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炎炎夏日,喝一杯冰爽的啤酒是再愜意不過的事了。啤酒的泡沫比汽水要多得多,而且不易消散,想要倒出一杯泡沫較少的完美啤酒可是一項技術(shù)活。那么你想過沒有,一杯啤酒里有多少泡泡?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法國蘭斯大學的學者杰拉德·利格·貝萊爾和克拉拉·西林德做了充分的理論分析,并用實驗成功地驗證了他們的預測。
現(xiàn)代啤酒主要由水、谷物、酵母和啤酒花發(fā)酵而成。發(fā)酵過程中,酵母菌會分解谷物中的淀粉,產(chǎn)生可口的糖、醉人的酒精以及二氧化碳——而這正是氣泡的來源。
貝萊爾團隊推導出了影響一杯啤酒中能產(chǎn)生多少氣泡的三個主要向量:啤酒中二氧化碳的總量,每個氣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及最后啤酒不再形成氣泡時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亨利定律告訴我們,氣壓越高,啤酒中能溶解的二氧化碳就越多。用罐裝啤酒時,通常都會在瓶口留下一些空間,這個空間里通常被注入了2個大氣壓。高壓強使得瓶內(nèi)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上升,將超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啤酒中。當我們打開酒瓶時,瓶蓋“砰”的一聲被彈飛,氣壓也隨之下降,瓶中的氣壓也都回到了1個標準氣壓。而這時,啤酒內(nèi)的二氧化碳也就達到了“過飽和狀態(tài)”。
就算溶解在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已經(jīng)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氣體還是難以自發(fā)從啤酒中冒出來。只有啤酒中具備現(xiàn)成的氣腔時,氣體才能從啤酒中自發(fā)成核,形成泡泡。
根據(jù)啤酒和二氧化碳界面的表面張力強度、大氣壓力、二氧化碳在啤酒中的溶解度和濃度,可以計算出激發(fā)氣泡成核的氣腔的臨界曲率半徑。貝萊爾實驗中使用的是溫度為6攝氏度、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只要曲率半徑大于0.7微米,或者說原始氣腔的直徑大于1.4微米,二氧化碳就能從氣腔成長為泡泡。
即使我們喝酒用的是非常光滑的玻璃杯,但在顯微鏡下,也能看到上面布滿細微缺口。每個缺口都是一個不可消滅的氣腔,能讓二氧化碳魚貫而出。而玻璃杯底部不平整的地方更多,這也是大部分氣泡都會從酒杯底部涌出的原因。
二氧化碳不斷析出,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越來越低,這樣所需要氣腔的半徑也越來越大,直到啤酒中再也沒有足夠大的氣腔能讓二氧化碳析出,氣泡也就不會再析出了。算出臨界點,就能得到啤酒不再冒泡時的二氧化碳濃度。
當氣泡上升到啤酒表面時,氣壓基本上和大氣壓相等,這時就能估計每個氣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了。
得到了冒泡初始和冒泡結(jié)束時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以及每個氣泡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只需稍加計算,就能得到每杯啤酒中冒出的泡泡總數(shù)了——在貝萊爾的實驗條件下,一杯啤酒中冒出的泡泡大約在20萬~200萬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