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公羊?qū)W與漢代政治
——由?;韬钅顾觥洞呵铩奉惡啝┮l(fā)

2022-01-24 12:10
東方論壇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春秋后漢書思想

宋 艷 萍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韬钅剐鲁龊啝┲校小洞呵铩奉愔窈?05枚。這批簡保存情況差,殘斷嚴重。北京大學(xué)簡牘整理小組對其進行了整理及釋讀,發(fā)現(xiàn)簡文與《公羊傳》關(guān)系密切:“目前能查到出處的簡文,都見于今本《公羊傳》僖公部分?!瓝?jù)此判斷,‘春秋’類簡冊不是完整的《公羊傳》,只是其中的僖公卷?!雹佟逗;韬啝┏跽摗返诎苏隆逗;柚駮创呵铩党踝x》,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21年,第147頁。筆者贊同這一推斷。海昏侯墓所出《春秋》類簡牘,雖文字與今本《公羊傳》稍異,但內(nèi)容相差不大。?;韬钅顾觥洞呵铩奉惡啝?,反映了西漢中期公羊?qū)W的發(fā)展?fàn)顩r?!豆騻鳌烦鐾劣趶U帝墓中,或許與劉賀喜好有關(guān),但也從側(cè)面反映了西漢中期社會上層對公羊?qū)W的重視,說明公羊?qū)W確實像《漢書》所說“大興”,對漢代政治、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本文擬對傳統(tǒng)文獻進行梳理,搜羅與公羊?qū)W思想相關(guān)的史料,以此權(quán)衡公羊?qū)W在漢代政治、思想領(lǐng)域所起作用及所占地位。

一、公羊?qū)W思想被漢代人普遍引用

公羊?qū)W是研究《公羊傳》的學(xué)術(shù)思想體系,在漢代被稱為齊學(xué)。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對公羊?qū)W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公羊?qū)W戰(zhàn)勝瑕丘江公后,公羊?qū)W受到格外重視,它所蘊含的“《春秋》大義”,成為時人爭相引用的理論思想。自漢武帝時開始,“具以《春秋》對”②《漢書》卷六十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789頁。成為君臣間言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東漢末期。

在漢代,公羊?qū)W思想不僅被公羊?qū)W家系統(tǒng)闡發(fā),還被其他人在言行中引用,作為闡述自身觀點的理論依據(jù)。梳理《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文獻資料,拋卻公羊?qū)W家,漢代他人引用公羊?qū)W思想的情況如下:

第一,“三科九旨”

“三科九旨”,是公羊?qū)W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是由歷代公羊?qū)W家不斷總結(jié)出來的思想精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已經(jīng)有了“通三統(tǒng)”①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卷七《三代改制質(zhì)文》,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194頁。;“《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②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卷一《楚莊王》,第9頁。;“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③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卷四《王道》,第112頁。等思想,奠定了“三科九旨”的基礎(chǔ)。東漢初期的宋均在注《春秋說》時將公羊?qū)W思想歸結(jié)為“三科”“九旨”:“三科者,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tǒng),三曰異內(nèi)外,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絕?!雹芎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頁。何休將宋均的“三科”總結(jié)為“三科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當(dāng)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雹莺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第5頁。“新周、故宋,以《春秋》當(dāng)新王”,其實就是“存三統(tǒng)”;“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其實就是“張三世”;“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其實就是“異內(nèi)外”。除“三科九旨”外,何休還依胡母生條例,立五始、七等、六輔、二類等,作為解說《公羊》的準(zhǔn)則。清代孔廣森別立“三科九旨”:“天道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譏,二曰貶,三曰絕;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此三科九旨。”⑥孔廣森:《春秋公羊通論》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41頁。曹樹培以為三科為絕、貶、譏,九旨為褒、賢、大、喜、善、與、正、罕、錄。盡管學(xué)者們對“三科九旨”的說法不同,但都力圖將公羊?qū)W思想系統(tǒng)化,對公羊?qū)W所闡釋“《春秋》大義”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

“通三統(tǒng)”,認為每個新受命的王朝必須改革舊王朝之制,實行自己的制度、服色,同時又給上兩個朝代的王者之后劃塊地方,讓他們繼續(xù)實行自己的制度、服色。這樣做的目的是要顯示新受命王的寬宏氣度,同時又使政制有所因循和借鑒。公羊?qū)W的“通三統(tǒng)”思想,對漢代影響很大,不僅今文學(xué)家,古文學(xué)家也普遍接受這一思想?!栋谆⑼x》中,對“通三統(tǒng)”亦有詳細闡述。兩漢時期,“通三統(tǒng)”不僅在思想界被闡發(fā),而且滲透到政治領(lǐng)域中。

董仲舒提出“通三統(tǒng)”理論后,立周代、殷代二王后成為下自群臣、上至皇帝的共識。漢武帝時,始封周王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到了漢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列諸侯,封地三十里,以奉祀周代先王。漢元帝時派諸大夫?qū)で笠笊痰暮蟠?,但其后人已分散,沒有可立為殷后的合適人選。丞相匡衡本著“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tǒng)也”⑦《漢書》卷六十七《楊胡硃梅云傳》,第3926頁。的原則,認為必須要立殷后,但既然王室后代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孔子的祖先為殷人,以孔子后代為殷后更為合適??锖獯俗h在漢元帝時期未獲肯定。到了漢成帝時期,梅福再次提出此議,漢成帝接受了這一建議,于綏和元年(前8年)下詔曰:“蓋聞王者必存二王之后,所以通三統(tǒng)也。昔成湯受命,列為三代,而祭祀廢絕??记笃浜?,莫正孔吉。其封吉為殷紹嘉侯。”①《漢書》卷十《成帝紀(jì)》,第328頁。正式將孔子后代孔吉封為殷紹嘉侯,位列諸侯。這樣,殷后為殷紹嘉侯,周后為周承休侯,爵都為公,地各百里,正式實現(xiàn)了立二王后,完成了“通三統(tǒng)”。漢成帝時,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陵墓,極盡奢華,劉向以“王者必通三統(tǒng),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②《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1950頁。,奉勸漢成帝要居安思危,敬畏天命,修德愛民。東漢時期,繼續(xù)以“通三統(tǒng)”為重要理論思想。漢章帝在詔書中提到:“其二王之后,先圣之胤”③《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49—150頁。,此“二王之后”,即殷商和周代之后。漢安帝時,大臣們對立法問題展開了激烈論爭,尚書令忠曰:“諸從《太初》者,皆無他效驗,徒以世宗攘夷廓境,享國久長為辭。或云孝章改《四分》,災(zāi)異卒甚,未有善應(yīng)。臣伏惟圣王興起,各異正朔,以通三統(tǒng)。”④《后漢書》志第二《律歷中》,第3034頁。尚書令忠用公羊?qū)W“通三統(tǒng)”思想,作為闡述其歷法主張的理論工具。

公羊?qū)W有“張三世”思想。認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歷史,可以分為所傳聞世、所聞世、所見世三個時期。何休將之總結(jié)為“張三世”,并將所傳聞世歸結(jié)為衰亂世;所聞世為升平世;所見世為太平世。在《春秋》中,孔子對三世的書法是不同的,“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雹莺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第38頁。漢桓帝時宦官擅權(quán),一些正直的官員,如劉瓆、成縉、翟超、黃浮等秉公執(zhí)法,卻受到宦官的打擊報復(fù)。陳蕃上疏道:“臣聞齊桓修霸,務(wù)為內(nèi)政;《春秋》于魯,小惡必書。宜先自整敕,后以及人?!褡笥胰贺Q,惡傷黨類,妄相交構(gòu),致此刑譴。聞臣是言,當(dāng)復(fù)啼訴。陛下深宜割塞近習(xí)豫政之源,引納尚書朝省之事,公卿大官,五日壹朝,簡練清高,斥黜佞邪。如是天和于上,地洽于下,休禎符瑞,豈遠乎哉!陛下雖厭毒臣言,凡人主有自勉強,敢以死陳?!雹蕖逗鬂h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2164—2165頁。陳蕃提到的“《春秋》于魯,小惡必書”,是公羊?qū)W“張三世”中的內(nèi)容。陳蕃引用公羊?qū)W“小惡必書”,用以奉勸桓帝必須認清宦官專權(quán)的惡果。他勸諫桓帝清除宦官勢力,整飭朝綱。

“異內(nèi)外”是公羊?qū)W的重要思想,認為在國家治理及文明進化上,要先內(nèi)后外,即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先將自己國家治理好,再兼及諸夏,由諸夏推及夷狄,等夷狄也進化后,天下大小遠近若一。這就是公羊?qū)W所謂的“華夷之辨”。這一思想出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春秋》內(nèi)中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nèi)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⑦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八《成公》,第762—763頁。漢章帝以“先京師而后諸夏”⑧《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jì)》,第135頁。為理論,從京師開始,推行旨在移風(fēng)易俗、整頓吏制、糾察非法、重本抑末的科條制度。而“先京師而后諸夏”,即公羊?qū)W的“異內(nèi)外”思想。漢和帝時,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議郎樂恢多次上書諫諍,闡述對夷狄用兵的弊端,其中提到:“《春秋》之義,王者不理夷狄。得其地不可墾發(fā),得其人無益于政,故明王之于夷狄,羈縻而已??鬃釉唬骸h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詽h之盛,不務(wù)修舜、禹、周公之 (術(shù)) [德],而無故興干戈,動兵革,以求無用之物,臣誠惑之!”①《后漢書》卷四十三《朱樂何列傳》,第1479頁?!啊洞呵铩分x,王者不理夷狄”,這一思想來自公羊?qū)W的“華夷之辨”理論?!洞呵铩冯[公二年“公會戎于潛”。何休注曰:“王者不治夷狄。錄‘戎’者,來者勿拒,去者勿追。”②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第47頁。樂恢的上書,表達了和公羊?qū)W同樣的對夷態(tài)度。班固在《漢書·匈奴傳下》的贊中,有自己對夷狄的價值判斷:“是以《春秋》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fā)左衽,人而獸心,……是以外而不內(nèi),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靡不絕,使曲在彼,蓋圣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雹邸稘h書》卷九十四下《匈奴傳下》,第3834頁?!啊洞呵铩穬?nèi)諸夏而外夷狄”是典型的公羊?qū)W的“異內(nèi)外”思想,看來班固非常贊同公羊?qū)W“異內(nèi)外”思想。鐘離意年輕時為郡督郵。當(dāng)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郡府派人糾察。鐘離意將文案封還,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內(nèi)后外,《詩》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遠。今宜先清府內(nèi),且闊略遠縣細微之愆?!雹堋逗鬂h書》卷四十一《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1406頁。鐘離意所言“《春秋》先內(nèi)后外”,即公羊?qū)W的“異內(nèi)外”思想。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漢陽的邊章、韓遂與羌胡聯(lián)合起來反叛,東侵三輔。漢靈帝派遣車騎將軍皇甫嵩討伐叛軍?;矢︶哉埱笳靼l(fā)烏桓三千人,但大將軍掾韓卓認為不妥,建議招募鮮卑五千輕騎。應(yīng)劭反駁韓卓道:“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之帥,廬落之居,而天性貪暴,不拘信義,故數(shù)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巿,乃來靡服。茍欲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計獲事足,旋踵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內(nèi),蓋為此也?!雹荨逗鬂h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第1609頁。李賢注曰:“朝家猶國家也?!雹蕖逗鬂h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第1610頁?!俺彝舛粌?nèi)”,意為國家將鮮卑等作為外族,而不將他們作為內(nèi)附,正為公羊?qū)W“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思想。

“通三統(tǒng)”“三世說”“異內(nèi)外”,是公羊?qū)W的重要思想內(nèi)容,兩漢時期被大量引用,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無不以此為指導(dǎo)思想。尤其是“異內(nèi)外”思想,成為漢代處理民族政策的重要理論指導(dǎo)。

第二,“以《春秋》決獄”

