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民軍
(隴南市武都區(qū)城關中學 甘肅 隴南 746000)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強調教師需保障育人活動貼近現(xiàn)實生活,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符,可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及技能,可以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解決物理問題,在具備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感、物理計算能力等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因為生活與物理緊密相關,所以教師需在課上展開物理生活化教學活動。然而,有些初中物理教師存在生活化教學方式僵化、課程開發(fā)滯后、評價欠佳、體系不全等問題,無法基于新課標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基于此,為使初中物理教學效果更優(yōu),探析新課程標準下的生活化教學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教學需貼近學生生活,這說明生活化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并強化學科素養(yǎng)的端口之一,只有教學活動生活性、知識性兼?zhèn)?,才能說明生活化教學發(fā)揮了作用。例如,教師在進行“運動的描述”教學時,可指引學生舉例分析物體靜止與運動的判斷方法,而后教師提出問題——小明坐火車,在他目光所及之處還有一列火車,他覺得自己坐的火車在緩緩行駛,待“駛過”旁邊火車車尾后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乘列車還停留在原地,請問小明所選的參照物是什么。待結合本課知識點提問后,教師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歷回答問題,在感性認知助力下理解參照物的定義,繼而基于生活化教學有效講解物理知識[1]。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了解學生認知特點的前提下需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參與學習活動,減輕學習壓力,基于此教師需在生活化教學中引入趣味元素,使學生能主動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學習進步。例如,教師在進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時,可先拋出探究性話題——孤獨的鯨魚,1989年人們發(fā)現(xiàn)了Alice,在追蹤她的這些年里并未發(fā)現(xiàn)她有任何的朋友或親屬,主要源于她在同伴眼里是啞巴,因為正常的鯨魚聲音頻率為15-25赫茲,而她的頻率為52赫茲,這個與眾不同的頻率讓她變得孤獨,你能想辦法幫助她融入群體嗎。學生在被鯨魚Alice的故事吸引后教師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在了解聲音產生與傳播內涵的前提下大膽設想,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既可助學生在探究中相互啟發(fā)、激活思維、解析物理理論知識,又能培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物理知識應用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繼而指引學生在趣味情境中高效學習、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要求物理教師助學生了解自然、積極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這說明在生活化教學中需教師堅持學生本位。例如,教師在進行“融化和凝固”的教學時,可組織學生看“天宮課堂 第二課”中與太空“冰雪”實驗相關的視頻,為的是吸引學生專注思考,增強物理課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分析結晶現(xiàn)象,還可在介紹無容器實驗柜的過程中指引學生探析融化相關知識,進而保障觀、思、探一體,學生在有趣的物理實驗吸引下參與討論,利用所學知識嘗試說明實驗結果,想一想太空實驗對現(xiàn)實生活會帶來哪些影響,使學生能在天宮課堂啟發(fā)下積極創(chuàng)想,在學生進一步掌握物理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科學精神等綜合素養(yǎng)。
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無處不在,教師若想基于新課標提高生活化教學質量需推行真實性原則,不可隨意夸大、更改、捏造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在物理生活化教學趣味性與科學性之間把握好尺度,以免學生產生質疑且不認可教師的說法,這就使師生無法攜手打造充滿活力的物理課堂,并不利于教師基于新課標高效育人。例如,教師在進行“彈力”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見過或感受過彈力并舉例說明,部分學生說背帶有一定的彈性,還有一部分學生說在玩蹦床時感受過彈力,教師在肯定學生善于觀察、樂于分享的學習行為后,從彈力類型的角度出發(fā)給學生所舉例子分類,以水杯放在有一定厚度的杯墊上杯墊先是凹陷而后緩慢回彈為例,教師指出杯墊對水杯施加了支持力,支持力亦屬于彈力的一種,繼而助學生進一步解析生活中的彈力現(xiàn)象,在教師啟發(fā)下回歸生活給彈力分類,在真實的生活實例驅動下助學生學習并掌握物理知識[2]。
