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四庫館臣對別本的認(rèn)識、處理及利用
——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中心的考察

2022-03-02 05:55:11王雪玲
社會科學(xué)輯刊 2022年6期
關(guān)鍵詞:館臣史部集部

王雪玲

《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是修纂《四庫全書》的副產(chǎn)品,同時也是一部集大成式的目錄學(xué)著作,著錄及存目圖書多達(dá)萬余。四庫館臣對著錄及存目的每部圖書分別撰寫了提要,借提要交代作者之爵里及生平,撮舉大凡,條列得失,間及卷帙之分合、文字之增刪,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裨益當(dāng)代,澤惠后人。張之洞認(rèn)為《總目》是良師,閱讀一過“即略知學(xué)術(shù)門徑”〔1〕;周中孚評價說:“竊謂自漢以后,簿錄之書,無論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門類之允當(dāng),考證之精審,議論之公平,莫有過于是編矣。”〔2〕雖然如此,《總目》亦難免有瑕疵,尤其是作為官修書目,《總目》奉敕編纂、悉承圣裁的欽定性質(zhì),直接導(dǎo)致了其重視圖書來源而輕視版本的問題。正如館臣所言“每書名之下,欽遵諭旨,各注某家藏本,以不沒所自。其坊刻之書,不可專題一家者,則注曰通行本”?!犊偰俊し怖冯m然就版本問題對纂修官提出過要求,即“諸書刊寫之本不一,謹(jǐn)擇其善本錄之;增刪之本亦不一,謹(jǐn)擇其足本錄之”〔3〕,但在《總目》著錄及存目的文獻(xiàn)提要中,僅對部分圖書的版本問題有所交代,多數(shù)情況下語焉不詳,偶爾直接忽略。正因為如此,前賢時哲對《總目》頗有微詞,余嘉錫稱:“《總目》之例,僅記某書由某官采進(jìn),而不著明板刻。館臣隨取一本以為即是此書,而不知文有異同,篇有完闕,以致提要所言,與著錄之本不相應(yīng)?!薄?〕程千帆、徐有富亦謂《總目》“只記載某書所從來,而不記載其究屬何本”〔5〕。有鑒于斯,《總目》問世以來,關(guān)注、探討和研究《總目》版本者不乏其人,清代學(xué)人邵懿辰、孫詒讓、莫友芝等先后在《四庫簡明目錄》上標(biāo)注版本;葉德輝曾令諸子侄為其分撰《四庫全書目錄板本考》,其侄葉啟勛所著部分先后在1933—1936年的《圖書館學(xué)季刊》上連載,惜未最后完成;楊新勛《四庫提要版本著錄申論——以經(jīng)部提要為中心》亦梳理了今人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6〕,但迄今為止,《總目》屢屢言及的別本問題似未引起學(xué)者注意。修纂《四庫全書》時,匯聚四庫館的圖書不乏異本,館臣概稱之為別本,本文擬就其中的別本問題進(jìn)行探討,希望厘清《總目》所言別本的概念及館臣對別本的處理及利用,以期推進(jìn)《四庫全書》以及《總目》有關(guān)版本問題的研究。

一、館臣所謂“別本”

目錄學(xué)意義上的“別本”是相較于正本而言的一個概念,通常指異本,即同一部文獻(xiàn)的不同版本,曹之謂“別本即正本之外的同書異本”〔7〕。別本之名出現(xiàn)較早,《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江夏王義恭集》11卷,“又有《江夏王集別本》十五卷”〔8〕,但關(guān)于別本的概念及具體含義則鮮見論及。《總目》所及別本數(shù)量較多且含義豐富,與目錄學(xué)意義上的別本也頗多不同,初步可分為同書之別本、別集或叢書之別本以及某部文獻(xiàn)部分內(nèi)容的摘出別刻本。

1.同書之別本

文獻(xiàn)屢經(jīng)雕版,往往衍生出多個刻本,正本之外均可稱為別本?!犊偰俊分浕虼婺康膭e本不在少數(shù),大多同書同名。對同書同名之別本,《總目》通常在正本名稱前加上“別本”二字以示區(qū)別。如《別本十六國春秋》《別本干祿字書》《別本晏子春秋》《別本朱子年譜》《別本革朝遺忠錄》《別本漢舊儀》《別本農(nóng)政全書》《別本考古圖》《別本潛邱札記》《別本實賓錄》《別本茶經(jīng)》《別本韓文考異》《別本袁海叟詩集》《別本浚谷集》《別本攻媿文集》《別本緣督集》等。也偶有將“別本”二字置于書名之后者,如《晉書別本》《洹詞別本》等。①《總目》所見同書之別本除在正本名稱前后加“別本”外,有些與正本還有一些細(xì)微區(qū)別,如《別本浚谷集》之正本為《趙浚谷集》,《別本袁海叟詩集》之正本曰《海叟集》,且《總目》失載,提要見文淵閣本《海叟集》卷首。

