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文藝理論研究,發(fā)表論文、評論、隨筆數(shù)百萬字,獨著、合著有《涌動的潮汐》《自我表達的激情》《我們?nèi)绾蔚诌_現(xiàn)場》《無邊的文學》《解放閱讀》《新時期小說藝術(shù)漫論》《言說的歷史風景》《人與自己的內(nèi)心有多遠》《悲憫與憐愛》等。先后主編、參編大、中學教材多種,并獲多種文學獎項。
是不是將張慧蘭的《無回應之地》列為“老年文學”,我還在猶豫之中,原因很多。一是在中國,老年文學還是一個邊緣化的非常小眾的文學,甚至還沒有獲得獨立的地位,這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與國外同類型文學的差距,比如我們鄰國日本和韓國。韓國與日本的老年文學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他們分類很細,涉及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不同年齡、性格與生活方式的老年形象的塑造更是極為豐富,從心理到身體,到疾病,可以說應有盡有。我們知道,文學史實際上是對人類生活的描寫史,正是對人類生活描寫的不斷開拓,才使得我們的文學不斷豐富。文學史也是對人類各種形象的塑造史,性別的、職業(yè)的、文化的、民族的、階層的,當然也包括年齡的。從這方面說,文學史也可以說是對人類形象塑造不斷拓展、深入,不斷提供新的人物形象,特別在分類塑造上不斷精細化的歷史。而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對人類生活的描寫,還是對人類形象的塑造,不僅是面上的拓展與量上的增多,還是質(zhì)上的深入,它都是人類文明程度的反映。說得絕對一點,人類生活的描寫史與人類形象的塑造史就是人類的文明史,它們都是檢驗人類文明的尺度,比如勞動者形象、弱者形象、兒童形象,特別是女性形象。在這些形象身上鮮明地留下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軌跡,老年形象也是如此。不過就老年文學與老年人物形象來說,情況有點復雜。近代以前,社會認知與老年人物形象是匹配的,比如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老年形象一般是受到尊崇的。在農(nóng)業(yè)文明社會,長者優(yōu)先,他們是引路人、知識的擁有者與技能的傳授者。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知識更新慢,可謂千年不變,所以,老人地位就比較高,再加上老人或長輩處在生命生產(chǎn)的上游,在人口也即生產(chǎn)力寶貴的時代,生命生產(chǎn)者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對老人或長者的尊敬在中國古代被法律與道德等多重肯定,甚至是強制執(zhí)行。這些社會狀況與生活理念都反映在文學的老年形象中。但是,工業(yè)文明使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口因素、知識更新等等使年輕人的地位大幅上升,古代強調(diào)不變與傳承,現(xiàn)代社會強調(diào)變化與創(chuàng)新,這樣,老年形象一下子被請下了神壇。作為象征,老年形象承擔著負面的文化意義,保守、頑固不化等等,這樣的文化象征反映到文學中就形成了年輕與年老對立的敘事結(jié)構(gòu),承擔著保守與革命、反動與進步的重大主題。這樣的敘事結(jié)構(gòu)在目前的文學中依然存在。但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特別是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生命哲學等學科內(nèi)涵的發(fā)展和社會管理理念的發(fā)展,人們對老年有了新的認識,仿佛經(jīng)過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樣,現(xiàn)在又回到了尊重老年的時代,當然,這與古代社會的尊老已經(jīng)有了質(zhì)的變化。老年社會的到來使全社會都在思考老年、老年人、老年生命、老年價值等重大問題,如何讓老年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如何讓老年人融入社會,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與生活質(zhì)量,如何從理念、政策、制度、服務、產(chǎn)品、供給等方面建設一個全域性老年生活保障系統(tǒng),成為當今世界非常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也正是在這些方面,當今社會的老年文學與老年工作嚴重不相適應。社會高度重視老年問題,而老年文學卻相當滯后。