“以《春秋》決獄”,始于董仲舒。董仲舒著有《春秋決事比》,里面記載了很多“引經(jīng)決獄”的凡例,成為漢代處理政治案件時的重要依據(jù)?!耙浴洞呵铩窙Q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為“原心定罪”?!霸亩ㄗ铩笔且苑缸镎叩闹饔^動機作為定罪依據(jù)的思想原則。如果主觀動機為好,就可以減輕甚至免于處罰;如果主觀動機為惡,即使犯罪沒有實施,也要受到嚴懲。公羊?qū)W認為這是“《春秋》之義”的重要內(nèi)容。最典型的有三個事例:一為許世子弒父事件,一為趙盾弒君事件,一為季友鴆叔牙事件。許世子弒父事件來自《公羊傳·昭公十九年》。許世子止因未給其父嘗藥,父吃錯藥而死,《春秋》給他定下了弒父罪名,但世子的動機并非要弒父,所以《春秋》又把他赦免了。趙盾弒君事件來自《公羊傳·宣公二年》。晉君本不是趙盾所殺,只因他不討弒君之賊,所以《春秋》把弒君罪名加于其身,但因無弒君的主觀動機,所以又將其赦免,使其名字又現(xiàn)于史冊。季友鴆叔牙事件來自《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魯莊公病危,想傳位給兒子般,但叔牙預(yù)謀輔佐慶父即位。季友為防止國家動亂,于是鳩殺了叔牙。弟殺兄為大逆不道之舉,但季友的本意是為了國家的安定,所以本著“原心定罪”原則,《春秋》“賢之”。公羊?qū)W“原心定罪”原則,對漢代政治起到重要指導(dǎo)作用。漢哀帝寵佞董賢,為群臣所詬病,大司馬驃騎將軍丁明對董賢尤其厭恨。漢哀帝對丁明抵制董賢的行為十分忌恨,下冊書免除其大將軍之職。冊書中譴責(zé)丁明“嫉妒忠良,非毀有功,于戲傷哉!蓋‘君親無將,將而誅之’。是以季友鴆叔牙,《春秋》賢之;趙盾不討賊,謂之弒君?!雹佟稘h書》卷九十三《佞幸傳》,第3735頁。季友和趙盾,都是“原心定罪”的典型人物。漢哀帝用季友和趙盾的典故來譴責(zé)丁明,是在警告他不要詆毀董賢,否則將給他按上嫉妒忠良,甚至意圖謀反的罪名。東漢順帝時,霍谞的舅舅宋光被人誣告,被大將軍梁商逮捕入獄?;糇牣?dāng)時只有十五歲,上奏記給梁商,其中提到:“谞聞《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弒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漢世所宜遵前修也?!雹凇逗鬂h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第1615頁。霍谞所說“《春秋》之義,原情定過”,正是公羊?qū)W的“原心定罪”思想,他所列舉的許止、趙盾兩人,正是公羊?qū)W所舉“原心定罪”的兩個重要凡例。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由洛陽遷都于許。獻帝下詔書給袁紹,責(zé)備他地廣兵多卻不能勤王,討伐不義。袁紹上疏申辯道:“……臣非與瓚角戎馬之埶,爭戰(zhàn)陣之功者也。誠以賊臣不誅,《春秋》所貶,茍云利國,專之不疑。故冒踐霜雪,不憚劬勤,實庶一捷之福,以立終身之功。社稷未定,臣誠恥之。”③《后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上》,第2387頁。袁紹所言“賊臣不誅,《春秋》所貶”,說的正是《公羊傳》中趙盾弒君的故事。袁紹以趙盾自居,表明自己內(nèi)心是忠于天子的。袁紹去世后,審配等偽造遺令,擁立袁紹三子袁尚為繼承人。長子袁譚不能繼位,心懷憤恨。后袁譚、袁尚二人的矛盾徹底爆發(fā),袁譚聯(lián)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建安九年三月,袁尚使審配守鄴,再次在平原進攻袁譚。審配為使袁譚自覺放棄抵抗,于是寫書信給袁譚道:“配聞良藥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便于行。愿將軍緩心抑怒,終省愚辭。蓋《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忠臣死君命。茍圖危宗廟,剝亂國家,親疏一也。是以周公垂涕以(斃)[蔽]管、蔡之獄,季友歔欷而行叔牙之誅。何則?義重人輕,事不獲已故也?!甘煸敿獌?,以賜環(huán)玦?!雹堋逗鬂h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下》,第2414—2415頁。審配假借周公誅管蔡、季友誅叔牙的故事,奉勸袁譚以大義為重,自覺歸附。

公羊?qū)W最符合“原心定罪”原則的是“君親無將,將而必誅”⑤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十二《昭公》,第911頁。思想,這是《公羊傳》于昭公元年提出的。主張臣下要絕對尊君,甚至要從思想意識方面杜絕弒君的念頭,假如有這一念頭,即使沒有付諸行動,也要受到嚴懲,甚至被誅殺。這是“原心定罪”在尊君方面的重要體現(xiàn)?!豆騻鳌愤@一思想,在秦代已經(jīng)被應(yīng)用到政治之中。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形勢非常危急。二世召集博士諸生詢問對策。博士諸生三十余人對曰:“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愿陛下急發(fā)兵擊之?!雹蕖妒酚洝肪砭攀拧秳⒕词鍖O通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294頁?!叭顺紵o將,將即反,罪死無赦”,其實就是《公羊傳》中“君親無將,將而必誅”思想,可知這一思想在秦代便被人們所熟知。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后,“《春秋》大義”應(yīng)用于政治生活中,甚至滲透到法律領(lǐng)域,“以《春秋》決獄”成為漢代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熬H無將,將而必誅”這一“《春秋》大義”,成為政治領(lǐng)域中經(jīng)常被應(yīng)用的理論武器。如淮南王劉安謀反事件東窗事發(fā)后,漢武帝“使仲舒弟子呂步舒持斧鉞治淮南獄,以《春秋》誼專斷于外,不請。既還奏事,上皆是之。”①《漢書》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上》,第1333頁。呂步舒所用“《春秋》誼”,正是公羊?qū)W的“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王莽的孫子王宗覬覦君位,作自畫像,身著天子的衣冠。他還私刻三枚銅印,第一個是“維祉冠存己夏處南山臧薄冰”,第二個是“肅圣寶繼”,第三個是“德封昌圖”,皆有覬覦皇位之意。王宗的野心被發(fā)覺,只得自殺謝罪。王莽痛斥王宗道:“宗屬為皇孫,爵為上公,知寬等叛逆族類,而與交通;刻銅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厭足,窺欲非望。《春秋》之義,‘君親毋將,將而誅焉?!曰笫У溃匀〈耸?,烏呼哀哉!宗本名會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復(fù)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賜謚為功崇繆伯,以諸伯之禮葬于故同谷城郡。”②《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第4152頁。王莽提到的“《春秋》之義,‘君親毋將,將而誅焉?!闭枪?qū)W思想。而“以制作去二名”,來自《公羊傳》的“譏二名”思想。定公六年《春秋》曰“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薄豆騻鳌穼Υ私忉尩溃骸按酥賹O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雹邸洞呵锕騻髯g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15頁。王宗原名王會宗,因公羊?qū)W有“譏二名”思想,所以改名為王宗。王莽為了貶斥他,又恢復(fù)了他的原名—王會宗。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廣陵王劉荊有罪。明帝讓公羊家樊鯈與羽林監(jiān)任隗共同決理此案,他們對案件的處理結(jié)果竟然是請求誅殺劉荊,漢明帝勃然大怒道:“諸卿以我弟故,欲誅之,即我子,卿等敢爾邪!”樊鯈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天下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洞呵铩分x,‘君親無將,將而誅焉’。是以周公誅弟,季友鴆兄,經(jīng)傳大之。臣等以荊屬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惻隱,故敢請耳。如令陛下子,臣等專誅而已?!雹堋逗鬂h書》卷三十二《樊宏陰識列傳》,第1123頁。樊儵所說“《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誅焉’”,正是公羊?qū)W“原心定罪”思想。樊儵還以周公誅弟、季友鴆兄,作為大義滅親的典范。漢明帝在經(jīng)典面前只能折服。光武帝劉秀之子劉延,被封為淮陽王。因其參與私作圖讖之事,本應(yīng)嚴懲,但漢明帝不忍殺之,將其遷為阜陵王。漢章帝時,劉延與兒子劉魴密謀造反被告發(fā)。章帝對此案非常重視,下詔曰:“王前犯大逆,罪惡尤深,有同周之管、蔡,漢之淮南。經(jīng)有正義,律有明刑?!迱湃粋?,不忍致王于理,今貶爵為阜陵侯,食一縣。獲斯辜者,侯自取焉。于戲誡哉!”⑤《后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1445頁。漢章帝認為劉延欲圖謀反,和周代的管、蔡,西漢的淮南王性質(zhì)相同。章帝所說“經(jīng)有正義”,正是公羊?qū)W的“君親無將,將而必誅”。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原心定罪”成為漢代處理重大政治事件時經(jīng)常被引用的思想。漢代人以此為標(biāo)尺,衡量政治事件的是非曲直。趙盾不討賊、季友鴆叔牙的故事,成為漢代“原心定罪”的典范,被經(jīng)常引用,成為漢代人習(xí)用的“決事比”。尤其是“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在實際上已經(jīng)起到了法律效力。

除了“原心定罪”、“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等思想,公羊?qū)W“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誅首惡”等“《春秋》大義”,也成為漢代處理政治案件時所依據(jù)的重要原則。公羊?qū)W認為,要褒揚善人,并恩及其子孫,即“善善及子孫”;要貶斥惡人,但只懲罰惡人自身,而不要波及他人,即“惡惡止其身”。這一思想出自《公羊傳·昭公二十年》,“夏,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奔’未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畔也。畔則曷為不言其畔?為公子喜時之后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公子喜時?讓國也?!又粕埔查L,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賢者子孫,故君子為之諱也”①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十二《昭公》,第981—983頁。。本著“惡惡止其身”原則,公羊?qū)W認為,在發(fā)生群體惡性案件時,只將為首之人進行嚴懲,其他人從輕處罰甚至免于處罰,這就是所謂的“誅首惡”。

“善善及子孫”原則的應(yīng)用,以漢安帝、曹操為典型。東漢開國二十八將,都被封侯。但到漢安帝時期,有一些侯國或因無嗣絕國,或因犯罪奪國。永初六年(112年),漢安帝依據(jù)公羊?qū)W“善善及子孫”的原則,尋求這些功臣的后代,重新立國,以享受祖上的蔭澤。漢安帝以“善善及子孫”原則,重新為絕國的二十八將立后,表現(xiàn)了天子的寬宏氣度,也為天下樹立了為國盡忠者將恩澤子孫的典范。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操北討柳城,經(jīng)過涿郡,依據(jù)“《春秋》之義,賢者之后,宜有殊禮”②《后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2119頁。,令涿郡守令速派遣丞掾,為當(dāng)?shù)孛勘R植掃墓,并表彰其子孫。曹操的“《春秋》之義,賢者之后,宜有殊禮”,即為公羊?qū)W“善善及子孫”原則。

“惡惡止于身”“誅首惡”原則的運用,以光武帝時的趙憙、漢章帝時的楊終、漢安帝時的劉愷、漢順帝時的梁商為代表。光武帝時,趙憙?yōu)槠皆?。?dāng)?shù)乇I賊眾多,趙憙聯(lián)合其他各郡一起鏟除了盜賊勢力,斬殺其頭目。其余數(shù)千人按照法律也當(dāng)處死,于是趙憙上疏皇帝道:“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③《后漢書》卷二十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914頁。趙憙認為盜賊頭目已被斬殺,其他人就不必嚴懲,只將他們遷徙到京師近郡即可。東漢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④《后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jì)》,第124頁。此時權(quán)與法要比情更為有力,刑獄不絕,株連者達以萬數(shù)。漢章帝即位之初,保留了漢明帝時的苛政,“是時承永平故事,吏政尚嚴切,尚書決事率近于重?!雹荨逗鬂h書》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1549頁。大臣楊終批判了自秦以來特別是明帝時期的酷烈刑法,并引用《公羊傳》“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jù),以駁斥株連遠徙等酷法的不合情理性。幾經(jīng)論爭后,漢章帝“從之,聽還徙者,悉罷邊屯。”⑥《后漢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第1598頁。雖然株連的法律仍然沒有完全廢除,但較前有所寬舒。漢安帝時,清河相叔孫光因貪贓而被判刑,他的子孫都受到株連。后來居延都尉范邠也犯了此罪,安帝讓三公、廷尉等給范邠定罪。司徒楊震、司空陳曪、廷尉張皓等都認為應(yīng)按處置叔孫光的辦法進行定罪,唯獨太尉劉愷引用公羊?qū)W“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的“《春秋》之義”,用以抵制株連的酷法。這種抵制在當(dāng)時“以《春秋》決獄”盛行的時代背景下還是卓有成效的,皇帝和群臣在“《春秋》大義”下不得不信從。漢順帝時,發(fā)生了一場外戚與宦官異常激烈的斗爭。外戚的代表是梁商,宦官的代表是中常侍張逵、蘧政,內(nèi)者令石光等。在順帝的支持下,梁商最終取勝。此事牽連的大臣甚眾,依法當(dāng)誅,但梁商卻反對株連制度,他上疏皇帝為大臣們請愿道:“《春秋》之義,功在元帥,罪止首惡,……大獄一起,無辜者眾,死囚久系,纖微成大,非所以順迎和氣,平政成化也。宜早訖竟,以止逮捕之煩?!雹摺逗鬂h書》卷三十四《梁統(tǒng)列傳》,第1176頁。梁商所謂“《春秋》之義,功在元帥,罪止首惡”,即為公羊?qū)W的“誅首惡”原則。漢代反對株連制的例子很多,看來株連制在漢代一直存在。漢代反對株連制的斗爭中,基本上都是以“誅首惡”“惡惡止其身”作為理論依據(jù),這成為漢代“以《春秋》決獄”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著“善善”原則,公羊?qū)W認為,一個人功績卓著,即使犯有小錯誤,亦可以功除罪,即功能覆過。漢元帝時,騎都尉甘延壽受皇帝之命出使西域,他與副校尉陳湯共同誅滅了匈奴的郅支單于。漢元帝想封賞甘延壽和陳湯,但遭到中書令石顯和匡衡的反對。故宗正劉向上疏為他們請功,其中提到:“昔齊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后有滅項之罪,君子以功覆過而為之諱行事?!雹佟稘h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3017頁。這一思想來自公羊?qū)W?!豆騻鳌べ沂吣辍罚骸跋?,滅項。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桓公諱也?!洞呵铩窞橘t者諱,此滅人之國,何賢而?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腹珖L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雹诤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一《僖公》,第439—440頁。齊桓公曾有繼絕存亡之功,他滅項為小過,所以能以功覆過。劉向認為,甘延壽、陳湯雖然有小過,但他們擊敗匈奴,此為大功。功能覆過,所以應(yīng)該加封。光武帝時,伏波將軍馬援去世后,有人誣告他從南方還軍時,所載一車皆明珠文犀。光武帝震怒,馬援妻兒及家族面臨被問罪的危險。馬援同郡人前云陽令朱勃詣闕上書,以“《春秋》之義,罪以功除”③《后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849頁。,為馬援洗脫罪名,為其家族開脫。

