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在教育教學改革浪潮滾滾向前的當下,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都非常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素質(zhì)的整體提高,因此,有明確目標、有具體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活動,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
培訓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邀請高校教授,或研究機構(gòu)專家、學術團體學者、基層學校名師等為教師“上課”——作專題講座或?qū)W術報告。
廣大基層學校的一線教師也非常珍惜聽講座或報告的機會,大多數(shù)教師不僅認真聽講,而且迅速記錄。
但是,如果參加此類的培訓活動,教師只是滿足、習慣于眼睛看、耳朵聽、動手記,實際收益仍會大打折扣,講座、報告或示范課的內(nèi)容、精神等,很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變得模糊甚至遺忘。因此,教師聽講座或報告,決不能滿足于聽和記,還需要向縱深推進,在自覺消化、自動內(nèi)化、自主優(yōu)化上下功夫。
首先,要敏于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知識、任何一種技能技巧,都需要動腦筋思考。只有用心思考了,知識、技能等才能夠像源頭活水一樣,汩汩流進自己心田,激活、滋潤智慧的種子,催生其萌芽、長葉、開花、結(jié)果。教師聽講座、報告和示范課也是一種學習,自然必須用心、走心、上心。如果只是聽、記,無異于被動地等待、接受灌輸,講座、報告和示范課的內(nèi)容、理念等,就難以在心中扎根、生長,更不用說勃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了。
其次,要敢于提問。為了切實提高教師培訓活動的實效,組織者常常要求講座、報告的主講人與示范課的執(zhí)教者設置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然而,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當講座、報告、示范課內(nèi)容結(jié)束、師生互動時刻到來的時候,盡管組織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勵教師提出問題,講座、報告主講人和示范課的執(zhí)教者也充滿期待地望著大家,仍鮮有甚至沒有教師現(xiàn)場提問。是所有教師都已經(jīng)將講座、報告和示范課的內(nèi)容和精神等學懂、悟透、爛熟于心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再次,要勤于寫作。這里的寫作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在聽講座、報告和示范課的過程中,及時寫下自己的感想。要抓緊時間,隨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要在乎書寫是不是很認真、表達的意思是不是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夠看得懂就行。只有這樣,才容易寫出最真實、最寶貴的感受、感觸和感想。其二,是指在活動結(jié)束之后,要盡快“復習”現(xiàn)場記錄的內(nèi)容,反復咀嚼,并結(jié)合教育教學實際,尤其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棘手問題,寫出屬于自己的隨筆、反思或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