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滄
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箴諺對人的日常實踐影響至深,但現(xiàn)實中許多人還是習慣于蹈覆轍、走老路,較少借助思維的無限想象力來開辟道路的多樣性、豐富性及各種可能性。只有少數(shù)精英才會借助思維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面對山高路險,勇往直前;即便山重水復,也相信會柳暗花明;并會對“宇宙之路、生命之路、人生之路、社會之路、思維之路和虛擬之路”產(chǎn)生濃厚興趣。即如魯迅所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485頁。魯迅的這個界定顯然說明他已經(jīng)認識到,即便是地球上的陸路也不過是“屬人之物”,或者說一切路歸根結底都是人的踩踏、發(fā)現(xiàn)、修建、發(fā)明或創(chuàng)造,內在地滲透著人的動機目的。因此,路并沒有一成不變的客觀本質。其本質全在于人的實踐和賦予。甚至恰如海德格爾所言,“唯有我們能支配的詞語才賦予物以存在”,否則“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2[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86頁。所以,具有抽象、概括和表達交流能力的“語言才是一切存在或一切存在物的故鄉(xiāng)”。對于人的認知而言,沒有語言就沒有存在;沒有“路”這個詞或關于“路”的觀念,就沒有路的價值和存在?;蛘哒f,“一切存在物都始于其功用和命名?!本拖裉焐蠠o數(shù)的星斗,除了幾個有名字的星宿之外,我們通常都視而不見一樣。因此,眼下大家熟悉的“路”或者“road”,實質上只具有概念上約定俗成的意義。進一步說,主要是路的抽象性和實踐性規(guī)定和標識了路的具體性與歷史性。正基于此,本文才大大擴展“路”的概念,并將其劃分為四種類型:物理世界之路、生命世界之路、人類世界之路,以及,有可能讓人們超越現(xiàn)實、天馬行空的虛擬世界之路。
關于物理世界之路,可以說,在宇宙中,大至宇觀物體和宏觀物體,諸如各種星系、天體的運行、起源和演化規(guī)律、地球的運轉軌道和演化歷史;小至微觀世界的電子運動、光子運動、量子擾動,以及構成宇宙萬物的場、時空、能量、光子、夸克、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和“弦”的運動軌跡等,都可謂客觀存在的物理世界之路。而且,只要自然界中存在物質和時空形式,就存在物體移動或物質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和路徑。宇宙中的物理之路不可盡數(shù)。僅地球上的火山、地震、海嘯、地殼運動、水、氣、碳、氧的循環(huán)、沙漠遷移、油氣生成等宏觀物體的運動形式就有千萬種,以致整個宇宙中還有更多的物質運動之路有待發(fā)現(xiàn),而且每一種物質運動形式的發(fā)現(xiàn),都會給人類帶來寶貴的物質財富或巨大的作用力。比如牛頓的“運動三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式”和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都成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創(chuàng)造自然的指路明燈。對此,叔本華曾形象地描述:“天體在太空中一起悠游,彼此傾慕好像互相在傳遞多情的眼色,然而又不讓自身進行粗魯?shù)慕佑|,從而在天體的音樂氛圍中繼續(xù)著高貴的小步舞。與此同時,它們彼此彬彬有禮地保持一定的距離。”3[德]叔本華:《自然界中的意志》,任立、劉林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90頁。在永恒的運行中,它們總是遵循著自身特有的軌跡。固然這些天體之路都是人類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帶有經(jīng)驗性、主觀性及至錯誤,但畢竟都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就像羅素所言,誰都知道在人類問世之前,地球已經(jīng)旋轉幾十億年,在人類絕滅之后,地球依然會繼續(xù)旋轉,以致于“我相信由于地球的自轉,太陽便每天早晨升起,并且未來它仍將繼續(xù)如此”。1[英]羅素:《哲學問題》,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頁。
只是對路的理解需要遵循辯證思維,突出物質概念的社會-歷史性質,承認諸如“路”等物質實體一開頭就被人類社會所中介,屬于“為我之物”或“屬人之物”;使得抽象的物質只存在于物質的特定存在形式之中。因此,不是物質的抽象性而是社會實踐的具體性、形式化和符號化,才是路等客觀實體的本質和主題。雖然“物質存在先于每種形式的歷史實踐,但就其對人有意義而言,這種存在……卻是通過社會勞動而被占有的一種第二存在”。2[德]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歐力同、吳仲昉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0頁。所以,現(xiàn)實中的所謂客體,說到底,都是人的“思想客體、感性客體或語言化的產(chǎn)物”;都是經(jīng)過思維的加工,剝去其“自然發(fā)生的獨立性”之后,才開始成為人類認知的感性對象或思維對象。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日益增長地把物質的自然納入社會行動中,客觀性的規(guī)定便日益增多地進入主體。因此,在人的認識中,“如要保持‘反映’這個成問題的觀念,那就必須說實在反映人們的實踐,像人們的意識反映實在一樣的多?!?Helmut Schmidt, Marx’s Concept of Nature,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1, p. 224.