公羊?qū)W的原心定罪、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善善惡惡、功能覆過等思想,是“以《春秋》決獄”的主要內(nèi)容,在漢代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進而滲透到法治領(lǐng)域,對漢代法制產(chǎn)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第三,維護封建倫理綱常

公羊?qū)W認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撥亂反正”。這是《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詮釋“西狩獲麟”的意義時提出的:“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雹芎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十八《哀公》,第1209頁。其實質(zhì)是維護君權(quán),維護封建倫理秩序。在漢代,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成為“撥亂反正”的核心人物。漢武帝時丞相莊青翟、御史大夫張湯等曰:“高皇帝撥亂世反諸正,昭至德,定海內(nèi),封建諸侯,爵位二等。皇子或在襁褓而立為諸侯王,奉承天子,為萬世法則,不可易?!雹荨妒酚洝肪砹度跏兰摇?,第2565頁。充分肯定了漢高祖“撥亂反正”,建立漢王朝的豐功偉績。光武帝時,太中大夫梁統(tǒng)上疏道:“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權(quán)時撥亂,功逾文武,德侔高皇”⑥《后漢書》卷三十四《梁統(tǒng)列傳》,第1167頁。;古文經(jīng)學(xué)家陳元亦上疏曰:“陛下?lián)軄y反正,文武并用,深愍經(jīng)蓺謬雜,真?zhèn)五e亂,每臨朝日,輒延群臣講論圣道?!雹摺逗鬂h書》卷三十六《鄭范陳賈張列傳》,第1230頁。;漢明帝永平二年正月辛未,使尚書令持節(jié)詔驃騎將軍、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鑫┫鹊凼苊信d,撥亂反正,以寧天下?!雹唷逗鬂h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jì)》,第100頁。這些都是對光武帝劉秀“撥亂反正”,重建劉漢王朝偉大功績的贊譽。

公羊?qū)W重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骸吆??歲之始也?!酢呤胫^?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雹俸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第6—12頁。元年為君之始;春為歲之始;王為周文王;王正月就是“大一統(tǒng)”。董仲舒提出了貴元、重始思想,何休曰:“重五始也?!惫?qū)W重始,是要通過新君宣立之始,萬象更新,將一切納入“大一統(tǒng)”的政治統(tǒng)治之下。其實公羊?qū)W重始的最終目的,是要維護君主的絕對權(quán)威。漢順帝時,災(zāi)異頻現(xiàn),郎顗多次上書,推論陰陽災(zāi)異。其中提到:“孔子作《春秋》,書‘正月’者,敬歲之始也。”②《后漢書》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傳》,第1071頁。這一思想來自公羊?qū)W的“重始”?!豆騻鳌诽岢龅摹按笠唤y(tǒng)”思想,被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加以闡發(fā):“《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雹邸稘h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523頁。并以此為理論,進一步提出了罷黜百家,專任儒術(shù)的思想。公羊?qū)W認為,“大一統(tǒng)”下,天下盡為天子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公羊?qū)W的“王者無外”思想。大一統(tǒng)體制下的漢王朝,需要“王者無外”思想來捍衛(wèi),所以公羊?qū)W這一思想,被廣泛應(yīng)用于政治領(lǐng)域。如,漢武帝責(zé)備嚴助不及時匯報政情,嚴助慌恐,上書謝稱:“《春秋》天王出居于鄭,不能事母,故絕之。臣事君,猶子事父母也,臣助當(dāng)伏誅。陛下不忍加誅,愿奉三年計最?!雹堋稘h書》卷六十四《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2789頁?!啊洞呵铩诽焱醭鼍佑卩?,不能事母,故絕之”,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鄭。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⑤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二《僖公》,第467頁。天王為周襄王?;莺蠓瞧溆H母,惠后所生子姬帶與周襄王爭王位,聯(lián)合戎人打敗襄王,襄王逃到鄭國?!豆騻鳌氛J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王到鄭本不應(yīng)說是“出”,此處說“出”,是因為周襄王和母后關(guān)系決裂,不能再侍奉母親。嚴助認為,天王不能侍奉母親,所以《春秋》將他貶絕。臣下事君,和子事父母一樣,而自己未及時向皇上匯報政情,沒有盡到臣下事君之責(zé),理應(yīng)伏誅。嚴助引用這一典故,是要通過謝罪的方式,懇請武帝的諒解。再如,漢武帝時,博士徐偃巡行郡國,矯稱皇帝意旨,讓膠東、魯國經(jīng)營煮鹽、鑄鐵事宜。御史大夫張湯彈劾他假傳圣旨,理應(yīng)處死。徐偃利用“《春秋》大義”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道:“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顓之可也?!雹蕖稘h書》卷六十四《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2818頁。這一思想來自《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⑦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八《莊公》,第293頁。廷尉張湯在“《春秋》之義”面前無可奈何,而終軍也引用“《春秋》大義”來反駁徐偃道:“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顓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fēng),故《春秋》‘王者無外’。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⑧《漢書》卷六十四《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2818頁。徐偃和終軍同為引用“《春秋》大義”,但終軍比徐偃更為高明,以大一統(tǒng)政治下“王者無外”來批駁徐偃理論上的漏洞,最終徐偃理屈詞窮,完全被他折服。東漢時期,“王者無外”思想依然被廣泛應(yīng)用。如班固在《兩都賦》中提到:“子徒習(xí)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谷之可關(guān),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⑨《后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1370頁?!巴跽咧疅o外”即為公羊?qū)W的“王者無外”思想。又如,漢桓帝劉志的皇后梁女瑩,是漢順帝皇后的親妹妹。在劉志為蠡吾侯時,梁太后就想將妹妹梁女瑩嫁給他。未及成婚,漢質(zhì)帝駕崩,劉志即位為皇帝。即位第二年,有司奏請梁太后道:“《春秋》迎王后于紀(jì),在涂則稱后。今大將軍冀女弟,膺紹圣善。結(jié)婚之際,有命既集,宜備禮章,時進征幣。請下三公、太常案禮儀?!雹佟逗鬂h書》卷十下《皇后紀(jì)》,第443頁。梁太后馬上同意了有司的奏請,依照禮制,漢桓帝迎娶了梁女瑩,并封為皇后。有司的奏請中提到的“《春秋》迎王后于紀(jì),在涂則稱后”,依據(jù)的是《公羊傳·桓公八年》中“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谄鋰Q‘女’,此其稱‘王后’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雹诤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五《桓公》,第165—167頁。正因王者無外,所以在迎親的路上就可以稱為王后。有司引用這一思想的目的,是認為劉志與梁女瑩有婚約在先,既然當(dāng)上了皇帝,就應(yīng)該以納后的禮儀迎娶梁女瑩。再如,荊州牧劉表有僭越天子之心,漢獻帝讓群臣商議對策,孔融上疏曰:“竊聞領(lǐng)荊州牧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雖昏僭惡極,罪不容誅,至于國體,宜且諱之?!拗^雖有重戾,必宜隱忍。賈誼所謂‘?dāng)S鼠忌器’,蓋謂此也。是以齊兵次楚,唯責(zé)包茅;王師敗績,不書晉人。……臣愚以為宜隱郊祀之事,以崇國防?!雹邸逗鬂h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2269—2270頁。孔融所言“王師敗績,不書晉人”,來自《公羊傳·成公元年》,周王的軍隊被晉軍打敗,但王者至高無上,無人敢敵,被諸侯王打敗是件恥辱之事,本著為王者諱的原則,史書上只寫“王師敗績”,而隱去被晉軍所敗的史實??兹谡J為,劉表郊祭天地,擬儀社稷,僭越了天子禮儀,其罪雖然當(dāng)誅,但劉表目中無天子,這是對漢獻帝極大的蔑視,所以本著“王者無敵”的原則,應(yīng)該以國體為重,隱忍劉表郊祀等僭越之行。

在繼承制上,公羊?qū)W強調(diào)“大居正”。所謂“大居正”,就是要堅持繼承人的合法性?!豆騻鳌る[公元年》確立的繼承制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雹芎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第18頁?!傲⒌找蚤L不以賢”,就是“嫡長子繼承制”,這是王位繼承制的基本原則。但如果沒有嫡長子,即以身份貴賤而不是長幼次序來決定立子,貴者得立。而子身份的貴賤取決于母親身份的貴賤,即“子以母貴”。魯惠公去世后,隱公是長子但非嫡子,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隱公不當(dāng)立,而母親身份高貴的桓公當(dāng)立,“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⑤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第18頁。只因桓公年幼,隱公先代他治理國家。但隱公所立,確實不合禮法,所以《公羊傳》認為隱公元年不言即位,即在隱晦地對其進行貶斥。公羊?qū)W非常強調(diào)“大居正”思想,君位繼承一定要遵循禮制,否則就會引發(fā)國家動亂,宋宣公即是失敗的慘痛事例。據(jù)《公羊傳·魯隱公三年》記載,宋宣公不遵守嫡長子繼承制,而將君位傳于其弟,破壞了國之根本,所以出現(xiàn)了國家動蕩,十世不寧的局面。《公羊傳》對此評價曰:“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也?!雹藓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隱公》,第67—68頁。司馬遷對公羊?qū)W“大居正”非常贊同,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沉痛地指出:“《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⑦《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1971頁。漢和帝時,下邳王劉衍病重,太子劉卬因罪被廢,群姬都爭立其子為嗣。漢和帝令彭城靖王劉恭奉詔至下邳,按照“《春秋》之義大居正”的原則,為劉衍選擇合適的太子。

公羊?qū)W的“大居正”理論強調(diào)“立子以貴不以長”,子身份的貴賤取決于母親身份的高低,即“子以母貴”。但子身份高貴后,母親也會隨之而高貴,即“母以子貴”。漢景帝寵愛栗姬,封她的兒子劉榮為太子。長公主想把女兒許配給劉榮,栗姬不答應(yīng)。長公主又向王夫人提親,想把女兒許配給王夫人的兒子劉徹,王夫人痛快應(yīng)允。長公主怨恨栗姬,和王夫人聯(lián)合起來,決定掃除栗姬這一障礙。長公主不停在景帝耳邊贊美劉徹,使景帝對其刮目相看。同時,王夫人利用景帝和栗姬有隙之機,鼓動大行向景帝進言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后?!雹佟稘h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上》,第3946頁。景帝認為大行是受了栗姬唆使,勃然大怒,誅殺了大行,并廢太子為臨江王,栗姬不久憂憤而死。王夫人被立為皇后,劉徹成為太子。大行所言“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正是公羊?qū)W思想。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二年(26年)立郭氏為皇后,郭氏子劉疆為太子,陰氏為貴人。建武十七年(41年),廢郭氏,立陰氏為皇后。建武十九年(43年)六月戊申日,光武帝又依據(jù)公羊?qū)W“《春秋》之義,立子以貴”②《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jì)》,第71頁。思想,下詔廢掉劉疆太子之位,改封東海王。另立陰皇后之子劉陽為皇太子,并改名為劉莊。漢章帝時,獨寵竇皇后,但竇皇后無子,遂收養(yǎng)梁貴人所生兒子劉肇,并將梁貴人姐妹逼死。漢章帝駕崩后,劉肇即位,為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駕崩。梁貴人的堂兄上書和帝,請求為其生母梁貴人追加尊號。和帝征求太尉張酺的意見,張酺以公羊?qū)W“《春秋》之義,母以子貴”③《后漢書》卷三十四《梁統(tǒng)列傳》,第1172頁。的原則,奉勸和帝為其生母梁貴人追加尊號,并為諸舅加官進爵,以體現(xiàn)親親之道。和帝接受這一建議,為梁貴人上尊謚為“恭懷皇后”。漢靈帝時期,小黃門趙佑、議郎卑整以公羊?qū)W“《春秋》之義,母以子貴”為理論依據(jù),上書請求為沖帝的母親虞大家、質(zhì)帝的母親陳夫人追加尊號。漢靈帝聽從建議,拜虞大家為憲陵貴人,陳夫人為渤海孝王妃。

