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國,李丹丹
【大學之道】
扶志與扶智融合:教育扶貧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經驗與啟示
李中國1,李丹丹2
( 1.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0;2.曲阜師范大學 繼續(xù)教育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
擺脫貧困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前提,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有力保證。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之際,回溯我國教育扶貧歷程,扶志與扶智融合是教育扶貧之核心經驗?;诖耍瑥姆鲋九c扶智的內涵界定、價值啟示、融合原則及實踐路徑等總結脫貧攻堅時期教育扶貧的經驗,是教育扶貧對接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鄉(xiāng)村振興; 教育扶貧; 扶志; 扶智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這是我國為全面建設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邁出的又一堅實之步。中國反貧困事業(yè)的偉大成功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更是增進了民生福祉。然而,黨中央和各級政府也清醒地意識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當前我國的脫貧成果還是低水平、低質量的[1],貧困地區(qū)在基礎設施建設、脫貧項目接續(xù)推進及群眾脫貧能力提升等還存在諸多短板。為此,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現(xiàn)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及時總結扶貧經驗,特別是總結教育扶貧方面的工作經驗,順利實現(xiàn)從“教育扶貧”到“以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2]過渡。
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個一批”扶貧工程中指出,教育扶貧能增強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本領,實現(xiàn)源頭性脫貧,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契合鄉(xiāng)村振興的最終目標。較之于一般扶貧而言,教育扶貧最大特征在于扶的是精神層面的貧困,具體包括脫貧動力與脫貧能力的扶持,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扶貧要同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此外,拓展到經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過“要注意做到積極性和科學性的緊密結合”[3]。積極性即內在脫貧動力,如志氣、志向、意志等,科學性即內在脫貧能力,例如智力、知識、技能等,這顯然也與扶貧要同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扶志與扶智融合是教育扶貧的可行路徑。扶志為扶智提供動力,扶智為扶志提供保障,二者相輔相成、有機融合,這是我國脫貧攻堅時期教育扶貧的經驗之一。因此,從內涵界定、價值啟示、融合原則及實踐路徑等對扶志與扶智及其融合總結經驗,可有效推動教育扶貧對接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為全球減貧事業(yè)提供更多寶貴的中國式教育扶貧經驗。
恩格斯通過對貧困問題的分析指出,無產階級的貧困不僅表現(xiàn)為物質層面的匱乏,而且還表現(xiàn)為知識、精神等非物質層面的缺失[4]。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需要提高群眾的脫貧知識與技能,還需對困難群眾的思想與精神進行扶持,通過教育扶貧實現(xiàn)扶志與扶智的結合。而這些需要深入闡釋、分析和總結扶志與扶智的內涵及兩者融合的價值,這是教育扶貧對接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必要前提。
1.扶志:以教育激發(fā)貧困主體內在脫貧動力
貧困分為“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如果僅僅擺脫“物質貧困”而仍處于“精神貧困”狀態(tài),這只是暫時性脫貧。只有擺脫了“精神貧困”,才能走穩(wěn)脫貧之路,打贏脫貧之戰(zhàn),實現(xiàn)永久性脫貧。精神脫貧是脫貧攻堅的源頭,實現(xiàn)精神脫貧離不開教育。“志”作為精神源泉之一,與精神脫貧密切相關,向人們提供滔滔不竭的內在脫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扶貧的有關重要論述指出,“扶志”有兩層內涵。其一,“志”乃志氣,通過教育提振志氣?!懊撠氈赂毁F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5]132,面對貧困,切忌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志”對成功脫貧起絕對性作用,“志”是內在脫貧意識,強調內在脫貧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倡具有精衛(wèi)填海般的勇氣、愚公移山般的堅韌??傊?,要通過教育傳遞思想,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內在的、自發(fā)的脫貧意愿與信心。其二,“志”乃志向,通過教育樹立志向?!皼]有脫貧志向,再多扶貧資金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5]134-135,志向是對志氣的聚焦與升華,強調通過教育指引群眾樹立恰當?shù)拿撠氈鞠?,善于發(fā)現(xiàn)并合理利用周邊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等,堅守水滴石穿的耐心與毅力,在內在動機的支持下逐漸實現(xiàn)永久脫貧。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志氣與志向是“志”的重要內涵,扶志即通過教育激發(fā)貧困群眾的內在脫貧動力。