而且,人類實踐更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為此,物理學家狄拉克早在1928年就立足辯證法預言“反物質”的存在。從此,物理學家也就開始對“世界的終極鏡像——反物質”的探索和實驗,試圖找到一條通向反物質世界的途徑和道路。依據(jù)今日之科學實驗,不論是電子和正電子、質子和反質子,還是夸克和反夸克等其他粒子,只要發(fā)生碰撞,就會產(chǎn)生很多粒子和反粒子。而且,正是“這些對撞粒子—反粒子束的能量,再造了自從宇宙創(chuàng)生的大爆炸后的第一瞬間之后就再也沒有過的溫度”。4[英]戈登?弗雷澤:《反物質:世界的終極鏡像》,江向東等譯,上??萍冀逃霭嫔?,2009年,第162頁。由此表明“宇宙含有的反粒子曾與粒子同樣多”。問題是,為什么在我們周圍只能看到粒子或物質,而不能看到反粒子或反物質呢?如果宇宙中確實存在與粒子的數(shù)量相等同的反粒子,那么眼下科學家面臨的任務就是:只要能夠模擬那種注定物質要征服反物質的大爆炸條件,一個隱秘的反物質世界就將昭然若揭。從此,人類也就會發(fā)現(xiàn)和開辟無數(shù)條反物質之路。比如有人預言:“6克反物質就足以摧毀整個地球?!边@當然是一條非常危險的反物質之路。但是,倘若能夠把反物質產(chǎn)生的能量用于至善,人類必將有更多的希望,就像今天的核能被日益用于服務人類一樣。
縱觀科技發(fā)展史,不論是經(jīng)典的“地心說”“日心說”“星云假說”“生物進化論”,還是20世紀以來的“宇宙膨脹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恒星演化學說”“黑洞理論”和“時間簡史”,它們都是對天體之路的經(jīng)驗性揭示。其中既有真實又有錯謬,既可以批判也可以擴充,甚至可以像古希臘神話故事那樣去想象天體之路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然而,各種物理之路即便是客觀地存在于宇宙中,也需要依靠人類的無限想象和思維的光照與邏輯去構造。也即,“宇宙中本沒有路,經(jīng)驗、思維和想象多了,也便有了路。”此時此地,雖然人沒有創(chuàng)造物質,但“沒有人,自然就既無意義也無運動,自然是混沌的、無差別的、無關緊要的物質,從而歸根到底是虛無”。1[德]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歐力同、吳仲昉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98頁。所謂的“客觀實在”,除了全部經(jīng)驗給定的物質之外,還包含構成它的形式。而這些形式作為觀念,只能由純粹的精神和智力的內省來揭示。因此,主觀論以主體為中介看世界的主張是正確的。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深刻地理解客觀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生活過程這一思想的全部意義”;才能夠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開辟新的世界之路和人生之路。
換句話說,任何時候,抽象、孤立、與人分離的物質世界,對于人說來都是無?!皢渭兊淖匀晃镔|,……只要它是不依賴于人類勞動而存在的單純的物質,它就沒有價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7頁。自然科學之所以沒有給人們提供對自然實在的直接意識,就是因為人們對這實在的關系,不是理論的東西,而是實踐和變革的東西,且都是由社會這個認知主體所規(guī)定的。因為在人的一切認識中,“甚至連最簡單可靠的感性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fā)展、由于工業(yè)和商業(yè)往來才提供給他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9~50頁。比如,人類最常見和最需要的水和空氣,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今非昔比。至于未來,人類會賦予這兩種物質以更多的內容。因此,即便是先于人類存在的物質世界,也都已經(jīng)同社會實踐產(chǎn)生的認識和事物相互交織,“而關于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不可能。”事實上,“當人類開始成為人的時候,他就開始解釋事物的本質。比如生命對他來說,就是無處不在的存在,或者說到處都是同樣活著的生命。”4Hans 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1966, p. 7.這種萬物有靈論,雖然被后來的科學所推翻,但就萬事萬物都屬于人化的自然而言,的確可以說,世界上沒有離開人而存在的純粹之路。一切路,都是源自人的需要、建構和解釋;都是和人類的生存、生活與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此岸世界;而離開人,也不會有人將其稱作路。
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宇宙系統(tǒng)從最簡單的無機物到最高級的生命體,其中任何要素都不能缺失,任何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斷裂。作為一個連續(xù)統(tǒng)的無機物和有機物、非生命和生命,具有一種相互包含、相互轉化和相互生成的關系。恰如黑格爾所言:“假如一個有生命的東西被當作是一個由部分構成的整體,是一個由機械的或化學的原因對之發(fā)生作用的東西,……那么,概念于它就將是外在,它就將是一個死的東西?!?[德]黑格爾:《邏輯學》(下卷),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462頁。相反,任何事物都是整體的質決定部分的質。因此,生命界不論是個體生長還是群體繁衍,都承襲非生命界的演化規(guī)律,擁有自己的生存之路、行為方式和個性特征。比如,標示生命本質的“知覺和能動性的出現(xiàn),在生命自由的歷史上就開啟了一個重要篇章。這一篇章始于有機生物本身,預示著新陳代謝物質的早期躁動”。2Hans 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66, p. 99.
