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萍,鄧 飛,陳 芳
(1. 貴陽市公共衛(wèi)生救治中心病理科,貴州 貴陽 550004 ;2.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病理科,貴州 遵義563000 ;3. 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腫瘤研究室,貴州 遵義 563000)
肺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據(jù)統(tǒng)計,肺癌是近50 年來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主要包括肺腺癌、大細胞肺癌和肺鱗狀細胞癌(鱗癌)等。肺腺癌患者占原發(fā)性肺癌患者總數(shù)的40% 以上。肺腺癌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少數(shù)起源大支氣管的黏液腺,具有高度浸潤和破壞性生長的特點。肺腺癌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無典型性及特異性,因此多數(shù)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確診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導致其預后不佳。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肺腺癌細胞可對機體產(chǎn)生免疫抑制作用,抑制機體的抗腫瘤免疫機制,進而可促進肺腺癌細胞的浸潤和轉移[1]。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是新近發(fā)現(xiàn)的一種重要免疫抑制分子。PD-L1 可傳導抑制性信號,抑制T 淋巴細胞的功能,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研究證實,PD-L1 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水平可顯著增高[3]。本文主要是探討PD-L1 在肺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貴陽市肺科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肺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經(jīng)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病歷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研究。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63 例,女性37 例;其年齡為43 ~77 歲,平均年齡為(60.2±3.5)歲。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本研究中100 例患者肺腺癌標本中PD-L1 的表達情況,具體的檢測步驟是:用4%的中性福爾馬林對標本進行固定,并用石蠟進行包埋,將其制成切片。將切片放入烤箱中烘烤(溫度為72℃)60 min,使石蠟切片脫蠟至水。將經(jīng)上述處理的標本放入濕盒內(nèi),用0.01 mol/L的磷酸鹽緩沖液(PBS)進行沖洗。用酸堿度(pH)為6 的檸檬酸鹽緩沖液對標本進行抗原修復,并將其在電磁爐上加熱(溫度為2000℃)2 min,冷卻后用PBS 沖洗1 次。用3%的過氧化氫(H2O2)溶液在室溫下對標本進行孵育(時間為10 min),除去其中的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用PBS 沖洗玻片3 次,每次沖洗5 min。在標本中滴加一抗,放入冰箱內(nèi)孵育2 h,復溫1 h 或在室溫下放置60 min 后用PBS 連續(xù)沖洗3 次,每次沖洗5 min。在標本中滴加二抗,在15 min 內(nèi)用PBS 沖洗3 次,每次沖洗5 min。用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對標本進行顯色處理,顯色的時間為3 ~5 min,用蒸餾水終止顯色。用蘇木精對標本進行復染,將其置于蘇木精溶液中浸泡21 s,用鹽酸乙醇分化后進行流水返藍處理1 ~3 min。對標本進行梯度乙醇脫水處理,采用二甲苯對標本進行透明處理后,用中性樹膠封片。本研究中所用的試劑均購于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結果判讀標準: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中若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則表示PD-L1 呈陽性;腫瘤細胞中若有超過25%的細胞染色,則出現(xiàn)任何強度的染色(棕褐色、棕黃色、淺黃色)均表示PD-L1 呈陽性。
統(tǒng)計本研究中100 例肺腺癌患者PD-L1 的陽性表達率。對100 例肺腺癌患者中PD-L1 呈陽性表達患者的性別、年齡、吸煙情況及腫瘤的組織學分型進行分析,總結PD-L1 的表達情況與肺腺癌組織學分型及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
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 表示,用χ2 或確切概率法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100 例肺腺癌患者中,PD-L1 呈陽性表達的患者有22 例,其PD-L1 的陽性表達率為22.0%(22/100)。
在22 例PD-L1 呈陽性表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PD-L1 的陽性表達率高于女性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吸煙患者PD-L1 的陽性表達率高于不吸煙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60 歲的患者PD-L1 的陽性表達率高于年齡<60 歲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貼壁型肺腺癌患者與腺泡型肺腺癌患者PD-L1 的陽性表達率均高于實性肺腺癌患者和黏液性肺腺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PD-L1 的表達情況與肺腺癌組織學分型及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 例(%)]
肺癌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在所有男性罹患的惡性腫瘤中,肺癌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均居第一位;在所有女性罹患的惡性腫瘤中,肺癌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均居第二位。肺腺癌是肺癌常見的一種病理類型。與肺鱗癌好發(fā)于男性及吸煙群體不同,肺腺癌在女性和不吸煙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多數(shù)肺腺癌均起源于較小的支氣管,為周圍型肺癌。PD-L1 由CD274 基因編碼,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Ⅰ型跨膜蛋白。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會對外來的抗原產(chǎn)生免疫反應,激活抗原特異性細胞毒性T 淋巴細胞,使T 淋巴細胞分化出多種T 細胞(包括抑制性T 細胞、殺傷性T 細胞、調(diào)節(jié)性T 細胞等),從而起到殺傷靶細胞的作用。免疫監(jiān)視、免疫相持和免疫逃逸是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必經(jīng)的三個階段。其中免疫逃逸是三者中的重中之重。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免疫逃逸階段,若T 淋巴細胞的功能受限或失調(diào),會導致機體抵抗腫瘤細胞的能力減弱,使腫瘤細胞大量生成[4]。PD-L1 在多種細胞中均有表達,包括胎盤干細胞、胰島細胞、B 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等。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組織中PD-L1 的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織,PD-L1 的表達水平與惡性腫瘤的分期、轉移、侵襲程度及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相關的前瞻性研究顯示,PD-L1 的表達水平與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可將PD-L1作為評估惡性腫瘤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5-6]?,F(xiàn)階段,臨床上對肺腺癌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化療或放療,但療效均不理想。近年來,PD-L1 免疫療法在肺腺癌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采用該療法治療肺腺癌的機制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PD-L1 抑制劑可通過與PD-1、PD-L1 結合阻止PD1 與PD-L1 之間的識別,激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HP-2),促進下游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 激酶/ 蛋白激酶B(PI3K/Akt)的磷酸化及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活化,促使CD4+Foxp3 陰性T 淋巴細胞向陽性調(diào)節(jié)性T 細胞轉化,恢復或增強T 淋巴細胞的功能,進而發(fā)揮抗腫瘤的作用[7]。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PD-L1 在肺腺癌中存在陽性表達的情況。肺腺癌患者PD-L1 的陽性表達與其性別、年齡、吸煙與否及肺腺癌的組織學分型有關,男性、吸煙、年齡≥60 歲及組織學分型為貼壁型、腺泡型的肺腺癌患者PD-L1 的陽性表達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