不僅皇位繼承依據(jù)立嫡立子原則,諸侯國、侯國王位繼承,官吏甚至普通家庭,在確立繼承人時也遵循這一原則?!白右阅纲F,母以子貴”,還成為衡量某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biāo)尺。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越出擊袁紹手下大將周昕時,被流矢所中而死。公孫瓚怨恨袁紹,于是上疏獻帝,陳述袁紹的十大罪狀,其中之一為:“《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傅婢,地實微賤,據(jù)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茍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④《后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2360頁。袁紹的母親地位微賤,按照“子以母貴”原則,袁紹也應(yīng)為身份低微之人。

在繼承制上,公羊?qū)W還有一個重要原則:“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不以家事辭王事?!边@一思想記載于《公羊傳·哀公三年》。魯哀公三年春,衛(wèi)靈公因世子蒯聵無道,將之驅(qū)逐,改立蒯聵之子轍為世子?!豆騻鳌氛J為:“然則轍之義可以立乎?曰:‘可?!淇赡魏??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辭王事,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毙l(wèi)靈公驅(qū)逐世子蒯聵,以孫子轍為繼承人,這就是王父命。衛(wèi)靈公死后,轍應(yīng)該立為國君,即使蒯聵回歸,轍也不能因為他是父親而讓位于他,這就是“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之意?!安灰愿该o王父命,不以家事辭王事”是公羊?qū)W提出的重要命題。強調(diào)在王位繼承上,要以王命為準(zhǔn),而非父命;在君臣關(guān)系上,要以王事為主,而非家事。將王權(quán)放在首位,當(dāng)王權(quán)與父子之情、君臣之義發(fā)生沖突時,以王權(quán)為重,父子之情、君臣之義處于次要地位。公羊?qū)W這一思想在漢代被應(yīng)用于政治領(lǐng)域,在皇位繼承及家族繼承制度方面,起到重要指導(dǎo)作用。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有一男子自稱為衛(wèi)太子,著黃衣、黃帽,乘黃車氣勢洶洶到北闕而來。朝廷震驚,因為若衛(wèi)太子歸來,皇位的歸屬將成問題。昭帝震驚之余,派公卿將軍中二千石等都去辨認。當(dāng)時圍觀的群眾多達數(shù)萬人。官員們難辨真假,一籌莫展。京兆尹雋不疑后至,他怒叱從吏收縛那男子。有人勸雋不疑不要魯莽行事,但他卻義正詞嚴地說:“諸君何患于衛(wèi)太子!昔蒯聵違命出奔,輒距而不納,《春秋》是之。衛(wèi)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雹佟稘h書》卷七十一《雋疏于薛平彭傳》,第3037頁。于是將男子收捕入獄,經(jīng)審查,確系冒名頂替。雋不疑利用公羊?qū)W的“不以父命辭王父命”,解決了一起突發(fā)政治案件。此事引起漢昭帝和輔政大臣霍光的極大重視,讓他們認識到經(jīng)術(shù)對政治的重要輔佐作用,于是昭帝下詔道:“公卿大臣當(dāng)用經(jīng)術(shù)明于大誼。”②《漢書》卷七十一《雋疏于薛平彭傳》,第3038頁。東漢前期,丁鴻是著名儒生,從桓榮受《歐陽尚書》,經(jīng)義甚明。丁鴻的父親丁綝因跟隨光武帝劉秀征伐有功,被封為陽陵侯。丁綝死后,丁鴻作為長子,理應(yīng)承襲父親的爵位和封地,但他卻想讓給其弟丁盛。丁鴻留書給丁盛后離去。途中遇到同窗鮑駿。鮑駿對丁鴻棄爵讓國的行為極不贊同,他批評丁鴻道:“昔伯夷、吳札亂世權(quán)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絕父不滅之基,可謂智乎?”③《后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1263頁。“《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正是公羊?qū)W思想。丁鴻在經(jīng)典面前幡然醒悟,回去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封地。

在繼承制上,公羊?qū)W還提出了一個原則:“為人后者,為之子也”④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八《成公》,第755頁。,出于《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意思是:改做他人后嗣的人,就是他人的兒子,要盡一個兒子所有的義務(wù)。劉賀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不好。漢昭帝駕崩,霍光及群臣推舉劉賀為皇太子,他應(yīng)該作為漢昭帝的后嗣繼承皇位。但劉賀為昭帝居喪期間沒有哀痛之心,進京后未遵照禮法前去祭祀宗廟,而是派人持節(jié)前去祭祀他的生父故昌邑王劉髆。在劉賀被廢的詔書中提到:“禮曰‘為人后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鴻臚、光祿大夫奉節(jié)使征昌邑王典喪。服斬缞,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內(nèi)所居傳舍。始至謁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雹荨稘h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2940頁。劉賀沒做到“為人后者為之子也”,這成為他被廢的重要罪證。劉賀被廢后,漢宣帝劉病已即位。劉病已也是作為漢昭帝后繼承大統(tǒng)。他比劉賀要識時務(wù),明白“為人后者為之子也”的道理。即位后立即以昭帝后的身份,為皇太后追加封號。漢和帝駕崩后,殤帝劉隆即位。劉隆在位八個月就駕崩了。鄧太后派遣車騎將軍鄧騭持節(jié)迎接劉祜入宮,拜為長安侯。繼而鄧太后以公羊?qū)W“《春秋》之義,為人后者為之子”⑥《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jì)》,第204頁。為依據(jù),讓劉祜作為漢和帝的后嗣繼承王位,確保了劉祜帝位的合法性,是為漢安帝。

第四,譏世卿,重選舉

公羊?qū)W有“譏世卿”思想,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豆騻鳌分卸啻翁岬健白I世卿。世卿,非禮也”⑦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第61頁。,認為世卿制度不合禮法。公羊?qū)W提倡選賢使能,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多次強調(diào)選賢的重要性。從漢武帝開始,太學(xué)興起,以儒家經(jīng)典培養(yǎng)的士人,成為官僚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還通過察舉、征辟、策問等方式,選拔賢能。隨著選舉制的推行,周代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已經(jīng)受到了實質(zhì)性的重創(chuàng)。東漢時期,隨著外戚、宦官輪流擅權(quán)局面不斷加深,選舉制受到了不斷沖擊和破壞,嚴重影響到吏治。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公羊?qū)W的“譏世卿,興選舉”思想,成為他們對抗黑暗統(tǒng)治的理論武器,也成為他們心目中解決時局危機的一把鑰匙。東漢中后期,外戚長期把持政權(quán),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的世卿。漢和帝時,竇太后秉政,竇氏家族控制朝政。尚書仆射樂恢多次上疏,以公羊?qū)W“譏世卿”思想來勸諫和帝,要警惕竇氏家族長期控制朝政,造成尾大不掉,君權(quán)旁落的危險局面。東漢后期,除了外戚勢力,宦官也成為控制朝政的強大勢力。漢順帝時,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無功卻被封賞,政權(quán)被外戚、宦官共同操控。杜喬上疏順帝,對皇帝封賞外戚、宦官之舉進行了批駁:“今梁氏一門,宦者微孽,并帶無功之紱,裂勞臣之土,其為乖濫,胡可勝言!……茍遂斯道,豈伊傷政,為亂而已,喪身亡國,可不慎哉!”①《后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2092頁。杜喬提到的“宦者微孽”,出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夫負羈縶,執(zhí)鐵锧,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仆庶孽之事也?!焙涡葑⒃疲骸澳酰v子也,猶樹之有孽生也?!倍艈桃谩豆騻鳌?,將宦者視為微孽,表達了對宦官極端蔑視之情。

第五,大復(fù)仇

公羊?qū)W有復(fù)仇思想,認為臣為君、子為父,甚至朋友之間,都有復(fù)仇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因百世都可以復(fù)仇,所以稱為“大復(fù)仇”。但為了防止濫殺風(fēng)氣的形成,《公羊傳》在定公四年為復(fù)仇規(guī)定了一個總原則:“父不受誅,子復(fù)讎可也;父受誅,子復(fù)讎,推刃之道也。復(fù)讎不除害,朋友相衛(wèi)而不相迿,古之道也。”②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十五《定公》,第1081—1083頁。意思為:父親無罪而被殺,兒子可以為父復(fù)仇;若父親有罪當(dāng)誅,兒子為父復(fù)仇就是不合理。如果殺掉仇人,仇人之子就會反過來復(fù)仇,從而陷入你來我往的死循環(huán)之中。復(fù)仇只能針對仇家本人,不得累及仇家后代。幫朋友復(fù)仇是應(yīng)該的,但不要搶先出擊,而是讓朋友自己手刃仇人。這一原則成為指導(dǎo)后世復(fù)仇理論及復(fù)仇風(fēng)氣的重要標(biāo)尺,是評價復(fù)仇行為是否得當(dāng)?shù)闹饕獦?biāo)準(zhǔn)。自先秦時期開始,復(fù)仇風(fēng)氣已熾。荊軻、要離、專諸、豫讓、聶政都是為主復(fù)仇者,成為刺客的代表人物。漢武帝時公羊?qū)W“大興”之后,在“大復(fù)仇”理論指導(dǎo)下,復(fù)仇風(fēng)氣更盛。漢武帝為出擊匈奴,以“大復(fù)仇”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jù)。據(jù)《漢書·匈奴傳》記載,太初四年(前101年),武帝下詔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fù)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雹邸稘h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上》,第3776頁。漢武帝依據(jù)“大復(fù)仇”理論,認為出擊匈奴是復(fù)高祖平城被圍、高后被單于所侮之仇,是正義的、合法的戰(zhàn)爭。漢武帝用公羊?qū)W的理論,為其征伐匈奴披上了合法外衣。西漢末東漢初的太原廣武人周黨,是復(fù)仇的典型代表。周黨年少時為孤兒,曾被鄉(xiāng)佐欺辱,長大后讀《春秋》,“聞復(fù)讎之義”④《后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第2761頁。。這里的復(fù)讎之義便是公羊?qū)W的“大復(fù)仇”。周黨受公羊?qū)W“大復(fù)仇”理論影響,回鄉(xiāng)找鄉(xiāng)佐復(fù)仇。東漢時期,復(fù)仇風(fēng)氣有增無減。漢章帝建初年間,發(fā)生了一樁命案:某人被別人侮辱,其子為父報仇,將施侮者殺死。依據(jù)法律,殺人者應(yīng)該償命,但漢章帝依據(jù)“子為父隱”的原則寬恕了殺人者。此后,章帝還制定了《輕侮法》,以放寬對為父母復(fù)仇之人的懲罰。漢章帝的《輕侮法》正面支持了復(fù)仇行為,可以說是對復(fù)仇之風(fēng)的公開包庇和開脫。此口一開,復(fù)仇之風(fēng)更熾。東漢末期,軍閥混戰(zhàn)。劉表寫書信勸諫袁譚,以公羊?qū)W“昔齊襄公報九世之讎”①《后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2412頁。的“大復(fù)仇”思想,奉勸袁譚兄弟和睦,共同對抗外敵,為衰微的王室復(fù)仇,光復(fù)漢廷。漢獻帝時,東郡太守臧洪被袁紹圍攻一年后,城破被俘。袁紹勸其投降,臧洪以《公羊傳·定公四年》“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為理論,痛斥袁紹,寧死不屈。東漢時期的畫像石中,有很多描繪復(fù)仇的畫像,如荊軻刺秦王、聶政自屠、豫讓二刺趙襄子、要離刺慶忌、專諸刺王僚等故事。漢代人刻畫這些故事,充分說明他們對于這些刺客的認可及推崇,是漢代人崇尚復(fù)仇的直接反映。

