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燕
【摘 要】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為主動,深度學習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習過程與質量。以人的生命發(fā)展為依歸,改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積極提問,將促進深度學習。日常教學中,讓意外生成有效捕捉,激發(fā)思維需求;思維提升點有效設計,鼓勵體驗探究;回顧反思有效引導,促進自主建構。真正促進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轉變?yōu)殛P注每一個兒童的發(fā)展。
【關鍵詞】思維需求 體驗探究 自主建構 深度學習
課程改革以來,盡管數學教學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作用還沒有真正落實,思維還不夠主動,學習方式還需進一步改善,課堂教學改革仍是關鍵。學習心向、學習行為、學習效果是我們日常教學關注的最基本要素。只有良好的心理指向和心情狀態(tài),才會有積極的思維活動與肢體活動,才能促進其情感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促進深度學習。
一、大問題設計下意外生成的有效捕捉,激發(fā)思維需求
我們期望的學習心向:我要學——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產生“我要學”的原因,除了“遇到困難,自己想學新本領”外,還有以下兩個因素:一是感受數學學習能促進自己的發(fā)展,于是愿意學習;二是希望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表揚與贊賞,于是樂意學習。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我要學”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只要進入“我要學”的狀態(tài),就會積極參與學習。
【片段1】
出示問題情境:王大伯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師:根據題中的條件和問題,你能想到什么?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分享。
生1 :問題是“怎樣圍面積最大”,說明可以圍成很多種長方形,要找出最大的一種。
生2 :已知“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成長方形花圃”,我想到周長是22×1=22米。
生3:我有個問題——長方形的長和寬可以是小數嗎?
生4 :我知道,用的是1米長的木條,長方形的長和寬當然是整米數。
生5 :長和寬越接近,面積越大。
師(意外):真的是這樣嗎?待會你能把你的想法讓所有同學都看懂嗎?期待哦!
【分析】
因題目信息量多,這里提問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思考和交流,讓學生理解題意。前四個學生的提問和回答都指向于“理解題意”,第五個學生的回答指向于“問題結論”,照此規(guī)律,只要直接寫出答案即可,跳過了過程的展開與理解。如果簡單否定,他的學習熱情將受到打擊;如果簡單肯定,對于別的學生來說就是替代。教師應該怎么回應才能兩全?于是,筆者順勢“挑釁”式引導:“真的是這樣嗎?待會你能把你的想法讓所有同學都看懂嗎?期待哦!”適時延后評價,讓以他為代表的有同樣想法的同學繼續(xù)挑戰(zhàn),讓暫時還沒有思路的同學有繼續(xù)思考的空間。這樣,巧妙地把意外生成作為可利用的資源,順利讓“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引導其有追求地學習,呈現出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
【思考】
1.“適切引導”助力學習方式有效改善
一方面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習欲望,另一方面引起學生主動回憶已有的知識經驗,激活有關的學習資源?!耙覍W”靠紀律和制度“管”出來,“我要學”靠氛圍、情景“激發(fā)”出來。“要我學”充其量只會表現出好的態(tài)度,“我要學”才能表現出積極的情感,只有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才能帶出積極的行為和積極的認知活動。意外生成有效捕捉,適切引導,激發(fā)思維需求,為學生營造“我要學”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認識 ,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意識與習慣。
2.“資源生成”是課堂教學的活力所在
學生是在教師充分預設中生成自己的數學認識的,教師要用預設促進學生生成。教師預設的是怎樣組織學生主動學。課堂教學出現預設之外的情況,其實是為教學提供了生動、現實的資源,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表現。
二、挑戰(zhàn)性任務下指向思維的有效提問,促進思維提升
我們期望的學習行為:我能學——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學習資源除了“已經掌握的知識、具有的能力”,還有已經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方法及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我能學”意味著學生有自己建構新知識的路徑,有自己想開展的活動。挑戰(zhàn)性任務創(chuàng)設,指向思維的引領,促進思維有效提升,形成自己的認知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促進學生學會思考,深度學習。
【片段2】
師:現在所有的條件和問題都理清楚了吧,怎樣圍面積最大?你打算怎么解決呢?已有解決辦法的同學進一步思考,暫時沒有的同學也別著急,一起看探究活動要求。
想一想:可以怎樣圍長方形?
寫一寫:把你想到的所有圍法記錄下來。
算一算:圍好的長方形面積各是多少。
比一比:怎樣圍面積最大?
彈性要求:需要的同學也可以圍一圍,或在方格紙上畫一畫,當然也可以直接記錄在學習單上。
學生自主活動。
呈現①②③號作業(yè):
師:仔細觀察,這些記錄都看得懂嗎?請你評價一下,有什么想說的?說給同桌聽。
生1:①號作業(yè),圖不完整,沒有順序,還少了兩種情況。
生2:②號作業(yè),把22÷2=11(米),先求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把思考過程寫出來很好,就是列舉的情況太亂,還有1個重復了。
生3:③號作業(yè)很有序,還寫出了長、寬、面積,并找到長6米、寬5米的長方形面積最大,還可以寫出比較的過程。
呈現④⑤號作業(yè)及修改后的③號作業(yè):
師:比較這些同學的想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相互說一說。
生:都很有順序,不重復,不遺漏,思考過程清楚。
師:你們還有疑問要提出嗎?
(生紛紛表示沒有)
師(質疑):老師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發(fā)現,③號、⑤號作業(yè)都寫到寬6米、長5米時擦掉了,為什么?怎樣才能做到有序?從幾開始列舉,列到什么時候結束?