為此,在生命起源上,今天的科學家就一反神創(chuàng)論,認為地球上的物種都是經(jīng)過數(shù)十億年從無到有發(fā)展演化的結果。特別是,DNA和RNA大分子決不是單純被動的實在?!八鼈兪侵鲃拥挠袡C體,可以主動地改變其組成部分”,或者說,“生命和意識一樣,它每時每刻都在創(chuàng)造某種東西?!?[法]亨利?柏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姜志輝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1頁。而且,每一個自然單位都能夠把宇宙活動作為一個整體包容其中。因此,以DNA和RNA為基本結構的生命體內隱藏著無限潛能,一遇到天時地利就會爆發(fā)出無限多的新分子、蛋白質塊和生命形式。比如,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每一個都包含數(shù)百萬個遺傳密碼,一遇合適環(huán)境,便會以一種難以想象的巧妙方式變換DNA信號,賜予生物進化某種必然性?!皳?jù)此,一種給定的DNA就可以發(fā)展成一個有機體。”4[德]赫爾德?哈肯:《協(xié)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凌復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71頁。正如赫爾德?哈肯所言,生物有機體是通過有機大分子DNA和RNA的雙螺旋結構的持續(xù)解構、翻譯、復制和建構逐漸形成的。因此,所有的物理學定律都標示了一個進化過程。人們應該從生態(tài)學的高度來理解實在。而這種實在的世界,“是一個有機體和無機體密切相互作用的、永無止境的復雜的網(wǎng)絡。在每一系統(tǒng)中,較小的部分只有置身于它們發(fā)揮作用的較大的統(tǒng)一體中,才是清晰明了的。”5[美]大衛(wèi)?格里芬:《后現(xiàn)代科學》,馬季方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第121頁。所以,現(xiàn)在即便是人類得天獨厚的意識,也必然是本就存在于物質中的宇宙意識進化的結果。
這就是說,生命之路是宇宙運行之必然。在現(xiàn)實的生物界中,類似鮭魚的千里巡游、大象的遠距離尋水、角馬不停息地轉移遷徙、藏羚羊為安全生育的長途跋涉、各種候鳥為尋找棲息地不遠萬里的飛行,以及,在大雨前,螞蟻成群結隊沿著確定路線搬運食物的行為等,都證明其活動方式中包含著一種合目的性的生命之路。更不要說,許多靈長類動物早就在大腦中擁有自己的生存之路,及至精心謀劃整個猿群謀求生存的行動路線。當然,生命界的最復雜之路,還是個體發(fā)育之路和生物進化的規(guī)律。以至有關物種形成及生物演化的模式,迄今仍眾說紛紜。其中,達爾文的漸變進化論認為,一切物種都是由一個或幾個原始種經(jīng)過自然選擇積累有利變異,長期緩慢進化的結果。其演變趨勢:就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以及從少到多逐漸演化的趨勢。而災變創(chuàng)化論者,則認為地球生物的繁衍與進化并非遵循達爾文的“自然界無飛躍”的演變方式。相反,大量科學證據(jù)證明:大災變決定大絕滅,大絕滅推動大進化。災變造成的物種大絕滅,常常是生物繁興的階梯及動力。正如美國人埃里克森所言,“對于地球上的生命來講,沒有任何因素可以比得上大滅絕對物種的影響更大的了。滅絕將弱者踢出歷史,而讓強者生存下來,以保證生命延續(xù)。”1[美]喬恩?埃里克森:《地球上失落的生命》,張華僑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1頁。在漫長的地史中,地球經(jīng)歷了巨大的環(huán)境災難,將半數(shù)以上的物種踢出地史舞臺。所有的大滅絕都表明,生物系統(tǒng)始終處于由彗星撞擊、隕星墜落或是劇烈的火山爆發(fā)所制造的巨大的環(huán)境壓力之下。
正因如此,“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沒有大滅絕來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生存于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之內的大量物種,這種情況(生物的進化和發(fā)展)是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的。每一次集群滅絕都是物種進化過程之中的一個分水嶺?!?[美]喬恩?埃里克森:《地球上失落的生命》,張華僑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23頁。同時,它也都是生物界的一次大飛躍。因為緊隨其后,滅絕就在生命進化中扮演關鍵角色,并成為物種演化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且對于生命向更高形態(tài)的進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推進絕滅物種被全新物種替代。因此,如果物種不絕滅,不給更高級生命讓出生態(tài)位,今天的生物界就不可能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龐大群體。據(jù)此,有人推斷:在寒武紀早期發(fā)生的一次物種大爆發(fā)過程中,地球上很可能一下子產(chǎn)生了41億個物種,此后,在長達6億多年的地質演化史中,至少爆發(fā)10次巨大的災難事件。大浪淘沙,千難萬險,歷久彌堅,才使得今日地球存活的物種不足一千萬種。