《總目》所見同書之別本與正本的關(guān)系比較復(fù)雜,除版刻先后、行款不一等方面的差異外,往往還存在卷帙多寡、內(nèi)容增刪、編排次序甚至題名不一等諸多不同,有時不啻天壤之別。卷帙多寡者如《十六國春秋》,正本100卷,別本僅16卷。編排次序不同者如明人崔銑所撰《洹詞》12卷,系趙王府味經(jīng)堂刊本,“皆編年排次,不分體裁,雜著筆記亦參錯于其間”〔9〕。而《洹詞別本》17卷并《附錄》4卷則系嘉靖三十五年(1556)池州知府周鎬命貴池教諭范某重編刊刻,“始區(qū)別體裁,以類匯次”〔10〕,內(nèi)容文字并無增損。內(nèi)容增刪方面較為復(fù)雜,各本情況不一。如子部譜錄類著錄宋呂大臨《考古圖》10卷、《續(xù)考古圖》5卷、《釋文》1卷,同時又存目《別本考古圖》10卷,此別本乃元大德三年(1299)茶陵人陳翼子重刊本,刪《續(xù)考古圖》及《釋文》,附諸家考證之文,館臣稱其已非呂氏之舊,“且亦自多謬誤”〔11〕。題名不同者如集部別集類著錄《原本韓文考異》和《別本韓文考異》各一部,原本題名“宋朱子撰”,別本題名“宋王伯大編”。又子部譜錄類著錄《茶經(jīng)》3卷,“唐人陸羽撰”,又存目《別本茶經(jīng)》3卷,“舊本題名玉茗堂主人閱”。兩者卷數(shù)相同,但內(nèi)容出入較大,別本系合陸羽《茶經(jīng)》3卷為1卷,又附《水辨》《外集》各1卷,館臣稱此本“編次無法,疏舛頗多”,“冗雜顛倒,毫無體例”〔12〕,疑為庸劣坊賈托名之作。

2.別集或叢書之別本

古代文人之別集在結(jié)集刊刻前后,均不乏其中部分作品別刻單行的情況。結(jié)集前已別刻單行者,如子部類書類存目之《文安策略》乃明人劉定之揣摩程試所擬“場屋對策之作”,明人周榮所撰《呆齋公年譜》記《文安策略》成書于宣德九年(1434),劉定之時年26歲,尚未登第(劉定之及第在正統(tǒng)元年即1436年)?!?3〕館臣謂正德八年(1513)劉定之刻《呆齋集》時,始將《文安策略》編入集中,“此其別行之本也”〔14〕。結(jié)集后別刻單行者如集部詞曲類存目宋人程珌《洺水詞》1卷,館臣謂“珌有《洺水集》,已著錄,詩余二十一闋已載集中,此毛晉摘出別行之本也”〔15〕。所謂“毛晉摘出別行之本”即《宋名家詞》本,毛晉《跋洺水詞》稱其于崇禎六年(1633)購得《洺水集》26卷,雖“遺逸甚多而大略已概見”,于是“急梓其詩余二十有一調(diào)以存其人”〔16〕。多數(shù)情況下,館臣并未交代別集與別刻單行本的先后問題,如史部史評類存目南宋陳亮《三國紀(jì)年》1卷,“大旨主于右蜀而貶魏吳,名為紀(jì)年,實史家論斷之體,已載亮所著《龍川集》中,此其別行之本也”〔17〕;子部譜錄類著錄歐陽修《洛陽牡丹記》1卷,“已編入《文忠全集》,此其單行之本也”〔18〕;集部詩文評類著錄南宋詩人楊萬里《誠齋詩話》1卷,已收入楊萬里《誠齋集》中,“此乃別行之本,今亦別著于錄焉”〔19〕。

