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湖北省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 湖北武漢 430000)
家國情懷是每一個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情愫。而在英語教學中,它可能隱藏在教材中的某一個章節(jié)或者某一小段的文字中,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去探索。
從古至今,人們的心中都懷揣著家國情懷,最初來源于士大夫們的人文信仰和精神,是古時文人的一種自我情懷。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家國情懷不單單是文化人的一種體現(xiàn),其影響力開始慢慢下沉,具有積極正向的引導作用。當下的家國情懷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下的一種精神信仰,是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融的一種情感。正所謂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愛,“大家”由“小家”組成,每一個“小家”的發(fā)展關系到“大家”的發(fā)展,而“大家”堅固的根基為“小家”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簡而言之,家國情懷的本質(zhì)就是愛國主義精神[1]。
2014年3月我國頒布了《完善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導開展以家國情懷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毒V要》中主要針對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提出了要求,要增強中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責任感,培養(yǎng)中學生成為一個有理想、有自尊、有自信的青少年。近年來,在新課程的標準中將“家國情懷”作為課程的核心價值觀,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在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的教育,不僅是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也是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比較和平的年代,但是我們其實正處于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經(jīng)濟的競爭等等依然存在,而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共同努力,這就需要當下的人們要具備真正的愛國精神。愛國精神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中學生正處于各個方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他們的家國情懷精神能夠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讓他們隨時保持警惕,擁有一顆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地學習和進取,為建設一個更好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所謂教書育人,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文化知識,還需要教會學生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一直以來,德育教育都是一門必須課,小學、中學都不例外。在中學進行德育教育尤為重要,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某一個事件或者問題會有自己的處理方式,而處理方式是否正確則取決于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德育教育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家國情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滲透教育,有助于德育教育的開展[2]。
一直以來,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相通的,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單純地給學生講什么是核心價值觀,應該樹立怎樣的核心價值觀,一般而言,學生很難聽懂,但是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愛國情懷教育,通過舉例、實踐等方式,讓學生理解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也能夠知道什么是愛國情懷,什么是核心價值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獲得了跨越式的發(fā)展,西方文化也開始滲入我國,并發(fā)生了碰撞。而當下很多青少年,受到網(wǎng)絡文化的影響,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很少,甚至會錯誤地認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在的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會看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受到重視的程度越來越低,像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節(jié)日的氛圍越來越淡,而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卻開始深入中國,并得到人們的追捧。所以,當下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對于很多傳統(tǒng)文化沒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就很難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家國情懷。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有著很多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等。因此,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就需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我們的國家。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除了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相關教材有關于這些方面的知識以外,市面上的相關知識比較少,書籍的內(nèi)容也比較枯燥,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尤其是地方性的知識更少,而且準確率也比較低,經(jīng)不起考究。中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選擇書籍時,除了選擇書籍的知識內(nèi)容外,還會注重書籍的編排、印刷等等方面,內(nèi)容豐富、編排優(yōu)美的書籍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喜愛,反之則會摒棄。