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活躍起來的“綜合進化論”和“中性選擇說”則提出了全新見解。“綜合進化論”認為:基因突變只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種群才是物種進化的基本單位。而引起種群中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或是通過基因自身的突變;或是通過基因遷移導致各種等位基因的頻率發(fā)生變化;或是通過染色體畸變和異源多倍體的方式形成新種。與綜合進化論相反,在新種形成和生物演化的機制上,“中性選擇說”則認為:推動物種形成和進化的主要基礎,既不是有利的基因突變,也不是有害的基因突變,而是不好不壞的中性基因突變。這種中性突變基因的終成正果,主要是通過其在群體中的隨機遺傳漂變而完成的。
上述各種有關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理論,之所以迄今沒有定論,既說明物種起源和生物演化是一個復雜深奧的問題,也說明人的認知和實踐能力十分有限?,F(xiàn)有的各種理論只是對生命演化之路的一種猜測和解釋。為此,有人說,人類不能親身經(jīng)歷的東西,只能交給宗教和哲學去處理。這是神秘的生命之路:既在認識論層面反映了神創(chuàng)論、自然神論、創(chuàng)化論、災變論、生命外來說等持續(xù)存在的根據(jù);也在本體論層面反映了生命演化之路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神秘性;同時證明:現(xiàn)實中“構成大千世界要素的材料肯定不是‘自在之物’”3[德]格奧爾格?齊美爾:《生命直觀》,刁承俊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第27頁。,而是一切外在的事物都因其被人類特有的自我意識不斷地概念化、觀念化和形式化,而成為永遠相異于自身的“為我之物”,或是成為一種不斷超越、否定和創(chuàng)造自身的“自為性存在”。
路,當然包括人類在地球上用雙腳踩出的路。然而今天,即便魯迅筆下的路,也不單指謂人們常見的陸地之路。它不僅應該包括橫穿海陸空各種地球殼層的交通路徑和傳遞形式,以及埋于地下的各種管道,如水管、氣管、油管、地下電纜、縱橫交錯的高鐵、磁懸浮和新型高空列車軌道及蜘蛛網(wǎng)般的各種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它也應該包括:水路,如海底隧道、海底電纜、海底光纜、跨海大橋、各種水道和水運形式;以及,天路、空中之路,如各種飛行器,包括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宇宙探測器、火箭、導彈等物的運行航線,和未來有可能通過“天梯”登上月球和其他星球的“攀爬工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叔本華才說,“理性是道,即路徑,也就是通向福祉,即通向擺脫世界及其痛苦的路徑?!?[德]叔本華:《自然界中的意志》,任立、劉林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37頁。
上述對路的描述和分類,顯然還只限于對路的物理層面的規(guī)定和理解。若是稍加擴展,它就應該包括20世紀以來人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各種信息網(wǎng)絡及其最普遍的存在形式——“信息高速公路”。它以電腦通信技術為“路基”,以“衛(wèi)星網(wǎng)格”和光纖電纜為“路面”,是一個為各行各業(yè)及千家萬戶提供電話、數(shù)據(jù)、圖像等綜合業(yè)務的交互式的全球網(wǎng)絡。它是人類發(fā)現(xiàn)的一條文明之路和生存之路、生活與娛樂之路。其顯著特點:一是頻帶寬,光纖通訊系統(tǒng)容量大,一根光纖的信息容量可以頂?shù)蒙蠋浊Ц饘俳z;二是抗干擾能力強,信號通過時的衰減特別小,故光纖最適合于遠距離傳輸,也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效益,并由此出現(xiàn)一個嶄新的信息高速公路業(yè),從而給人類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節(jié)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人類之路,當然也包括其特有的精神和思維之路。這里,既有黑格爾的辯證法——思維的三大規(guī)律;更有實證主義者孔德發(fā)現(xiàn)的“人類智力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即在他看來,人類的思維、觀念或知識分支的發(fā)展,都經(jīng)歷過三個不同階段:神學階段或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或抽象階段;科學階段或實證階段。比如,就個人智力發(fā)展的經(jīng)歷而言,“在童年時代他是一個神學家,青年時代是一個形而上學家,成年時期則是一個物理學家?!?[德]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學史》,呂叔君譯,山東書報出版社,2006年,第338頁。再就科學發(fā)育史而言,早期的原始科學受神學統(tǒng)治,天文學表現(xiàn)為占星術,化學表現(xiàn)為煉金術,醫(yī)學表現(xiàn)為巫術。古希臘時期的科學受形而上學支配,主要表現(xiàn)為自然哲學。近代科學進入實證階段,才使得天文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相繼成為實驗科學。至于人類社會也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古代是神學社會,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這一階段,人們幻想多神,渴求上帝,主張君權神授;中期是形而上學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此時哲學、科學和政治恪守的都是形而上學;未來社會,才是真正科學實證的社會,至此人類的一切領域才會完善。
