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陳發(fā)達
2017 年修訂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要努力改善教學方式,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動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使教學活動能夠在開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通過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其實踐能力。因此改變以往以講授為主的思想政治課堂文化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學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這其中,課堂討論是一個看似傳統(tǒng)、常規(guī)但又必須堅持和改進、完善的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至圣先師孔子為了激發(fā)弟子們積極思考,勇于探究,便經常與他們進行對話和討論。整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便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對話錄。
近代以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課堂討論教學法一直是諸多學者和一線教師持續(xù)研究的熱點話題。學者馬丹在《討論式教學的組織與實踐》(2014)、趙良在《討論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2018)中都做了許多闡述。
在學習相關文獻和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一線教師現在比較認同這樣的內涵界定,即在思想政治科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和教師為解決某個問題或實現某個教學目標,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合作探究,并在相應情境中引導學生獲取知識、交流情感、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進而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廣大思想政治科教師觀念上都能理解,也堅信,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實施討論式教學,是大有益處的。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兩方面:
第一,從普遍意義來說,在課堂中實施討論式教學方式,能較好地克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等傳統(tǒng)課堂的弊端,其普遍性積極意義主要有,一是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較好地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二是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課程育人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三是有利于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有機統(tǒng)一等。
第二,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育人方式和目標來說,討論式教學能通過多樣化的課堂討論活動,深化學生對時政熱點、社會生活和教材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分析評價、語言表達等能力,進而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體現在:一是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是有利于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三是有利于落實好2017 版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開設。
但是在實際的思想政治課堂中,雖經多年改革和推進,但由于考試壓力和傳統(tǒng)教學習慣的影響,許多的思想政治課堂,尤其是常態(tài)化的思想政治課堂,討論式教學仍然難于有效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輕視。由于討論式教學方式的組織,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討論情境的選擇、問題的設計,課中還要組織好活動的實施,課后還要做好相應的跟蹤落實工作。它往往會增加教師備課的容量,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度,增加課堂意外情況的發(fā)生。因此許多教師只是在公開課、示范課上開展課堂討論,在日常授課中基本不采用或者少用。
第二,少數學生參與,多數學生旁觀。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部分課堂討論看似人人參與,其實不少學生只是“打醬油的”,真正參與討論和分享的往往只是學習優(yōu)秀、表現活躍的學生。甚至部分問題是課前老師已經跟部分學生輔導過了,課堂討論變成了“假討論”。
第三,重形式,輕實效。由于優(yōu)質課的評價規(guī)則中,必須有課堂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因此部分老師就生硬的設置討論環(huán)節(jié),造成部分無需討論的簡單問題在“熱鬧討論”,而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卻因學生無法討論而產生冷場的尷尬局面。
第四,重雙基,輕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雖然已經提出好幾年,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上,由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難以顯性呈獻和量化考核,因此經常被老師忽視。課堂組織的討論多數是圍繞知識的重難點或是答題的技能培養(yǎng)來展開,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往往沒有得到真正重視。
要真正發(fā)揮課堂討論在思想政治課上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課老師除了在思想意識上要真正轉變外,筆者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在相對寬松自在的課堂環(huán)境中,他們才會積極地參與與踴躍地表達,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才能在激烈的碰撞中孕育、誕生。而這就需要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具體在操作上教師要力求做到:
(1)態(tài)度可親。親其師,信其道,與師為伍,同向而行。教師對待學生課堂活動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應該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展現出兩種課堂姿態(tài):一是平視學生,與學生平等討論,而不能是一幅高高在上、神威不可侵犯的“教師爺”樣子;二是俯下身子,走進學生,真誠傾聽學生的聲音,特別是聽得下不同的聲音甚至是錯誤的、反對的聲音。
(2)積極評價。每個人都有獲得他人肯定、表揚的心理期待。教師要讓學生保持積極參與的熱度,積極、科學地評價學生是必需的。對于積極參與的學生,要多給鼓勵,要采用語言、眼神、手勢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表現及時予以肯定。對于不太積極參與的學生,也要采取提問、征求意見等方式,讓他們參與其中,并適機給予肯定,讓其有后續(xù)繼續(xù)參與的熱情。當然,積極的評價也是有講究的,是在認真傾聽后對學生發(fā)言內容的細致分析和肯定,不能是機械的、隨口的、千篇一律的評價形式,讓學生覺得沒有誠意。
