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娟,樊永磊,冉潔
(中牟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1450)
中風是臨床常見的腦缺血性疾病,好發(fā)于老年人群[1]。抑郁是中風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急性期發(fā)生率高達40%。主要表現為思維活動遲緩、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癥狀,長期抑郁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引起軀體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可能,不利于患者的康復[2]。目前臨床治療中風后抑郁的方法主要有抗抑郁藥、音樂療法、心理療法、針灸等,氟西汀是西醫(yī)治療抑郁的常用藥,但是價格昂貴,長期服用不良反應多。腹針是針灸療法中的一種特色技術,以中醫(yī)臟腑經絡為理論基礎,講究整體觀念,通過針刺腹部穴位調暢氣血、平衡陰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癥狀[3-4]。本文就中風后抑郁患者采用引氣歸元腹針聯(lián)合氟西汀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中風后抑郁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4例。研究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44~73歲,平均(59.6±4.8)歲;病程4~16月,平均(9.2±1.7)月;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27例,???0例,本科7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45~74歲,平均(59.4±4.7)歲;病程5~16月,平均病程(9.0±1.6)月;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28例,???例,本科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包括營養(yǎng)神經藥、降壓降糖、調脂、心理康復治療、功能康復鍛煉等。
對照組采用鹽酸氟西汀分散片[生產廠家:PATHEON FRANCE(法國)(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分裝)國藥準字J20160029 規(guī)格:20mg×28片],早餐后口服20mg,1次/d,治療兩月。
研究組采用引氣歸元腹針聯(lián)合氟西汀治療,氟西汀用法用量同對照組。針灸選取的穴位有氣海、關元、中脘、下脘,選用0.25mm×40mm華佗牌毫針進行治療,引導患者取仰臥位,用酒精對穴位進行消毒,均行輕捻輕提手法,每10min行針一次。針刺得氣后連接汕頭達佳6805AII脈沖電針儀,選疏波,電流幅度以引起肌肉跳動為度。30min/次,1次/d,治療兩月。
治療兩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良Bathel指數(MBI)、不良反應(口干、惡心、食欲減退、心慌)發(fā)生率。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評估治療效果,痊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90%,HAMD評分減分率>70%;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為70%~90%,HAMD評分減分率為50%~75%;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為30%~70%,HAMD評分減分率為30%~50%;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和HAMD評分減分率均<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HAMD評分、NIHSS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MBI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MD、NIHSS、MBI、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中風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的特點[6]。中風后抑郁主要與神經元損傷導致5-羥色胺、多巴胺分泌減少、心理應激反應差,患者無法接受肢體功能障礙引發(fā)的精神壓力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脅肋脹痛,或易怒善哭、食欲不振、失眠等,增加了治療難度,延長了住院時間,不利于中風患者的病情恢復。西藥氟西汀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通過對5-羥色胺轉運體的抑制作用阻止突觸前膜攝取5-羥色胺,提高5-羥色胺水平,改善抑郁癥狀[7-8],起效快,但是不良反應較多,費用昂貴,療效還有待提高。
中醫(yī)將抑郁癥歸為“郁癥”范疇,與臟腑功能失調、經脈瘀阻、肝郁痰結、情志內傷有關,有心神紊亂、氣血失調、情志不舒、痰瘀互結等表現[9]。腹針以中醫(yī)理論基礎、神闕調控系統(tǒng)為指導,認為腹部是經絡匯聚的地方,也是臟腑體表投影的地方。引氣歸元腹針法運用腹部全息療法,操作簡單,通過針刺穴位調節(jié)臟腑和氣血、平衡陰陽[10-11]。引氣歸元腹針選用的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是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是腹部納氣之根本,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針刺該穴具有生發(fā)陽氣、調暢氣血的功效。關元穴為任脈上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先天之氣海也,針刺該穴具有培元固本、溫腎壯陽、補益下焦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各種元氣虧損引發(fā)的疾病[12]。關元與氣海配合針刺可增強對后天氣血的補益作用,引氣歸元。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中脘是任脈、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腑會中脘,胃之募穴;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2寸,任脈和足太陰經交會穴,針刺兩穴具有行氣活血、調理中焦的功效,可增強肺的肅降功能,維持氣血的正常運行[13-14]。四穴同屬任脈,可調節(jié)一身陰氣,而陰陽互根,遂能影響督脈,調理全身陰陽之氣,通過后天調節(jié)養(yǎng)先天不足、補益脾腎、疏通經脈,使氣血充沛[15]。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起效快,可有效降低HAMD、中醫(yī)證候積分,加快受損神經修復,提高患者的MBI指數。但是本文所選病例較少,未對長期療效進行深入研究,需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引元歸氣腹針聯(lián)合氟西汀口服可產生協(xié)同作用,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癥狀,保護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腹針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中風后抑郁患者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