2.扶智:以教育提高貧困主體脫貧能力
“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5]137,習近平總書記言簡意賅地指明了口袋富有與腦袋富有的辯證關系,口袋富有固然重要,但腦袋富有更為可貴?!爸恰弊鳛槟X袋富有的前提,賦予人們無窮的脫貧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教育扶貧的重要論述中指出,“扶智”有兩層內涵。其一,“智”乃智力,通過教育增長智力?!柏毟F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腦袋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5]137。智力與知識是增長志氣、實現(xiàn)志向的有力保障,唯有通過教育開發(fā)智力、掌握知識,才能通過實干與巧干脫離貧困。簡而言之,智是人們脫貧的能力與本領,扶智是對順利脫貧的進一步保障。其二,“智”乃智育,強化智育提高脫貧成效。扶貧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讓貧困孩童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是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路徑[6],實施教育是增長人們脫貧知識與脫貧才干的最有效途徑。扶智不僅增長了貧困群眾的知識才干,更強化了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建設。因此,智力與智育組成了“智”的重要內涵,扶智即指通過教育并強化教育來提高貧困群眾的脫貧能力。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發(fā)生作用。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既能夠激發(fā)人們內在的脫貧動力,又能夠賦予人們內生的脫貧能力。在教育扶貧中,內在動力與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既能幫助群眾轉變脫貧觀念,實現(xiàn)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又能優(yōu)化脫貧方式,實現(xiàn)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為此,梳理、分析與總結扶志與扶智之價值,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教育扶貧及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之價值。
1.推進樹立“我要脫貧”的正確脫貧理念
人是鄉(xiāng)村振興的主體,想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脫貧理念,離不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扶志是以教育激發(fā)人們的內在脫貧動力,幫助人們逐漸形成“我要脫貧”理念,保證脫貧的自發(fā)性和主動性。扶志價值在于能夠改變人們“等、靠、要”“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tài)[7]3。
習近平總書記對這種精神狀態(tài),進行了嚴厲批判,指出其對脫貧事業(yè)的危害。面對貧困,只依賴他人的接濟度過余生或一味地抱怨現(xiàn)實,不去思考如何改變脫貧現(xiàn)狀,即使擺脫了物質貧困,精神財富依舊匱乏。其深層原因在于,他們混淆了看待事物的主次地位,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沒有樹立正確的脫貧理念。扶志是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及看問題視角,使其明白脫貧不能等、靠、要,而是奮斗出來的。一方面,縱使身處貧困,人們也仍具有化壓力為動力的志氣與勇氣;另一方面,能夠喚醒人們的脫貧意識,助其渴望“先飛”“先富”。因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xiàn)‘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7]2??偠灾?,扶志即通過教育幫助人們提振脫貧志氣、樹立脫貧志向,進而喚醒并強化人們的脫貧意識,使其具備脫貧的前提與條件。因此,我們要認識到教育對“扶志”的價值所在,它不僅能夠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喚醒人們的脫貧意識,激發(fā)起人們強烈的內在脫貧動機,還可使人們具有強大精神力量支撐,轉變脫貧理念,實現(xiàn)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改變。
2.助推掌握“主動造血”的根本脫貧方式
對于擺脫貧困而言,扶智具有增長脫貧知識、提高脫貧技能及賦予內生脫貧能力的作用,助推“主動造血”式脫貧的實現(xiàn),確保徹底脫貧。扶智的價值在于,一方面,扶智能強化群眾對“輸血”與“造血”關系的理解,知悉“輸血”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造血”。由于“自我發(fā)展能力”起關鍵性作用,所以國家資助、國家扶持主要是為了強化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7]11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輸血”與“造血”的辯證關系,脫貧如果僅依賴國家的扶持與幫助,那么可稱之為“被動輸血”式脫貧,這種脫貧方式雖然見效較快、覆蓋面較廣,但其長久性及持續(xù)性均無法得到保證,也難以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只有自身具備“造血”能力,才能保證脫貧事業(yè)的延續(xù)性、脫貧工程的徹底性。