叢書尤其是綜合性叢書,因兼括四部,容納群籍,歸類較為困難,故《總目》子部有類書而無叢書,館臣將叢書存目于子部雜家類雜編之屬,且數(shù)量有限,總體評價不高,即使毛晉所編《津逮秘書》“較他家叢書去取頗有條理”,館臣還是采取了“今仍分著于錄,而存其總名于此,以不沒其搜輯刊刻之功焉”〔20〕的辦法。所謂“分著于錄”,即存目叢書總名于子部雜家類雜編之屬,而著錄或存目叢書子目于相應(yīng)部類,無論子目篇幅長短,亦無論其在叢書中是單刻成冊還是與其他子目合刻為一編,館臣均視之為別本。如史部政書類存目王士禛《琉球入太學(xué)始末》1卷,全書不足千字,追敘明代琉球入國學(xué)事,館臣稱“其書已見士禛《帶經(jīng)堂集》中,此蓋初出別行之本”①〔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83《史部·政書類存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719頁。案:王士禛《帶經(jīng)堂集》不見于《總目》,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亦未收《帶經(jīng)堂集》,核清康熙四十九至五十年程哲七略書堂刻本《帶經(jīng)堂集》,《琉球入太學(xué)始末》作《紀(jì)琉球入太學(xué)始末》。,所謂“初出別行之本”實為《昭代叢書》本。②清初張潮輯刻的《昭代叢書》乙集所收《紀(jì)琉球入太學(xué)始末》即出自王士禛《帶經(jīng)堂集》。有些叢書雖未見總名存目,亦不乏有別本著錄或存目者。如前文所及《別本十六國春秋》及顏之推所撰《還冤志》皆《漢魏叢書》本。又子部雜家類存目宋汪若?!恩霑?卷,“大旨主用兵之是,斥和議之非”,明人曾將其編入《若海集》,“此則別行之本,陳繼儒刻入《秘笈》者也”〔21〕。但《漢魏叢書》及《寶顏堂秘笈》兩部叢書均未見《總目》存目。

此外,有些類似于別集或叢書的文獻(xiàn)亦有別刻單行本。如著錄于史部職官類的《三事忠告》類似別集,系元人張養(yǎng)浩任縣令、御史及參議中書省事時分別撰寫的《牧民忠告》《風(fēng)憲忠告》《廟堂忠告》三書的合集,“三書非一時所著,本各自為編”〔22〕。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廣西按察司僉事黃士宏始將三書合編刊刻,并題名《為政忠告》。宣德六年(1431)河南府知府李驥重刻,改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又存目于史部職官類,此別本乃“魏裔介摘出別行,非完書也”〔23〕。又如存目于集部詞曲類詞選之屬的《宋名家詞》形同叢書,故《總目》也采取了類似的處理辦法,即“諸家詞集雖各分著于錄,仍附存其目,以不沒晉搜輯校刊之功焉”〔24〕。《宋名家詞》所收各家詞集有的著錄,有的存目。著錄者如陳亮《龍川詞》及《補遺》各1卷,存目者如洪瑹《空同詞》1卷,僅收詞十六闋。又存目姜夔詞集兩種,其一為《白石詞集》1卷,系康熙甲午陳撰刻本,原附《詩集》之后,凡五十八闋,多有訛誤竄亂;又存目《別本白石詞》1卷,“此本為毛晉六十名家詞中所刻,凡三十四闋,較康熙甲午陳撰刊本少二十四闋”〔25〕。

3.某部文獻(xiàn)部分內(nèi)容的摘出別刻本

館臣還將某部文獻(xiàn)中部分內(nèi)容的摘出別刻本視為別本。如明嘉靖時人田汝成曾歷官西南,“諳曉先朝遺事”,據(jù)見聞撰成《炎徼紀(jì)聞》14篇,“每篇各系以論,所載較史為詳”,“與講學(xué)迂儒貿(mào)貿(mào)而談兵事者迥乎殊矣”〔26〕,此書著錄于史部紀(jì)事本末類。史部雜史類又存目田汝成《龍憑紀(jì)略》1卷,“紀(jì)龍州土酋韋應(yīng)、趙楷、李寰之亂,已見于《炎徼紀(jì)聞》中,此其摘出別行之本”③〔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53《史部·雜史類存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481頁。案:《總目》有誤,韋應(yīng)其人既不見于《龍憑紀(jì)略》,亦不見于《炎徼紀(jì)聞》,趙楷為龍州土官屬實,而李寰則為憑祥州土官。。又萬歷時人朱鴻所編《經(jīng)書孝語》系摭拾《五經(jīng)》《四書》中言孝之語為一編“而各為之發(fā)明”,末附《曾子孝實》,此書原附于朱鴻所刻《孝經(jīng)》中,后又別刻單行,館臣謂其“文既饾饤,論亦凡近,殊無可取”,因《孝經(jīng)》已著錄于經(jīng)部,此書不可與之同日而語,“姑置之儒家類焉”〔27〕。集部總集類存目明人崔銑所編《文苑春秋》4卷,“是集所錄,起漢高帝《入關(guān)告諭》,迄明太祖《諭中原檄》,凡一百篇。各仿《毛詩小序》之體,篇首綴以數(shù)言,而別無詮釋。大旨謂非關(guān)世教人心者不錄,故名曰《春秋》”〔28〕。其中仿《毛詩小序》所為之?dāng)浽鞴诎倨祝髞碚鰟e行,即史部目錄類存目之《文苑春秋敘錄》1卷本。