第六,經(jīng)權(quán)說

“經(jīng)權(quán)說”是公羊?qū)W的重要思想之一。“經(jīng)”是指禮制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豆騻鳌方o“權(quán)”下的定義是“權(quán)者反于經(jīng),然后有善也”②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五《桓公》,第174頁。?!皺?quán)”雖然違背“經(jīng)”,但卻是結(jié)果為善的行為。公羊?qū)W遵循“經(jīng)”,但不固守于此,對于雖違背禮制但結(jié)果為善的行為,持默許甚至贊賞態(tài)度?!豆騻鳌钒龘P行權(quán)行為,知權(quán)的典范是鄭相祭仲。當(dāng)時鄭莊公剛亡,公子忽即位。祭仲被宋國抓獲,要挾他驅(qū)逐國君忽而立公子突,否則將滅掉鄭國。祭仲先答應(yīng)了宋國要求,讓國君忽避入他國,立公子突為國君,等此難過去,又驅(qū)逐突而迎立國君忽。按照“經(jīng)”,驅(qū)逐國君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但祭仲使用權(quán)宜之計,既保住了國君,也保全了鄭國。在這件事上,“經(jīng)”與“權(quán)”相較,顯然后者結(jié)果為好。祭仲不顧個人安危而生君存國,受到了《公羊傳》的贊美。同樣是救助國君,而《公羊傳》卻對逄丑父進行了貶斥。逄丑父在齊晉戰(zhàn)爭中冒充齊頃公,使頃公突圍逃跑?!豆騻鳌氛J為這是欺騙三軍的行為,所以不是行權(quán)。從這可以看出,行權(quán)是有條件的?!皺?quán)之所設(shè),舍死亡無所設(shè)?!雹酆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五《桓公》,第174頁。權(quán)只有在君生死、國存亡的關(guān)頭才能實行。行權(quán)的重要原則是“自貶損以行權(quán),不害人以行權(quán)。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雹芎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五《桓公》,第174頁?!豆騻鳌穲猿侄Y制,但也褒揚權(quán)變,這是它具有變通精神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王莽新朝末期,天下兵起。王莽派遣更始將軍廉丹討伐山東的赤眉軍。王莽給廉丹下達詔書,希望他能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廉丹非常惶恐,掾吏馮衍勸說道:“衍聞順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功者,權(quán)之所貴也。是故期于有成,不問所由;論于大體,不守小節(jié)。昔逢丑父伏軾而使其君取飲,稱于諸侯;鄭祭仲立突而出忽,終得復(fù)位,美于《春秋》。蓋以死易生,以存易亡,君子之道也?!雹荨逗鬂h書》卷二十八上《桓譚馮衍列傳》,第962頁。馮衍給廉丹分析了王莽必敗,人心思漢的政治形勢,奉勸他不要為王莽賣命,而應(yīng)當(dāng)屯據(jù)大郡,廣納賢才,自尋出路。馮衍提到的“權(quán)”,即公羊?qū)W所謂的“經(jīng)權(quán)說”。馮衍認為應(yīng)該善于權(quán)變,他列舉了逄丑父和祭仲的例子,雖然他和公羊家不同,認為逄丑父以死易生是值得贊揚之事,但他對祭仲的態(tài)度和公羊家相同,都認為祭仲是行權(quán)。

《公羊傳》中有一書法最能體現(xiàn)經(jīng)權(quán)思想,這便是“實與而文不與”?!皩嵟c”即“權(quán)”,“文不與”即“經(jīng)”。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對于一些事情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事情雖違反了禮法,但其現(xiàn)實的積極作用不可抹殺,所以《公羊傳》便采取“實與而文不與”的書法,來解決守經(jīng)和權(quán)變之間的矛盾?!豆騻鳌分小皩嵟c而文不與”的范例頗多,如僖公元年《春秋》書曰:“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薄豆騻鳌吩唬骸啊慌c諸侯專封也。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雹俸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僖公》,第369—370頁。按照“經(jīng)”,諸侯沒有周天子的任命,是不能擅自出兵救助他國的。但當(dāng)時王室衰微,處于“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的混亂局面,一國有難,如果有能力的諸侯國能救助他,是可以的。這就是“實與而文不與”。中元二年(52年)二月,光武帝駕崩,漢明帝劉莊即位。夏四月丙辰,下詔書曰:“予末小子,奉承圣業(yè),夙夜震畏,不敢荒寧?!浇裆蠠o天子,下無方伯,若涉淵水而無舟楫?!雹凇逗鬂h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jì)》,第95—96頁。因中元為光武帝的年號,漢明帝第二年才能建立自己的年號,所以他自謙并非真皇帝,此時處于“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的過渡階段。

公羊?qū)W對于不稟君命,但當(dāng)仁不讓,利國利民的行為持褒揚態(tài)度,其實這也是公羊?qū)W“經(jīng)權(quán)說”的體現(xiàn)。最典型的事例是子反和華元擅平之事。此事發(fā)生于魯宣公十五年,楚莊王帥軍圍困宋國國都。宋國大困,出現(xiàn)了“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③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六《宣公》,第677頁。的悲慘局面,而楚軍也只有七日之糧。楚國司馬子反和宋國大臣華元,在未征得君主同意的情況下,將實情互告,并促成了楚軍退兵,兩國和解的局面。華元、子反雖然事先沒有征得君主同意,擅自將各自的軍情告訴對方,但雙方是站在誠信、仁義的立場,為國家、百姓著想,所以值得褒揚。這一“《春秋》之義”被漢代人所引用。漢章帝時,青州發(fā)生旱災(zāi)。刺史王望見百姓困苦,從官庫中拿出糧、布,以解決人們的衣食問題。事后匯報給朝廷,漢章帝怪罪王望沒有提前申報,于是讓百官詳議其罪。公卿都認為王望是專命,只有鐘離意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昔華元、子反,楚、宋之良臣,不稟君命,擅平二國,《春秋》之義,以為美談。今望懷義忘罪,當(dāng)仁不讓,若繩之以法,忽其本情,將乖圣朝愛育之旨?!雹堋逗鬂h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1297頁。鐘離意認為,王望的行為與華元、子反擅平之事相似,都是當(dāng)仁不讓,利國利民,應(yīng)該褒獎,而不應(yīng)受到懲罰。漢章帝聽從鐘離意的建議,赦免了王望。

趙鞅無君命卻擅自興兵討伐佞臣之事,也被公羊?qū)W認為是行權(quán)之舉。據(jù)《公羊傳·定公十三年》記載,趙鞅無君命卻擅自興兵討伐荀寅與士吉射,這應(yīng)該是反叛行為,但因他興兵的動機是驅(qū)逐國君身邊的惡人,這是利國之舉,所以《公羊傳》并沒有貶斥他。這一“《春秋》之義”竟然被董卓運用。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密謀誅殺宦官,但何太后不許。何進于是私召董卓將兵入朝,意欲脅迫太后。董卓得到召喚,馬上帶兵起身,并打著“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cè)之惡人”⑤《后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2322頁。的旗號,標(biāo)榜自己出兵和趙鞅目的一致,都是為了清君側(cè)。

公羊?qū)W認為,大夫奉國君之命出境,遇到突發(fā)情況,只要有利于國家,可以自行處理。這一思想出自《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雹藓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八《莊公》,第293頁。這里的“?!?,其實就是行權(quán),這也是公羊?qū)W“經(jīng)權(quán)說”的內(nèi)容之一。光武帝時,武陵蠻反,圍困武威將軍劉尚。光武帝下詔讓謁者宋均乘傳發(fā)江夏的奔命三千人前往營救,但宋均到達時,劉尚已經(jīng)戰(zhàn)敗身亡。伏波將軍馬援亦前來增援。光武帝下詔令宋均為監(jiān)軍,與諸將一起迎敵。馬援也不幸戰(zhàn)死,將士死傷大半。宋均見形勢危急,與諸將商議矯制招降敵軍。諸將不敢附應(yīng),宋均道:“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國家,專之可也?!雹佟逗鬂h書》卷四十一《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1412頁。于是毅然矯制,假造詔書招降敵軍。這一行為果然奏效,趁蠻夷疑惑之際,漢軍進入敵營,斬其大將,遣散敵軍,從而順利平定了叛亂。宋均所說“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國家,專之可也”,即是《公羊傳·莊公十九年》提出的思想。

第七,強調(diào)禮制

禮制是公羊?qū)W信奉的核心思想。認為一切行為,都要合乎禮制。公羊?qū)W思想體系中的禮制,基于周禮,而又有所損益。首先是君臣之禮。公羊?qū)W認為,君臣之間要注意相處之道。臣要尊君,“事君猶事父也”。但君臣關(guān)系不能過于親昵,否則臣就會輕視君,甚至發(fā)生弒君事件。宋萬即為其例。據(jù)《公羊傳·莊公十二年》記載,宋閔公與宋萬一起玩博戲。宋萬贊美魯莊公,使宋閔公顏面掃地,對宋萬加以譏諷,引起宋萬暴怒,搏殺了閔公?!豆騻鳌氛J為,宋萬弒君天理難容,但宋閔公沒有把握君臣相處之道,也負一定責(zé)任。漢桓帝時,重用宦官。經(jīng)學(xué)家爰延引用宋閔公之事,奉勸漢桓帝不要過于親近宦官,否則也會發(fā)生宋萬弒君的悲劇。

除了君臣之禮,公羊?qū)W推尚的其他一些禮制,也被漢代人普遍應(yīng)用。如:

祫祭之禮

祫祭之禮出于《公羊傳·文公二年》:“‘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wù)吆??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于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②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三《文公》,第524—525頁。祫祭即將祖宗合在一起進行祭祀。這一禮制并非公羊?qū)W獨創(chuàng),各家各派都信奉此禮制,但公羊?qū)W不同的是,認為祫祭為大事,特別強調(diào)這一祭禮的重要性,稱之為“大祫”。建武二十六年(50年),光武帝詢問大司空張純禘祭、祫祭之禮,張純奏曰:“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春秋傳》曰:‘大祫?wù)吆??合祭也?!瘹R及未毀廟之主皆登,合食乎太祖,五年而再殷?!雹邸逗鬂h書》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第1195頁。奏書中的“《春秋傳》曰:‘大祫?wù)吆??合祭也?!闭恰豆騻鳌の墓辍分械挠涊d。

婚娶之禮

婚喪嫁娶,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周代納入禮制范疇,成為五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槿⒅Y,屬于五禮中的吉禮。公羊?qū)W所褒揚的婚娶之禮主要包括:

(1)天子一娶九女

公羊?qū)W認為,天子、諸侯在嫁娶上,要遵循禮制。天子、諸侯娶妻的規(guī)格是“一娶九女”。一娶,為一生只娶一次之意;九女,為一次性娶九個女子?!栋谆⑼x》進一步解釋曰:“天子諸侯一娶九女者何?重國廣繼嗣也?!雹荜惲⒆骸栋谆⑼ㄊ枳C》卷十《嫁娶》,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469頁。之所以娶九女,是為了擴大子嗣,這是天子、諸侯“一娶九女”的目的所在。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賢良方正劉瑜上疏陳事道:“臣瑜自念東國鄙陋,得以豐沛枝胤,被蒙復(fù)除,不給卒伍?!耪咛熳右蝗⒕排分队行?,《河圖》授嗣,正在九房。今女嬖令色,充積閨帷,皆當(dāng)盛其玩飾,冗食空宮,勞散精神,生長六疾?!雹佟逗鬂h書》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1855頁。劉瑜提到的“古者天子一娶九女”,出自《公羊傳》:“諸侯一聘三女,天子一娶九女,夏、殷制也?!雹凇逗鬂h書》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1856頁?;傅鄄]有遵循“天子一娶九女”之制,而是后宮中有眾多嬪妃宮女。劉瑜借公羊?qū)W思想對漢桓帝后宮違制進行批判。

(2)娶先大國

公羊?qū)W認為,王者娶妻,要先選擇大國之女,而不娶于小國?!栋谆⑼x》對此解釋道:“王者之娶,必先選于大國之女,禮儀備,所見多?!雹坳惲⒆骸栋谆⑼ㄊ枳C》卷十《嫁娶》,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474頁。因為大國之女,受到良好教育,知書達禮,見多識廣,能更好地輔佐君王,這是娶先大國的原因所在。漢順帝時,梁妠是大將軍梁商的女兒,入宮后受到漢順帝寵愛。陽嘉元年(132年)春,有司奏請立梁貴人為皇后,奏書中提到:“以乘氏侯商先帝外戚,《春秋》之義,娶先大國,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極?!雹堋逗鬂h書》卷十下《皇后紀(jì)》,第439頁。有司所言“《春秋》之義,娶先大國”,即公羊?qū)W思想。梁貴人的父親為先帝的外戚,地位顯赫,可比于大國,所以梁貴人自然有資格為皇后。

(3)親迎制

公羊?qū)W贊成親迎制。認為夫婦關(guān)系為人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表示對婚姻的重視,夫應(yīng)該親迎妻。隱公二年,紀(jì)國派大夫履須來迎接新娘伯姬。《公羊傳》認為紀(jì)君應(yīng)該來親迎,不親迎是失禮之舉,應(yīng)當(dāng)受到譏刺。班固在《漢書·外戚傳上》的序中提到:“《春秋》譏不親迎。夫婦之道,人道之大倫”⑤《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上》,第3933頁。,這一思想即來自公羊?qū)W。

