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庚子事變與女性書寫

2022-02-13 19:56:17郭建鵬
關鍵詞:義和團庚子

郭建鵬

(聊城大學 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晚清易代之際,西方列強入侵與國內(nèi)頻繁戰(zhàn)亂改變了知識女性的生活,給她們帶來強烈的心靈創(chuàng)傷,一方面要直面天災人禍所導致的拮據(jù)生活,一方面接受著西方思潮與程朱理學碰撞后的尷尬與驚喜。戰(zhàn)亂導致女性成為被荼毒最深的群體,同時也為女性創(chuàng)作帶來了契機。與傳統(tǒng)閨閣詩人創(chuàng)作不同的是,她們對社會、政治及文化閱讀接觸的深度與廣度遠遠超過了前代,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強大文學傳統(tǒng),并與政治生活構建起一種深層次的依存關系。她們跳出了傷春悲秋的閨閣敘事與歷史吟詠空間,擴大了關注視野,并刻意去觸碰“當下”身邊發(fā)生的人事、國事、政事,開啟了對國家、民族、社會等重大政治事件的探討。不僅有個性抒懷,還呈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感悟。她們由鴉片戰(zhàn)爭之際對英國殖民者“螳臂翻思撼車軸”的鄙視轉向亡國滅種的焦慮與直面戰(zhàn)爭,從閨閣“寫景絕勝摩詰畫”轉向家國“感懷恰似杜陵篇”的史詩敘事。尤其是庚子事變之際,救亡、抗爭、離別及個體生命的體認成為此時期女性書寫的主旋律。

顛沛流離的生活,敏銳的政治視覺,使許多“閨閣詩人”有意識地構建庚子戰(zhàn)亂印象,來傳達特定的政治理念。如蘭隱女士的《時事有感》[1]:

鐵甲輪舟海上來,連天烽火戰(zhàn)場開。將軍徒有虛名號,電報頻聞失炮臺。

大錯何人競鑄成,聯(lián)軍一霎逼京城。謀臣猛將如云雨,只護君王冒露行。

大禍偏能動兩宮,群臣西去走如風。驚心各抱頭顱在,那管蒼生血染紅。

藥石名言未肯聽,長沙痛哭封朝廷。晨鐘暮鼓聲常續(xù),但愿龍樓一夢醒。

偃甲藏嶄戰(zhàn)局終,老年宰相慣和戎。千秋史冊生輝處,洋務頻頻立大功。

可憐黑地與昏天,中有千人長夜眠。八百鐘聲先覺處,警心還賴數(shù)公賢。

開頭四句詩指出了庚子事變的起源地及雙方交戰(zhàn)的結果。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lián)軍與清軍在天津大沽口發(fā)生交戰(zhàn),因榮祿等拒援總兵羅榮光,導致大沽口炮臺失陷,羅榮光最后壯烈殉職。羅榮光鎮(zhèn)守大沽已有24年,早在1888年,他所經(jīng)營下的大沽口炮臺被醇親王譽為“天下第一海防”,并因此晉升為直隸天津鎮(zhèn)總兵。大沽口失陷后,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lián)軍從天津租界出發(fā),向北京進犯,很快兵臨京城,引起統(tǒng)治者的恐慌。在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一番爭吵下,主戰(zhàn)派占據(jù)上風。慈禧下達對外宣戰(zhàn)詔書。結果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城,慈禧攜光緒帝逃跑。“驚心各抱頭顱在,那管蒼生血染紅”再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大難臨頭各自飛的無情及置百姓于水火的殘酷?!八幨晕纯下牐L沙痛哭封朝廷”句則化用“賈生涕”的典故,期望統(tǒng)治者能夠從逃亡中驚醒,挽國家于危亡,救黎民于水火。庚子事變以清政府求和并犧牲巨大利益而告終,主持議和大臣李鴻章成為人們詬病的對象。詩中指出了李鴻章與列強交往的政治手段“老年宰相慣和戎”和發(fā)跡史“千秋史冊生輝處,洋務頻頻立大功”。戰(zhàn)爭結束了,但列強吞并中華的野心還在持續(xù)發(fā)酵,國家的發(fā)展在何方,那些沉湎于暫時穩(wěn)定的百姓,還需要先覺的賢公們出示良方。全詩筆墨所著之處,詮釋了庚子事變的整個過程及自己對時事的針砭。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舉國嘩然。清政府重蹈割地、賠款舊轍,來換取西方列強暫停侵略的做法,激起民憤。呂湘在《庚子書憤》[2]中呼喚同胞重新振作起來,挽救破碎江山于危亡:

五云樓閣鳳城中,太液波驚一夜風。鐵騎昔曾凌上國,金戈重又召西戎。朝臣妄起封狼策,草寇翻思漢馬功。畢竟何人為畫策?鑄成此錯恨無窮!