國家“輸血”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好地“造血”,通過教育有助于增長人們的知識,拓展人們的思維,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輸血”與“造血”間的辯證關系,逐漸激發(fā)其“造血”意識,為他們向“造血”式脫貧轉變提供堅實的前期保障。另一方面,“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8]40-43,扶智增強群眾“造血”本領,推動實現(xiàn)“主動造血”式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智的脫貧效果具有根本性與延續(xù)性,扶智能夠豐實人們的脫貧知識,強化人們的脫貧技能,使其具備相應的“造血”能力,實現(xiàn)主動式脫貧。此外,扶智也使父輩思想更加開明,使他們更加注重子輩的教育,進一步提升子輩的素質?!霸煅笔矫撠?,富有傳承性與延續(xù)性,繼而真正地阻斷貧困傳遞,避免出現(xiàn)返貧現(xiàn)象。因此,要意識到教育能夠強化人們的“造血”意識,增強人們的“造血”本領,從而促進脫貧方式真正地由“被動輸血”蛻變?yōu)椤爸鲃釉煅薄?/p>
回溯脫貧攻堅時期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教育扶貧須注重遵循主次、輕重等原則,確保扶志與扶智有機融合。具體概括如下,其一,從主次角度而言,扶貧先扶志,強調“志”在扶貧中的首要性地位;其二,從輕重角度出發(fā),扶貧必扶智,凸顯“智”在整個扶貧過程中的絕對性地位。明確扶志與扶智之原則,可更有效發(fā)揮教育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中的作用。
1.堅持脫貧主體地位不動搖,以教育強化其脫貧主體意識
扶貧先扶志,指明了扶貧目標是群眾的“志”。貧困群眾是脫貧工程中的攻堅客體,更是致富主體[9]2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貧困群眾在整個扶貧事業(yè)中的重要主體地位,脫貧攻堅戰(zhàn)能否取得勝利最終取決于貧困群眾,要堅持貧困群眾主體地位不動搖。意識是行動的基礎與前提,除堅持群眾在扶貧工作中的主體地位不動搖之外,還要善于通過教育喚醒其主體意識,發(fā)揮其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作用,實現(xiàn)脫貧的自發(fā)性與長效性。通過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激發(fā)人們脫貧主體意識,使其更加充分地體會到自身在整個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主體地位及核心作用,讓每一位貧困者均能自發(fā)捍衛(wèi)脫貧攻堅戰(zhàn),最終形成脫貧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及脫貧成果由群眾共享的良好局面。因此,扶志要將堅持群眾主體地位不動搖和以教育激發(fā)其主體意識相統(tǒng)籌。
2.依靠教育消除人們的“貧困意識”,激發(fā)其脫貧斗志
扶貧先扶志,強調了扶貧要率先喚醒群眾脫貧的“志”,激發(fā)其脫貧斗志。首先,要依靠教育消除群眾的“貧困意識”?!胺鲐毾纫鲋?,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7]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身處貧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思想始終被“貧困意識”所禁錮,久而久之便會陷入馬太效應。一方面,人們會因為貧困逐漸產生低人一等的錯覺,自卑感不由在心底扎根,從而打心底畏懼貧困、懼怕生活,不敢與人交流、與人共事,最終進入一種“越貧窮—越自卑—越不作為—越貧窮”的惡性循環(huán)。另一方面,人們也會認為貧困不可戰(zhàn)勝,盲目迷信,把貧困歸結于“命運”,安于現(xiàn)狀、故步自封,最終便會陷入“越貧窮—越迷信、越懶惰—越貧窮”的陷阱。由此,諸如“安貧守道”“等、靠、要”等一系列錯誤觀念都應被摒棄[7]2。因此,教育扶貧首先要清除這種“貧困意識”,使人們獲得思想和自我的解放。另一方面,以教育激發(fā)人們的“脫貧斗志”,幫助他們建立脫貧的決勝信念。唯有激起貧困主體的積極主動性,勉勵其依靠自我拼搏改變命運,脫貧才有持續(xù)性的內生動力[9]25。通過鼓勵、引導與教育,提高人們知識水平,糾正其對貧困的錯誤認知,消除自卑與迷信,使他們明白通過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道理,幫助其樹立“至貧可能先富”的自信與勇氣,進而逐步激發(fā)其“我要脫貧”“我能脫貧”的斗志,確保脫貧的內生性與持續(xù)性。因此,教育扶貧首先要消除貧困主體的“貧困意識”,激起他們的“脫貧斗志”,使其正確認識自我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價值,激發(fā)其脫貧斗志。
“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7]17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在整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教育投資所帶來的人才回報能夠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為教育扶貧工作提供了方向。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將興辦教育置于基礎性地位、絕對性地位,能夠為脫貧攻堅戰(zhàn)提供堅實的壁壘。因此,扶貧必扶智,并且要構建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間“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7]175。