(4)天子嫁女于諸侯,必使同姓諸侯主之

公羊?qū)W認為,天子嫁女于諸侯時,和諸侯為親家,理應(yīng)親自主持婚禮。但天子為尊,諸侯為卑,尊卑不能相對等,所以委托同姓諸侯來代替主婚。如,周天子要將女兒嫁到齊國,魯國因與周同姓,所以就讓魯國主婚。何休對此解釋曰“不自為主者,尊卑不敵。”⑥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六《莊公》,第207頁。天子之所以不親自主婚,是因為與諸侯尊卑不能相匹敵。漢桓帝時,郎中荀爽在與皇帝的對策中,極力陳述孝道,崇尚三年之喪。認為夫婦是人倫的開端,但夫為陽,為尊;妻為陰,為卑,即使天子之女下嫁給諸侯,也要遵循夫尊妻卑的原則。他認為:“婦人謂嫁曰歸,言湯以娶禮歸其妹于諸侯也?!洞呵铩分x,王姬嫁齊,使魯主之,不以天子之尊加于諸侯也。……陽尊陰卑,蓋乃天性。”⑦《后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鐘陳列傳》,第2053頁。荀爽所引“《春秋》之義”,來自于公羊?qū)W“天子嫁女于諸侯,必使同姓諸侯主之”。荀爽引用這一“《春秋》之義”的目的,是為闡述“陽尊陰卑”尋求理論依據(jù)。

第八,《春秋》條例

公羊?qū)W認為,孔子作《春秋》,將很多條例蘊含其中,通過褒、貶、誅、絕等,對《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歷史中的事件進行評判。這些“《春秋》條例”,在漢代政治生活中亦被引用。

褒:漢宣帝五鳳年間,匈奴大亂。大臣們都建議趁匈奴內(nèi)亂,舉兵滅之。漢宣帝征求御史大夫蕭望之的意見,蕭望之對曰:“《春秋》惡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①《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3279頁。蕭望之引用的《春秋》之語來自《公羊傳·襄公十九年》。晉軍伐齊,齊侯恰好去世,晉軍聞喪退軍,《公羊傳》褒揚這種不伐喪的善舉。蕭望之引用公羊?qū)W思想,意在奉勸宣帝,要講求仁義,不要趁匈奴之亂,落井下石。宣帝果然聽從了蕭望之的建議,遣兵護輔呼韓邪單于定其國,漢匈關(guān)系得以緩和。

貶:漢明帝時,比銅鉗被盧水胡所擊,投靠劉漢王朝。種人中有一些犯法者,臨羌長收系他們,誅殺了六七百人。漢明帝憐惜之,在詔書中提到:“昔桓公伐戎而無仁惠,故《春秋》貶曰‘齊人’。今國家無德,恩不及遠,羸弱何辜,而當(dāng)并命!”②《后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2880頁?!拔艋腹ト侄鵁o仁惠,故《春秋》貶曰‘齊人’”,出自《公羊傳·莊公三十年》:“此齊侯也。其稱‘人’何?貶也?!雹酆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九《莊公》,第334頁。明帝引用《公羊傳》貶齊侯之例,意在表達朝廷沒有恩及遠方是無德之舉,應(yīng)該給比銅鉗施以更多仁惠。

褒、貶:漢順帝時,梁商為梁皇后的父親。李固想勸梁商匡正風(fēng)化,退出高位,上奏記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鲗④娡鹞伙@,當(dāng)以天下為憂,崇尚謙省,垂則萬方?!雹堋逗鬂h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3078頁。李固奏記中提到的“《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貶無駭以閉利門”出自《公羊傳·隱公二年》。李固褒揚邾婁儀父的深明大義,貶斥展無駭?shù)乃烈馔秊椤@罟桃话毁H的目的,是要梁商見義忘利,避免外戚擅權(quán)之嫌。漢獻帝時,太傅馬日磾持節(jié)出使山東,后至淮南,受到袁術(shù)的奚落,被奪取漢節(jié),并逼他為軍帥。馬日磾受辱嘔血而死。朝廷商議要給他提高喪葬禮節(jié),少府孔融反駁道:“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jié)之使,銜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國佐當(dāng)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洞呵铩肤斒鍖O得臣卒,以不發(fā)揚襄仲之罪,貶不書日。鄭人討幽公之亂,斲子家之棺。圣上哀矜舊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禮?!雹荨逗鬂h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2265頁??兹谒浴拔魢舢?dāng)晉軍而不撓”,出自《公羊傳·成公二年》。齊國國佐面對強敵而不卑不亢,受到《春秋》褒揚;“春秋魯叔孫得臣卒,以不發(fā)揚襄仲之罪,貶不書日”,出自《公羊傳·宣公五年》。魯國叔孫明知襄仲欲弒君而不揭發(fā),受到《春秋》貶斥。孔融列舉兩例,一褒一貶的目的,是譏刺馬日磾不能像國佐一樣勇敢對敵,同時又和叔孫一樣不敢揭露袁術(shù)的罪行,所以不應(yīng)該為他提高喪葬禮節(jié)。

諱、貶:漢桓帝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無惡不作,甚至殘殺孕婦。李膺追捕張朔,在張讓家中的合柱中將其抓獲,宣判后沒有上報朝廷而直接將其殺掉。張讓向桓帝述冤?;傅圬?zé)備李膺不先請示就殺掉張朔,李膺對曰:“昔晉文公執(zhí)衛(wèi)成公歸于京師,《春秋》是焉?!\自知釁責(zé),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惡,退就鼎鑊,始生之愿也?!雹蕖逗鬂h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2194頁。李膺所言“昔晉文公執(zhí)韂成公歸于京師,《春秋》是焉”,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驅(qū)逐衛(wèi)侯,立其弟叔武。叔武為防止他人篡位,所以自己先立為國君,后又讓給了衛(wèi)侯。衛(wèi)侯懷疑是叔武篡奪了他的君位,所以將叔武殺掉?!洞呵铩酚袨橘t者諱之凡例,叔武有讓國之賢,所以《春秋》為之諱。衛(wèi)侯殺弟之舉都是晉文公一手造成,所以《春秋》貶斥晉文公,將他稱為晉人。衛(wèi)侯殺掉親弟,罪大惡極,晉文公將他抓獲并送到周天子面前,請?zhí)熳訛槠涠ㄗ?。李膺列舉此例的目的,是要說明張朔也和衛(wèi)侯一樣,是罪大惡極之人,理應(yīng)受到嚴懲。

絕:劉賀在短短的二十七天皇帝生涯中,作出很多不合禮法的事情?;艄夂腿撼悸?lián)合上奏書給皇太后,請求廢黜劉賀。在奏書中提到:“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軌?!对姟吩疲骸晃粗嗉缺ё??!灞僦畬伲蟛恍?。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鄭’,繇不孝出之,絕之于天下也。宗廟重于君,陛下未見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當(dāng)廢?!雹佟稘h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2945頁?!爸芟逋醪荒苁履浮背鲎浴豆騻鳌べ夜哪辍?,成為不孝的典型,是自絕于天下之行。劉賀既為漢昭帝的嗣后,就應(yīng)該祭祀宗廟,表示承繼劉氏天下。但劉賀遲遲沒有這么做,這是不孝之舉,所以被比喻為周襄王,自絕于天下,理應(yīng)廢黜。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有地動、山崩、火災(zāi)之異。順帝下詔策問當(dāng)世之敝,為政所宜。公卿推舉李固對策。李固對曰:“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窳菏掀轂榻贩?,禮所不臣,尊以高爵,尚可然也。而子弟群從,榮顯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宜令步兵校尉冀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權(quán)去外戚,政歸國家,豈不休乎!”②《后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2074—2075頁。李固提到的“禮所不臣”,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宋國本有大夫,但因宋君三代都是娶了國內(nèi)大夫的女兒,而禮制規(guī)定一國之內(nèi)皆為國君的臣子,因為不能稱妻的父母為臣,所以不能娶國內(nèi)大夫之女。宋三世內(nèi)娶,違背了禮制,所以絕去大夫名,讓人感覺宋無大夫。李固認為梁商為梁皇后之父,禮不稱臣,尊以高爵,尚可理解,但梁氏家族中很多人位居高官,把持政權(quán),這是非常危險的局面。所以李固建議順帝清除外戚勢力,還政于君。

貶、刺、譏、褒:馮衍是兩漢之際的奇才,滿腹經(jīng)綸,但卻仕途坎坷,作《自書》曰:“馮子以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沓佑谀羡?,執(zhí)趙武于湨梁。……巽子反于彭城兮,爵管仲于夷儀?!?;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③《后漢書》卷二十八下《馮衍傳》,第985—994頁。文中多處征引《公羊傳》的內(nèi)容:1、“黜楚子于南郢兮”,楚子本為楚王,但《公羊傳》認為其為夷狄,將之貶稱為楚子。2、“執(zhí)趙武于湨梁”,趙武本為大夫,但卻參加了本應(yīng)為諸侯的會盟,《公羊傳》曰:“諸侯皆在,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何言乎信在大夫?遍刺天下之大夫也。曷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綴旒然?!睂w武以大夫身份參加諸侯會盟之舉加以貶刺。3、“子反于彭城兮”,子反為楚國的大夫,他和宋國的大夫華元未經(jīng)國君同意,擅自約定了休戰(zhàn)。《春秋經(jīng)》書曰“宋人及楚人平”?!豆騻鳌吩唬骸巴馄讲粫?,此何以書?貶。曷為貶?平者在下?!焙涡葑⒃疲骸白I子反、華元專盟不受君命,故貶之?!?、“褒宋襄于泓谷兮”,宋襄公在鴻之戰(zhàn)中被楚軍打敗,但《公羊傳》對他卻大加褒揚,認為“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以為文王之戰(zhàn)亦不過此。”馮衍短短幾行自書,卻征引了《公羊傳》的很多掌故,以公羊?qū)W貶、刺、譏、褒等《春秋》凡例為武器,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落寞之情。

第九,天人感應(yīng)

“天人感應(yīng)”是公羊?qū)W的重要思想,認為天和人是相互感應(yīng)的,天會根據(jù)人事的好壞降下祥瑞或者災(zāi)異進行獎罰。漢桓帝時期,后宮充盈,外戚擅權(quán)。光祿勛陳蕃上疏勸諫道:“今后宮之女,豈不貧國乎!是以傾宮嫁而天下化,楚女悲而西宮災(zāi)?!雹佟逗鬂h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2161頁。陳蕃所言“楚女悲而西宮災(zāi)”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年》,僖公先娶楚女,另納齊女為媵。受到齊桓公的脅迫,不得不將齊女作為嫡夫人,而楚女屈居西宮。楚女怨恨悲愁,感應(yīng)上天,于是降下了火災(zāi)。陳蕃引用公羊?qū)W“天人感應(yīng)”思想,意在諷刺桓帝后宮怨女太多,如不將她們嫁出去,將會出現(xiàn)“楚女悲而西宮災(zāi)”的悲劇。漢靈帝時,后宮更熾,宦官呂強上疏陳事道:“……臣又聞后宮彩女?dāng)?shù)千余人,衣食之費,日數(shù)百金。……昔楚女悲愁,則西宮致災(zāi),況終年積聚,豈無憂怨乎!”②《后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2529頁。呂強所言“昔楚女悲愁,則西宮致災(zāi)”,亦來自《公羊傳·僖公二十年》,呂強引用此說的目的,也和陳蕃相同,希冀靈帝能解決后宮怨女問題。

漢靈帝時,欲鑄銅人,但國用不足,百姓貧苦。陸康上疏諫曰:“臣聞先王治世,貴在愛民?!属斝惍€,而蝝災(zāi)自生;哀公增賦,而孔子非之?!菹乱肆羯袷〔欤谋謴纳?,以塞兆民怨恨之望?!雹邸逗鬂h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1113頁。陸康所謂“魯宣稅畝,而蝝災(zāi)自生”,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魯宣公不遵循舊制,而擅自實行初稅畝政策,感應(yīng)上天,發(fā)生了冬蝝生的災(zāi)異現(xiàn)象。陸康引用公羊?qū)W“天人感應(yīng)”思想,意在奉勸靈帝能改敝從善,不要引起民怨,進而引發(fā)災(zāi)異。

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災(zāi)異連發(fā)。郎中梁人審忠認為這是宦官朱瑀等人的罪惡感應(yīng)上天而致,于是上疏道:“臣聞理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虞公抱寶牽馬,魯昭見逐乾侯,以不用宮之奇、子家駒以至滅辱。……愿陛下留漏刻之聽,裁省臣表,埽滅丑類,以荅天怒。與瑀考驗,有不如言,愿受湯鑊之誅,妻子并徙,以絕妄言之路?!雹堋逗鬂h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2526—2527頁。審忠所言“虞公抱寶牽馬,魯昭見逐乾侯,以不用宮之奇、子家駒以至滅辱”來自于《公羊傳·僖公二年》和《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虞公不聽宮之奇的勸阻,接受晉國寶物,假道于晉以伐虢。晉在滅掉虢國后,又順道滅掉了虞國。魯昭公不聽子家駒的建議,要殺掉季氏,結(jié)果反被季氏驅(qū)逐出境,后死于乾侯。虞公和魯昭公都不聽勸告,落得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審忠引用《公羊傳》的目的,是奉勸漢靈帝善于納諫,清除宦官勢力,以振朝綱,以答天怒。

