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季安
(通渭縣教研室 甘肅 定西 743300)
引言: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時代需求、具備終身發(fā)展理念的學生,是核心素養(yǎng)下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新時代教學要求。閱讀是溝通的過程,同時也是與作者思想碰撞摩擦的過程。初中生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定型,正處于可塑造階段,學生應當進行大規(guī)模閱讀,且應當進行大規(guī)模文學作品精讀、細讀。然而在我們傳統閱讀教學中,閱讀是與學生語文成績相掛鉤的,閱讀教學更傾向于優(yōu)美語言的摘抄背誦,雖具有較高的實用性,但同時也扼殺了學生自我思考的種子。而在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閱讀主動權,而教師也將對于文章的照抄背誦轉向于教學“對話”。例如對話的前提是平等性,即要求教師與學生同處于平等位置,也可認為是傳道的過程。
其次,學生因文學素養(yǎng)有限,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而核心素養(yǎng)下的閱讀課堂教學對話同時強調互動性,即要求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視角作為出發(fā)點,通過問題引導進行雙向交流,也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授業(yè)、解惑。而整本書閱讀則是在此基礎之上的進一步閱讀延伸,通常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也常將整本書閱讀認為是沉浸式閱讀。事實上我國早在2001年便對整本書閱讀有了實驗稿課程標準,今年是2021年,意味著其在我國已有將近20 年的發(fā)展歷史。傳統教育思潮是導致我國教育教育事業(yè)難以有所進展的最大阻礙,整本書閱讀教學一直未得到有效發(fā)展,長期徘徊于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留有較長的空白期。直到近些年才被得以重視,并逐漸融入中小學教師的語文閱讀要求中,具有較高的教育研究價值。
從國家層面分析,隨著新課改教學的深化發(fā)展,以及今年“雙減”政策的下達,我們不難看出國家為學生進行減負,其首要目的則在于為學生能夠騰出課余時間發(fā)展自身興趣愛好。根據我國《語文課程標準》有關規(guī)定,學生自小學至初中三年畢業(yè)所閱讀總量應超過400萬字以上。雖采用了分段形式將閱讀任務拆解于每個年級階段內,但其對于初中三年的學生閱讀字數便已高達260萬字,足足占據其課外閱讀總量的半數之余。這便意味著教師不僅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也要擴充學生的閱讀量,但通常教師所采用的閱讀教學方式多以推薦學生短篇選文為主,字數較少,且因分散式閱讀難以進行統計,根本無法滿足國家相關閱讀標準。
而我們知道一本文學著作通常平均為30萬字左右,學生每學期內閱讀2至3本文學著作便能有效滿足新課標閱讀要求標準。其次,新課改標準為限制學生出現盲讀現象,并規(guī)定了中學生所進行閱讀的書籍刊物應為科學讀物、名人名著以及國內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規(guī)范了學生閱讀范圍。任何時代的文學作品風格皆象征著其當時社會所處于的歷史環(huán)境,并蘊含著人文、科技等潛在因素,極為契合我們傳統文化元素中的詩詞歌賦。例如通過閱讀被譽為“詩仙”的李白詩詞我們便能夠聯想到大唐的繁華昌盛,而通讀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則同樣能夠體味中原淪陷、戰(zhàn)亂紛擾的悲憤。文學作品與人們之間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整本書閱讀更能充分體現新課改教學下的價值要求。
對于整本書閱讀教育的概念早在1925年便有從事于教育事業(yè)的專家便已提出,但礙于當時宗教信仰等封建色彩極為濃厚,大多思想皆為維護封建王朝所服務,整個世界的教育均難以有所進展,甚至在教材選用層面也沒有官方定義。這些教育工作者為能夠給學生提供科學的、系統的教學教材,便提出了采用整本書的構想,但西方國家貴族權利極大,幾乎已經壟斷了教學資源的分配,以此該構想最終以失敗宣布告終。隨著工業(yè)革命帶來大批勞動力解放,人們便有了更為豐碩的活動時間,也為閱讀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契機。伴隨著第三次以科技為主題的工業(yè)革命完畢,信息技術的打破了常規(guī)僅限于紙質刊物的閱讀局限,以更為方便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但當前礙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整本書閱讀教學很難融入課內的教學。
課堂閱讀教學具有三要素,在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下教師所扮演的引導者,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者,還有起著紐帶作用的文本讀物。閱讀簡單來講既是基于興趣拓展的過程,學生對于書籍的興趣愛好是教師開展閱讀活動的關鍵,以及為學生提供各種能夠有效提高閱讀效率的技巧方法。其次,閱讀教學應與語文課堂教學同處平等地位,便要按照新課改教學要求采用三步走的方式開展有關教學指導。首先整本書閱讀應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應為學生大致安排規(guī)定其于整本書閱讀課堂內至少需要完成的閱讀標準。富有目的性的閱讀往往能夠起到雙倍收益的教學效果,其中要注意使學生將無意間產生的想法及靈感及時記錄下來。整本書閱讀具有顯著的互動性,這是其相較于其他閱讀方式的優(yōu)點所在,教師通過與學生相互交流閱讀心得,彼此之間互相分享閱讀心得體會。
