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明明
新沂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新沂 221400
慢性心衰指心肌損傷引起的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發(fā)病機制在于心肌結構和功能病變,這一病理狀態(tài)往往可持續(xù)存在,期間能維持穩(wěn)定,也能惡化或出現(xiàn)失代償現(xiàn)象。臨床以藥物治療為主,該方法以危險因素消除或控制、癥狀改善及藥物正確使用為重要內容,以改變衰竭心臟生物學性質為理想目標,整個治療過程所需時間較長[1]。且對于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機能減退,慢性心衰治療期間往往需長期臥床休息,尤其是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在身體機能及免疫力下降后,更容易并發(fā)多種疾病,影響患者預后[2-3]。因此臨床對于治療期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應重視實施護理干預。舒適護理指的是基于整體護理,以人為本,強調舒適理念,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會等多方面的舒適、滿意的護理服務[4-5]。為了解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療期間接受舒適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效果,該研究特選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182例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以該院收治的18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91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年齡60~80歲,平均(68.62±8.27)歲;病因:冠心病30例,高血壓心臟病、進行性心臟瓣膜病與心肌病各15例,風濕性心瓣膜病9例,其他7例。對照組91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年齡60~80歲,平均(68.98±8.42)歲;病因:冠心病32例,高血壓心臟病17例,進行性心臟瓣膜病與心肌病各14例,風濕性心瓣膜病8例,其他6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者;②符合慢性心衰診斷標準者;③心功能分級在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分級標準[6](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III~IV級者;④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①左室射血分數(shù)≤45%者;②合并嚴重腎功能不全者;③患者有激素類藥物用藥史;④存在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者;⑤拒絕參與研究者。
兩組均接受神經(jīng)內分泌抑制類藥物治療,在這一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如為患者提供整潔干凈的病房環(huán)境,督促患者及時做好保暖措施,了解患者飲食習慣后,結合患者實際予以飲食指導等;觀察組接受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①通過日常良好溝通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對慢性心衰疾病的認知水平,并根據(jù)患者及其家屬疾病認知水平予以針對性健康知識教育,期間應耐心講解,必要時可示范性指導,強調用藥方法及其注意事項,如按時按量用藥,不得私自決定用藥量,應嚴格遵醫(yī)囑用藥等。
②由于慢性心衰治療時間較長,期間患者可能存在焦慮心理,這時護理人員應從患者思考問題角度出發(fā),長時間承受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而出現(xiàn)心理情緒不穩(wěn)定是正?,F(xiàn)象,對此護理人員應主導護患之間的交談,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積極引導患者進行情緒釋放或心理調節(jié),并通過更貼心、細致的護理服務讓患者生理上、心理上更舒適。
③由于長時間臥床休息,在治療期間如何正確更換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體位十分重要,如半坐臥位可有效改善患者氣喘、水腫等癥狀。護理人員在病房巡視時應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予以體位更換指導,另外還可通過指導患者家屬幫助患者進行肢體活動及肌肉按摩,讓臥床患者感到更加舒適。
④做好心理干預與行為干預,重視健康宣教,在開展健康宣教前了解患者對疾病認知狀況,分析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確定具體健康教育內容,并選擇合適的健康宣教技術、形式,保證患者能理解、接受,從而確保健康教育的效果。將科室內既往收治的且經(jīng)治療后良好恢復的病例向患者進行介紹,讓患者了解既往患者的病情、治療手段、預后情況,以使患者內心有一個參考目標,提升患者應對疾病與治療的信心。時常向患者灌輸長期堅持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意義,監(jiān)督患者定時、定量用藥,向患者詳細解釋不遵醫(yī)囑用藥、自行停藥、更換藥物劑量可能造成的不良結局,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
⑤建立有效回訪制度,如在患者出院1個月內至少進行電話隨訪3次,而對于病情嚴重患者,必要時可增加隨訪次數(shù);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進行了解,根據(jù)患者或家屬所述情況進行生活質量及病情評估,根據(jù)患者實際予以延續(xù)護理指導,并叮囑患者遵醫(yī)囑用藥,提醒復診時間等。
①臨床療效:顯效為NYHA分級改善≥II級或達I級,有效為NYHA分級改善≥III級者或達II級及以上,無效為NYHA分級無改變[7]。
②心理狀況:分別在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8]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患者心理狀況[8-9],SAS、SDS各共有20個項目,焦慮自評量表(SAS)項目之和為總粗分,按換算公式(標準分=總粗分×1.25)得出標準分,其中SAS標準分≤49分表示無癥狀,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70分表示重度焦慮;SDS標準分≤52分表示無癥狀,53~62分表示輕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3分表示重度焦慮。