乘輿遷播向西馳,想見秋風動黍離。秦地山河迎輦蹕,京畿烽火遍潢池。危時誰下袁安涕,和議仍勞魏絳辭。剩有蟠根仙李在,北門鎖鑰要能持。

春明回望暮云遮,少小曾經(jīng)作寓家。九陌黃塵飛戰(zhàn)血,千門涼月咽胡笳。衣冠已極包羞嘆,粉黛還與不節(jié)嗟。聞說枯骸同入劫,摸金校尉慘何加。

中原何日履康莊,從此強鄰勢益張。四百兆民愁海共,百千億數(shù)辱金償。迂儒未解維時局,毅魄誰期作國殤?寄語同胞須夢醒,江山滿眼近斜陽。

此組詩用多個歷史典故來記敘庚子事變的關鍵人物和事件。第一首用“封狼居胥”“汗馬功”來指代朝中群臣與義和團的政治述求即挑起戰(zhàn)亂的根源。第二首用“黍離”“潢池”來指兩宮倉皇逃難與義和團抗擊列強的狀況,“袁安”指代以袁昶為首的反對圍攻使館和對外宣戰(zhàn)的“庚子五大臣”事件,“魏絳”“蟠根仙李”“北門鎖鑰”三個典故詮釋了李鴻章雖年邁但位尊,希望他能夠把守住國門。后兩首詩則借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政見。“康莊”與“強鄰勢益張”、“迂儒”與“毅魄”形成鮮明對照,國家要恢復到盛世,則必須驅趕出侵略者日益擴張的在華勢力??墒恰翱莺⊥虢佟薄鞍偾|數(shù)辱金”的劫難如何擺脫?靠那些倡導變革的“迂儒”嗎?“百日維新”的敗局還未收拾,去哪里尋找能為國捐軀的將士?希望同胞們能從愁海中走出來,來拯救“滿眼近斜陽”的江山。結句融情入景,豪情與沉郁并存,充滿國民之憂。初我評其曰:“溫柔綺麗之胸,忽發(fā)慷慨悲歌之氣,一二警語,罵倒須眉,何圖警世藥石之言,竟出纖纖一女子之口?!盵3]

晚清閨閣詩人隨父(夫)宦游的生活,有時還與父兄及夫君討論政事,使得她們視野開闊,并將政治意識寄意于詩文中。如楊蘊輝《庚子聞警感事》[2]134‐135:

遙傅風鶴信頻驚,九國連鋒竟猝攖。厝火積薪危未計,傾巢剔幕禍先萌。老臣諫疏籌邊慎,驕將偏師侮敵輕。國本動搖兵力竭,邀功應悔請長纓。

遷都變法兩無端,詎識天心驟奪難。劫歷蟲沙新壁壘,魂招猿鶴舊衣冠。漫天毒霧胡氛急,刮地腥風戰(zhàn)骨寒。君處憂危民處困,不堪翹首望長安。

憂國無如輔國難,千鈞一發(fā)系危安。九天制草出丞相,三字奇冤到諫官。頸血長濺柴市碧,忠忱留照史書丹。傷心尺二單于約,地下龍逢掩淚看。

和戎乏策靖邊塵,虛負紛紛許國身。河北官軍徒赤甲,城南妖盜尚黃巾。金甌一擲拚孤注,砥柱中流賴幾人?瀚海洗兵應指日,白頭盡瘁有元臣。

詩起于傳聞,寫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舉國上下對敵的態(tài)度,主戰(zhàn)與主和各抒己見,完全忽略國庫空虛,國力衰弱的現(xiàn)實,為邀功而逞一時之強,必遭到血的報復。當統(tǒng)治者還在遷都、變法中搖擺,敵人已經(jīng)長驅直入,直達京城。那兇殘的屠戮,即使野老在世,也難以哭訴于紙墨。此時遙望山河,哪里還有凈土,內(nèi)困外擾,早已臉面盡失,求和是必然,但替罪羊的無辜碧血灑地,只能留給歷史去書寫。災難何時結束,國家振興還需要中流砥柱之才,國家、民族重振才有希望與未來。

再如包蘭瑛的《庚子團匪與西人構兵感賦》[4]:

嘗怪漆室女,開口憂國事。上下數(shù)千年,乃睹陵夷勢。中日一戰(zhàn)后,要求靡弗至。薄海賦同仇,草茆仗大義。宋之大行民,晉之塢主輩。心腹不可知,慷慨飾意氣。團匪乘隙起,乃襲前人智。誰秉國之鈞,汶汶失調劑。咤叱丁甲神,郭京如兒戲。聯(lián)軍怒相轟,魚羊縱吞噬。夜半禁城開,車駕長安避。金甌碎不完,一敗遂涂地。李頭雖倡亂,季龍豈無罪。中外均一轍,感此心如醉。剪燭夜窗前,憂來發(fā)深喟。

詩人開篇借用“漆室女憂”的典故來寫女士憂國本為多慮,但國難當頭,女士也應該承擔起責任來。接下來敘寫庚子事變的發(fā)生,甲午海戰(zhàn)已經(jīng)讓中國陷入國貧民哀的困境,突然間出現(xiàn)的義和團,更將國事拉入混亂中。義和團所宣稱“刀槍不入”的法術,如郭京“神兵”亡國,是非?;闹嚨?。他們與洋兵交惡,導致八國聯(lián)軍圍困紫禁城,兩宮西逃,京城成為碎甌之地?!袄铑^雖倡亂,季龍豈無罪”句,詩人借用李自成與石季龍兩個歷史人物指出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與義和團與皇族內(nèi)部權勢之爭有著密切的關系。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場戰(zhàn)爭,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入侵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是同等的。

回顧歷史,西方列強侵略中國預謀已久。庚子事變,義和團不過是其導火索。隨著沖突延伸到清政府與列強之間的正面交鋒,戰(zhàn)爭走向發(fā)生改變,升級到國際戰(zhàn)爭。清政府上層統(tǒng)治者間也是矛盾重重,尤其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關系經(jīng)戊戌變法后達到白熾化。常州女子趙愛華,作有《庚子感事》[5]二首:

故國平居思正長,秋風野哭斷人腸。連宵羽檄傳烽火,遍地榛荊入莽蒼。屋角畏聞啼夜鴂,城中爭說換新皇。香街翠閣渾如畫,轉眼藤蕪劇可傷。

朝野無人識至尊,瀛臺幽怨更休詫。新豐杯酒逋臣痛,燕市蕭聲帝子魂。碧血東流啼禍水,紅燈西照讕妖言。頤和園畔秋蟬急,吹入長楊夢不溫。

這兩首詩蘊涵的信息是非常豐富的,將整個庚子事變時期的重大事件都包含進去了。如慈禧太后想廢黜光緒帝,因外國人的干涉,最后將光緒帝囚禁瀛臺。同時懸賞捉拿康有為等主張變法之逋臣,相信義和團“紅燈照”的迷信之說來消災避難,最終以兩宮西逃為結局。同時,還記敘了八國聯(lián)軍進京后的奸殺搶掠,“香街翠閣渾如畫,轉眼藤蕪劇可傷。”袁昶等成為替罪羊而“碧血東流”之事。雖然詩人沒有對庚子災難的評議,但全詩在凄咽的情調中留下了對戰(zhàn)爭和侵略者的厭惡與憎恨之情。

這場戰(zhàn)火以清政府的妥協(xié)并付出慘重代價得以平息,慈禧太后為保住皇權,“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來換回列強“懲辦禍首”的要求。對外屈膝媚骨,對內(nèi)如財狼噬骨。為還庚子賠款,清政府大肆搜刮百姓。1904年《安徽俗話報》刊登了黃金世界之女名士的《十杯酒·譏苛稅也》[6],錄如下:

一杯酒兒禍連天,皇太后信服那義和拳,仗敗了把都遷,噯噯呦,仗敗了把都遷。遷都遷到長安去,王爺宰相笑呵呵,向各國去求和,噯噯呦,向各國去求和。

二杯酒兒酒正暖,求和又要賠洋款,賠款四萬萬,噯噯呦,賠款四萬萬。大臣忙把旨意傳,各省都要攤賠款,不問長和短,噯噯呦,不問長和短。

三杯酒兒酒又酸,驚動各省文武官,忙把旨意傳,噯噯呦,忙把旨意傳。抽民膏血賠洋款,金銀來把江山換,太后好回鑾,噯噯呦,太后好回鑾。

四杯酒兒汗淋淋,衣食兒女眾百姓,十家九家貧,噯噯呦,十家九家貧。而今又要籌款把洋人,抽捐告示貼街心,眾人見了吃一驚,噯噯呦,眾人見了吃一驚。

五杯酒兒淚紛披,百貨加捐價錢起,窮百姓哭啼啼,噯噯呦,窮百姓哭啼啼。籌議局子紛紛立,籌議委員大歡喜,得了好差使,噯噯呦,得了好差使。

六杯酒兒淚如泉,畝捐鋪捐又房捐,委員們還垂涎,噯噯呦,委員們還垂涎。唯有鋪捐弊更大,豪商大店暗里免,攢的是窮人錢,噯噯呦,攢的是窮人錢,噯噯呦,攢的是窮人錢。

七杯酒兒沒天良,委員州縣細商量,算一筆糊涂賬,噯噯呦,算一筆糊涂賬。小官攢錢瞞大官,大官也要瞞皇上,大家把膽放,噯噯呦,大家把膽放。

八杯酒兒記心旁,委員勒派莫阻攔,個個鐵心腸,噯噯呦,個個鐵心腸。得罪委員罪難當,打小板子坐班房,不容訴短長,噯噯呦,不許訴短長。

九杯酒兒酒難吞,百姓抗捐官動兵,村莊一掃平,噯噯呦,村莊一掃平。有兵不把國土保,有炮不把外國征,專打本國人,噯噯呦,專打本國人。

十杯酒兒酒已傾,納稅國家雖本分,苛收也難遵,噯噯呦,苛收也難遵。外洋稅則民所定,中國勒捐誰敢做聲,可憐中國民,噯噯呦,可憐中國民。

忍氣吞聲做個詞人,零落鄉(xiāng)關深閉門,要將心血洗乾坤。來日天難問,暫收拾雄心消好春。

這首歌詩從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寫到最底層的百姓,如何承擔庚子事變的結果。如同一個食物鏈,最上端的是八國聯(lián)軍,他們以賠款來懲罰“罪魁禍首”慈禧太后。慈禧不顧以犧牲四萬萬百姓的利益為代價,換取回鑾登殿,繼續(xù)延喘統(tǒng)治。面對9億兩白銀的賠款,清政府層層下達抽捐告示,并成立籌議局?;I議局的官員上瞞下壓,形成一個貪污的小群體。他們對待百姓,更是兇殘到極點。本應保疆衛(wèi)國的士兵、大炮,卻成為壓榨民脂民膏的武器。全詩在作者的慨嘆中結束,希望能重洗乾坤。

上述詩歌因庚子事變而作,雖選取角度不同,并夾帶著個體的國族觀念,但如史家之筆,記載了歷史事件的真實。從這些文字里,我們可以還原曾經(jīng)的歷史場景,戰(zhàn)場的廝殺,經(jīng)炮火摧殘后的殘垣斷宇,蹣跚于路途的襤褸,血色江河,這是何等凄慘的民族畫卷。同時,瘦骨嶙峋的饑民與腸滿腦肥的官吏又是一個鮮明的社會縮影。正是這些立體的、鮮活的視覺沖突,傳達她們對海晏河清的祈盼,對列強的同仇敵愾,對喚醒同胞的渴望。