雖然很多學校都很注重家國情懷的教育,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方式卻很單一固定,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或者是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教學,因為在教師看來,這是一門“閑課”,可有可無,認為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能夠感受到,而學生感覺教師講的內(nèi)容都知道,也不會認真聽見。教師和學生都忽略了家國情懷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尊老愛幼、維護國家尊嚴、了解歷史等等這些都屬于家國情懷的一部分,都需要進行實踐,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并沒有真正進行實踐,教師有時候只是告訴學生有這一項實踐作業(yè),但是并沒有強制要求。久而久之,學生沒有親身去了解和感知,家國情懷也就開始淡化了。
一直以來,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將學生的成績看得比較重,尤其是在面臨中考和高考的時候,很容易將德育教育拋棄。而且在教學任務緊張的時候,德育課程就會為主科“讓路”,因此像家國情懷一類的德育教育內(nèi)容就會被擱淺。
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就需要從我國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多方面進行教育,而且要從古代文化開始,正所謂“追本溯源”。學生只有了解了歷史,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家國情懷,為什么要培養(yǎng)他們的家國情懷精神。英語其實和我們的語文學科一樣,都是語言類的科目,涉及的知識都比較廣泛,只是語文涉及的文化知識是我國的文化,而英語更多的是涉及的西方文化。因此在每一節(jié)英語課開始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對話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傳統(tǒng)文化,或者是歷史上的今天發(fā)生的事情。這個方式可以緩解上課前的緊張氣氛,對于很多中學生而言,他們都很怕開口說英語,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說不好,也不想說,所以對于上英語課都有一種緊張心理,而上課前的師生對話與課文內(nèi)容無關,學生可以感受不一樣的上課氛圍,學生也就更容易融入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同時這個方式還能夠讓學生去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識[3]。
在設置對話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因為中學生不僅主觀意識強,而且還叛逆,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采用被動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選擇,教師進行配合,學生更愿意完成這個對話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一個月或者一周確定一個主題,在對話的過程中,有一些學生可能會說錯句型或者短語,在這個時候,教師不能立刻指出,而是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自然地帶出來,避免學生產(chǎn)生抵抗情緒。而在對話時所出現(xiàn)的家國情懷問題,教師就可以進行一些強調(diào)。比如,在進行關于重陽節(jié)的對話時:A:How the Chung Yeung Festival is to be paid?B: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began to be observ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A:“What are the customs of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B:“In ancient time,people used to climb mountains on this day.”在這里提到了重陽節(jié)的起源,教師就可以根據(jù)這一點,讓學生展開來說,讓學生慢慢地對重陽節(jié)進行深入了解。教師可以分成幾個課時來完成,每一次對話結(jié)束后,可以就本次未能討論的問題或者一些想法預留到下一次上課時,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傳統(tǒng)文化,還能夠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提高他們對對話環(huán)節(ji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可以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利用材料滲透家國情懷,開展相關的教學。在“Sad movies make me cry”這一個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覺得悲傷的電影,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引導。例如在2021年上映的電影《長津湖》,這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戰(zhàn)爭第二次戰(zhàn)役中的長津湖戰(zhàn)役為背景,講述了一段非常了不起的歷史,在極度嚴寒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志愿軍東線作戰(zhàn)部隊憑借頑強的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成功地扭轉(zhuǎn)了戰(zhàn)場形勢,為長津湖戰(zhàn)役的勝利做出偉大犧牲的故事,其中電影中有很多熱血的臺詞:“The foreigners look down upon us.Pride can only be earned on the battlefield.”;“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Defend our country!”;“The imperialist U.S.started a war with Korea at our northern border.They intend to spread the heat of war to our newly established China.What should we do?”;“You're only tough enough when your enemies take you seriously.”這些臺詞很形象地體現(xiàn)了當時軍人們的那種熱血、那種愛國情懷、那種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勇氣。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了解這部電影,在課堂中講出他們認為感人的臺詞,同時對這場戰(zhàn)役進行一定的分析。
在以教材為平臺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有一些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教師就可以讓他們用簡短的語言進行概況,而對于成績相對比較好的學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家國情懷教育中。同時教師要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在預習課文時,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與課文相關的家國情懷事件,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對于積極主動完成的同學,教師可以給予鼓勵,以促進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課堂前的探索學習。