③生活質量:分別在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應用健康狀況調查簡易量表(SF-36)評價患者生活質量[10],量表共有8個維度,每個維度按該維度條目權重計算粗分,然后按換算公式(標準分=實際粗分與最低可能得分差值/最高可能得分與最低可能得分差值)得出0~100的標準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向相關。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51%,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2.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兩組SAS、SDS評分均較組內護理前有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3個月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變化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變化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91)對照組(n=91)t值P值SAS護理前 護理后3個月 t值 P值SDS護理前 護理后3個月 t值 P值54.25±7.34 54.51±6.96 0.245 0.807 37.65±4.94 43.43±5.17 7.711<0.001 65.981 59.048<0.001<0.001 57.15±6.21 57.22±6.23 0.076 0.940 39.52±4.73 45.24±5.41 7.593<0.001 113.635 139.368<0.001<0.001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各項生活質量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兩組除生命力以外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水平均較組內護理前有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3個月除情感角色、生命力、一般健康狀況外各項生活質量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軀體功能軀體角色機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生命力一般健康狀況觀察組(n=91)護理前 護理后3個月t值P值對照組(n=91)護理前 護理后3個月18.06±2.14 31.51±4.26 42.73±5.74 48.71±5.69 41.58±4.73 42.63±5.72 42.85±7.66 36.86±4.74(43.62±25.94)*(40.06±9.15)*(56.25±14.68)*(59.65±10.52)*57.92±14.15(60.69±18.84)*44.65±2.71 44.62±8.17 19.091 15.891 17.153 15.082 16.793 15.943 11.427 15.836 0.033 0.040 0.037 0.042 0.038 0.040 0.056 0.040 18.13±2.24 31.62±4.28 42.86±5.74 48.79±5.72 41.63±4.65 42.75±5.82 42.81±7.57 36.84±4.69 56.28±38.65 52.63±22.06 64.16±22.13 63.28±13.97 59.75±17.58 63.58±21.92 44.56±2.15 46.05±9.92 t值 P值19.264 17.929 16.120 14.804 15.250 16.615 10.830 17.156 0.033 0.035 0.039 0.043 0.042 0.038 0.059 0.037
慢性心衰患者臨床會有呼吸困難或乏力、腹部或腿部水腫等表現(xiàn),多數(shù)患者以這兩種表現(xiàn)出現(xiàn)而就醫(yī)。臨床治療主要根據(jù)患者發(fā)病因素采取針對性、個性化藥物治療,老年心衰患者常見病因包括冠心病、退行性心瓣膜病、高血壓等[11]。對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機體機能退化,臨床治療往往需要較長時間,這可能會對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造成不良影響[12]。舒適護理是基于常規(guī)護理干預,更注重患者舒適度,從整體出發(fā),旨在為患者提供更舒適、滿意、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目的在于讓患者從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方面感到舒適,進而對患者康復發(fā)揮積極作用。研究證實,對慢性心衰患者實施舒適護理能更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對于患者疾病轉歸有積極作用[13]。
該研究對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結果顯示,總有效率方面,護理后觀察組為94.51%,較對照組82.42%更高(P<0.05),李澍君等[14]研究顯示研究組有效率為95.8%,高于對照組85.7%(P<0.05),與該研究結論相符,均提示舒適護理用于治療期慢性心衰可明顯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但與之相比該研究臨床總有效率整體偏低,分析與該研究護理實施中具體措施存在差異導致效果不同有關。另外心理狀況方面,觀察組護理后3個月SAS、SDS評分為(37.65±4.94)分、(39.52±4.73)分,均低于對照組 (43.43±5.17)分、(45.24±5.41)分(P<0.05),提示慢性心衰治療期,選擇舒適護理可明顯緩解患者心理狀況,從而可獲得更好治療效果??紤]與以舒適護理,基于臨床護理效果良好,保證患者舒適感受這一宗旨有關。該研究觀察組護理后3個月軀體功能、軀體角色、機體疼痛、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評分分別為(43.62±25.94)分、(40.06±9.15)分、(56.25±14.68)分、(59.65±10.52)分、(60.69±18.84)分,均高于對照組(56.28±38.65)分、(52.63±22.06)分、(64.16±22.13)分、(63.28±13.97)分、(63.58±21.92)分(P<0.05),提示舒適護理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療期生活質量改善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推測可能在于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舒適護理干預從患者舒適感受出發(fā),通過護理干預讓治療期慢性心衰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感受愉悅,不僅有助于構建良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還能從多個角度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5-16]。
綜上所述,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療期間實施舒適護理干預,應用效果良好,在患者心理狀況改善及生活質量提高方面較常規(guī)護理具有明顯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