生1:因為寬6米、長5米與寬5米、長6米的長方形是一樣的,只是圖形一個豎著擺,一個橫著擺。
生2:從長10米開始,一個一個列舉,到寬5米、長6米就可以結束。
生3:也可以從寬1米開始,到寬5米、長6米就結束,因為如果寬6米、長5米就重復了。
生(主動質疑):我也想問問,④號作業(yè),為什么畫了圖,還要列表?
(雖然④號作業(yè)的同學迫不及待想回答,但師有意停頓片刻,給大家思考的時間)
生:因為用表格整理更簡潔、清晰,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種情況長方形的長、寬、面積。
師(小結):是啊,不管是畫圖、算式、列表列舉,都要做到有序,在這里符合條件的情況比較多,用列表的方式列舉還非常簡潔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
【分析】
大問題設計讓眾多學生“我能學”,思路暫時沒有完全清晰的同學也能通過探究要求進行活動。眾多學生“我能學”,就會有多種認知線索、多種學習活動,也使交流有內容、有話題,自然會出現互動的課堂教學。教學中,并聯呈現資源后,學生形成了自己的評價方式:分析每種資源的好壞,在比較中提出自己的改進建議。整個探究過程步步為營,學生不斷建構一一列舉的策略,其策略意識有所發(fā)展。圍繞“怎樣圍長方形面積最大”的挑戰(zhàn)性問題,學生主動嘗試、自主探索,體驗過程有“大同”存“小異”。因為有教師主導下的挑戰(zhàn)性任務引領,自然形成“大同”;因為挑戰(zhàn)性任務下的探究過程是放手的,所以出現一系列“小異”的列舉形式。當學生習慣主動嘗試、自主探索時,自然形成“我能學”。
【思考】
1.教師“放手”,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
“放手”不是“撒手”,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有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教師對學生有沒有準確的預測和預設,是不是設計了有層次、適合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所謂“預測”是教師預先估計學生的各種可能,包括可能的想法、可能的需要、可能的困難、可能的結果……所謂“預設”是教師對學生各種可能的應對準備,包括利用哪些和放棄哪些、突出哪些和淡化哪些,如何引導、如何糾正、如何強化……既要有“預測”,也要有“預設”。
2.思維提升點設計的提問,撥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思維處于停滯狀態(tài)時,提問能提示他們思考的方向;在學生思維浮于表面時,提問能促進他們深入思考;在學生思維抓不住重點時,提問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思維提升點設計的提問,能促進學生思維。
三、多元收獲導向下回顧反思的有效引導,促進自主建構
我們期望的學習效果:我成功了——有多元的收獲。教學的成功不僅是教師的感受,更是學生的切身體會。學生不僅能形成學科的核心知識,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更能形成整體性的思維與表達,獲得深度理解的學習。
【片段3】
師: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你有什么體會?誰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還想提醒大家,在列舉時做到有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
生2:我還有補充,列舉時要注意確定起點,一般從1開始。
師: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時候用一一列舉的策略,怎么一一列舉,怎樣做到有序,說得真好!那么,我們是怎么學到這個策略的,什么時候要用到一一列舉?
生3:解決問題中,時常要用到一一列舉策略。
生4:列舉出所有情況,根據問題尋找合適的答案。
師(小結):當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可以像這樣(指板書),逐一羅列各種可能,并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進而通過比較得到問題的答案。
生5:一一列舉的策略,我覺得特別熟悉,好像以前用過。
師(拓展):你很會思考,大家想一想以前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曾經用列舉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同桌交流一下。
【分析】
學習探索可以掌握知識,回顧反思則能夠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對于“有序”,在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就有了深刻的體驗,早在一年級學習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過程中就已經有了初步體驗。隨著教學的深入,這樣的體驗越來越充分。這樣的經驗積累,有助于學生自覺地調用經驗來學習、體會和應用一一列舉的策略。上述片段看上去只是一節(jié)課的課堂總結,但實際上多了“多元收獲”的有效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的親身體驗,不僅能幫助,學生把握學習內容,進一步理解學習的新知識,還能幫助學生總結所經歷的知識形成的過程,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框架,用積淀的學習經驗引領之后的自主學習。
【思考】
1.引導學生明確課堂總結的多元收獲
一是學生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在知識和技能方面有哪些收獲和長進。二是學生應該清楚自己是怎樣學的,聯系了哪些舊知識、采用了哪些方法、開展了哪些活動。三是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新知識、學會新本領值得高興;開展了活動、解決了問題值得高興;經歷了曲折、戰(zhàn)勝了困難值得高興;進行了交流、共享了成果值得高興……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積淀對數學學習的情感。
2.由點狀思維轉化為結構化思維
教師對知識進行必要的講解,講解要適時、清楚、準確、精練,要富有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講解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體驗,讓學生明確從哪些方面進行總結。學生的總結應以知識點為站位,更要能以類知識、類方法為站位。教師要引導學生提煉學習方法,積累學科思想,形成結構性、整體性思維品質,通過回顧反思,實現自主建構,形成結構化思維。
改善學習方式,立足兒童本位,聚力兒童發(fā)展,激發(fā)思維需求,促進思維提升,實現自主建構,引導兒童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讓兒童實現“我要學”“我能學”“我成功了”,讓兒童的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促進主動思維。
注: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立項課題“指向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開放課堂實踐研究”(編號:2019JK13-L127)的階段研究成果,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金陽文化’課程化實施研究”(編號:D/2018/02/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