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在物理課上隨時展開。例如,教師在進行“摩擦力”的教學時,可率先拿出幾只鞋,指引學生猜想哪只鞋更適合老人穿,有些學生聯(lián)想到平時陪媽媽逛商場給家里長輩買鞋的情形,于是提出要看一看這幾只鞋的鞋底,并認為鞋底花紋最多、最突出的鞋適合老人穿,主要源于這種鞋底防滑性較強,適合腿腳不便的老人,教師在此基礎上追問——為何這種鞋底防滑,部分學生將陷入沉思,這為教師講解摩擦力定義、決定摩擦力的因素等理論知識提供有利條件,使學生能在生活化教學活動中有效掌握新知識,同時樹立科學意識,明白“知其所以然”對深度學習的重要性,達到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目的。除在新課導入、重點知識講解環(huán)節(jié)能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外,教師還可在物理隨堂小測環(huán)節(jié)運用生活情境設計能力檢測問題。如題:在騎自行車時,為何手捏閘越緊車停的越快;車輛在道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若車所受牽引力為1500牛頓,則它的摩擦力是多少、方向是什么、施力物體是什么。其中,學生解答生活化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保障物理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并有效培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過程。
通過分析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可知,部分教師習慣用例題分析的教學方法育人,這雖能將生活、物理知識聯(lián)系起來,但存在育人舉措僵化的問題,學生長期在雷同度高、可變率低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中將失去學習興趣,這不利于學生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良性發(fā)展。在教改主旋律下育人方法持續(xù)增多,從表面上看拓寬了物理生活化教學渠道,從本質上講許多教法并未擺脫“先講后學”育人思路的束縛,教學方式僵化,降低物理生活化教學有效性。
教材篇幅有限,與生活相關的實例、問題等內容較少,這就使初中物理教材降低了生活化教學質量,只有積極開發(fā)課程,才能彌補教材生活化教育資源不足這一缺陷。當前物理課程開發(f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微課利用率低;二是課程前沿性較差,未能將物理科學技術改變生活的鮮活例子引入課堂,這就降低了物理生活化教學的說理性;三是課程綜合教育效果欠佳,德育、生涯等教育內容占比較小,這就無法基于新課程標準指引學生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針對教學評價提出客觀要求,其目的是指引教師評價促學,當前圍繞生活化物理教學實踐的評價存在未能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情況的問題,側重指引學生背定義、做實驗、計算,鮮少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精神、物理思維等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情況,教育評價欠佳,評價功能弱化,影響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成效[3]。
新課程標準鞭策教師改進教學對策,育人體系健全利于教育資源整合與調配,為教學對策優(yōu)化升級提供有利條件。當前有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不夠完善,出現(xiàn)作業(yè)總量過多、課后服務低效、社會力量未能涌進課堂等消極現(xiàn)象,學生在生活化物理教學活動中倍感壓力,降低基于新課標的物理教學質量。
主題式趣味性教學活動指的是將學情、課標、教材視為主題規(guī)設的抓手,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保障生活化教學活動有趣且有知識含量,在多種主題活動中助學生開闊眼界、創(chuàng)新實踐、夯實理論基礎、增強學科素養(yǎng)。例如,物理教師可把握課后服務時機開展“火箭模型自制”物理主題式趣味性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重溫牛頓第三定律及其他的物理知識,給學生充足時間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自制火箭模型,在此基礎上比一比哪組火箭飛得高、結構優(yōu)。因為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基礎、能力等方面存在區(qū)別,所以教師需基于支架教育理論劃分學習小組,確保各組成員能靈活使用物理知識互助共進,并在教師幫助下解決火箭模型自制難題,期間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精神、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再如,物理教師可在課后服務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開展“飛天夢,中國夢”物理主題式趣味性教學活動,指引學生以組為單位閱讀教師事先準備的材料,助學生縱觀歷史了解先輩探索太空的足跡,學習先輩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而后以“飛的最遠的紙飛機”為導向調動各組創(chuàng)新實踐的積極性,期間引領學生探析升力、重力交互作用關系,思考投擲者施加的動力對紙飛機飛行距離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能在趣味活動中高效學習物理知識。為使課后服務環(huán)節(jié)主題式趣味性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講更有吸引力且可助學生“六大解放”,教師需確保主題規(guī)設與生活相關,能做到德育為先,引導學生思考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與追求美好生活的聯(lián)系,使主題式趣味實踐活動能進一步升華,繼而引領學生強化社會責任感,將科技改變生活的種子栽在學生心中,落實基于新課標的物理生活化立德樹人目標。