女性關于戰(zhàn)爭的記憶,多來自山河破碎、漂泊無依的人生體驗。在庚子事變的書寫中,最優(yōu)秀的當屬薛紹徽的《豐臺老媼歌》[7],她以歌行體的方式描寫了老媼在戰(zhàn)亂中所見所聞。全詩以老媼的自述的語調鋪陳開來:

豐臺有老媼,行年四十五。鬢發(fā)若雪飄,腰背如弓弩。半面帶瘡痍,一足行僂俯。自言生小時,本是農(nóng)家女。十六禮加笄,顏色亦娟楚。二十始嫁否,生計在田土。五產(chǎn)得三男,饑餓缺禾秬。蠶多桑自稀,屋破蘿難補。欲圖兒女安,托身某爵府。襁褓撫格格,朝昏為哺乳。雖然等賤役,猶幸能得主。傭貲月數(shù)金,寄與夫收貯。縱是各一方,飽煖俱得所。荏苒十余年,焉敢辭辛苦。

老媼少年時也曾是充滿夢想的少女,但結婚后就陷入多子、貧產(chǎn)的困境。為了兒女生活,投身到爵府,雖然地位低下,但與主子相處還融洽,每個月所得傭金,還能維持兒女與丈夫的生活。就這樣辛苦了十多年,因戰(zhàn)爭的到來,即使這樣的生活也維持不下去了。社會巨變的滄桑和逃亡生活的切膚之痛,非親歷者無法體悟。老媼輾轉回到家門之后,看到的是另一個場景:

迨及抵家門,蓬蒿塞茅戶。諸兒如我長,食我宰童羖。鄰里見我歸,醉我具蒸醑。憐我面目非,惜我形體傴。我自得生存,已自邀天祜。(《豐臺老媼歌》)

在兒女及相鄰唏噓憐憫中慶幸自己還活著,雖然肢體與心靈已被戰(zhàn)爭折磨的憔悴,還惦記著自己撫養(yǎng)的格格,多次去探尋,終是杳無音信,母愛的天性自然流露。打破老媼生活的根源來自三個角色:義和團、爵主、八國聯(lián)軍,首當其沖的是義和團:

忽聞津沽間,團民善用武。默默持禁咒,炮火不足御。亡何長辛店,鐵軌折如縷。不意京城中,紅巾亦飛舞。跳擲類醉狂,喘喊等豺虎。竹竿當戈矛,鉛刀比斤斧?;蛳等吣校槌舨艑W語。或系五尺童,髫發(fā)覆眉宇。嬛薄無賴輩,屠沽雜牧圉。去則潮倏落,來時蟻相聚。(《豐臺老媼歌》)

義和團創(chuàng)立初以受命于神、刀槍不入來迷惑百姓,實際上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工具“竹竿當戈矛,鉛刀比斤斧”,團隊來自“乳臭”“髫發(fā)”“嬛薄無賴”“屠沽雜牧”,組織“去則潮倏落,來時蟻相聚”,就這么一個成員混雜、裝備落后的松散團體,卻宣稱可以退強虜、收失地。一旦真遇到敵人,他們瞬間轉變成“團民變順民,懾伏似鼪鼠”,對待百姓則“終則露真相,剽掠成莽鹵”“死灰忽復燃,團民更嘯聚。騷擾到雞狗,搜索按門戶”。義和團由成立初“反清復明”轉向“扶清滅洋”,充分說明了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態(tài)度?!熬糁鳌敝徊贿^是統(tǒng)治者的一個化身。“爵主”面對義和團宣稱“謂能大中國,可以退強虜。不必曹沫劫,侵地能歸魯;不必相如缶,趙璧誰敢侮”,采取了“爵主顧而笑,忠義誠可取。民氣既欲伸,即藉作心膂。遂迎入府第,焚香具雞黍”,可“只應一念差,偏信在妖蟲”,義和團在“江米巷”與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敗后“拔刃圍府第,摸金倒箱莒”,“開門揖群盜,板蕩實自侮”已經(jīng)晚矣,最終得到一個“爵主逾墻走,王妃不知處”“一片瓦礫場,哪有舊衡宇”家破人亡的慘局。

義和團與洋人發(fā)生沖突,禍及百姓?!帮w炮日夜喧,伏尸莫計數(shù)。附近玉河橋,烽火森如炷。閻閭并閥閱,焦爛馀柱礎。只殺書記生,軍聲更揚詡。詎知英公廨,巍然仍安堵?!保ā敦S臺老媼歌》)戰(zhàn)爭中,百姓是無辜的,卻成為承擔戰(zhàn)亂的載體。而發(fā)起戰(zhàn)爭的雙方,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途中遇洋兵,胡笳和銅鼓。革靴橐橐行,頗似嚴步武”(《豐臺老媼歌》)。之前還“倘有腹誹者,飽之以刀俎。血肉慘狼藉,目所弗忍睹。且復展刑威,勾連到當 ? 。重者顯誅戮,輕者系圇圄”(《豐臺老媼歌》)轉之為“朝官亦星散,麻鞋若杜甫。行李半蕭條,不復似簪組。敗卒與殘兵,零落弗成伍。雖不任干城,猶足擾商賈”(《豐臺老媼歌》),昔日對百姓飛揚跋扈的官兵遇見洋人之后狼狽形象落筆而出?!敦S臺老媼歌》借老媼之口,刻畫了八國聯(lián)軍、清政府統(tǒng)治者和義和團的種種行跡,客觀地反映了庚子事變帶給無辜民眾的災難。作為底層婦女在庚子事變中的生命體驗承載了歷史意識,“《豐臺老媼歌》五古一首,記庚子事,尤無愧詩史?!盵8]