如上文所述,隨著新課改教學的推進,其內容也在不斷發(fā)展更新,并對學生閱讀范圍有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學生所選擇閱讀書刊應多為充滿正能量并富有教育意義為主,因此,整本書閱讀我們便可大致劃分為下文所述的兩大類:
顧名思義,名著導讀即是以國內外較為出名的文學作品用作學生讀物,與人教版語文教材不同,例如在部編本語文課本中,其均是以主題的形式對文章進行分類,并于每個單元末尾處增添了“名著導讀”欄目,例如七年級上冊所推薦的《朝花夕拾》、《西游記》,或是八年級下冊所推薦的《追風箏的人》,等等。這其中不乏包括有我國的近現代小說以及古典名著,同時所推薦的閱讀書目也包含了國外的自傳小說等等,且我們不難發(fā)現這些書籍內容大多為故事形式,與學生所處的閱讀階段較為接近,學生在進行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并不容易閱讀困難的現象,是教師最常選用的閱讀類型。
“1+X”類型是我國溫如敏先生所提到的閱讀概念,簡單講既是要注重學生的自由閱讀,但同樣這種閱讀范圍應是在新課改的閱讀要求之內進行。我們的語文教材均是環(huán)繞某一特定主題下而精選的閱讀產物,具有科學性及合理性?!?”便是指語文教材中指定的某一單元,而后者“X”則是根據學生所選擇的課文或主題尋找與其觀點相近、風格相似的課外讀物。例如學生可選擇閱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選擇零散的、分段的篇目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這點方式通常適用于群文閱讀教學,即以鍛煉學生主題寫作為主旨的教學活動。
初中是簽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的最佳階段,按照素質教育設想標準,學生通過小學6年的習慣養(yǎng)成將會在初中得到展現。但學生同時具有差異性,其深受成長環(huán)境所影響,單以學習成績?yōu)槔?,在中學階段內學生成績之間的分水嶺將會愈發(fā)加大。在以往的應試教育過程中,教師皆認為采用大量的作業(yè)習題練習是必要的,閱讀教學大都作為次要輔助位置。在傳統應試教育的籠罩下,學生普遍會因缺乏自主思考感悟從而導致閱讀水平較低的現象發(fā)生,對于閱讀書刊中的故事以及作者了解僅停留于刻板印象,若是深入至文章分析及主旨大意便容易陷入僵持,直觀反映則在于學生在進行試卷后的閱讀分析時難以從多角度進行綜合性切入分析,言不達意,或所給出的答案存在片面性。
其次,如上文所提,“名著導讀”通常作為教師組建整本書閱讀的主要方式,學生所通讀的書籍雖均為寓意深遠的歷史名著,但學生因缺乏對于這類歷史名著的閱讀興趣,往往根本達不到教師預想的精讀、細讀標準,除去停留于腦海中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以及事跡便無法再道出其他內容,閱讀視野狹隘,同樣是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中所務須解決的難點之一。
若想有效增進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過程中應將其對于書籍的閱讀興趣放置首位,其次,教師還應主動發(fā)揮引導者身份的作用,輔助學生更深層次的閱讀。并創(chuàng)設對應閱讀情境。例如可以組建學生進行推薦一本好書比賽,于閱讀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喜歡的書籍種類進行選舉投票,所參選的標準可以是具體的書籍名稱,也同樣可以是幾個帶有鮮明色彩的主題。通過學生投票的形式選出排名靠前的書籍刊物,教師并按照對應的主題為其進行對應推薦。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量,且更能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以達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最終教育目的。
閱讀既是通過文字表述感染學生情感共鳴的過程,而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所增設賞析環(huán)節(jié),
讓學生在自我認為優(yōu)美的文章片段旁進行評價摘抄,并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分享,通過同學之間講解溝通,往往能夠起到雙倍的閱讀功效。其次,不少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均會于結尾處設置留白,以供讀者展開遐想,教師便可利用起這一點安排學生對自己印象深刻的書籍進行續(xù)寫,并對續(xù)寫較好的作品貼至于展覽處以示頒獎鼓勵。
讀“閑書”的觀點同樣是溫如敏所提,其認為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由學生自發(fā)的閱讀活動往往閱讀量更大,且知識面更為寬廣,教師應當支持學生按照自己的閱讀興趣多讀“閑書”,例如日本作品的《解憂雜貨鋪》,或是法國文學短篇童話《小王子》皆是不錯的課外讀物,或者有部分學生喜歡研究礦石、美食,便可自行選擇有關書籍。讀“閑書”則啟示教師不應按照統一標準去要求學生進行閱讀,要留有學生足夠的自由閱讀空間,并鼓勵其積極進行暢讀“閑書”。
擇一業(yè),終一生,為有效解決在實際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仍是存在諸如閱讀課堂僵化、教學方法單一等狀況,本文著重以拓寬學生閱讀視野、設置閱讀賞析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多讀“閑書”三點作為應對策略,以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