至于馬克思一生的重大貢獻,就是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正是這兩對基本矛盾,推動人類由低級向高級、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chǎn)主義社會發(fā)展進化。這是人類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一條必然之路,盡管眼下它還只是一條理想之路。
上述有關規(guī)律和道路的觀念,盡管與現(xiàn)實的物質之路有質的區(qū)別,然兩者卻關系緊密。即如列寧所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或如波普爾所言,“一切觀察,都內在地滲透著人的理論、動機和目的”。當然,理論對實踐的引導作用還是如馬克思所說,“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因為觀念或理論之路,經(jīng)常能夠像一座高聳遠射的燈塔,照亮人們前進的步伐。也正是基于精神轉化為物質的種種現(xiàn)實,黑格爾才對理念十分鐘愛地指出,“凡生活中真實的、偉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實、偉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學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當然,“精神世界也只有通過對真理和正義的意識,通過對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實際存在。”1[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5頁。
因此,這里突出人類理念之路,并不是否定物質之路,只是想表明“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現(xiàn)實和費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論的重要性。這就是在方法、道路或途徑上,要反對單一、獨斷和普遍適用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絕對主義,主張開放型、創(chuàng)造型和自由選擇的方法與途徑。在社會實踐中,要允許多元論、多途徑充當重要角色。在世界上,“沒有一種法則在所有情況下都有效;沒有一種動力被要求始終使用”,2P. Feyerabend, Against Method, London, 1979, pp. 179-180。也沒有一種謀略能夠永遠取勝。只要能夠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社會文明,任何方法和途徑都可以嘗試,或者說現(xiàn)實只要能夠獲得成功,取得勝利,“Everything goes”。這就像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或者就像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和萬里長征,其中每一條克敵制勝之路都體現(xiàn)了人的智慧和發(fā)明。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xiàn)“道路”的變化多端和人類創(chuàng)新能力的無窮無盡;才能夠享受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樂趣;才可能“將自我塑造成為人類最高的可能性之所在”。3[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尼采其人其說》,魯路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41頁。