究其原因,也許與老年文學只能是一種代言體文學不無關(guān)系,因為由于體能的原因,處于生命末端的老年人已無力自己書寫,所以只能由比自己年輕的人來代言。正如人類對生命、對死亡了解甚少一樣,人對自己的老年狀態(tài)其實知道得也不多,因此,老年文學也不過是一種想當然,再加上情感上的因素,老年文學的創(chuàng)作力量相對較弱。而從市場的角度說,老年是消費水平較低的群體,這種消費既是物質(zhì)的,也是精神的,包括閱讀,由于身體與生理的原因,同時也是精神需求內(nèi)驅(qū)力的衰減,老年文學在老年群體中的接受一直不樂觀。各種因素,形成了老年文學在當今中國的尷尬狀態(tài),相應的,老年文學要與社會相適應,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培育與進步,要趕上國外老年文學的水平,中國還有許多的路要走。
所以,我都不能肯定張慧蘭自己是否認為《無回應之地》是老年文學,她是不是在自覺地將這部小說當老年文學來創(chuàng)作?但從作品的內(nèi)容看,將其作為老年文學來解讀起碼是一個可以成立的視角。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是中學老師辜慶榮。老年最主要的社會特征之一就是從社會生活中逐步退出,社會活動半徑慢慢縮短,連同生活半徑也漸漸縮短。辜老師病休了,也不住在學校,就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寓所里,幾乎足不出戶。如果不是微信,她大概與社會就沒有什么聯(lián)系。學生也大多將她忘記了,所以,當她的學生周曉磊大老遠去看望她時,她好長時間才似是而非地記起來。社會活動與生活半徑的縮短實際上是老年人人際關(guān)系簡化的反映,這種簡化是多方面的,比如建立在工作與職業(yè)關(guān)系上的社會關(guān)系的消失,再比如代際間關(guān)系的疏遠,特別是當代社會,已經(jīng)沒有了幾代同堂的家戶格局。辜老師只有一個女兒,還去了西班牙。再比如喪偶,如果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倘若再遭遇喪偶的情況,那老年人就完全失去了人際交往,而不幸的是辜老師恰恰就是這樣的老年狀況。丈夫去世,女兒出國,本人病休,辜老師現(xiàn)在只能與一只白貓生活。
社會活動半徑與生活半徑縮短的另一種表述就是個體的孤獨。而孤獨、對孤獨的恐懼和對孤獨的反抗是老年生活與心理的主要構(gòu)成,以至孤獨成為老年文學的重要主題。當然,孤獨不僅在老年文學中,甚至不僅在文學中,因為孤獨是人的一種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也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況。而且,復雜的是,孤獨有主動與被動之分。當孤獨是主體的主動追求時,它意味著主體對人的理解,對自我的充分肯定與自信,更是他對自我與世界關(guān)系的一種獨特的認知,他也因此以這種特別的方式建立與世界的聯(lián)系。這個世界是與自我同化的,自我將自己對象化,在自我的內(nèi)部建立起對話關(guān)系,在這種關(guān)系中體驗情感,探討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享受這種狀態(tài)帶給自己的內(nèi)心的寧靜,特別是對人性意義與世界本質(zhì)的哲學性的確認。但是,從日常生活來說,被動式孤獨居多,而且與主動孤獨不同,它基本上是一種負面人際狀態(tài)與情感體驗。被動性孤獨,意味著主體被疏離,被孤立,甚至被拋棄。因此,對作為社會性動物與群居性動物的人而言,孤獨是最具打擊性的。在孤獨狀態(tài)中,主體失去了交往對象,失去了行動的目的與意義,也失去了人生的參照,失去了他者和環(huán)境的評價,這每一項對個體來說都是大失敗。而老年人正是這樣一種孤獨的群體。過去,老年的孤獨還伴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匱乏,隨著社會物質(zhì)財富的增加以及社會保險等制度的實施,老年人的物質(zhì)生活正在得到改善,但是,這越發(fā)突顯出精神生活與心理的孤獨。老年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孤獨呈拋物線發(fā)展。當個體漸入老年時,他的孤獨感就會慢慢產(chǎn)生。不同的職業(yè)、身份與人際關(guān)系可能會影響孤獨感的產(chǎn)生時間與感受程度,一般而言,大概從個體意識到自己即將從社會退出,或者意識到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會發(fā)生大的改變時,它的孤獨感就會產(chǎn)生,比如公職人員退休前,這樣的孤獨感就會產(chǎn)生,他會變得很敏感,并且時時懷疑別人及團體是不是在疏遠他、看輕他。而到了退休,或者社交萎縮后,這種孤獨感就會大幅度提升,并漸漸達到峰值。在經(jīng)過努力,狀況還得不到改善后,個體會默認自己的狀態(tài),接受自己的處境,學會調(diào)適自己,習慣于一個人或小群落的獨處,這時候,個體的孤獨感的烈度會慢慢下降。