微課是指教師用數字技術開發(fā)的課程,該類課程具有形式多樣、重點明確、生動有趣、生本性強等特點,在物理課上有效應用能提升生活化教學水平。例如,教師在進行“電流和電路”的教學時,可采用“大單元+微課+合作實驗”的教學活動,將一些生活中與電流、電路相關的小視頻借助微課進行播放,引導各組成員圍繞“為什么小紅家的節(jié)日彩燈只是壞了一個就都滅了”、“請幫助小明一家設計最安全的電路圖”等問題積極探究,期間用到電流的形成、電路的構成等理論知識,助學生健全物理知識體系,能在解題中系統(tǒng)性的運用所學內容,基于大單元教學解決知識模塊割裂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利用微課播放小視頻引導學生解題的基礎上,鼓勵各組用教師分發(fā)的電池、刀閘、電線、小燈泡、電流表等實驗用具動手實踐,用實驗論證假設,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在實驗中大膽創(chuàng)新,使學生物理思維能更加活躍,這為學生高效掌握本單元的知識點提供了有利條件。微課是教師將生活場景、現(xiàn)實問題引入“大單元+合作實驗”教學范疇的重要載體,教師需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保障微課內容貼近生活,與學生生活經歷、生活環(huán)境、理解能力關系緊密,還可點燃學生合作實驗、趣探樂創(chuàng)的熱情,在實驗中進一步拓寬解決生活問題的渠道,培育學生創(chuàng)造力、科學精神、物理知識應用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為使微課可滿足學生合作學習需求,除內容貼近生活外,教師還需基于學情設計實驗探究類、演說類、隨堂小測等類型的微課,使微課可補充物理課程并成為學生合作實驗的得力工具,達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目的。
為使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物理生活化教學質量能有效提高教師需增強教評的多元性:第一,評價主體多元,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大單元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可鼓勵各組成員在實驗、探究、解題的同時互評,為的是及時指出彼此的不足,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缺陷,如實驗方案不合理、問題分析不到位等,通過組內互評調整合作學習方向,確保學生能充分利用生活化教育資源,加之教師針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加強評價促學,提升生活化教評水平;第二,評價方式多元,例如教師在課后服務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式趣味性活動的過程中,可將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用電子設備記錄下來,而后剪輯成相冊或視頻在電子白板上予以播放,在指引學生反思自評同時教師要注重激勵性評價,肯定學生在活動中敢于嘗試、樂于分享、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行為,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對物理學習充滿信心,優(yōu)化學習體驗,今后能積極參與生活化物理教學活動,實現(xiàn)評價促學的目標;第三,評價要點多元,除關注學生物理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外,教師還要通過評價引領學生關注個人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物理思維等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情況,將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擺在與物理學科性教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過評價加強立德樹人,繼而在教師多元評價的助力下指引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物理[4]。
“雙減”的重點之一是教師接受作業(yè)管理,豐富作業(yè)形式,使學生能在實踐類、預習類、討論等類型的作業(yè)助力下學習成長。例如,教師在進行“家庭電路”的教學前,可安排生活化預習類作業(yè),指引學生看一看家庭電路圖,并根據家里的空間布局與電視、洗衣機等電器擺放的位置畫出電路簡圖,這不僅利于學生通過預習初步了解家庭電路組成、火線與零線、漏電保護器使用方法等物理知識,還能助學生增強家庭責任感,在觀察家庭電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潛藏安全隱患,如線路混接、私接線路等,在此基礎上協(xié)助家長改善家庭電路,繼而提高生活化預習類作業(yè)育人的有效性[5]。再如,教師可基于“雙減”通過讀物管理引領家長為孩子提供閱讀物理相關課外書的機會,如《外星人學物理》、《趣味物理學》、《宇宙的琴弦》等,為的是讓學生看到物理知識的不同側面,基于家校共育拓寬學習眼界,感受探究樂趣,同時可提升閱讀能力、物理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這與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物理教學實踐目標相符,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在課后服務環(huán)節(jié)積極提問,將平時讀不懂的內容轉化為打造活力課堂及教師重申物理基礎知識的抓手,繼而使物理教學體系更為完善。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開展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活動對學生全面發(fā)展有益,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后服務環(huán)節(jié)設計展開主題式趣味性教學活動,利用微課填充生活化物理教學內容,從學生全面發(fā)展視角切入立足生活化物理教學實況進行多元評價,還需在“雙減”背景下完善物理教學體系,繼而提高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