另外,即便是人類演化之路,其結果也可能是“不好不壞”的種族遺傳漂變獲得最后勝利。正基于此,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才悲觀地說:科技進步、醫(yī)學發(fā)展和人口大爆炸的結果,很可能使世界上優(yōu)秀的民族最先滅絕。為此,在人類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上,費耶阿本德才竭力主張:社會形態(tài)無好壞之分,主要決定于人們的好惡和選擇。因為“現(xiàn)在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解放與客觀的社會變化結合起來,并因而與其他人的解放結合起來。讓我們建造的社會可以使這種結合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1[美]保羅?費耶阿本德:《自由社會中的科學》,蘭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第202頁。當然,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曲折。這就是:只要人類活動的物化和具體化具備一定條件,就會發(fā)生異化。比如,“當人的產(chǎn)品獲得一種獨立自主的存在,當人無法以有意識的方式抗拒時,他自己的產(chǎn)品的自發(fā)運作,便使他服從于產(chǎn)品的法則,甚至會威脅到他的生命;使其服從一個脫離了他控制的現(xiàn)實。這種非人之物既會剝奪他的人性,也會限制他的個性發(fā)展,使他成為物的世界的附屬物?!?Adam Schaff, 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vidual, New York: McGraw-Hill, 1970, p. 106.因此,擺在人類面前的道路會有種種不確定性。然而,不論是何種人類之路,其未來的總體趨勢和突出前景,必將是“天、地、人”的有機結合;必將會日益走向藝術、審美、高科技、生態(tài)主義和極簡主義。未來層出不窮、各具特色的人類之路,會更具想象力、實用性、民族性和多元化,而且會更加符合人性,從而滿足人的身體需求、心理需要和審美欲求。
虛擬世界,是人類對20世紀下半葉借助高科技涌現(xiàn)出的一個以虛構和模擬為主要手段和特征的新世界的描述與界定。作為一個以軟件編碼和信息形式存在于電腦中的世界,虛擬世界一個和主體操作融為一體、緊密相關的世界,是由科技專家利用虛擬技術、信息資源和想象力將理念現(xiàn)實化和可視化的一個嶄新世界。在廣義上,它意指網(wǎng)絡世界、網(wǎng)絡社會、網(wǎng)絡環(huán)境及一切虛擬現(xiàn)實的總稱。在狹義上,它則意指人們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抽象出的一種可感知的概念性存在。所謂虛擬世界之路,就是電子、信息、符號和圖像的運行之路;就是認知、審美和實踐主體的概念思維和形象思維之路;就是利用虛擬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開辟出來的一條認知世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和實踐人生的新穎之路。它標志著宇宙之路和宇宙形態(tài)的最新發(fā)展;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方式、生存空間、生存質量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構建。通過虛擬技術,人類可以更有效地推測、假設、想象和認識過去的存在物,復活過去的絕滅物,再現(xiàn)以往的歷史。比如,有關宇宙起源、地球演變、生命進化及人類發(fā)展等一系列巨大事變,今天通過虛擬實驗,使人類看到探索歷史奧秘的樂觀前景。利用虛擬方法,使得人類能夠跨越時空界限,將迄今人類不能夠接近或擁有的那些宇觀、宏觀和微觀物體及不可觀察的存在物搬到研究者面前。通過對天體運轉和演變趨勢的設想,對各種偶然事件的判斷,對人類前景的模擬與構思,對新生活的開辟等,都可以使人類對相關對象進行更直觀的認識,使人類能夠享受更多的新鮮事物。
此外,虛擬世界在信息網(wǎng)絡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衛(wèi)星密集發(fā)射推動下的迅速發(fā)展,可以給人類帶來時空的無窮構想。它既包括作為網(wǎng)絡主體存在的虛擬社團,也包括圍繞網(wǎng)絡主體存在的一切主客觀環(huán)境以及應有盡有的各類虛擬現(xiàn)實。比如,美國國防大學的丹尼爾?T. 庫爾牽頭研發(fā)的“幻覺炸彈”就是運用最新的全息技術、激光技術、虛擬和模擬技術,借助云彩、雨滴、建筑等物質對象,綜合制作的一種“海市蜃樓”般的神秘景象。這些幻象,既可以包括飛機、大炮、艦艇、原子彈等各種武器,也可以包括各種類型的戰(zhàn)斗部隊和作戰(zhàn)方略。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激光將儲存在電腦內的“天兵天將”般的“幻覺炸彈”以各種三維形象投射到目標上空。此時,它們就好像從天而降,立即影響到敵人的神志、知覺和意識,迫使他們混淆現(xiàn)實與虛幻。它們服從特種設備發(fā)出的指令,達到嚇阻、破壞和瓦解敵人的信心和效果。因此,就其實在性而言,虛擬世界推動這個無限的宇宙、多元的世界在數(shù)目和形式上趨于無窮;使得整個宇宙和人類社會可以展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運動形式、存在方式及不可勝數(shù)的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也正是這類虛擬物的持久作用,使得人們幾乎毫不懷疑其實在性。就像人類幻想中的天國、天堂、或是地獄、黑洞、宇宙模型、月球居民、植入微晶片的大腦、人和靈魂的替代物等,都可以通過虛擬技術將其變?yōu)槿说男睦镆詾檎娴摹艾F(xiàn)實”。