1.堅持基礎教育,斬斷貧窮之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jù)“奠基工程”地位[7]175,扶貧之策的根本在于辦好義務教育,把貧困地區(qū)兒童培養(yǎng)出來[10]。對青少年而言,基礎教育具有積累科學知識、培養(yǎng)良好品德、樹立正確價值觀等意義。因此,基礎教育除了以各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為教育內容外,還可加強學生“三觀”教育,使學生對貧窮能夠正確認知與對待。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滿足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是貧困學生家長考慮的首要問題,教育作為較高層次的需求還并未列入到其考慮范圍。他們往往忽視孩子的基礎教育問題,還可能產生“讀書不如打工”“教育無用論”等觀念。因此,較之于其他地區(qū)而言,貧困地區(qū)兒童進入社會時間較早。他們較難通過讀書改變自身命運,學識不夠、經驗不足及缺乏良好引導,大多很難沖出貧困桎梏。在教育扶貧工程中,強化基礎教育的奠基性地位尤顯重要,一方面,貧困孩子只有接受基礎教育,才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開明思想,繼而更有志氣,也更有膽量去面對并戰(zhàn)勝貧困;另一方面,唯有接受教育并從中獲得紅利之后,他們才會更加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一種“接受教育—戰(zhàn)勝貧困—再接受教育”的良好循環(huán)。因此,扶貧必扶智,要堅持基礎教育,確保脫貧的根本性與傳承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斬斷貧窮之根,這是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教育扶貧的前提。
2.強化職業(yè)教育,助力致富之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職業(yè)教育,掌握一技之長,就能就業(yè),這一戶脫貧就有希望了。”[8]40-43貧困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勞動力因缺乏技術,無法有效融入社會、獲取勞動報酬。職業(yè)教育能夠直接賦予貧困者一定的職業(yè)技能,促進人們就業(yè),改善人們生活,扶貧成果見效較快,是實現(xiàn)致富之夢的適宜選擇。一方面,對困難家庭孩子而言,接受職業(yè)教育,他們能夠較早地樹立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意識,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職業(yè)技能,通過自己的雙手逐漸積累財富;另一方面,對困難家庭待業(yè)者與就業(yè)者而言,職業(yè)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更新、強化其現(xiàn)有的職業(yè)理論與技能,順應時代發(fā)展,滿足崗位需求,不被社會所淘汰,更能通過自身的拼搏而逐漸脫貧。據(jù)此,職業(yè)教育能給困難家庭帶來切實的勞動技術,有助于直接開發(fā)現(xiàn)有的勞動資源,幫助勞動者通過自身技術獲取相應報酬,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帶動整個家庭實現(xiàn)脫貧。綜上,扶貧必扶智,強化職業(yè)教育,有效開發(fā)貧困地區(qū)勞動力,助力貧困者實現(xiàn)致富之夢。以職業(yè)教育提升生存技能,提高困難群眾的生活質量,這是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教育扶貧的有力保障。
3.加強成人教育,提升生命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成人教育不是單純的文化、技術教育”,而是將各種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育內容授予成人,對其增權賦能,全面提升其道德修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7]175。成人教育有助于人民群眾實現(xiàn)自我成長與發(fā)展,是對終身教育理念的良好踐行。由于教育基礎設施、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思想意識觀念等多因素限制,貧困地區(qū)輟學者相對較多,成人教育無疑能使他們再次接受教育,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為實現(xiàn)脫貧提供必要保障,提升生命品質。成人教育對鄉(xiāng)村振興的價值可歸納為兩點:其一,成人教育能夠有效彌補基礎教育缺失的漏洞,有效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這主要體現(xiàn)在,成人教育能提升成人基礎文化素養(yǎng),提高其職業(yè)技能水平,使成人再次獲得“知識或手藝改變命運”的機會,并且開闊眼界、提升修養(yǎng)、解放思想,增強其對教育的再認知,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起到了進一步的保障作用。其二,成人教育助力民眾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通過接受成人教育,民眾能夠逐漸體悟到終身教育的魅力,逐漸樹立起自我導向學習意識以及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我發(fā)展,推動其實現(xiàn)永久性脫貧。綜上,扶貧必扶智,加強終身學習,幫助群眾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實現(xiàn)自我的不斷成長與發(fā)展,提升其生命品質,助力其實現(xiàn)永久性脫貧,這是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教育扶貧的長效舉措。
教育扶貧最終目的在于以教育激發(fā)貧困主體脫貧意識,提升脫貧技能,通過扶志與扶智融合,真正實現(xiàn)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因此,為確保教育扶貧精準展開,加強教師、扶貧干部及脫貧先鋒等隊伍建設,強化各類教育本體意識,是扶志與扶智融合的可行路徑選擇。