魯迅因“棄醫(yī)從文”的抉擇改變了他的一生,早于魯迅的曾懿卻因“棄文從醫(yī)”而聞名于世。早年曾懿隨夫宦游,以身體寫作的方式記錄了社會與心路歷程的轉變。在庚子時期,袁學昌任安徽全椒縣知縣,她隨夫而居,但長子袁勵禎與四子袁勵衡皆隨舅父蜀章居住在北京,遙想京城戰(zhàn)亂紛紛,曾懿擔憂的是親人的安危。于是寫下了《全椒官廨即事感賦》[9],其四曰:

丹心銘帝闕,骨肉阻關河。冀北烽煙壯,江南感慨多。

連天悲鼓角,何日奏饒歌。愿覓巖棲隱,結茅補薜蘿。(庚子遭拳匪之亂,時大、四兒均在都中,依蜀章三弟處)

此詩首聯(lián)便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情系祖國與骨肉相離之痛,再多的慨嘆與戰(zhàn)爭所帶來的現(xiàn)實之痛,也無法阻撓對和平的期盼,讓疲憊不堪的身心得到撫慰。詩的自注用“拳匪”來指代義和團,明確了曾懿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所以詩人期盼清政府早日“奏饒歌”是階層利益所致,與時人指責統(tǒng)治階級誤國并期盼建立新世界的詩歌出現(xiàn)了思想錯位。

同為宦官眷屬的郭筠,對庚子之變作出了另一番感慨,在八國聯(lián)軍圍攻京城之際,遠在湖湘的郭筠不免擔憂起居京的兒子曾廣镕及其女兒,在《天津既破,京師震怛,廣镕父女居圍城中,兵亂道梗,未卜何時南來》[10]中寫道:

清宵無奈數(shù)閑更,笳鼓喧喧五夜驚。魏絳和戎真下策,驃姚鏖戰(zhàn)豈干城。中原浩劫悲荊棘,津海烽煙繞旆旌。回首觚棱今夜月,夢兒辛苦憶神京。

上方多難豈無愁,絕塞風云海國秋。薄宦人猶滯京國,狂瀾誰挽奠神州。兵戈擾攘思良將,魚雁浮沉怨寄郵。青霧迷天隱紅日,長安北望使人愁。

手詔頻聞出禁中,朝儀聽斷景陽鐘。天吳險絕愁胡虜,王室凌夷召犬戎。塞上陰霾飆白雪,海門腥蜃涌潮紅。草萊那有匡時略,幾點青燐漫太空。

同樣是離別思子,郭筠站從史家的角度來審視給她們帶來骨肉相盼的根源:“魏絳和戎”“嫖姚鏖戰(zhàn)”。在“烽煙繞旆旌”的京城,兒孫是否平安,化用杜甫“萬方多難此登臨”與李白“長安不見使人愁”詩句來寄托離愁。清政府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場戰(zhàn)爭,雖然上諭頻發(fā),群臣籌謀,但他們的妥協(xié)投降,前線將領的貪生怕死,是不能扭轉乾坤的?!安萑R”指代義和團,他們怎能有“匡時略”,最終只能遍野腐尸。詩人用跨越時空與地域的想象,寄予敏銳的政治思想,來展現(xiàn)對歷史現(xiàn)實的批判。對閨閣詩人來說,郭筠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融入社會,有意識地參與政治批評。

戰(zhàn)亂中的離別,讓人滿緒愁思,尤其是在漫漫長夜,離家的思婦更是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言敦源在國難猝臨時還宦游在外,既不能歸鄉(xiāng),也不能夫婦相守。在中秋佳節(jié)之際,言敦源受征開赴戰(zhàn)場。夫人丁毓瑛將這種離緒情思寫入詩中[11]:

夜靜空庭雁唳群,商聲偏送枕邊聞。無家正值滄桑變,有淚難禁骨肉分。極目鄉(xiāng)云儂陟屺,驚心烽火婿從軍。那堪又到中秋節(jié),寂寞蘭閩萬緒紛。

“無家正值滄桑變,有淚難禁骨肉分”的酸楚之言,敘說著“婿從軍”的擔憂與離愁,也遮蔽了“極目鄉(xiāng)云”的失望。單就一個“驚心”,透視著詩人對夫婿從軍的焦慮與惶惑。

生離總有重逢日,死別卻是讓人難以承受的,尤其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那種肝腸寸斷的別離。著名詩人、評論家陳衍的兒子聲漸死于京師庚子之亂后,其妻子蕭道管寫下了思兒詩《哀漸兒》[12]:

我生不忍殘一蟻,我子乃以飼豺虎。我子于我果何人,三春空桑聊爾汝。茫茫無天哪有道,咎以不仁彼無語。干將莫邪剛必折,弱居六極又無取。不剛不柔是底物,玉碎土崩日旁午。黃土摶人偶兒戲,調水和泥滿寰宇。成例既開遂莫禁,土滿人浮孰能御。大荒大疫及水火,萬不去一何足數(shù)。唯有生人能殺人,以一殺萬疾風雨。此時乃信弱者亡,脆女稚男膏野土。本無魂魄又何知,萬里關山夢亦阻。

