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根鴻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東方紅中學 廣東江門 529100)
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是因為我們有一套完整、宏大的禮儀思想和禮儀規(guī)范,且植根于人們的靈魂深處,有效地規(guī)范著人們的倫理道德生活和行為。幾千年來,中國人把它們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共同心理和行為活動。這個文化體系,就是中華禮文化。傳承中華禮文化,做個文明中國人,是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的關(guān)鍵一步。
禮儀文化的源頭是周朝,先驅(qū)是周公。周公開創(chuàng)的禮樂文化,稱為周禮。什么是禮?禮者,示人如彎曲的稻穗也。喻指一個有禮之人,就像結(jié)滿谷物的谷穗那樣,低頭彎腰,示于人前。為了讓人活得更像個“人”,周公親自制訂《禮記》《樂經(jīng)》,對“禮”和“樂”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
禮,是調(diào)身體?!岸Y”,讓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規(guī)矩,并且符合大自然規(guī)律。
樂,是調(diào)心理。人有七情六欲,但不能過分,過分就會傷身體,故用“樂”來調(diào)節(jié)。
孔子是一位禮學大家,從小就好禮,特別留意各國的禮,曾五次向老子問禮??鬃影阎艹醯娜收鳛樽罡叩恼巫非?,終生倡導(dǎo)周公的禮樂制度,把禮文化傳播開來。《禮記》和《樂經(jīng)》成為孔子傳授弟子們的兩門重要課程,不僅是講授,而且重視踐行[1]。據(jù)《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共有三千弟子,以詩書禮樂教授他們,身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即使在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孔門的儒生對禮樂的學習也從沒有中斷過。雖然《樂經(jīng)》亡于秦末戰(zhàn)火,但《禮記》一直與《詩經(jīng)》《尚書》《周易》《春秋》合稱《五經(jīng)》,作為儒學教材傳于后世,教化萬民,讓中國成為禮儀之邦。
周公所創(chuàng)的禮樂文化,實質(zhì)是一套詳細全面的治國方略,它的本質(zhì)是“經(jīng)國家”(即治國理政之道)、“定社稷”(即有助于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序人民”(即有助于人民遵守秩序,養(yǎng)成文明好習慣)、“利后嗣”(即讓子孫后代興旺發(fā)達)。
堯舜和周公之治,都把“禮”放在第一位。周公是周文王的二兒子,為人孝順父母、仁愛天下,先輔佐大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后制禮作樂,輔助侄子周成王攝政。為了讓禮樂制政令暢通,周公認為,道亡則守禮,身教重于言教,把自己家里的子孫后代教好,才能讓老百姓上行下效,實現(xiàn)天下太平。周公讓兒子陪周成王讀書學禮,成王有錯,他罰自己的兒子,以教育周成王。周公以“孝、仁、禮”齊家治國,讓天下大治,為后世為政者樹立了典范。
《周禮》是全世界的憲法都比不上的行為規(guī)范章程,讓當時周朝的人們生活在倫理道德和自然風光之中,身心和諧,幸福安康,周朝統(tǒng)治得以延綿八百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此后,每個朝代建立之初,都物色一個精于禮學的專家來制定一套禮儀制度,并對老百姓進行教化[2]。這些禮制對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中華禮文化中有三個關(guān)鍵詞:禮貌、禮節(jié)、禮儀[3]。只有懂得三個關(guān)鍵詞的內(nèi)涵和關(guān)系,才具備一個文明人的基本素養(yǎng)。
禮貌,是指一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內(nèi)在表現(xiàn)。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修養(yǎng),是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反映出來的,謂之禮貌。
禮節(jié),是指一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禮,要有節(jié)制,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恰到好處。禮多,有巴結(jié)之嫌;禮少,顯得傲慢。
禮儀,是禮的整體表現(xiàn)形式。是指一個人在待人接物中以道德品質(zhì)為準繩,以規(guī)范、恰當?shù)难孕衼肀磉_自己。
禮貌、禮節(jié)、禮儀三者之間,關(guān)系密切,相輔相成。禮貌是禮儀的基礎(chǔ),禮儀是程式化了的禮節(jié)。講禮貌,懂禮節(jié),明禮儀,是一個人內(nèi)在的道德品質(zhì)和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高度統(tǒng)一,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禮的要求,包括見之禮、語之禮、坐之禮、衣之禮等,而衣食住行之禮,仍是現(xiàn)代人需要學習和實踐的。
拱手禮是幾千年來中國人見面時最基本的禮儀。行禮時,雙腿站直,對平輩時,上身直立;對長輩,上身微俯,雙手相互握合于胸前,形成一個拱形。也可一手虛握,另一手包住,不高于顎,不低于胸,有節(jié)奏地晃動兩三下。用于遙祝時,手可抬高,寧可高而不低于胸。拱手禮,男女有別。男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包右手,以左示人;女子行禮時,右手在外,左手在內(nèi)。見面、告別、祝賀、感謝、道歉、重大節(jié)日等場合,站、坐都可以一對一,一對多地行拱手禮[3]。拱手禮,講究距離之美,表示真誠、友善與尊重。
講話的原則是“慎言”。首先,不能無語,但也不能過多,要做到恰到好處。與人說話時,要做到心地純正,胸懷坦蕩,實事求是,與人為善。其次,要言為心聲,恰到好處,做到四不說: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第三,談?wù)撜聲r,要言簡意賅;逸興閑談時,切忌蜚短流長。第四,要切記言多必失。
坐姿的原則是“如鐘”。正確的坐姿是:把雙足的腳跟合攏,端莊大方;或右腳尖向前斜出,保持身段均衡;把左腿翹在右腿上,給人一種高貴的感覺,但不能翹得過高。不良的坐姿有:腳尖相對,成人字形,不好看;把比腳張開,攏成八字形,實在不雅觀;雙腳交叉,懶散厭倦的樣子,印象不好;腳尖翹起把襯裙露出,易招人議論。
穿衣的原則: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意思是說:穿衣服需注年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就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場合,更需要衡量農(nóng)中的經(jīng)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女子穿著不能太緊或太暴露。
我國自古倡導(dǎo)“敬茶敬香茶,請坐請上座”的待客之道??腿藖碓L,請坐之后,便奉上香茶。斟茶時應(yīng)注意三點:第一,茶以八分滿為宜,不能斟得太滿。第二,水溫不宜太燙,以免燙傷客人。第三,如果有兩位以上客人,茶色要均勻,并用茶盤端著,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
古代只有祭祀時才可以飲酒,表示下民對上天的感激,而且絕對不允許喝醉酒,這就是“酒為祭不主飲”的道理。西周時期,對飲酒作出禮儀規(guī)范:斟酒時,主人須給客人先斟酒,斟酒時不可以斟滿,一是為了避免浪費,二是為了避免客人無法端杯。再斟酒應(yīng)在對方干杯后,或杯中酒很少時。為長者斟酒時不要太頻繁,斟酒時切忌揺動酒瓶和把酒壺口對著客人??腿嗽趭A菜或吃菜時,不要上他斟酒;對不會飲酒或不能再飲的客人,不必強斟酒;長輩不宜給晚輩斟酒。
《論語》云:不學禮,無以立!如果不學習禮文化,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成不了人,只是動物而已??梢?,學習禮文化,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像個人。一所學校不教禮,學校將會變成“動物園”;各個國家都不學禮,那么地球村就會變成動物世界。從今天起,我們一起傳承中華禮文化,做個文明中國人,為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