人才隊伍建設是教育扶貧的核心工程,是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的關鍵?!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對教師而言,應強化貧困地區(qū)的教師特崗計劃,重點支持貧困地區(qū)國培計劃及基礎教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工程等;對扶貧干部而言,實施全國脫貧攻堅全面培訓,注重案例教學與現(xiàn)場教學等一系列的實戰(zhàn)化培訓方式;對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加強對創(chuàng)業(yè)致富帶頭人的培訓[11]。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組織部等13個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也指出,加強對貧困地區(qū)本土化人才的挖掘與培育,切實發(fā)揮好其文化傳播作用;注重培養(yǎng)脫貧致富帶頭人、塑造脫貧典型形象,加強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12]。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升教學質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胺鲋恰钡谋匾緩绞墙逃?,教育的實現(xiàn)在于教師。為實現(xiàn)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繼續(xù)強化各類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及相關部門為教師提供多樣的線上、線下培訓機會,合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等引入名師課堂等優(yōu)質培訓資源,豐富培訓形式,增強培訓效果,提高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話語權,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專業(yè)情懷。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應包括理論知識素養(yǎng)、信息技術素養(yǎng)、專業(yè)教學技能等,能確保教育扶貧的質量;教師專業(yè)情懷應包括關愛學生、熱愛教育、擁護扶貧事業(yè)等,能強化教師對教育扶貧事業(yè)的熱愛、對鄉(xiāng)村扶貧事業(yè)的堅守,提高他們“扎根鄉(xiāng)村”的意愿,保證鄉(xiāng)村振興實施中教育扶持“志”與“智”融合的長效性。
2.強化扶貧干部建設,確保發(fā)揮帶頭作用
扶貧干部作為政策執(zhí)行人員,其素質高低、能力強弱直接影響到教育扶貧工作成效,關涉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結果。相關部門繼續(xù)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好黨支部、村委會的作用,按期開展支部黨員大會、村委會會議等,集中學習國家扶貧知識、傳遞國家扶貧精神,不斷提高干部的扶貧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相關專業(yè)人士應深入基層切實開展扶貧工作,同時進行現(xiàn)場觀摩教學、現(xiàn)場指點等,切實強化干部對扶貧工作的進一步認知,提高干部的脫貧及扶貧本領,幫助他們順利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貧工作,充分發(fā)揮扶貧干部的帶頭作用與先導作用,使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喚醒民眾鄉(xiāng)村振興意識,激發(fā)其斗志,確保教育扶貧政策的執(zhí)行,保障“智”“志”融合的基礎性。
3.加強脫貧先鋒隊伍建設,充分彰顯榜樣力量
脫貧先鋒經歷過貧困,更能理解還未脫貧者的心路歷程,更懂得如何帶動他們脫貧致富。民眾也可通過脫貧先鋒看得見的“貧困—脫貧—致富”歷程,樹立脫貧信心、戰(zhàn)勝貧困,走上鄉(xiāng)村振興之路。據(jù)此,積極發(fā)揮脫貧先鋒榜樣作用具有重要價值,由此應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可提供有針對性的繼續(xù)教育,以大力弘揚扶貧精神、榜樣精神為教育內容,強化他們的責任感與成就感,使其自覺動員困難群眾提振志氣、樹立脫貧志向;要注意繼續(xù)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使其及時掌握信息動態(tài)、多渠道強化專業(yè)技能,能夠運用專業(yè)知識帶領困難群眾掌握技術、發(fā)家致富。其二,實施激勵政策,諸如提供培訓補助、授予榜樣獎章等,鼓勵脫貧先鋒充分發(fā)揮帶頭作用,引領困難群眾走向富裕,形成以點帶面的良好脫貧現(xiàn)象,促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加強各類教育本體建設,是推進扶志與扶智高質量且精準開展的保障?!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在進行扶貧扶志時,可以開辦諸如“農民夜校”“講習所”等一類的教育機構,以強化思想、文化、道德、法律以及感恩教育[11]。強化各類教育本體建設,能夠有效保障“志智雙扶”的精準程度,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工作的全面開展。
1.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揚斗志