詩人將喪子的悲哀表現(xiàn)得淋滴盡致,以至于陳衍“極為悲痛,向以不忍卒讀”母子之愛,人間大愛。親兒早逝,對一個母親來說那是一生之痛。詩人首句便向蒼天追問:自己一生“不忍殘一蟻”,為何“我子乃以飼豺虎”?于是詩人從儒家的“仁”轉向道家的“剛”“柔”之辯。為什么不剛不柔的中庸之道還是不能存世?上天造人就賦予了生存之權,就應該讓他承順自然而生長,雖然“大荒大疫及水火”的災難不可避免,那也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珊薜氖窃娙说膬鹤硬皇翘蕴谧匀唬菃噬碛趹?zhàn)亂,是由統(tǒng)治者私人之欲所引發(fā)的戰(zhàn)亂。他們借手中之權,肆意而為,視百姓的生命如同草芥,用“以一殺萬疾風爾”的手段去剝奪那些“脆女稚男”的生命。以人殺人,遠遠超越了自然之災,生命的價值與生存的權利就在統(tǒng)治者滿嘴仁義道德的謊言下被踐踏。詩人從單純的個人情懷描寫轉入深層的社會思考,并引發(fā)了對上層建筑的控訴,主題自然升華,承繼“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的傳統(tǒng),賦予了易代之際的新思維。

若晚清閨閣詩人們只沉浸于史詩敘事與身體寫作中,則與之前的女性書寫沒有區(qū)別,只是一個承接的關系。自洋務運動以來,在男性呼喚女性承擔國族救亡的呼聲下,女性隨夫走出國門的履歷及興辦女學、女報等活動,激發(fā)了她們的性別意識與權力,女性逐漸以獨立的個體走向社會并參與國家建構。

馮煦在《皇清浩封一品夫人陳尚書繼配許夫人墓志銘并序》[13]里記載:

庚子,拳禍熾,聯(lián)軍入京師。兩宮西狩,尚書方尹順天,京曹官紛然將家而南,夫人堅不行?!袝葆逯幸?,繼之以泣。夫人憤然曰:“際此時艱,豈一泣能濟事?聯(lián)軍驕縱,全權艱棘,君知之,行在諸公不知也。且各國遇我情勢,亦殊非一致要挾者?!?/p>

1900年陳夔龍任順天府尹,同年8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后,陳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之一,又再任順天府尹。如此權高位重之臣,面對驕橫聯(lián)軍、駐使,也只能長夜嘆泣。陳夔龍的夫人許禧身卻能冷靜處之,可見其膽識及遠見超越于男子之上。許禧身作為一名女子,雖不能親臨戰(zhàn)場,保家衛(wèi)國,但在她的詩篇里充滿著愛國之忱。如《庚子之難時居京師,聞兩宮蒙塵感賦》[14]:

翠華西幸萬民驚,九國連雞逼帝京。本欲捐軀猶未決,奈何女幼系儂情。倉促移家不擇樓,小園寂寂草萋萋。通宵聚坐愁君國,烽火連天月漸西。(其時與筱石靜兄紋女敘坐)顛沛流離一載中,光陰似電又秋風。莼鱸雖動思歸念,惜別情懷兩意同。勸君珍重勉加餐,無限離情欲寫難。若慮深閨懷遠道,頻將魚雁報平安。(議和不果,筱石勸余先回杭,后未行)

這首詩用“驚”“逼”兩字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來勢兇猛,本想沙場捐軀,受幼女所牽連而不能實現(xiàn)。這里許禧身用“莼鱸之思”與“魚雁傳書”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丈夫的牽掛。詩中“本欲捐軀猶未決”句,將其創(chuàng)作推向另一個高點,既由閨閣悲吟轉向社會參與。許禧身的回憶性書寫中,多次提及“庚子事變”。如《筆記》[15]中言:

庚子年,洋兵入城,女尚隨侍膝下,同陷危城,烽火達旦,安得不懼,唯有待斃而已?!蛘劶澳呈?,所料者余與女意皆合,且言無不中,惜為女子不能效綿薄之力耳!

庚子之亂,兩宮西幸,女聞而泣下曰:“君后如此,我輩何安?”十二齡弱女忽出此言,亦奇矣!七月二十一日,洋兵槍炮逼城,余不得已,懷利剪與阿芙蓉膏以備非常。

這兩段文字記敘了母女二人直面戰(zhàn)爭的恐懼經(jīng)歷,而且傳達了二人隨時殉國的忠義形象。在特殊的時代格局中,作為一介女流,許禧身的報國志,政治謀略,是值得稱贊的。許禧身終因家庭所累,沒有邁出家門的魄力,雖然是同時代女性的共性與局限,但已經(jīng)漸露曙光。

當義和團興起時,曾紀官之妻劉鑒有《聞都中拳匪肇事感書》[11]391:

遍地紅燈奸讖合,兵稱首善震全球。鄰封久已眈雄視,左道何堪與國謀!函谷一關仍洞敞,狂瀾百丈更橫流。軍儲匱乏仇讎眾,郭李何從展壯猷。

水旱頻年生計拙,何堪兵革又相尋。遠驚直北夷輪集,近悚湘陬伏莽深。榆塞烽煙悲既往,荒亭麥豆感而今。吾家先德承忠孝,憂國尤勝漆室心。

關于義和團的信息,遠在湖南的劉鑒只是道聽途說,但卻預感到義和團的旁門左道是不能與大兵壓境的八國聯(lián)軍相抗衡的,同時清政府沒有防備之心,軍資匱乏,這一仗必敗不可。再加之內(nèi)地烽火連天,天災人禍,危機四伏,更引發(fā)詩人的擔憂。悲憤的心情在《吳漁川侄婿奉使來南展慕陶侄手書》[11]392中迸發(fā):

北道烽火連七月,雙魚忽躍喜猶驚。凄涼從嫂焚廬劫,愴惻阿咸避地情。盡自癡心津海捷,何堪觸目順民旗。搬磚運石朝衣污,誰向蒼穹訴不平!

