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類型學的理論考察"/>
□ 屈群蘋 杜勁蕾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必將重塑世界格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關鍵的時間窗口。我們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zhàn),機遇和挑戰(zhàn)都是前所未有,越是接近目標,越是形勢復雜,越要堅定信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zhàn)。伴隨中國加速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正遭遇多領域、全方位社會風險的威脅和挑戰(zhàn)。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并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擺在“三大攻堅戰(zhàn)”的首位。近些年,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風險的復雜性日益凸顯,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所謂社會風險,是指一種導致社會沖突、危及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的可能性,或者說社會危害發(fā)生的概率及其大小?,F(xiàn)代社會是高“風險社會”。按照貝克的說法,“風險社會”危機四伏,我們“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1)[德]烏爾利?!へ惪?風險社會:新的現(xiàn)代性之路[M].張文杰,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1.。空前的社會變革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對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fā)展構成嚴重威脅?;陲L險生成和擴散邏輯,圍繞“風險形態(tài)—風險認知—風險防控”這一分析框架,通過對中西方社會風險的分析和理論歸納,全面考察社會風險認知和防范的知識譜系,深入分析社會風險的塑造力量、影響因素、擴散機理,積極探尋防范化解各類社會風險的有效機制,對認識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風險與人類如影隨行,但社會風險卻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特有問題。進入現(xiàn)代社會,人類被卷入社會風險的漩渦,正面臨來自全方位、多領域“社會風險”的嚴峻挑戰(zhàn)。“社會的風險化”與“風險的社會化”是社會風險兩種特有屬性,直接來源于“社會”與“風險”兩個概念的分析,且關系到對“何為社會風險”與“社會風險防控何以可能”等元問題的回答。
風險不是一個空洞的分析概念,而是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外在環(huán)境,“是關于不愿發(fā)生的事件發(fā)生的不確定性之客觀體現(xiàn),包含兩層意義,一是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二是其本質與核心具有不確定性”(2)[美]阿倫·威力特.風險與保險的經濟理論[D].1901年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轉引自卓志.風險管理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5.。雖然最初的“風險”更多是與“技術”“經濟”等詞匯連用,社會風險亦被認為是風險形態(tài)之一,但是風險的社會屬性卻是“風險”構成的核心面向。風險是一種“人為的不確定性”。(3)[德]烏爾利?!へ惪?世界風險社會[M]. 吳英姿,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7.社會對風險的影響與風險對社會的影響構成風險的社會屬性的兩種面向。
首先,風險對社會的影響內嵌于“風險”語義學分析及其功能指向,風險從根源上說就是社會的風險和人的風險。如同某些學者分析風險與危機的差別時的觀點,風險與危機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4)張海波.社會風險研究的范式[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02):136—144.,風險是前期形態(tài),危機是后期表現(xiàn),是有著內在因果聯(lián)系的一個過程中的兩個階段。社會風險是風險社會層面的具體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公共危機是危機在社會層面的具體化,風險與危機的邏輯關系同樣適用于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因此,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之間也存在隱性的因果聯(lián)系,只有在觸發(fā)因子或者導火索的引發(fā)下,這種隱性關系才可能轉化為外在的顯性關系。諸多鄰避型項目“環(huán)保運動”的發(fā)生,源于前期社會風險源,如不公平感和挫折感等因素沒有及時疏導,導致公眾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在一些網絡媒介的負面導向作用下,社會風險的輿論被不斷擴散和放大,加上政府防控失當,社會風險閾值便很容易被突破,觸發(fā)風險事件,引起一系列的社會風險后果。