存在決定意識,貧窮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此,改變觀念對戰(zhàn)勝貧窮具有重要意義。“扶志”的關鍵在于困難群眾能夠真正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激發(fā)他們生成自力更生的脫貧斗志?!督逃撠毠浴笆濉币?guī)劃》也提出,要集聚教育脫貧力量,指引、幫助貧困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激起其脫貧內生動力[13]。通過向人們傳遞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等,有助于人們解放思想、重塑意識。進一步重視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價值發(fā)揮,強化鄉(xiāng)村思想宣傳工作,利用學校課堂、鄉(xiāng)村廣播站、鄉(xiāng)村舞臺、鄉(xiāng)村墻壁和宣傳欄等平臺,貫徹國家扶貧精神、宣揚脫貧榜樣事跡等,引導民眾正確認識貧困、轉變思想觀念、激勵脫貧斗志。
2.加強文化知識教育,增資本
“知識資本”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的長遠發(fā)展,并且這種作用十分關鍵[14]。加強文化知識教育是教育扶貧事業(y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向民眾傳授相應文化知識,能夠助其建立并積累自身的“知識資本”,保障其具備脫貧的前提與資本。例如:《深度貧困地區(qū)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強調,要開展普通話培訓及推廣工程,著重增強基層干部、青壯年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意識及實際應用能力[15]。體現(xiàn)了國家在教育扶貧中對文化知識教育的重視。除了要強化學校的基礎知識教育建設,提高兒童素養(yǎng)與眼界,更要充分利用社會公共機構,如村委會、居民活動中心等,定期開展農民識字、寫字、練習普通話、讀書等公益性質的集中學習活動,以此提高廣大民眾文化水平,不斷積累他們的知識資本,使其通過知識不斷提高脫貧本領,掌握致富的根本路徑,從根本上斬斷貧窮之根。
3.注重傳統(tǒng)美德教育,樹新風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貧窮容易導致人們關于禮節(jié)方面的知識儲備量較少,這就需要開展傳統(tǒng)美德教育幫助他們移風易俗、樹立新風。《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拓展教育脫貧空間,動員多方力量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引導貧困群眾樹立文明理念[13]。傳統(tǒng)美德是指從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傳遞給后輩并能對其產生正向影響的道德遺產,是一系列優(yōu)秀民族品質、精神、禮儀等的集合體[16]。要開展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一方面,進一步重視思想品德課程,認真貫徹課程理念、確保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兒童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理念;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充分利用鄉(xiāng)村板報定期繪制不同主題的宣傳板報,普及中華美德、社交禮儀等,宣揚好人好事、模范家庭等,并對模范者、模范家庭等加以精神或物質獎勵,促使群眾在耳濡目染中豐實自身的禮節(jié)知識,樹立文明的生活理念,摒棄落后的風俗習慣,進而在傳統(tǒng)美德的滋養(yǎng)下文明生活,樹立嶄新風氣。
4.強化法律知識教育,棄陋習
“貧窮、愚昧、無知一向被認為是犯罪的根源”[17],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民眾法律知識較為匱乏,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大力開展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對其尤為重要,能夠切實幫助村民摒棄相關陋習。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工作,一方面,黨員干部、村委會成員等應當充分發(fā)揮帶頭作用,組織學習活動或通過“大喇叭”等形式,定期宣揚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鄉(xiāng)村電影放映員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不定期放映遵規(guī)守法主題的電影,幫助村民樹立守法觀念。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實提升民眾的法律素養(yǎng),強化其守法意識,保障教育扶貧工程在法治的規(guī)范下有力地開展。
5.深化感恩教育,扶內生動力
扶貧與扶智融合強調脫貧的內在性與自發(fā)性,而感恩教育就是通過開展形式不一的教育活動,培育民眾對國家、黨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助力激發(fā)脫貧的內生動力[18]。強化感恩教育,可通過開展扶貧事跡講解座談會、播放脫貧攻堅題材電影、組織志愿扶貧服務等方式,滌蕩民眾心靈、激發(fā)他們的內生動力,讓其自覺拋卻“等、靠、要”等思想,喚醒其“我要脫貧”等內生動力。同時,感恩教育可使民眾常念感恩之情,常懷感恩之心,學以報恩、學以施恩,從而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自覺主動地擺脫貧困,有意識地幫助他人致富,進一步保障教育扶貧事業(yè)開展的自發(fā)性與內驅性。
教育扶貧不止于通過知識和技能學習,以提升民眾脫貧致富的本領,其價值更在于幫助民眾形成對貧困的正確認知,激發(fā)擺脫貧困的信心,樹立戰(zhàn)勝貧困的信念,真正實現(xiàn)從“輸血脫貧”向“造血脫貧”的轉變。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志”與“智”有機融合,是教育扶貧對接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1] 楊肅昌,范國華.“十四五”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寧夏社會科學,2022(2):112-123.