雖然知道夢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還是幻想這場戰(zhàn)爭傳來捷報,可聽到那些被迫臣服的百姓,那些被驅趕勞作的官員,不禁向蒼天追問這究竟何為。劉鑒的家庭出身決定了她的意識,在《滿江紅·庚子感事》[11]499‐500中試圖重構滿清大業(yè):

風鶴驚心,家書梗、夢魂飛越。深憤憾、頑民悍族,禍延君國。蠶食鯨吞東道盡,狼奔豕突神京兀。最堪傷、宮府半凋殘,金甌缺。 求言詔,幾微澈;匡時略,條陳切。嘆餉儲匱乏,莫舒籌策。革舊維新期后效,臥薪嘗膽尊前轍。待從容、再復富強初,恢宏業(yè)。

烽火經(jīng)年,痛畿輔、首罹浩劫。想當日、翠華西指,倉皇急迫。羸馬敝車顛越險,豆羹麥飯供承缺。況長途、十戶九無人,增悲切。 天潢胄,聲威歇。臺衡宰,猶未竭。奈聯(lián)邦十一,互施抑勒。賠款止兵和約定,達聰明目邦交協(xié)。慶堯天、重整舊朝儀,臚驩切。

第一首詞指的是因義和團而遭致禍端,讓整個京城陷入凋殘混亂中,面對山河零碎,還希望有識之士能夠出言詔,繼續(xù)實施變革,承認國庫空虛的一時之難,最后實現(xiàn)富強大業(yè)。第二首詞記錄了兩宮避禍及途中所遭遇、見聞,指出列強狼狽為奸,聯(lián)合起來侵吞中國權益。通過賠款、止兵等與列強短暫交好,希望利用短暫的平定,趁機勵精圖治,重振邦國。

家國分裂,促使女性思考人生問題,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在這個新舊嬗變的時代,女性感受時代風云侵襲的同時,閨閣悲吟與國族救亡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并產(chǎn)生了共鳴與融合。在男性試圖將國恥追加于女性,并通過興女權等方式讓女性承擔民族救亡責任之時,女性并沒有盲目追隨,而是有了獨立思考。如何營造安身立命之所,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互認同則是晚清女性深入思考的主題。她們不再服膺于男性,希望自己獨立于世:“烽火幾時收,中洋戰(zhàn)未休??諔褢n國恨,巾幗易兜鍪。”(《杞人憂》)①秋瑾原著.郭長海,郭君兮輯注.秋瑾全集箋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頁.“竟有危巢燕,應憐故國駝。東侵憂未已,西望計如何?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誰為濟時彥?相與挽頹波?!保ā陡惺隆罚?09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秋瑾在湖南家居,這兩首詩正是寫于此時。她為國事而心焦,希望自己能荷戟戰(zhàn)場,與棄筆從戎的戰(zhàn)士們一起挽救民族危亡。在這里,秋瑾沒有哀吟之音閨閣之態(tài),完全是一個颯颯英姿走向戰(zhàn)場的女子形象。再如素芳女士的《聞天津亂后情形慨然有感》“回首暗心驚,倉皇涕淚流??蓱z天險地,變作野蠻城。鐵甲聯(lián)軍駐,金湯舊壘平。鄉(xiāng)關空悵望,何日進文明?”②素芳女士.聞天津亂后情形慨然有感[N].大公報附張,1902‐09‐18[0001].戰(zhàn)爭的慘痛記憶是難以抹殺的,更應該在慘痛的教訓下,積極進取,期待文明早日實現(xiàn)。

除了詩歌外,關于庚子記憶的文章也常常見諸于報端,發(fā)表在《女子雜志》上的文章《記庚子之變》[16],作者吳崢嶸,錄如下:

溯自康梁案后,西太后愈惡外人。方是時山東拳匪漸起,東撫袁世凱,頗具才識,驅之出境,匪乃至直隸。直督裕祿者,皇戚也。亦素惡外人,思利用匪以窘之。遂邀入暑,并筑臺師事之。旋各國公使上書政府,斥匪不法。光緒帝命裕查辦之,裕疏稱曰是?;手x民也。時秉政者為端王,遽頒萬金獎匪。匪受庫錫,勢愈張,遂樹幟曰“扶清滅洋”,由天津蔓延及京。沿途騷掠,官吏不問。各公使又以詰政府,政府使趙舒翹往查。一日西太后游頤和園,翹至,后問曰:“果義民耶,抑匪耶?”翹以端王故,未敢直言。奏稱臣愚味,愿更遣親信者查之。乃復遣剛毅,毅滿人也。尋覆命曰:“彼實義民,天福清室,降此神助?!碧箦僬僦刖3忻鬟_者,如袁爽秋、許竹筠輩,諫弗從,并腰斬以殉。于是廊廟之間,無復敢有措一詞者。匪筑臺于皇宮,上自太后,下至宮女,無不禮事之。且尊之曰大師兄。匪自言其師為王天霸、趙子龍、孫行者、豬八戒、黃蓮圣母等,至可嗤焉。西太后命端王帥,統(tǒng)匪攻各公使館。館在東交民港,西太后并命董福助之。各公使聞之,委代表往議和。德公使克林,德日書記小杉,皆被戕于途。由是外人益憤,召聯(lián)軍自大沽口入時董兵己攻使館數(shù)日,未破,死者頗眾。聯(lián)軍聞耗立發(fā),過天津、通州等處,疊敗李秉衡、聶士成之軍。李兵敗自刎,聶亦殉難於天津紫竹林。兩軍敗而京畿無余軍矣。聯(lián)軍入京,董潰走,光緒帝乞和于公使館不許。聯(lián)軍帥瓦德西命分城以守,光緒帝及西太后青衣出京,僅免于禍。而太后與光緒帝出走,晝夜未進食。幸遇岑春萱護駕入陜,復提和約。然外人謂舍李鴻章外,無可信者,李乃應詔扶病赴津。和成,賠四百五十兆于祟文門大街,立克林德碑,毀大沽炮臺,天津外二十里不許有華兵蹤跡,并誅端王剛毅輩,李從之。未簽約而鴻章死,李死之后,奏請返駕,并言朝臣舍世凱外無能任艱巨者。光緒帝西太后欲返京,命世凱為直督,謫端王于邊,鞭剛毅尸,賜趙舒翹自盡。趙屢求死不得,乃以燒酒蜜蠟封口鼻而死。嗣自東交民港外,華人不得上城,且筑二柵門,堅如炮臺,外人之勢力益張。嗚呼,用才不慎,其害若茲。庚子一蹶,何日方振華夏,夙威泯滅殆盡。宜乎!清庭之亡之無日也。夫以西太后之才有余而識不足,倘早破奸謀,嚴治匪罪,則又何至釀斯奇禍乎?雖謂吾國今日之貧弱,發(fā)端于此,亦何不可哉!

全文從維新說起,記敘了義和團發(fā)展歷史,義和團如何被清政府利用,甚至連宮里上至慈禧,下至宮女,都對其“神受天權”說頂禮膜拜。隨著義和團的發(fā)展壯大,他們與聯(lián)軍公使發(fā)生沖突,最終引發(fā)庚子之難,結果不必言說。文章的價值在對這件事的評議上,首先指出清政府用人失措,才引發(fā)此害,這導致綱紀不張,夙威泯滅殆盡。再指慈禧太后空有統(tǒng)治之才,無用人之道,若早發(fā)現(xiàn)匪患,則能避免這場奇禍。正因為巨額賠款,才引發(fā)中國的貧弱。此文以史敘事,將庚子之難的原因及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影響夾敘其中,可謂早期女性報章體文的典范。

透過庚子事變的女性書寫,人們既能看到晚清政府所遭遇的種種危機與災難,也能感受到女作家們憂郁、苦悶、憤慨與無奈的復雜情緒。殉難守節(jié)、馳騁疆場、歸隱山林,這種種心態(tài),折射出女性在社會失序面前的焦慮。在中西、新舊文化碰撞交替之際,她們雖然存在對傳統(tǒng)思想的依戀,但個人的審美理想與價值取舍已多方面、多層次地出現(xiàn)在文學書寫中。在慨嘆因戰(zhàn)爭帶來的離愁時,她們并未一味沉浸于傳統(tǒng)女性文學所建構的文學空間,在掙扎、審視與反思中,一方面承襲儒家經(jīng)世、濟世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西方女權思想,將視野擴展到啟蒙、獨立、革命的領域,從簡單的史詩紀事到身體寫作,將命運之苦與國家存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建立起保種強國、光復中華的政治理想,并參與其中。女性的自我獨立與主動參與,才能使國家獨立與強大,社會進步,女性才能以與男性平等的身份參與國家政權組織,這是此時期女性文學所孕育的女權思想的萌芽之態(tài)。隨后吳芝瑛等倡導女子國民捐運動,秋瑾踐行“娜拉的出走”的理想,她們都期待以己之力改變政治,由此引發(fā)眾多女性走上追求女權的革命之旅。庚子事變是晚清知識女性邁向公共空間的契機,而此背景下的女性書寫,正是她們邁向公共空間的真實記錄。

猜你喜歡
義和團庚子
庚子春節(jié)感懷
中華詩詞(2020年4期)2020-11-19 09:12:06
戰(zhàn)“疫”庚子春 擔當看人大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沁園春·戰(zhàn)庚子毒魔
當代音樂(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庚子迎新名家作品邀請選
庚子吟絮(六則)
中華詩詞(2020年9期)2020-02-07 01:03:30
上博楚簡五《季庚子問於孔子》新編及概述(修訂)
西什庫教堂與東郊民巷
理論觀察(2017年5期)2017-06-21 01:02:56
淺論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0:56:39
從《歷史三調》談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三種歷史研究法
廊坊義和團運動歷史探究
壤塘县| 裕民县| 和田市| 靖远县| 黎平县| 平阴县| 黎城县| 嘉黎县| 蚌埠市| 盈江县| 普兰店市| 大埔县| 阿拉善左旗| 天祝| 四平市| 阜南县| 怀化市| 吴堡县| 杭锦后旗| 梨树县| 大丰市| 沭阳县| 开化县| 扬州市| 托里县| 河源市| 卢湾区| 民乐县| 黎平县| 三明市| 巴楚县| 宜章县| 锡林郭勒盟| 伊通| 安义县| 碌曲县| 龙游县| 新郑市| 凤庆县| 客服|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