構成虛擬世界的形式是“賽博空間”和“賽博時間”。所謂“賽博空間”,就是“適于航行的空間”(navigable space),也即有利于人類思維自由想象和支配的空間。因此,賽博空間主要是一個概念和符號空間、思維和觀念空間。它與一個由電腦控制臺控制的電腦網(wǎng)絡和數(shù)字化空間相關。其中,“每一種空間都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數(shù)字相互作用和數(shù)字通信形式?!?Martin Dodge and Rob Kitchin, Mapping Cyberspace, London: Routledge, 2001, p. 1.故又通常被歸于因特網(wǎng)和虛擬現(xiàn)實中沒有廣延性的零距離存在。但它卻使虛擬世界成為一個有坐標、位點和三維空間的世界,從而與現(xiàn)實中的三維世界相對應,為人類增加更豐富的在場感覺,開辟了更多的人生之路和生存內容。正是通過這些虛擬形式,人們可以進一步認識、改造和充實現(xiàn)實世界。就像科學家制作的“夸克圖像”“量子系統(tǒng)模擬圖”“量子密碼術抵御黑客攻擊模擬圖”和“量子密碼術傳遞數(shù)據(jù)的模擬圖”等,都是旨在給人們提供一種形象的、可理解的現(xiàn)實,以及,旨在解決某種問題的途徑。比如,美國影片“星球大戰(zhàn)”,就是典型的虛和實、人和物的統(tǒng)一體;就是虛擬技術用于軍事和藝術領域的典型案例。當然,這也是2018年特朗普政府組建太空軍、確立美國太空領導地位、壯大太空工業(yè)和維持太空軍事霸權的預演與前奏。
至于今日研究虛擬地理和虛擬環(huán)境的虛擬世界地理學,更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虛擬地理,不僅包括虛擬地區(qū)、虛擬城市、虛擬的山脈河流、虛擬的地質地貌,也包括虛擬的空間形態(tài)、幾何形狀,虛擬的地理測量、地理表達、地理制圖、虛擬地理與現(xiàn)實地理的關系以及虛擬地理對現(xiàn)實政治經(jīng)濟科技的意義等各類內容。其中,虛擬地區(qū)主要指除了虛擬城市之外的其他區(qū)域,包括城鎮(zhèn)鄉(xiāng)村、沙漠草原、江河湖海等具體的地理構成。而所有這些地區(qū),都是人們憑借對現(xiàn)實的認識和想象構造的各種藍圖。其中,有些藍圖可以豐富、裝飾和改造現(xiàn)實,有些則可以像一些后現(xiàn)代藝術品一樣供人們審美和享用。
虛擬世界中的人,既是一個現(xiàn)實人,更是一個超現(xiàn)實、超自然、超時空的人。他是一個信息體、數(shù)字庫,是一種經(jīng)過嚴密編碼的符號系統(tǒng),或者說,是一個“電子人”。在虛擬世界或虛擬地理中,他是主人,也是該世界的導游者和游覽者。虛擬世界,就是他的形跡;就是他利用錨點、陸標等特殊符號繪制的特殊地圖,建構的特殊物體。他可以與虛擬現(xiàn)實融為一體。所以,虛擬世界中的人是具有無限變動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不確定性質的人。他行動迅速,可以腳踏祥云,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地發(fā)號施令,置虛擬世界于千變萬化之中。正是他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給現(xiàn)實的人類提供了各種可供選擇和可以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虛擬世界和虛擬的地理環(huán)境。
屆時,人們借助虛擬技術不僅可以周游世界、遨游太空,洞悉大自然的諸多奧秘,甚至可以跳躍于各星球之間,自由組合各種虛擬現(xiàn)實。因此,未來的時空將是“天、地、人”相統(tǒng)一的時空。虛擬技術將在人類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大展宏圖。只是永遠都要清醒:“在我們經(jīng)過的地方,還藏著更深的奧妙,像那滿山的洞穴,令人感到幽深和遙遠?!?[英]B. K. 里德雷:《時間、空間和萬物》,李泳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73頁?!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隨著各種探索工具的不斷涌現(xiàn),宇宙之謎將被逐一破解。未來的虛擬之路能夠傳遞信息畫面,也能夠傳遞人的感覺溫度,使人們能夠隔著大洋“握手、擁抱、觸摸和接吻”。其“巧笑美目”不下真人相見。繼而將這種虛擬技術用于現(xiàn)實世界的更多領域,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比如,今后醫(yī)生可以隔著大洋進行外科手術;工兵可以掘出地球另一半土里的地雷;機器人能夠用它進行星際戰(zhàn)爭;等等。未來將是一個“賽博空間”和虛擬世界覆蓋全人類的世界。屆時,人人都可以通過因特網(wǎng)將自己的身體、大腦、感覺和思想伸向整個宇宙。
世界是一個不斷變異和否定的過程,“一切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都注定要滅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頁。因此,路也不例外。尤其是伴隨虛擬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fā)明以及反物質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人類的許多領域都將開辟無限多的發(fā)展可能性。屆時,現(xiàn)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的許多傳統(tǒng)之路,必將逐漸被“零距離”和“無場所”代替。許多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大型集會和重要的社會活動,都可以在自家的電腦或某個網(wǎng)絡中心進行,不再依賴騎馬坐轎、車載船運、甚至是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尤其是人之五官都裝上“微晶片”的主體,或是由人機系統(tǒng)組構的“電子人”“信息人”“后人類個體”或新的“替代物”,都可以做到“集人類知識和智慧之大成”,成為“足不出戶知天下、目不窺牗知天道”的“超人”。