[2] 李曉華,黃如艷,張瓊.從教育扶貧到教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青藏地區(qū)教育脫貧的新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1(5):92-99.
[3] 習近平.知之深愛之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115.
[4] 燕連福,王馳.恩格斯的反貧困思想探析[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6):40-49.
[5]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6] 習近平給“國培計劃(二〇一四)”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N].人民日報,2015-09-10(01).
[7]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8]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9] 習近平.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 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EB/OL].(2015-01-12)[2022-04-07].https://preview-pdf.xuexi.cn/preview/index.html?url=https%3A%2F%2Fpreview-pdf.xuexi.cn%2F5b6c4ecc2675211607e7c59b%2Fn1ropfhplk8.pdf©=1.
[11]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N].人民日報,2018-08-20(01).
[12] 國務院扶貧辦等十三部門.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J].當代農村財經,2019(1):47-49.
[13] 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fā)《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知[EB/OL].(2016-12-16)[2022-04-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612/t20161229_293351.html.
[14] 埃里克·哈努謝克,盧德格·爾沃斯曼因.國家的知識資本[M].銀溫泉,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2.
[15] 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印發(fā)《深度貧困地區(qū)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Z1):30-34.
[16] 欒傳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研究報告[J].教育研究,2000(9):26-30,70.
[17] 馮客.近代中國的犯罪、懲罰與監(jiān)獄[M].徐有威,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88.
[18] 費文會.基于“五位一體”的連片特困地區(qū)教育精準扶貧體系構建[J].農業(yè)經濟,2019(4):102-103.
The Integration of Fostering Aspiration and Supporting Wisdom: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LI Zhongguo1, LI Dandan2
( 1.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Shandong, China; 2.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Shandong, China )
Getting rid of poverty is the premis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s a powerful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the time of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can find the integration of fostering ambition and supporting wisdom is the cor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when we look back o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period from the connotation definition, value enlightenment, integration principle and practice path of fostering aspiration and supporting wisdom.
rural vitalization,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upport ambition, support wisdom
G520/F320.3
A
1673-9639 (2022) 06-0014-08
2022-04-18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扶貧的重要論述研究”(20CXSXJ04)。
李中國(1972-),男,山東汶上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師教育,教育政策與管理。
李丹丹(1996-),女,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教師教育。
(責任編輯 陳昌蕓)(責任校對 王立平)(英文編輯 田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