在西方,老年心理學的研究還會受到宗教的影響,并在生理學與腦科學上得到支持,比如上帝的安排會讓老年進入到彼岸世界的向往,進入冥想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減輕自己的孤獨感。而生理特別是腦科學則證明,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感受會遲鈍,對周圍世界越來越不敏感,同時也無力處理事務,更無法與社會交往,這時,個體的孤獨感也會不斷下降、衰減甚至消失。這種拋物線孤獨模式在許多老年文藝作品中都得到了表現(xiàn),或全程,或階段性。但是,文藝作品為了突出老年的孤獨,又常常突破這種普遍性的狀態(tài)而更愿意表現(xiàn)特殊性的、個性化的孤獨感。比如《無回應之地》就屬于這類作品。為了表現(xiàn)辜老師的孤獨,作品特地為她設計了相應的人際關(guān)系、家庭狀況、人生經(jīng)歷與帶有偶然性的情節(jié),集孤獨與不幸于一身。在小說中,辜老師搬出了學校,從而遠離了她原先因工作而建立起來的熟悉環(huán)境與人際關(guān)系,作品沒有寫辜老師有什么親戚和朋友,為人物設置了孤立的、無社交的生活狀態(tài)。再寫她丈夫因病去世,又寫她的女兒出國留學并且與她常無聯(lián)系,甚至后來讓女兒掉入無法查證的恐怖兇殺案中,使得辜老師在世上最后一個、哪怕是若有若無的依靠也失去了。為了強化辜老師的孤獨,作品將人物設計成一名老師。老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它的職業(yè)特點就是群體、交往,它的工作性質(zhì)不是封閉的、個體的,而是在與他人甚至是與群體的交往中實現(xiàn)的。生活方式與職業(yè)的差異在個體對社會依賴性的影響非常重要,而長年的固定職業(yè)甚至會塑造出相應的性格和人格。辜老師做了一輩子老師,她此前的人生就是在與人打交道中度過的,現(xiàn)在,她成了孤身一人,這種人際交往的落差必然會使她的孤獨感更為強烈。
強烈的孤獨感會引發(fā)個體的應激反應,表現(xiàn)為個體對孤獨的反抗,這種反抗最常見的就是自暴自棄,或者對他人、對社會的求助,希望有更多的、穩(wěn)定的社會交往,希望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能得到改變,起碼是改善。辜老師養(yǎng)貓,千方百計甚至低聲下氣地巴望女兒回來,哪怕時不時給她打個電話,這都是她試圖擺脫孤獨的努力。所以,當她當年的學生周曉磊畢業(yè)多年來看望她時,這不啻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她豈能輕易放過?這成為這篇小說的中心情節(jié)。
孤獨可以從許多角度予以理解,它可以是個體的生活狀態(tài)與人際狀態(tài),可以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也可以是一種心理感受,還可以是一種心理疾病。當辜慶榮千方百計想攥住周曉磊的時候,這就不僅僅是一種老年的孤獨生活狀態(tài),而是一種心理疾病了,也就因為這個原因,我又傾向于將這篇小說看成是一篇心理分析小說。當然,是將其看作老年文學,還是將其看成心理文學,兩者并不矛盾。因為事實上,老年人的生活確實面臨許多問題,比如物質(zhì)保障特別是醫(yī)療等等,但對于一個正在走向生命盡頭的個體而言,任何問題都會歸結(jié)到心理問題,無論什么問題都會在老年人那更變成心理感受。事實上,說到底,當一切手段對于生命的終結(jié)都無能為力的時候,只有心理的慰藉能使個體的靈魂得到安逸。因此,對于老年個體而言,如何處理自身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也就可以簡化為如何處理自己的心理,正是在這方面,老年個體表現(xiàn)出千差萬別,也因此而形成不同的生活與生命狀態(tài),顯示出不同的生活與生命質(zhì)量。如果老年個體因為特別的遭遇,又缺乏應有的外力支撐,是可以出現(xiàn)相當激烈的心理反應,甚至釀成悲劇?!稛o回應之地》中的辜慶榮恰恰成為這樣的悲劇角色。她心理支撐太匱乏了,除了一只貓,可以說一貧如洗。在這樣的生活與生命狀態(tài)中,辜慶榮無法將自己從孤獨中解脫出來,又無法承受對她來說那巨大的孤獨,向許多孤獨老人常見的選項一樣,她首先的反抗是自暴自棄,即選擇了死亡。這中間經(jīng)過了怎樣的心理過程,小說中沒有展開,而許多相近的老年心理文學不少都是以此為題材進行深入的心理分析。簡單地說,那就是一個從孤獨走向抑郁再選擇死亡的經(jīng)過。對個體來說,它是漸進的,艱難的,這并不是他們一開始的生命選項,而是他們絕望后的必然,到最后,這成為他們唯一的希望,是他們生命中最向往的結(jié)局。正如自殺后被救回來時辜慶榮所說的,她自虐、她自殘,她得了抑郁癥,她沒有親人與朋友,她沒有未來,女兒有等于無,遠水救不了近火,唯有死去的丈夫在另一個世界里向她頻頻招手……這是辜慶榮對孤獨的第一種反抗,也是第一重悲劇?!稛o回應之地》沒有止于此,而是以此為另一個情節(jié)起點,開始書寫辜老師的另一重悲劇,并在這一重悲劇中拓展出更多的關(guān)系與意義。