二、館臣對別本的處理

修纂《四庫全書》時,乾隆帝“特詔詞臣,詳為勘核”,對征集來的圖書采取了“應(yīng)刊、應(yīng)抄、應(yīng)存”三種不同的處理方式〔29〕,并系以提要,輯成總目。其中應(yīng)刊、應(yīng)抄者構(gòu)成《總目》的著錄書,應(yīng)存者即存目書,只有提要。關(guān)于著錄與存目,《總目·凡例》有明確規(guī)定,首先按質(zhì)量將圖書分為上、中、下三等,“其上者悉登編錄,罔致遺珠;其次者亦長短兼臚,見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訓(xùn),義或違經(jīng),則附載其名,兼匡厥謬。至于尋常著述,未越群流,雖咎譽之咸無,要流傳之已久,準(zhǔn)諸家著錄之例,亦并存其目,以備考核”〔30〕。就別本而言,其與正本內(nèi)容彼此重復(fù)是毫無疑問的,加之質(zhì)量參差不齊,因此修纂《四庫全書》時,館臣嚴(yán)格遵奉乾隆圣諭,“擇其中罕見之書,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壽之梨棗,以廣流傳。余則選派謄錄,匯繕成編,陳之冊府。其中有俚淺訛謬者,止存書名,匯為總目,以彰右文之盛”〔31〕。此外,對于與正本并存的別本,根據(jù)不同情況,館臣分別采取了正本別本均予著錄、著錄正本存目別本及正本別本均予存目三種處理辦法。

1.正本別本均予著錄

避免重復(fù)是圖書編纂的基本原則,正本、別本難免彼此重復(fù),但同時著錄于《總目》者并不鮮見,原因則各有不同。

其一,因正本、別本差異較大,各有千秋,故同時著錄以備參稽。如北魏崔鴻所撰《十六國春秋》102卷散佚于北宋,《總目》史部載記類著錄《十六國春秋》和《別本十六國春秋》各一部,前者100卷,系明代萬歷年間嘉興人屠喬孫、項琳所刊單行本,此本“蓋抄撮《晉書·載記》,參以它書,附合成之,其實亦贗本也”;后者僅16卷,系《漢魏叢書》本,“寥寥數(shù)簡,殆出后人依托”〔32〕。館臣稱別本在屠喬孫本之前,“而亦莫詳其所自”,由于《十六國春秋》之正本、別本出入較大,且均非原本,但鑒于原本已佚,屠喬孫本“皆聯(lián)綴古書,非由杜撰”〔33〕,故館臣視其為正本而著錄。又因屠喬孫本既非原本,《漢魏叢書》本亦“疑以傳疑”,因此“姑并存之,以備參考焉”〔34〕。正本別本同時著錄的還有朱子《原本韓文考異》和《別本韓文考異》。《韓文考異》重在考證韓愈文集各本之異同,“參校眾本,棄短取長”,原于韓集之外別行,“至宋末王伯大,始取而散附句下。以其易于省覽,故流布至今,不復(fù)知有朱子之原本”;《總目》著錄之原本系李光地翻刻朱子門人張洽所校舊本,最為精善,李光地卒后,“其版旋佚”,故傳本稀少,此原本“猶當(dāng)日之初印,毫無刓闕,尤可貴也”〔35〕。別本則是宋人王伯大重編本,“離析《考異》之文,散入本集各句之下”,又采洪興祖《年譜辨證》、樊汝霖《年譜注》以及孫汝聽、韓醇、祝充等各家箋注為之音釋,附于各篇之末,“蓋伯大改朱子之舊第,坊賈又改伯大之舊第,已全失其初”;館臣著錄李光地所刻原本“以存舊式”,同時又著錄王伯大所刻別本“以便參稽”〔36〕,無論正本、別本,均有不可替代之價值。

其二,為了強調(diào)別本在某方面的特別之處,在已著錄正本的情況下,同時著錄別本以凸顯其價值。如南宋著名文人周必大生平著作由其子周綸依家刻《六一集》體例編為《文忠集》200卷,又稱《平園集》,其中有《玉堂雜記》3卷、《二老堂詩話》2卷,又分別著錄于史部職官類和集部詩文評類。館臣謂《玉堂雜記》“皆記翰林故事,后編入必大文集中,此乃其別行之本也”,并特意交代了著錄此別本的原因:

宋代掌制,最號重職,往往由此致位二府。必大受知孝宗,兩入翰苑,自權(quán)直院至學(xué)士承旨,皆遍為之。凡鑾坡制度沿革,及一時宣召奏對之事,隨筆記錄,集為此編。所紀(jì)如奉表德壽署名、賜安南國王嗣子詔書之類,皆能援引古義,合于典禮。其他瑣聞遺事,亦多可資談柄。洪遵《翰院群書》所錄,皆唐代及汴都故帙,程俱《麟臺故事》亦成于紹興間,其隆興以后翰林故實,惟稍見于《館閣續(xù)錄》及洪邁《容齋隨筆》中。得必大此書,互相稽考,南渡后玉堂舊典亦庶幾乎厘然具矣。〔37〕