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為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英語讀物。在選擇課外讀物的時候,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不能脫離教材,如果選擇的書籍與教材不相關,就無法起到鞏固和拓展知識的作用。推薦書籍的難易適度也要適中,太難的書籍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抵抗情緒,太簡單的內(nèi)容,學生會認為自己都知道,不愿意認真讀,所以教師要注重書籍的選擇。
只要留心觀察,我們的身邊處處都包含了家國情懷。因為學生需要通過英語的方式將這種情懷表達出來,而中學英語教材內(nèi)容相對比較簡單,沒有太多直接涉及家國情懷的內(nèi)容,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英語輔導報、21世紀報和中國日報,這些報紙上有很多關于這方面的內(nèi)容。通過閱讀這些報紙,學生不僅能夠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還可以感知我們的家國情懷,了解我國的國情和民生。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寫英語日記的方式記錄身邊的家國情懷。比如,每年的端午節(jié)都要吃粽子,中秋節(jié)要吃月餅,春節(jié)要吃餃子或者湯圓等等,以及平時身邊發(fā)生的一些志愿者活動、體育賽事等等,都可以通過英語日記的方式進行記錄。寫作能讓一個人靜下心思考和反思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什么是家國情懷,尤其是在記錄傳統(tǒng)文化時,能夠深層次地去理解文化的來源以及形成,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讀、說、寫、聽,課堂的簡單交流和溝通只能讓學生對家國文化有一個粗略的了解,要更加深入的認知,還需要不斷地查閱資料和溝通交流。教師可以將班級進行分類,每一個小組成員的平均水平一致,不定期開展英語家國文化比賽。我國古代詩人寫了很多關于家國情懷的詩句,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這一些詩句進行翻譯,開展詩歌翻譯比賽。有一些同學就會將“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翻譯為“The merchant women did not know the hatred of national subjugation,and they still sang backyard
flowers across the river.”但是其他同學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翻譯,因為每一首詩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同學為了讓翻譯的英文能夠更加接近詩詞原本的意思,就會去查閱各種資料,去了解這首古詩詞的出處,詩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歌,它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自己學習的知識,還拓展了自己的英語詞匯,了解了我國的朝代歷史,也對我國古詩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我國文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進一步加深。
交流第一,比賽第二。在進行詩歌翻譯的比賽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引導他們發(fā)表各自的觀點和看法,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家國文化,正所謂“理越辯越明”。其實很多學生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家國情懷,都沒有一個深入的理解,都只是知道它表面的意思,對于其背后更加深層次的內(nèi)容,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所以,教師還可以開展家國文化朗誦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誦推薦的書籍,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要繪聲繪色、有感情地朗讀,因為只是單純地朗讀就不會有任何效果。文化需要傳承和推廣,家國情懷也是一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會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夠增強對家國情懷的認知感,有利于他們接下來的學習。
任何理論都必須付諸實踐,才能夠使其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化。對于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也是一樣,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理論講解,沒有讓學生進行實踐,那么他們也只是知道其含義,并沒有相關的實踐經(jīng)驗,這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利用重大節(jié)日或者紀念日,讓學生參與到“紅色教育”中?!凹t色教育”的宗旨是呼吁有志青年具備憂國憂民、勇于挑戰(zhàn)、積極奉獻的崇高精神,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tǒng)革命教育,是真正的家國情懷教育。
由于受到教學任務和目標的限制,教師可能無法組織學生去參觀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教育基地,這就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很多教師和家長都很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是很贊成開展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轉(zhuǎn)變觀念,強化家國情懷教育的意識,認識到德育教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科技的進步,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來臨,很多學生受到網(wǎng)絡文化的影響,核心價值觀發(fā)生了嚴重偏差,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應該讓學生接受家國情懷的教育。
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積極配合,為了能夠讓實踐活動真正落到實處,教師要適當?shù)亟o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yè),比如參觀完之后需要寫感想,而感想需要有理有據(jù),不能只是將參觀點的一些常識記錄下來就行,而是需要有真實故事。很多學生雖然去參觀了“紅色教育”基地,但是只是將基地的簡介以及一些歷史說明資料進行了抄寫,并沒有寫出自己參觀后的感想以及參觀中讓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沒有達到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完成觀后感,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家長可以進行輔導,幫助他們理解和感知家國文化。
綜上所述,家國情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不僅有利于推動德育教育,還能讓新時代的青少年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國家,正確看待當下的很多問題和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積極配合和努力,學校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國情懷學習環(huán)境;社會需要摒棄不良文化,為學生搭建一個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