自殺后被救回來的辜慶榮開始了另一個反抗孤獨的計劃。她開始重新認識周曉磊對她的意義與價值。周曉磊不僅是一個懂得感恩于她的學生,也是她生命中的諾亞方舟。她如同一個窮人遇到了一大筆財富,她不知如何使用,又不愿意放棄。作為一名老師,她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一開始,辜老師是理性和節(jié)制的,除了與周曉磊微信交流,她并沒有向周曉磊提出過高的要求。但死亡重生后的辜慶榮不這樣看了,她自以為是地賦予了周曉磊許多的職責,她把他看成是她的親人,她的陪伴者,她的監(jiān)護人。她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也不顧及他人的生活,她因為太需要而使自己變得貪婪和自私。辜老師先是編造謊言讓周曉磊去幫她找貓,接著要求周曉磊留下來陪她,到了這個時候,辜慶榮已經(jīng)離不開周曉磊了,她每天都要給周曉磊發(fā)幾十條微信,又說謊讓周曉磊去和她一起過生日……她不是不知道周曉磊已經(jīng)是一個三口之家的丈夫與父親,也不是不知道他是一個工作繁忙的企業(yè)高管,也知道周家與她相隔幾十公里的高速路程,但她只知道她需要他。她不知道她這樣的要求已經(jīng)超越了正常的師生關(guān)系,已經(jīng)對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家庭構(gòu)成了嚴重的困擾,她不知道,或者更準確地說,喪失了理智的辜老師已經(jīng)顧及不到這一切,她眼中只有周曉磊,只有周曉磊才能護住她自殺后的第二次生命,所以,她自己的事,她找周曉磊,她想給女兒錢,她找周曉磊,她那不靠實的女兒失聯(lián)的事她也要周曉磊去調(diào)查。當周曉磊不勝其煩到處躲她時,她甚至到周家蹲守、跟蹤,鬧得滿城風雨,最后竟然撲向了周曉磊行駛中的汽車……小說以這樣的結(jié)局為這個孤獨的老人畫上了生命的句號。
上面只是從辜慶榮的視角去分析的,其實,作品中還有另外一條線索,是周曉磊和他家庭的視角。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分析這一條線索,因為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在老年文學這一創(chuàng)作意圖下去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如果是這樣,那么這條線索的意義也就應該在這一視角下進行讀解,如果只是一篇普通的現(xiàn)實題材小說,那可能就是另外的意義了。我暫時從前者入手做一些約略的分析,這樣也可以使本文前后一致。老年文學一直有兩大創(chuàng)作主題,一種是著眼老年角色,去反映他們的生存狀況特別是精神與心理狀況,一條是從老年人物的生活與生存環(huán)境著眼,探討作為社會問題的老年困境的解決之道。由此看來,《無回應之地》應該是這兩種主題的結(jié)合。第一個主題由辜慶榮這一人物來承擔,第二個主題則由周曉磊家庭來承擔。小說設計了辜老師與周曉磊的師生關(guān)系,又在周曉磊的性格中植入了善良與感恩的特征,所以,才有了幾十年之后周曉磊去辜老師處的看望感謝之行,也才有了周曉磊對辜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體恤與幫助。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成為社會問題的老年問題是不是應該由私人間的幫助來解決?解決老年問題的動力是個人的善意,也就是個體的道德與良心還是社會管理的必然?是個體間的偶發(fā)的行為還是政策支持下的長效機制?……小說雖然對此沒有展開,但其背后的立場無疑傾向于后者。當老年個體將自己的困境都全部托付于另一個個體或家庭時,后者實際上是無力承擔的,不管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所以,當辜老師對周曉磊說出“曉磊,我知道你瞧不起我,可你不覺得一切都是天意嗎?當初我?guī)椭憔褪菫榱私裉炷銕椭?,要不,為什么上天會安排你救我?既然你救了我,你就要對我負責任。我只希望你不要不理我,能多陪陪我,難道我這個要求過分嗎?”這番話時,本來對老師滿懷感激的周曉磊在感情上發(fā)生了倒轉(zhuǎn):“周曉磊望著辜慶榮,突然有一種被綁架的感覺,他沒想到自己好心救人卻掉進了一個深坑,現(xiàn)在想抽身已來不及了?!惫?,伴隨著周曉磊善舉的是家庭的矛盾,是同事的誤解……小說抽出部分空間以簡略的家庭敘事舉重若輕地表達自己對一個嚴肅而嚴峻的問題的思考。
回到開頭,即使到現(xiàn)在,我還不能認定《無回應之地》是不是一部老年問題小說,但我愿意從這個角度對作品做如上解讀。因為對已經(jīng)進入老年化社會的中國來說,太需要老年文學了,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日益緊迫的老年問題不要淪為“無回應之地”。
(責任編輯:王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