《二老堂詩話》是周必大論詩之作,“凡四十六條,原載《平園集》中,此后人抄出別行者”,館臣認(rèn)為周必大學(xué)識淵博,又熟悉掌故,其論詩之語“多主于考證”〔38〕,在考證業(yè)已成為學(xué)術(shù)主流的乾嘉時期,《二老堂詩話》與《文忠集》同時著錄也在情理之中。

2.著錄正本存目別本

著錄正本存目別本理應(yīng)是《總目》的常態(tài),《總目》存目書的數(shù)量幾乎是著錄書的兩倍,其中別本占有一定比例。杜澤遜稱“凡別本存目者,必于內(nèi)容或體例與正本有一定差別,完全相同者例不兩見”〔39〕,因此著錄正本存目別本首先是為了避免重復(fù)。如史部編年類存目宋人尹洙所撰《五代春秋》兩卷,此書紀(jì)事始于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迄后周世宗顯德七年(960)正月,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館臣認(rèn)為此書已收入尹洙《河南集》中,“此蓋其別行之本,以初原自為一書,故仍存其目焉”〔40〕。避免重復(fù)之外,著錄正本存目別本尚有其他各種原因,有時是為了提醒后人比正本更為通行的別本實際上并非善本,有時則因為質(zhì)量問題。前者如史部傳記類著錄《晏子春秋》8卷乃編修勵守謙家藏本,存目之《別本晏子春秋》6卷乃烏程閔氏朱墨版,此別本對正本多有改竄,“然今代所行,大抵此本。恐久而迷其原第,因附存其目,以著其失焉”〔41〕。后者如呂大臨《考古圖》16卷已著錄,又存目《別本考古圖》10卷,“此本無《續(xù)圖》及《釋文》,乃元大德己亥茶陵陳翼子所重刊,附以諸家之考證,已非呂氏之舊,且亦自多謬誤”〔42〕,故別存其目。

著錄正本存目別本的情況以集部文獻(xiàn)較為多見,館臣在提要中對其原因偶有交代。如集部總集類著錄南朝陳徐陵所編《玉臺新詠》10卷,又存目清人馮舒校、馮武刊《馮氏校定玉臺新詠》10卷。館臣謂《玉臺新詠》刻本雖多但久無善本,“明代刻本,妄有增益”,全失其真,《總目》著錄的正本是趙宋王室后裔、明代著名刻書家趙宧光家藏舊刻本,“有嘉定乙亥永嘉陳玉父重刻跋,最為完善”〔43〕。存目之別本系以宋嘉定本為主,參校諸本而成,“今趙氏翻雕宋本流傳尚廣,此刻雖勝俗刻,終不能及原本,故僅附存其目焉”〔44〕。又集部別集類著錄南宋樓鑰《攻媿集》112卷,“與《宋史·藝文志》及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載相同,猶為舊帙”〔45〕。又存目《別本攻媿文集》32卷,《詩集》10卷,別本“前后無序跋。又文集有目,而詩集無目。較原集少七十八卷,蓋后人選錄而成。然世所傳寫大抵此本,今亦附存其目焉”〔46〕。在無法區(qū)別正本別本的情況下,兩者相較,善者著錄,劣者存目。如清初閻若璩所撰《潛邱札記》是“考證經(jīng)籍,隨筆札記之文”〔47〕,傳本有二,一為吳玉搢重訂本,一為閻若璩孫閻學(xué)林重編本,因前者“尚有端緒”故著錄入子部雜家類〔48〕,后者“蓋學(xué)林尊其家學(xué),不欲一字散失,故全錄舊文,漫無體例”〔49〕,因不及吳玉搢本有條理而存目。