(3)參與其中。組織課堂時,教師不能是旁觀者,美其名曰“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也要積極參與,敢于表達自己對時政熱點、社會話題的個人看法,與生共議、共情,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討論的自信心。
疑是智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精神,對學生的質疑要支持、鼓勵、提倡,使學生放下顧慮,逐步做到想說、敢說、愛說、會說。當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應心平氣和、聚精會神地聽,不隨意打斷,不擺弄權威,要耐心地解答;對于學生的一些創(chuàng)新想法,要及時給予肯定、鼓勵;而對于有所偏差甚至是極端片面的說法,不應一棍子打死,而應先聽取學生產生想法的原因,在肯定其質疑的做法的同時適時加以引導,以免打擊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這一知識點時,對于共產黨內部部分領導干部的貪污腐敗墮落問題,學生心中是有看法和疑惑的。因此對于這類客觀存在的問題,教師就開誠布公,設置諸如“你如何看待黨員領導干部的貪腐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并對各種想法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急于表明態(tài)度,而要保持耐心和細心,在充分聽取學生不同意見的基礎上,先肯定學生看到現象的確實存在,肯定學生觀點中的合理之處,然后指出各種觀點中的偏差讓學生自我糾正,接著再引導學生回憶《生活與哲學》中曾講到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不平衡性等知識,引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承認矛盾、正視矛盾,同時要全面地一分為二地看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到多數黨員干部是廉潔奉公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并列舉革命年代和當代的許多英模為證,最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復雜性、緊迫性,并已制定出許多黨規(guī)黨紀、采取了許多果斷的處置措施,既打老虎,又打蒼蠅,同時堅持“反腐一直在路上”的高壓態(tài)勢。中國共產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獨特優(yōu)勢,使得近年來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呈現出更加的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經過這樣公開的討論、引導,學生們才能真正放下疑慮,其政治認同度也才能提升、穩(wěn)固。
像這種敏感的而學生又有諸多疑問的甚至部分學生有疑不敢問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出疑問、看法,不能簡單套用課本原話作答案,更不能回避,強制灌輸,敷衍了事;要讓學生充分討論,然后耐心細致地給予科學解答,直到學生們解除疑惑、真正信服為止。這是思想政治課堂應有的樣態(tài),也是思想政治科教師應有的素養(yǎng)。
課堂討論是一種教學方式,一種手段,一個過程。討論不是目的,其真正的意義在于通過討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要使學生善于討論,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即生疑的能力,關鍵的一點是在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問題,激起學生的認識沖突,使他們產生討論的濃厚興趣。這些問題最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挑戰(zhàn)性,也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
例如在講授“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一知識點時,老師結合自身在地攤上買菜碰到缺斤少兩的經歷,設置了一個議題:假如你在買菜時,被對方訛了兩毛錢,你會怎么辦?這時課堂立即熱鬧起來了。因為情境和問題都是學生們熟悉的,所以他們紛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應該找賣菜的人算賬;有人覺得就兩毛錢,不值得興師動眾,一笑了之;有人覺得應該找工商局來解決;甚至有人說要到公安局報案。還有一些學生也回憶起并暢談他們曾經碰到的類似的經歷和當時的心情。這時老師就順勢導入正課。首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然后結合課本中的“想一想”再讓學生回到原先的問題,分組討論,最后引導學生形成統(tǒng)一認識: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維權意識、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有些行為看似寬容,實則是縱容,消費者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僅對自己有利,對經營者、其他消費者以及社會經濟秩序也都大有好處。接著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討論和課本中的知識,總結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這樣學生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時就懂得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全面、發(fā)展、辨證地分析問題,并依照法定程序去解決實際問題。
有些政治課堂,老師一旦拋出一個問題,底下同學就議論紛紛,甚至有個別同學出于嘩眾取寵等目的故意小聲提出較為另類的觀點,結果經常就會出現學生觀點雜亂無章,偏離主題,課堂討論變成沒有實際意義的瞎聊神侃。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討論的功能,還要把握課堂討論的分寸,科學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能力,比如當個別學生帶偏主題時,老師要及時發(fā)現,及時糾偏,引導學生不參與這類型話題的討論。當個別同學發(fā)言時,教師要教會學生,以尊重和包容的原則,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自己的同伴,不能嘲笑或批評他人的評論和觀點。同時教會學生,討論問題時要觀點鮮明,論據可靠,層層論證;要懂得一分為二的評析、評價、看待一些觀點,要懂得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評價人和事。
例如在組織學生討論“新時代如何學習發(fā)揚雷鋒精神”問題時,就曾出現部分學生說出網絡里的一些關于雷鋒日常生活瑣事的段子的情況。這時候教師不能假裝沒聽見,而是要正面回應,及時引導:雷鋒精神是偉大的、崇高的,但他也是食五谷雜糧的普通人,有著那個年代的普通年輕人的喜怒哀樂和個人偏好,不能苛求英雄人物就得是完美無瑕的圣人。然后繼續(xù)引導其他同學繼續(xù)正面討論之前的問題。
總之,合理利用課堂討論,可以使相對枯燥而又抽象難懂的思想政治課多一些活力,多一些樂趣,多一些吸引力。而學生在討論中除了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外,慢慢地會更加喜歡討論,善于討論,并在課堂討論中獲得知識和獲得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當然要真正發(fā)揮這一教學方式的作用,也對老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科的老師們除了掌握課堂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平常還要多閱讀、多學習、多歷練,加深對一些時政熱點話題、社會現象的分析研究,端正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才能正確的發(fā)揮引導、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