如果未來科技能像紐約科學家布萊恩?格林設想的那樣:“若我想去巴黎吃午餐,只需要在紐約放置一個裝滿粒子的容器,且與放在巴黎的同樣容器發(fā)生糾纏”,那么,操作員就會在巴黎重建一個能夠在巴黎就餐的新格林?;蛘咴龠M一步,能夠像控制論之父維納所言:通過信息集合、信息傳遞的方式,也可以實現(xiàn)遠距離輸送人類器官或人類個體的目的,那時傳統(tǒng)之路將大部分消失,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交通擁擠也不會存在。相反,許多辦公大樓、交通樞紐、陸路、水路、天路,包括高鐵、高速公路、飛機航班,都將被解構,就像往日的書信報刊、新聞快訊日益被“微信”所替代,郵局被郵箱替代,銀行被手機替代,出版社被光盤、U盤和軟件替代一樣。此時,人們將有更多的休閑時間來鍛煉身體,培養(yǎng)興致,提升生活質量。而整個社會,則又可能回過頭來需要更多的羊腸小道和田園野趣,而非現(xiàn)實中的摩天大樓、馬路和柵欄。
不過人類之路的發(fā)現(xiàn)也會帶來悲觀前景。對此,物理學家K. S. 索恩認為:在宇宙黑洞中,如果空間彎曲、時間變慢,且都向黑洞中心流動,那么在視界外便會形成龍卷風似的時空漩渦;在視界附近,劇烈運轉的時空旋渦,能把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卷進飛旋的軌道。此時,不論堅固的“飛船”有多么強大的引擎,只要到了視界旁邊,就不可能抵御那些漩渦,而“如果到了視界里面,它還要被時間流拖向那個張著血盆大口的黑洞中心的奇點”。1[英]史蒂芬?霍金:《時空的未來》,李泳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94頁。屆時,不論人類如何留戀地球和自身,都將伴隨時空漩渦,沿著殘酷無情的宇宙演化之路,流入黑洞這個無底深淵,從此灰飛煙滅。這種時間不可倒流、生命不可逆返、人死不可復生的現(xiàn)實,理所當然會給許多熱愛生命、留戀人生者帶來虛無感和悲觀主義。
然而,“物質在其一切變化中仍永遠是物質。它的任何一個屬性任何時候都不會喪失。因此,物質雖然必將以鐵的必然性在地球上再次毀滅物質的最高的精華——思維著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個時候又一定會以同樣的鐵的必然性把它重新產(chǎn)生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9頁。盡管那新產(chǎn)生的事物不可能是對已毀滅物的完全重復,但它畢竟還保持著物質或生命生生不息的固有屬性。所以,現(xiàn)在活著的人不必杞人憂天。更何況,今天的自然科學發(fā)現(xiàn):如果已知的物質質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質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的“暗物質和暗能量”,那么在這個未知的世界里,的確什么樣的東西都可能存在。當然,人們最關心的還是靈魂不死的問題。如果人死后,靈魂的確可以通過量子糾纏存在于另一空間或另一宇宙,若干年后還可能再次回到地球。那么,今天想長生不老的人就不必心如死灰。
再者,霍金的黑洞理論,也給在若干億年之后可能進入黑洞的地球和人類留下活口,那就是在地球即將進入黑洞內部時,它的全部信息都可能在黑洞的視界面上留下痕跡,為今后地球重生存有可能。更何況,哲學家波普爾也一直堅信:“世界1是不完全的;它能夠受到世界2的影響;它能夠與世界2相互作用;或者它在因果關系上對于世界2開放?!?[英]卡爾?波普爾:《開放的宇宙》,李本正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第114頁。也就是說,人類完全可以利用客觀知識來干預和改造整個物質世界。因為宇宙空間從來都滲透著各種社會關系、思維形式觀,屬于一種人化的自然,“它真正是一種充斥著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包亞明:《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chǎn)》,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2頁。既然能思維的人類又是宇宙中亙古未有的奇跡,而且連古代的離奇神話都能變成現(xiàn)實,今后必將能夠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出更多的空間形態(tài)和物質形式,發(fā)現(xiàn)更多的生存之路和繁榮之道。這也正符合新實用主義者理查德?羅蒂的社會發(fā)展理念,即在他看來,“衡量人類進步的標準是我們比過去做得更好的程度,而不是我們越來越接近某種人為性的目標?!?Yong Huang, Rorty, Pragmatism, and Confucian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Pork Press, 2009, p.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