第十,重麥禾

公羊?qū)W有重麥禾思想。董仲舒認為,圣人最重麥、禾。因為麥、禾是老百姓的主食,在五谷中最為重要。歉收會引發(fā)糧食短缺,百姓便會面臨饑餓的危險。這是關(guān)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所以必須重視。在《春秋》中,凡是麥、禾歉收,都會著重提出,其他谷物卻不記載。漢章帝建初五年(80年)發(fā)生旱災(zāi),將面臨糧食歉收的嚴重局面。章帝非常焦急,下詔令群臣祈雨。詔書中提到:“《春秋》書‘無麥苗’,重之也?!雹荨逗鬂h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jì)》,第139頁。此為公羊?qū)W思想。章帝希望通過虔誠祈雨的方式,以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第十一,西狩獲麟

《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豆騻鳌氛J為“西狩獲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1)麟是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2)孔子認為麟是為他而來,哀嘆“吾道窮矣”,認為是自己將亡的征兆。(3)《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是因為到此孔子所闡釋的王道已經(jīng)齊備。(4)《春秋》為孔子所作,目的是要撥亂反正,崇尚的是堯舜之道。(5)孔子將諸多大義蘊含在《春秋》中,這些“《春秋》之義”,是為后世的圣王而作,等待他們來取法。

漢代對“西狩獲麟”非常推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符命》中曰:“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間,而明改制之意?!雹俣偈嬷?,蘇輿疏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57頁。將“西狩獲麟”作為孔子作《春秋》的受命之符,而作《春秋》的目的,則為改制。讖緯神學(xué)對“西狩獲麟”進行神化?!洞呵锞暋ぱ菘讏D》曰:“得麟之后,天下血書魯端門曰:趨作法,孔圣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shù),書記散,孔不絕。子夏明日往視之,血書飛為赤烏,化為白書,署曰《演孔圖》,中有作圖制法之狀?!雹谮w在翰輯,鐘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春秋緯·演孔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73頁?!洞呵锞暋酚终f:“經(jīng)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赤受命,蒼失權(quán),周滅火起,薪采得麟”,“麟出周亡,故立《春秋》,制素王,授當(dāng)興也?!雹圳w在翰輯,鐘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春秋緯》,第646頁。將“西狩獲麟”作為周亡漢興的受命之符,而孔子作《春秋》,是為漢代改制立法。東漢末期的公羊?qū)W家何休,亦對此加以闡述曰:“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類。時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將沒之征?!雹芎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十八《哀公》,第1205頁。何休在肯定麟為符命的同時,明確將西狩獲麟作為孔子將沒的征兆。

東漢時期,“西狩獲麟”在政治領(lǐng)域被多次引用。漢章帝建初七年(82年)十月,獲取白鹿。章帝道:“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酥疅o良,相怨一方?!蛊饕嚓聻閬碓眨俊雹荨逗鬂h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jì)》,第144頁。此處兩次引自《公羊傳》。第一,“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來自《公羊傳·僖公元年》:“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雹藓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僖公》,第370頁。第二,“斯器亦曷為來哉”,出自《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⑦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十八《哀公》,第1201頁。漢章帝時,儒生何敞在太尉宋由府上作掾吏。此時京師及四方經(jīng)常有奇異鳥獸草木出現(xiàn),人們都以為這是祥瑞,但何敞卻不以為然。他認為祥瑞是因王者有德才至,而災(zāi)異則因弊政而生。正如鈽鵒來巢,預(yù)示了季平子逐昭公,昭公被迫逃到晉國的乾侯;西狩獲麟,孔子夢到坐奠于兩楹之間。孔子為殷商后代,而殷人習(xí)俗為死者靈柩殯于兩楹之間,這就預(yù)示了孔子將離世;海鳥避風(fēng),止于魯國東門外三日。臧文仲認為這是祥瑞現(xiàn)象,讓人進行祭祀。展禽對他的行為加以譏刺。果然這一年海上多大風(fēng),出現(xiàn)了冬暖的異常現(xiàn)象。何敞列舉這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異鳥怪草,并非祥瑞,或許為災(zāi)異。果然過了不久,漢章帝就駕崩了。何敞將“西狩獲麟”視為孔子將沒的征兆,正是典型的公羊?qū)W思想。漢桓帝時,宦官專權(quán),政治黑暗,災(zāi)異頻現(xiàn)。延熹九年(166年),方士襄楷詣闕上疏,指刺時事,其中提到:“今天垂異,地吐妖,人厲疫,三者并時而有河清,猶《春秋》麟不當(dāng)見而見,孔子書之以為異也?!雹唷逗鬂h書》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傳》,第1080頁。這里的“《春秋》麟不當(dāng)見而見,孔子書之以為異也”,即為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公羊傳》曰:“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以異?非中國之獸也。”①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十八《哀公》,第1198頁。襄楷引用《公羊傳》“西狩獲麟”的目的,是借用經(jīng)典的力量,指斥宦官擅權(quán),希望漢桓帝能幡然醒悟,重振朝綱。

第十二,《春秋》貴偏戰(zhàn),惡詐戰(zhàn)

公羊?qū)W認為,《春秋》貴偏戰(zhàn),惡詐戰(zhàn)。偏戰(zhàn)為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排好隊列后再發(fā)動的戰(zhàn)爭;詐戰(zhàn)則為以欺詐、謀略為手段而進行的戰(zhàn)爭。公羊?qū)W褒揚偏戰(zhàn),認為這是遵循禮制、合乎道德的君子之舉,而反對權(quán)譎的詐戰(zhàn)。偏戰(zhàn)的代表人物是宋襄公,公羊?qū)W認為“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zhàn),亦不過此也!”②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二《僖公》,第464頁。宋襄公鴻之戰(zhàn)雖敗猶榮,因為他懂得禮讓,為偏戰(zhàn)而非詐戰(zhàn)。司馬遷贊同公羊?qū)W這一思想,認為“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③《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1971頁。這一思想亦被兩漢之際的馮衍吸收,在他的《自書》中提到:“褒宋襄于泓谷兮”,對宋襄公的鴻之戰(zhàn)進行了贊賞。

以上為漢代人引用公羊?qū)W思想的主要表現(xiàn)。當(dāng)然,由于資料所限,這些并非全部,肯定還有很多公羊?qū)W思想被漢代人應(yīng)用的例子遺珠于外。但依據(jù)這些資料,已經(jīng)能對漢代人引用公羊?qū)W思想的情況做個大致了解,希冀能管中窺豹,見微知著。

二、公羊?qū)W對漢代政治產(chǎn)生重大影響

依據(jù)上文資料,我們將引用公羊?qū)W思想者,分成帝王及臣下兩類,并按照時間順序列為以下兩個表格:

表一 帝王

表二 臣下

官員 李固 漢順帝 太尉、錄尚書事1、禮所不臣2、曪儀父以開義路3、貶無駭以閉利門今文學(xué)家 杜喬 漢順帝 太子太傅、大司農(nóng)、光祿勛、太尉 宦者微孽儒生 有司 漢桓帝 有司 王者無外古文學(xué)家 荀爽 漢桓帝 郎中、司空 陽尊陰卑方士 襄楷 漢桓帝 多次征召,不就 西狩獲麟今文經(jīng)學(xué)家 爰延 漢桓帝 博士、大鴻臚 宋萬弒其君捷儒生、陰陽家 劉瑜 漢桓帝 議郎 古者天子一娶九女政治家 陳蕃 漢桓帝 光祿勛、太尉 1、楚女悲而西宮災(zāi)2、內(nèi)小惡書政治家 李膺 漢桓帝 司隸校尉 昔晉文公執(zhí)韂成公歸于京師,春秋是焉?;鹿?、官員 趙佑、卑整 漢靈帝 小黃門、議郎 母以子貴官員 陸康 漢靈帝 武陵太守、議郎 初稅畝宦官 呂強 漢靈帝 中常侍 楚女悲而西宮災(zāi)官員 審忠 漢靈帝 郎中 君不納言,以至辱滅。歷史學(xué)家 應(yīng)劭 漢桓帝、靈帝 司隸校尉、泰山太守異內(nèi)外軍閥 董卓 漢少帝 太師 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cè)之惡人。將軍、儒生 公孫瓚 漢獻帝 奮武將軍 子以母貴軍事家 臧洪 漢獻帝 東郡太守 推刃為天下報仇儒生 孔融 漢獻帝 將作大匠、少府1、昔國佐當(dāng)晉軍而不撓2、為人臣知賊而不言,明當(dāng)誅也。3、王者無敵,莫敢當(dāng)也。政治家 曹操 漢獻帝 魏王 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軍閥 袁紹 漢獻帝 大將軍、冀州牧 賊臣不誅,春秋所貶。宗室、軍閥 劉表 漢獻帝 鎮(zhèn)南將軍、荊州牧 大復(fù)仇將領(lǐng) 審配 漢獻帝 治中別駕 季友歔欷而行叔牙之誅

從上面兩個表格可以看出,引用公羊?qū)W思想者,有皇帝、太后、今文經(jīng)學(xué)家、古文經(jīng)學(xué)家、道家、史學(xué)家、軍閥、方士、宦官等?;实塾校簼h武帝、漢哀帝、王莽、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漢安帝,此外還有鄧太后。說明最高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公羊?qū)W思想,在所下詔書中、處理政治事件時,都要以之為理論依據(jù)。其他官員、儒生、軍閥等,援引公羊?qū)W思想的目的,是使自己言論更具說服力。有趣的是,漢靈帝時,宦官趙佑、呂強,也運用公羊?qū)W思想來闡釋他們的政見。宦官本是公羊?qū)W所批評的“宦者微孽”,但卻以公羊?qū)W思想作為理論武器,為他們的言論增加分量。這也證明了公羊?qū)W的社會應(yīng)用范圍之廣,連被其批評者,也成為維護其思想的有力支持者。

我們將引用公羊?qū)W思想者按漢代帝王順序展示如下:漢武帝時凡七見;劉賀為帝時凡一見;漢宣帝時凡兩見;漢元帝時凡一見;漢哀帝時凡兩見;王莽為帝時凡兩見;光武帝時凡九見;漢明帝時凡五見;漢章帝時凡四見;漢和帝時凡四見;漢安帝時凡三見;漢順帝時凡六見;漢桓帝時凡八見;漢靈帝時凡五見;漢少帝時凡一見;漢獻帝時凡七見。西漢時援引公羊?qū)W思想者凡十五見,而東漢時為五十多見,可見東漢時期引用公羊?qū)W思想的頻率要遠遠高于西漢。公羊?qū)W被引用最多的時期,分別出現(xiàn)在漢武帝(七見)、光武帝(九見)、漢明帝(五見)、漢順帝(六見)、漢桓帝(八見)、漢靈帝(五見)、漢獻帝(七見)等幾個皇帝時期。漢武帝時,是公羊?qū)W奠定基礎(chǔ)時期,此時“公羊大興”,公羊?qū)W思想被引用自在情理之中。但漢武帝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諸子學(xué)卻并未禁絕,特別是法家,一直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重視。漢宣帝宣稱“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①《漢書》卷九《元帝紀(jì)》,第277頁。,暴露了以法家、儒家同重的統(tǒng)治模式。而且,公羊?qū)W從漢宣帝時開始,遭到榖梁學(xué)、左氏學(xué)的沖擊和挑戰(zhàn),這是漢武帝之后的西漢時期,公羊?qū)W被引用次數(shù)減少的原因所在。東漢時期,統(tǒng)治者重儒之風(fēng)日盛。光武帝所立十四經(jīng)博士,其中公羊就占兩家:顏氏和嚴氏,而榖梁、左氏并未得立。從東漢時歷代皇帝時期被頻繁征引來看,公羊?qū)W思想已更深地滲透到政治生活中,為人們普遍認同。上自皇帝,下至底層官吏,都習(xí)慣性引用公羊?qū)W思想,作為言行的理論依據(jù)。這或許是東漢比西漢時引用頻率更高的原因所在。

