊張,似乎喘不過氣來?;グ盐鞣絺鹘y(tǒng)繪畫中的焦點透視運用得爐火純青,尤其是以土地、廢墟為題材的作品,通過在畫面內部生成的空間、架構和布局來吸引觀眾,猛烈的迸發(fā)感把人一下子帶入畫面,使觀眾忘卻畫面以外的世界,和畫家產生共鳴。如他的作品《勃蘭登堡的荒野》(1980—1982年),入眼便是一條縱深的灰白色路徑,直擊畫面的地平線上方,好像通往未來,視點中心在遠處,直至地平線,然后逐漸消失。他還有很多寓意性很強的作品,比如《鐵軌》就以入侵者的視角切入,使荒蕪的景色映入觀者眼簾。遠處,作為視點中心的一條鐵軌逐漸變成了一對鐵軌,慢慢消失在眼前,透視感很強。這些作品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了某種“在路上”的思想,是畫家自我意識的靈光一現(xiàn),揭示了他對時間的認知?;サ木薹髌吠褂^者身臨其境,并為之震撼。
(二)封閉式空間
封閉式空間和敞開式空間不同,敞開式空間給觀者無盡的想象,似乎沒有盡頭;而封閉式空間恰恰相反。封閉式空間也是基弗“空間”類作品中的代表性類別之一,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木質內景作品中。這類作品的畫面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通過焦點透視與木刻紋理,達到縱深的空間效果,呈現(xiàn)出一種陰郁感?!吨Z頓克》(1973年)是基弗的一幅大型木質情景畫。畫中有一把劍立在房間內部,Nothung是北歐神話傳說中神劍Gram的別名,是英雄西格魯特所持有的象征“榮耀與滅亡”的魔劍。這柄劍被插在陰暗幽閉的閣樓地板,密集的木刻紋理以及劍身的血漬,表達了一種潛在的危險,暗含基弗對德國未來命運的隱憂?!吧裨捳嬲幕|不是思維而是情感,他試圖從整體來闡釋世界?!?/p>
基弗利用巨大的畫幅、極長的地平線結構,構造了兩種極端的空間,即封閉式和敞開式的空間。它們往往會使觀眾感到置身畫中,站在巨幅作品前,不由自主地產生疑問;“這是哪兒?我將要到哪兒去?”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基弗并不回應這樣的發(fā)問,他將“空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不遺余力地進行探索。
四、結語
新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之間的共同點是反對極少主義。受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觀點的影響,基弗通過肌理塑造和空間表現(xiàn),直觀地把原始的思緒、宣泄的情感統(tǒng)統(tǒng)拋給觀者,注重情感和個性的表達,并把二者結合于畫面。他把戰(zhàn)時德國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社會的痛苦發(fā)泄出來,諷刺丑惡。在當代藝術中,肌理塑造和空間表現(xiàn)不僅是視覺傳遞的直觀感受,也是藝術家精神世界的外化?;ピ谒膭?chuàng)作中展示了各種材料所形成的肌理和空間架構,使精神滲入畫中,由此可以看出,基弗的作品似乎更像是一種精神的表達。他賦予作品以生命和情感,并以此探求世界真諦,值得當代創(chuàng)作者們不斷學習。
作者簡介
唐芳,1997年9月生,女,土家族,貴州銅仁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yè)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
張賢虎,1998年7月生,男,漢族,安徽六安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yè)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任昱橋,1996年11月生,女,漢族,山西臨汾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yè)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趙剛.淺析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肌理探求[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4.
[2]傅麗莉.安塞爾姆·基弗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9.
[3]陳振華.精神的守望者—論安塞姆·基弗綜合繪畫意義的啟示[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
[4](德)安塞姆·基弗.藝術在沒落中升起[M].梅寧,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6](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