3.正本別本一并存目

雖然乾隆帝已經(jīng)指出了著錄與存目的處理原則,《總目·凡例》對存目標(biāo)準(zhǔn)亦有所交代,但具體到每一部存目文獻(xiàn),其原因則各不相同。黃永年認(rèn)為《總目》存目書的標(biāo)準(zhǔn)比較復(fù)雜,大有逐一研究的余地,“像凡例那樣想用三言兩語來概括,總難免會有捉襟見肘之感”〔50〕。杜澤遜將存目原因歸結(jié)為九條:限制規(guī)模、貴遠(yuǎn)賤近、揚漢抑宋、壓制民族思想、維護(hù)封建倫理道德、避免重復(fù)、尊官書而抑私纂、原本殘缺或漫漶過甚無法校寫、著作水平庸劣或偽妄之書?!?1〕《總目》中正本別本同時存目者并不鮮見,兩者鄙陋蕪雜,質(zhì)量欠佳,缺乏史料價值當(dāng)是主要原因。如經(jīng)部禮類存目《家禮儀節(jié)》和《別本家禮儀節(jié)》各1部,前者系明人邱濬“取世傳朱子《家禮》而損益以當(dāng)時之制”,系無名坊賈所刻,“已非原本之舊”〔52〕,又經(jīng)坊賈竄亂,殊無倫次;后者題名楊慎編,實則無名坊賈據(jù)邱濬之本刊刻,“其圖尤為猥瑣”〔53〕。四書類存目明陳禹謨所撰《經(jīng)言枝指》100卷,其中《名物考》20卷“摭拾舊文,亦罕能精核”〔54〕后經(jīng)錢受益、牛斗星補訂而成《別本四書名物考》24卷,“禹謨原本多疏舛,受益等所補乃更蕪雜”〔55〕,故一并存目。又史部雜史類存目無名氏《北平錄》和《別本北平錄》各1卷,兩者皆抄自實錄,從《總目》提要看,《北平錄》與《別本北平錄》所記似非一事,經(jīng)筆者比較,實際上是同一部文獻(xiàn)的不同版本。①《總目》言《北平錄》“載明洪武三年徐達(dá)、李文忠分道出塞,追王保保及襲破應(yīng)昌府事。紀(jì)錄頗為簡略。惟達(dá)與文忠所上二表及太祖封爵諸臣詔諭,則全篇載之。疑后人從實錄中抄出者也”。又言《別本北平錄》“紀(jì)明洪武元年命徐達(dá)、常遇春等北征之事,而終以君臣鑒戒之語。其年月皆與史合。核檢其文,亦從實錄抄出也”。參見〔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52《史部·雜史類存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475頁。檢《金聲玉振集》本《北平錄》,敘事始自洪武元年,與《別本北平錄》確為同書異本。正因為如此,在館臣看來,明初實錄保存完好,抄自實錄的《北平錄》,不論正本別本,均無著錄價值,故一并存目。又如集部詞曲類存目姜夔的《白石詞集》和《別本白石詞》各1卷,前者系康熙甲午陳撰刻本,附于詩集之后,“凡五十八闋,較毛晉汲古閣本多二十四闋。然其中多意為刪竄,非其舊文”〔56〕;后者則為毛晉《宋名家詞》本,僅三十四闋,比陳撰刻本少二十四闋,“蓋第據(jù)《花庵詞選》所錄,僅增《湘月》一闋,《點絳唇》一闋而已”〔57〕。

三、利用別本??毖a缺

訛奪佚缺與典籍輾轉(zhuǎn)傳刻相生相伴,而??眲t是勘定古籍脫漏衍誤、訂訛補缺的必要手段,古人早就認(rèn)識到了別本在文獻(xiàn)??敝械淖饔?。西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國家藏書,即廣羅異本,相互補充。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詔令校定群書,樊遜等11人“同被尚書召共刊定”,“時秘府書籍紕繆者多”,樊遜建議效仿劉向借助眾本校書之故事,向富藏圖書之家“請牒借本參校得失”,“秘書監(jiān)尉瑾移尚書都坐,凡得別本三千余卷,五經(jīng)諸史,殆無遺闕”〔58〕。南宋劉跂《金石錄序》曰:“昔文籍既繁,竹素紙札,轉(zhuǎn)相謄寫,彌久不能無誤。近世用墨版摹印,便于流布,而一有所失,更無別本是正?!薄?9〕由此可見別本在古文獻(xiàn)校勘中的作用與價值。

館臣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常因無別本可資校補而深感惋惜。如南宋劉黻所撰詩文多有散佚,其弟應(yīng)奎裒集詩文殘稿為《蒙川遺稿》4卷,“惟傳抄既久,文多訛脫,更無別本可校,為足惜耳”〔60〕。對無別本可資校補的缺佚文獻(xiàn),館臣采取暫付闕如以存其真的處理辦法。如南宋李心傳所撰《舊聞證誤》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是姊妹篇,主要記載北宋史事,兩者不相重復(fù)?!盎蚣坝谀纤沃?,則《要錄》之所未及,此補其遺也”,此書體例同《通鑒考異》,先列舊文,次為駁正,條分縷析,決疑定舛,“于史學(xué)深為有裨,非淹通一代掌故者不能為也”,原書15卷,明代已無傳本,館臣輯自《永樂大典》,亦僅存十之三四。元代周南瑞所編《天下同文集》“所載頗有蘇天爵《文類》所未收,而足資當(dāng)日典故者”,此書系麻沙元版,原本50卷,佚卷17、18、31、34、35、41共6卷,“蓋麻沙舊式,分卷破碎,傳抄易于佚脫。今既無別本校補,亦姑仍原本錄之,以存其真焉”〔61〕。姑仍其缺或姑仍其舊實屬無奈之舉,因而當(dāng)有別本可資校補時,館臣盡量利用別本??毖a缺,所用別本主要有《永樂大典》本、叢書本和其他別本或刻本。