從上文可知,公羊家思想被引用的有:大一統(tǒng);原心定罪;大復(fù)仇;王者無外;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不以家事辭王事;不稟君命,但利國利民;大夫受命不受辭;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異內(nèi)外;通三統(tǒng);張三世;大居正;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婚娶之禮;重麥禾;罪以功除;經(jīng)權(quán)說;譏世卿;西狩獲麟;撥亂反正;《春秋》條例(褒、貶、絕、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重始;天人感應(yīng);祫祭之禮;君臣之禮;宦者微孽;《春秋》貴偏戰(zhàn),惡詐戰(zhàn),等等,幾乎涵蓋了公羊?qū)W所有的思想。其中大一統(tǒng)、大居正、撥亂反正、王者無外、君臣之禮等內(nèi)容,都與維護王權(quán)有關(guān),是統(tǒng)治者最重視的理論思想,對強化王權(quán)起到積極作用。公羊?qū)W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一方面神化君權(quán),另一方面又限制君權(quán),成為漢代政治、思想領(lǐng)域經(jīng)常被運用的理論武器。最高統(tǒng)治者對公羊?qū)W這一思想采取接受態(tài)度。他們一方面利用公羊?qū)W“君權(quán)神授”思想來加強王權(quán);同時,在面臨天災(zāi)時,利用“天人感應(yīng)”的說辭,下詔罪己,賜民爵、物,以緩和君民關(guān)系。或者依據(jù)“天人感應(yīng)”,將責(zé)任推卸于臣下,成為清理不合己意的臣子的手段和工具。“天人感應(yīng)”思想,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成為神化皇權(quán)的指導(dǎo)思想;另一方面,又成為制約皇權(quán)的理論武器。一張一弛之間,起到平衡政治的重要作用。對于臣下及士人而言,“天人感應(yīng)”是他們難得的批判現(xiàn)實政治的理論武器。他們往往假借天災(zāi),利用公羊?qū)W“天人感應(yīng)”說,批判弊政,提出合理的匡正方案。統(tǒng)治者面對批評,雖心生厭倦,但在經(jīng)典面前,也不便發(fā)作。遇到明主,或許會被打動,自覺修繕弊政。公羊?qū)W原心定罪、君親無將,將而必誅、誅首惡、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等思想,成為漢代處理重大政治事件的理論依據(jù),被稱為“以《春秋》決獄”。漢武帝時的淮南王謀反、王莽孫子王宗謀反、漢明帝時廣陵王劉荊謀反、漢章帝時阜陵王劉延謀反,這些都是重大政治案件,皆以公羊?qū)W“君親無將,將而必誅”思想進行裁決??磥砉?qū)W“以《春秋》決獄”滲透到漢代的法治領(lǐng)域,對漢代法制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以“《春秋》決獄”確實起到一定積極作用。首先從公羊?qū)W所決幾個重大政治案件來看,“以《春秋》決獄”確實能起到穩(wěn)定政治秩序的有效作用。從呂步舒以“君親無將,將而必誅”來處理淮南、衡山王謀反案件,到雋不疑以“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解決假冒衛(wèi)太子一案,再到樊儵用“君親無將,將而必誅”來決理廣陵王事件,在公羊?qū)W理論指導(dǎo)下,使困擾朝廷的棘手案件得以輕松解決。在地方上,也有許多以“《春秋》決獄”而使社會安定的事例,如何敞在汝南以《春秋》斷獄后,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第二,因漢代法律有未備之處,所以“《春秋》大義”能有效補充法律之不足,成為法律合理的取法對象?!啊洞呵铩反罅x”還是包含諸多有價值的思想,對漢代,甚至對今天之法律制度亦有積極借鑒作用。第三,中國學(xué)術(shù)與政治本來就息息相關(guān),公羊?qū)W是學(xué)術(shù)與政治密切結(jié)合的典范。以“《春秋》決獄”滲透到社會各個領(lǐng)域中去,并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理論指導(dǎo)作用,從而有效促進了中國學(xué)術(shù)與政治更為密切的結(jié)合。正是與政治密切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特性,使公羊?qū)W成為政治的指導(dǎo)思想和理論來源。

從漢武帝以降,漢代就對“《春秋》大義”非常重視。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曰:“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quán)。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雹佟妒酚洝肪硪话偃短饭孕颉?,第4003頁。司馬遷所言“《春秋》之義”,其實就是公羊?qū)W思想。司馬遷深刻領(lǐng)會到公羊?qū)W撥亂反正,匡扶政治的重要作用,所以他認為上自君王,下至臣子,都必須精通“《春秋》之義”,否則君不君而臣不臣,國家將面臨傾覆之危。由此可知,“《春秋》之義”對政治的指導(dǎo)意義非常巨大。從上文可知,整個漢代,都是以公羊?qū)W所闡述的“《春秋》大義”為指導(dǎo)思想。人君熟知《春秋》,如漢武帝時,“具以《春秋》對”成為君臣間言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漢安帝時,下詔曰:“《春秋》之義,為人后者為之子,不以父命辭王父命”②《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jì)》,第204頁。等等。人君對于公羊?qū)W思想,可謂信手拈來,在日常政務(wù)中,在所下詔書里,都將公羊?qū)W作為理論思想。漢代士人凡事都以“《春秋》大義”為衡量標(biāo)準(zhǔn),公羊?qū)W的尊王、“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等思想滲透到漢代士人的思維模式之中,使他們都能自覺律己。“所談?wù)呷柿x,所傳者圣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雹邸逗鬂h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傳》,第2589頁。仁義、圣法的自我約束,使?jié)h代大多數(shù)士人都品德高潔,不愿違背圣法而為篡賊。君臣父子等倫理綱常的普遍認知,使?jié)h代社會的宗法關(guān)系有條不紊,從而使上下等級制度得以嚴格遵循,使?jié)h代統(tǒng)治秩序更為穩(wěn)定、鞏固。漢代帝王幾乎無兇殘暴虐之人,而漢代的人臣,也都恪守臣道。即使在東漢后期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中,士人及豪強、刺史自覺遵守“《春秋》之義”,自覺維護三綱五常,使?jié)h王朝國祚自安帝到靈帝而不墜。漢靈帝時的皇甫嵩,在平定黃巾起義中立下汗馬功勞,戰(zhàn)功赫赫。握有兵權(quán)的他,如果反叛,對于風(fēng)雨飄搖的東漢王朝來說,如囊中取物,但皇甫嵩卻忠于朝廷,并無半點反叛之心。東漢末期,群雄競起,但軍閥們并未有推翻劉漢王朝而代立的想法。從上面的表格看,漢獻帝時,曹操、袁紹、劉表、董卓等大軍閥,都自覺遵循公羊?qū)W君臣之道,在行動中踐行公羊?qū)W思想。曹操勢力強大,但自始至終沒有廢掉獻帝而自立,而是始終恪守君臣之道。范曄在分析東漢后期歷史時說:

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quán)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議者,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執(zhí)也。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眄,則天業(yè)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shù)盡,然后群英乘其運,世德終其祚。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xué)之效乎?故先師垂典文,褒勵學(xué)者之功,篤矣切矣。不循《春秋》,至乃比于殺逆,其將有意乎?、佟逗鬂h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傳》,第2589頁。

范曄指出,正是由于孔子之《春秋》撥亂反正之功,使得東漢后期自覺遵循君臣之道,才使東漢政權(quán)維系那么多年。范曄的分析真可謂入木三分,抓住了問題的實質(zhì)。

以往學(xué)界只是從思想史方面,對公羊?qū)W和漢代政治的關(guān)系進行泛泛而論。本文通過梳理漢代人引用公羊?qū)W思想的資料,可以清晰看出,公羊?qū)W在漢代政治中確實發(fā)揮著重要理論指導(dǎo)作用。它并不是一個抽象的學(xué)問,而是在漢代政治生活中實實在在地發(fā)揮作用,成為上自皇帝,下至臣民都在應(yīng)用的理論思想。它不僅參與到重大政治事件的處理中,在重要政治活動中充當(dāng)理論武器,而且滲透到法治領(lǐng)域。公羊?qū)W的這種政治性特質(zhì),使它區(qū)別于其他學(xué)術(shù)。雖然榖梁、左氏也曾被統(tǒng)治者所重視,但沒有像公羊?qū)W思想那樣,在政治領(lǐng)域發(fā)揮如此重大作用。

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海昏侯墓所出《春秋》簡,就能對其為何為《公羊傳》有個清晰了解。自漢武帝時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qū)W家戰(zhàn)勝了以瑕丘江公為代表的榖梁學(xué),“由是公羊大興”。漢武帝要求群臣在言事時“具以《春秋》對”,其實就是用公羊?qū)W思想來處理政事。漢武帝要求太子劉據(jù)學(xué)習(xí)《公羊春秋》,雖然太子真正喜歡的是《榖梁春秋》,但因其很快就在巫蠱之禍中兵敗覆滅,所以榖梁學(xué)在武帝、昭帝時勢力單薄,根本無力與公羊?qū)W相比肩。從劉賀作昌邑王到短暫為帝生涯,再到其作?;韬钇陂g,公羊?qū)W一直占據(jù)學(xué)術(shù)核心地位。劉賀去世于神爵三年(前59年),此時雖然漢宣帝大力扶持《榖梁》勢力,但《榖梁》真正確立為官學(xué)是在石渠閣會議之后,是為甘露三年(前51年),此時距離劉賀去世已經(jīng)八年。所以至劉賀去世前,公羊?qū)W還是占據(jù)《春秋》學(xué)主流。劉賀在作海昏侯期間,對宣帝并非全無怨恨之心。宣帝所喜歡的榖梁學(xué),劉賀出于私怨,難免有排斥之心。劉賀時期,《左氏春秋》還未嶄露頭角,所以對《春秋》公羊、榖梁二傳進行選擇時,劉賀自然會選擇公羊。這就可以理解劉賀墓中《春秋》類簡牘為何會是《公羊傳》而非《榖梁傳》了。北京大學(xué)簡牘整理者還就這批簡所屬學(xué)派進行了推測:“從時間上看,他(劉賀)所接觸的《公羊》學(xué)應(yīng)是嚴、顏之學(xué)。因此,其墓中出土的《公羊傳》有很大可能屬于嚴氏或顏氏?!雹凇逗;韬啝┏跽摗返诎苏隆逗;柚駮创呵铩党踝x》,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21年,第152頁。沿著整理者這一思路,我們可以作進一步推測。公羊?qū)W發(fā)展到漢昭帝時,主要代表人物為眭孟。眭孟因上書請求漢昭帝仿堯禪讓帝位,被霍光以“祅言惑眾,大逆不道”的罪名誅殺。他有兩個得意門生,一個是顏安樂,一個是嚴彭祖?!懊纤溃碜?、安樂各顓門教授?!雹邸稘h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3616頁。兩家之學(xué)成為此后公羊?qū)W的兩大重要學(xué)派。眭孟死于元鳳三年(前78年),此后顏安樂去做齊郡太守丞,并收徒授業(yè)。他的活動范圍基本在今天的山東地區(qū)。嚴彭祖比顏安樂仕途坦蕩,他先后任宣帝時的公羊?qū)W博士,后遷河南郡太守,又以高第入為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其活動范圍,基本上在京師和河南。劉賀生于公元前92年,死于公元前59年,享年33歲。漢昭帝駕崩時,劉賀為18歲。18歲之前,應(yīng)該是他讀書的重要時期。在劉賀讀書階段,及被廢回昌邑時期,顏安樂正在山東地區(qū)教授顏氏公羊?qū)W。而且,顏安樂是魯國薛(今山東滕州)人,嚴彭祖是東海下邳(今江蘇邳縣)人。劉賀所處昌邑國,國都在今天的山東巨野。魯國薛要比東海下邳離昌邑國更近。所以從地緣上看,劉賀或許受顏安樂公羊?qū)W思想的影響要更大些。即使是劉賀到了海昏侯國才開始研讀《公羊傳》,在面對顏氏和嚴氏兩家進行選擇時,因當(dāng)時嚴彭祖為宣帝朝公羊?qū)W博士,備受重視。劉賀出于對宣帝的怨恨,從私人感情上,或許也不愿選擇受宣帝重視的嚴氏公羊?qū)W。當(dāng)然,這只是沿著北京大學(xué)簡牘整理者的思路進行的推測,期待更多海昏侯墓《春秋》類簡牘早日付梓,或許能解開這一謎底。

猜你喜歡
春秋后漢書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試論《秋海棠》在20世紀(jì)40年代的媒介傳播
論白壽彝先生對范曄和《后漢書》的研究
春秋禮樂文化的研究探討
穀梁春秋哲學(xué)構(gòu)建及其意義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璧山县| 忻州市| 福泉市| 罗城| 丰宁| 焦作市| 和林格尔县| 宜城市| 元谋县| 娱乐| 巴彦县| 济源市| 江安县| 河北区| 佛教| 黔南| 石河子市| 平定县| 龙游县| 长海县| 大余县| 成武县| 盐城市| 沛县| 绥芬河市| 辽源市| 肇源县| 阿克陶县| 南岸区| 石棉县| 任丘市| 沙田区| 上饶县| 六枝特区| 新巴尔虎右旗| 正宁县| 庐江县| 江安县| 美姑县| 泸水县|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