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211100) 高 潔
葉圣陶先生曾言:“性情的涵養(yǎng)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項目,尤其在小學教育階段。涵養(yǎng)和培植必須有所憑借,而最好的憑借便是詩歌。”小學古詩詞教學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古詩詞的學習中獲得鑒賞作品的能力,同時還能夠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案褂性姇鴼庾匀A?!痹姼柚?,美在誦讀、美在感悟、美在解讀。學生浸潤在古詩詞中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學積累,提升人文素養(yǎng)。
那么,小學低年段古詩詞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呢?本文將結(jié)合公開課《敕勒歌》的教學,談幾點思考。
古詩詞在低年段的語文教材中篇目眾多,不少教師對于古詩詞教學已有自己固定的模式。然而,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關(guān)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要求有明確的規(guī)定,第一學段(1~2 年級):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古詩詞教學中涵泳吟誦的方法尤為重要。然而,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多的是朗讀背誦之淺,缺失的是涵泳吟誦之深。缺失了涵泳吟誦,學生無法感悟詩文的靈動,無法在涵泳中激發(fā)智慧之芽。只有沉浸其中,反復吟詠,細細體味詩中的意境,詩意才能盡顯,學生才能參透作品,獲得審美享受。
王崧舟在《古詩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智慧》的專題講座中提到:第一,“會心吟誦得其韻”。古詩的基本教學方法就是吟誦。第二,“誠心直觀得其象”。只有在舉象、造境的基礎(chǔ)上,學生才能真正領(lǐng)會詩家三昧。第三,“潛心涵泳得其意”。意象所承載著的人的情感、人的心理,是意蘊,是共感。從“吟誦”“直觀”到“涵泳”是一個從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主要以字音為主,區(qū)分平翹舌音、前后鼻音,讀準鼻音、邊音,發(fā)準音是讀好古詩的前提。但如果只注重誦讀,忽視對意境的聯(lián)想和對古詩文的涵泳,兒童深度思維能力也難以提升。提升兒童深度思維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打好涵泳吟誦的基礎(chǔ),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更上一層樓”。
葉圣陶先生認為:“所謂體會,得用內(nèi)省的方法,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綜合;體會絕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亂說的事。這種能力的培植全在隨時的指點與誘導?!睆淖忠舻阶至x,是學習古詩詞最基礎(chǔ)的一環(huán),多數(shù)教師能在課上一字一詞地講解分析,一句一句地厘清句意,但對于古詩詞所表達的感情卻沒有給學生進行品悟體味的空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浮于表面的句意理解,沒能融入其意境中去體味。
以《敕勒歌》為例,如果低年級的古詩詞教學僅僅停留在讀準字音上,不去創(chuàng)設(shè)情境,教師僅通過出示圖片和歌曲,帶領(lǐng)學生回到草原,就無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草原蒼茫遼闊之感。在教學中,由點到面的品悟體味不僅要重句意,還要重整體的理解,它能對兒童的深度思維能力產(chǎn)生一種連接的作用。忽視了由點到面的感悟,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就無法根植。
新課標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大多數(shù)教師能夠做到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內(nèi)容,但古詩詞中蘊含著特有的意境,每個人的體會卻是不盡相同。由于學生個體具有差異性,所以開展個性化的閱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建構(gòu)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diào)學習的主動建構(gòu)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根據(jù)建構(gòu)主義理論,學生是知識建構(gòu)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古詩詞的理解上,每個人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喜歡詠物類型的詩詞,有的人喜歡送別類型的詩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要用個性化的表達取代統(tǒng)一的結(jié)構(gòu)化、僵硬化標準。
舉一反三是學生在表達中要掌握的規(guī)律,學生要學會透過文字看景悟情。例如,送別詩的學習,可以從一首詩到一類詩,由《贈汪倫》聯(lián)想到《送孟浩然之廣陵》;對意象的理解也可以舉一反三,例如,送別詩中楊柳和江水可以表示送別,還有長亭、明月和秋風等景物也有送別之意,“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shè)情境,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表達。如果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的表達都是一樣的,沒有個性,忽視了舉一反三,那就很難提升他們的深度思維能力。
面對小學古詩教學中兒童深度思維能力的缺失,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和相關(guān)學習策略,鼓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以使他們的深度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新課標明確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說:閱讀古詩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頭腦里浮現(xiàn)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誦讀的情境,讓他們?nèi)ゴψ髡叩男那椋辉偃ブ笇麄冋b讀。