1.《永樂大典》本

《永樂大典》在修纂《四庫全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館臣不僅從中輯出了《舊五代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元和姓纂》等多部重要著作,輯佚之外,還充分利用《永樂大典》進(jìn)行??毖a缺。如元人程端學(xué)撰有《春秋三傳辨疑》20卷,清初匯刻《通志堂經(jīng)解》,因其殘缺不全未予收錄,《總目》經(jīng)部春秋類著錄者為浙江吳玉墀家藏抄本,其中卷1“蠹蝕最甚,有每行惟存數(shù)字者”,卷2以下則完整無缺,經(jīng)館臣用《永樂大典》進(jìn)行校補,“遂復(fù)為全帙”〔62〕。又史部地理類著錄元陸友仁《吳中舊事》1卷,此書記載作者家鄉(xiāng)吳郡之軼聞舊跡,可補地志之缺,“其體例則小說家流也”,因“刊本頗訛脫”,館臣以《永樂大典》所載“互校補正,備元人說部之一種。雖篇帙無多,要與委巷之談異也”〔63〕。又子部儒家類著錄《袁氏世范》3卷,作者宋人袁采有多部著作皆失傳,此書因陳繼儒刻入《寶顏堂秘笈》而得以保存,惟叢書本“字句訛脫特甚”,“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宋本互相校勘,補遺正誤,仍從《文獻(xiàn)通考》所載,勒為三卷云”〔64〕。集部別集類著錄宋人姚勉所著《雪坡文集》50卷,系其從子姚龍起所編,《宋史·藝文志》失載,“外間傳本頗稀,訛闕特甚。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各為校補。其《永樂大典》不載者,則仍其舊”〔65〕。

借《緣督集》和《別本緣督集》的提要,似可窺見館臣利用《永樂大典》進(jìn)行校補的細(xì)節(jié)。曾豐著作早在宋代已版行于世,后來漸次散佚,元代尚存40卷。明代萬歷十一年(1583)詹事講刻印曾自明所輯12卷本《緣督集》“去取乖謬”,曾豐精華之作反因此本復(fù)次散佚,“殊堪惋惜”,因《永樂大典》編自明初,“尚見豐之原集,其所收錄,較刊本多至數(shù)倍”,館臣據(jù)以增補,“乃裒然幾還舊觀”,“佚而復(fù)存,亦云幸矣”〔66〕?!秳e本緣督集》即詹事講所刻12卷本,“據(jù)事講《自序》,其先本曾氏裔也,所選僅詩三卷、文九卷,掛漏頗多。今已采其中《永樂大典》所未載者,編入新本,故附存其目,不更繕錄焉”〔67〕。也許正是由于《永樂大典》在修纂《四庫全書》中的特殊地位,館臣校補時,雖如同別本加以利用,但并不視其為別本。以上所及館臣利用《永樂大典》校補的文獻(xiàn),除《雪坡文集》和《別本緣督集》外,均注明《永樂大典》本。

2.叢書本

修纂《四庫全書》時,征集到的叢書以明人匯輯刊刻者居多,明人所刻叢書往往不取完本,多系摘錄節(jié)抄,導(dǎo)致館臣對叢書的整體評價不高,但在無別本可資校補的情況下,亦用叢書本進(jìn)行校補。如史部載記類著錄宋鄭文寶所撰《江表志》3卷,卷首缺鄭文寶撰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序言,館臣據(jù)《學(xué)海類編》本“補錄成完帙焉”〔68〕。宋曾慥所撰《高齋漫錄》屬筆記雜著,所記“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跡,以至文評、詩話,詼諧、嘲笑之屬,隨所見聞,咸登記錄。中如給舍之當(dāng)服赪帶,不歷轉(zhuǎn)運使之不得為知制誥,皆可補史志所未備。其征引叢雜,不無瑣屑,要其可取者多,固遠(yuǎn)勝于游談無根者也”,《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做2卷,世鮮流傳,清初曹溶采自他書收入《學(xué)海類編》者僅五頁,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1卷,“視溶所收多逾什之三四,其或溶本有之,而《永樂大典》失載者,亦參校補入”〔69〕。再如集部詩文評類著錄宋人張戒《歲寒堂詩話》兩卷系從《永樂大典》輯出之本,“考《說郛》及《學(xué)海類編》載此書,均止寥寥三四頁。此本為《永樂大典》所載,猶屬完帙。然有二條,此本遺去,而見于《學(xué)海類編》者。今謹(jǐn)據(jù)以增入,庶為全璧”〔70〕。