雖然低年段學生識字量較少,但是古詩詞韻律感強,內(nèi)容大多貼近學生生活,便于誦讀和記憶,因此教學時可以將誦讀貫穿始終。教學《敕勒歌》一課,對“籠”字的教學,如何做到由表及里,寓情于誦呢?教師要把握好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教師可從正音開始,如“籠”是第三聲、后鼻音,要讀準?!白植浑x詞,詞不離句”,“籠”所在的句子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句是說天就像一個圓頂大帳篷,把草原給遮蓋起來了。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天很大很大、無邊無際的感覺。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誦讀,先是請學生讀,生生互動相機點評,接著分小組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等,最后學生一起讀,把這種“籠蓋”的感覺讀出來。
再如“川”字的教學,教師從字音上提醒學生,這是翹舌音,要讀準。在字義理解上,教師相機出示“川”的古文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川”的古文字的樣子像河流。這里要提醒學生關(guān)注“川”的古文字和“水”的古文字有些相似,如果學生答錯,可以及時糾正,教師再適當小結(jié)“川”字有一個意思就是表示河流。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川”有兩個意思,它的另一個意思表示平地、平原。這時,教師請學生思考“敕勒川”的“川”是哪個意思,啟發(fā)學生說出其意思是平地、平原。在讀出感情方面,教師可以出示課件上敕勒川大草原的景色,引導學生感受草原的一望無際,并提醒學生在誦讀時把聲音延長一些,試著把“敕勒川”讀得更遼闊。
像這樣,在厘清字意的基礎(chǔ)上進行誦讀,更能入情入境。由淺層次的讀準字音到理解字義,最后把這種感覺讀出來,逐層深入,就能在有感情的誦讀中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由表及里地提升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1~2 年級)的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提出: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對于二年級學生而言,“穹廬”這個詞語的理解有點難度。有的學生出生在草原或去過草原,就能夠結(jié)合生活實際有所感悟;有的學生是看書、看電視或請教別人得知的,但表述得都不夠準確。這時,教師可以相機出示“穹廬”的圖片,學生就會紛紛脫口而出“蒙古包”一詞,從而理解了“穹廬”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是圓頂大帳篷。把“穹廬”一詞放進句子“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合起來的意思是說天空就像一頂圓圓的大帳篷,把整個草原都遮蓋起來了,天和地好像連在一起,無邊無際。
學習“天蒼蒼,野茫?!边@一句,我們抬頭往天上看,天是很藍很藍、一望無邊的,低下頭看到的草原是茫茫一片的,“野茫?!笔窃耙煌麩o際的意思。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蒼茫呢?讀!朗讀!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在一遍遍的逐層深入的誦讀中體味到了大草原的茫茫無邊、感悟到了大草原的一望無垠。
舉一反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什么樣的景象會帶給我們這種“茫?!钡母杏X呢?教師可以相機出示大海圖、沙漠圖、雪地圖。學生不僅理解了“茫?!睅Ыo人的無邊無際的感覺,也在閱讀中積累了“茫?!边@個詞語及其用法。在瑯瑯書聲中讀出敕勒川大草原的美,在蒼茫意境中感悟古詩之美,這樣既能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使教學有效地發(fā)生,又能舉一反三,提升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痹趯W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聽教師范讀到自己讀,從讀準字音、讀流利逐漸發(fā)展到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讀出感情。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并駕齊驅(qū)。在古詩詞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shè)情境,給學生空間去想象,去表達,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全詩的詩眼,是點睛之筆,描寫得非常傳神。教師首先課件出示風吹草動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大草原上的牛羊很神奇,風一吹,就像變魔術(shù)一樣,變呀,變呀,變出來了,遼闊的大草原上,變得遍地都是牛羊。牛啊、羊啊長得多么壯,多么肥呀!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這草原上的牛、羊,來接受采訪。教師可以分別采訪兩名學生:“這只健壯的小牛啊,你能告訴我,你怎么長得這么壯呢?”“這只肥肥的小羊啊,你怎么能長得這么肥呀?”學生可能會回答:“這兒的草茂盛,每天都吃得飽飽的。”與前面的詩句“野茫?!毕嗪魬?,突出了敕勒川大草原草兒生長的茂盛,羊兒吃得飽長得肥,牛兒吃得飽長得壯。有的學生和前面回答問題的同學進行互動,表達出自己不一樣的想法。例如,“因為這兒的草太嫩啦,吃在嘴里甜甜的?!薄耙驗椴菰系乃芴鸷芴?,像泉水一樣?!薄安菰木吧懒?,天很藍很藍,草碧綠碧綠的,我們心情很舒暢呀!”最后,教師請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帶進聲音里,美美地讀這一首詩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個性化解讀,使學生說出了自己想象中牛羊肥壯的原因。從吃的草兒長得茂盛、長得嫩,到喝的水甜甜的,再到草原景色的優(yōu)美,層層遞進,學生一邊思考,一邊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標新立異中提升了想象思維能力。
教師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如果去到草原的話,會被哪些景色所吸引。在融會貫通中,學生就會表達出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感受到敕勒川的美;然后,又以談話的方式展開教學——那么遠的地方,你有什么辦法說服爸爸媽媽帶你去呢?學生自然能說出想去敕勒川的理由。通過自己說,由讀到悟,從淺入深地感知課文的意境,學生能更深入地體會到敕勒川的美。對同一首詩,在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每個學生都能看到敕勒川不同角度的美。有的學生關(guān)注到敕勒川天的美,天很藍很藍,就像一頂大帳篷,把草原都遮蓋起來了;有的學生關(guān)注到草原的美,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草兒長得特別茂盛,一陣陣風吹過,成群成群的牛羊就顯現(xiàn)出來啦。天美、草原美和牛羊的動態(tài)美,這一個個的點組成了敕勒川美的畫面。
在誦讀中體會韻律美,美在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在誦讀中體會意境美,美在草原風光的秀麗;在誦讀中體會情感美,美在北朝人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學生在樂學、趣學、會學中逐步成長,由點到面,提升了整體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