3.其他別本或相關(guān)刻本

編纂《四庫全書》時,館臣亦能充分發(fā)掘利用其他別本或相關(guān)刻本的校勘價值。如《總目》經(jīng)部小學(xué)類著錄唐顏元孫《干祿字書》系兩淮馬裕家藏宋槧翻刻本,“然證以蜀本,率多謬誤”,館臣著錄時曾用蜀本互校,“補缺文八十五字,改訛體十六字,刪衍文二字,始稍還顏氏之舊”〔71〕。然不知何故,館臣用以校補的蜀本未見著錄或存目,存目者系明末清初人魏裔介所刊《別本干祿字書》兩卷本。又史部正史類著錄的《金史》為內(nèi)府刊本,其中卷33、卷76有缺文,蓋明代監(jiān)版脫誤所致,館臣用內(nèi)府所藏元版校補,“仍為完帙”〔72〕,惜此元版未見著錄或存目。館臣用以校補且見于著錄的別本有南宋汪藻的《浮溪文粹》。《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汪藻《浮溪集》60卷,歲久散佚,世無傳本者幾數(shù)百年,嘉靖時人胡堯臣曾刊行無名氏所輯《浮溪文粹》15卷,僅錄詩文85篇,“而其原集終不復(fù)可見”。館臣修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浮溪集》36卷,又用《浮溪文粹》參校補正,“庶操觚之士尚得以考見其大略焉”〔73〕。

四、結(jié)語

作為一部官修書目,《總目》奉敕編纂,悉稟圣裁,在重視圖書來源的同時,忽略了圖書版本的重要性,加之編纂《四庫全書》時,對圖書內(nèi)容又多有改竄,致使有關(guān)《四庫全書》版本問題的研究困難重重。作為版本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別本,《總目》著墨較多,為了解和研究《四庫全書》的版本問題提供了重要信息。綜合相關(guān)記載可見,《總目》關(guān)于別本的認(rèn)識、處理及利用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合理妥當(dāng)?shù)?,尤其是在別本的處理方面,并非簡單地一概存目,而是根據(jù)內(nèi)容及版本優(yōu)劣,分別采取了正本別本均予著錄、著錄正本存目別本和正本別本一并存目三種處理辦法。說明《總目·凡例》所言“一一辨厥妍媸,嚴(yán)為去取”〔74〕并非虛言,也體現(xiàn)了館臣嚴(yán)謹(jǐn)務(wù)實的治學(xué)精神以及珍視文獻(xiàn)、甄別取舍的審慎態(tài)度。當(dāng)然也毋庸諱言,《總目》涉及文獻(xiàn)龐雜,館臣對別本的認(rèn)識較為模糊,有時將題名不同且內(nèi)容出入較大的同名文獻(xiàn)簡單地視為正本與別本,如前文所及《十六國春秋》與《別本十六國春秋》、《原本韓文考異》與《別本韓文考異》。此外尚有存目兩種同名文獻(xiàn)而未區(qū)別正本、別本者①《總目》史部地理類存目《海道經(jīng)》兩種各1卷,似為同一種文獻(xiàn)的不同版本。前者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后者乃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參見〔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75《史部·地理類存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650頁。,又有提要所及文獻(xiàn)名稱與實際不符者②《總目》集部別集類存目明人吳文華《濟美堂集》8卷,館臣稱“文華有《粵西疏稿》,已著錄。是集凡詩文四卷,頗沿臺閣舊體。前四卷即《粵西奏議》及《留都奏議》,其初別本各行,后又編入集中也”。參見〔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178《集部·別集類存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601頁。,盡管如此,瑕不掩瑜,館臣對別本的認(rèn)識仍不乏可取之處,且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猜你喜歡
館臣史部集部
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看四庫館臣的賦學(xué)觀
《四庫全書總目》對《國史經(jīng)籍志》的利用與考訂
圖書館研究(2021年5期)2021-01-06 14:12:47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看文學(xué)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從目錄學(xué)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jìn)
從《四庫全書》對《青溪寇軌》和《泊宅編》的分類看四庫館臣分類的智慧
人間(2016年32期)2017-02-26 19:35:59
四庫館臣法家觀探析
《郡齋讀書志》子部與集部類目的設(shè)置
四庫館臣輯佚宋人筆記的成就——以輯佚《永樂大典》所載宋人筆記為例
正義的戰(zhàn)爭 寶貴的經(jīng)驗——中共黨史學(xué)會、軍事科學(xué)院軍史部紀(jì)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50周年
軍事歷史(2000年6期)2000-08-16 02:13:20
沅陵县| 缙云县| 西林县| 长宁县| 抚州市| 阿勒泰市| 姚安县| 芜湖市| 谢通门县| 宝清县| 天水市| 潍坊市| 台中县| 杭锦旗| 依安县| 英山县| 泸水县| 饶平县| 广昌县| 虹口区| 日照市| 海伦市| 杂多县| 永川市| 颍上县| 永清县| 水富县| 万州区| 沁源县| 宣威市| 大安市| 志丹县| 固安县| 林州市| 科尔| 东兴市| 军事| 偏关县| 元江| 武川县|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