風險社會理論的倡導者貝克強調社會風險“是現(xiàn)代化、技術化和經濟進程的極端化不斷加劇所造成”(5)[德]烏爾利希·貝克,約翰內斯·威爾姆斯.自由與資本主義[M].路國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5.,而現(xiàn)代社會又未能對這一進程進行有效地管理。國內不少學者對此持相似觀點,認為“全球化、城市化、貧富兩極分化、社會治理能力弱化和大眾風險感知強化實際上扮演了風險社會的催化劑的角色”(6)張成福,謝一帆. 風險社會及其有效治理的戰(zhàn)略[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05):25—32.。進而呈現(xiàn)了兩大特點:一是風險的“人化”;二是風險的“制度化”和“制度化”風險。風險的“人化”和“制度化”使社會具有了人為的不確定性,人類引以自豪的知識以及有關知識的決策、工業(yè)和技術的進步,使整個人類被置于不可控制的風險之中。
其次,從社會對風險的影響來看,風險逐漸走出“自然”陰影而被“社會”所形塑。進入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社會,風險更多的是社會塑造的風險,其原因是后工業(yè)社會的風險管理仍在沿用工業(yè)社會的管理手段。因此,風險社會是“集體的不負責任”(7)[德]烏爾利?!へ惪?風險社會政治學[J].劉寧寧,沈天霄,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03):42—46.,而社會并未能有效地對這一進程進行管理。無論是吉登斯提出的外部風險和人造風險,還是貝克提出的風險三分結構分析,都在關注和表達一種自然化風險向社會化風險轉變的過程和風險的社會化機制。無論是地震、颶風等自然風險還是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惡化、核技術威脅等社會風險,“人與風險”的關系是所有風險分析關注的核心問題和風險分類的內在維度。
根據風險發(fā)生中人的因素或者人的實踐能力、活動場域差異,風險被劃分為不同類型。例如社會風險被認為是由人類實踐和社會性因素(社會結構、制度、文化、科技等)引起、能夠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社會事件,可以被區(qū)分為社會結構性風險、社會制度性風險、社會實踐性風險。有學者認為各個領域的重大風險,并不是獨立存在互不相關的,相反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8)陳磊.“風險社會”理論與“和諧社會”建設[J].南京社會科學,2005(02):43—46.根據社會風險復合疊加的特征,進而把發(fā)生在經濟、政治、社會領域以及黨的制度建設領域等的風險,歸結為社會結構性風險。(9)楊海.中國社會結構性風險防范與治理機制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23—30.也有學者把人口、資源環(huán)境、科學技術、組織制度和社會經濟結構歸結為現(xiàn)代風險社會的五個基本風險源。(10)張成福,謝一帆. 風險社會及其有效治理的戰(zhàn)略[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05):25—32.而英國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則從文化視角和建構主義立場對風險作了全新的分析,進而把風險分為社會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把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遷歸結為三種文化,即把社會政治風險視為最大風險的等級制度主義文化、把經濟風險視為最大風險的市場個人主義文化和把自然風險視為最大風險的社會群落之邊緣文化。(11)Mary Douglas and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M]. Berkeley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186.
構成西方社會風險分析的基本理路有兩種:現(xiàn)實主義風險觀(以貝克等為代表)和建構主義風險觀(以道格拉斯等為代表)。兩種社會風險分析理路,既是對風險源于何處的追問,也是對西方社會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兩種社會分析模式的反映。當然,二者并不否認風險的客觀性,其分歧在于風險所表現(xiàn)出的方式不同。
1.現(xiàn)實主義風險觀。風險是一種客觀性社會現(xiàn)象和影響人類社會的外在因素。這種對風險的實時性的認知和理解,是現(xiàn)實主義風險觀的基本假設?!帮L險社會”概念首見于貝克在1986年的著作《風險社會》,風險社會理論也在其隨后的《世界風險社會》等著作中提出并完善。貝克關注的重點是技術與生態(tài)的風險,并認為現(xiàn)在的人類活動風險是全球性的。吉登斯作為現(xiàn)代性理論的集大成者,關注的是制度帶來的風險,他在《現(xiàn)代性的后果》一書中指出現(xiàn)代性既有“機遇的一面”,還有“陰暗的一面”。后來,吉登斯直接在其著作中宣稱:“現(xiàn)代性總是涉及風險觀念”,并把風險分為有章可循的“外在風險”和難以預知的“人為風險”。(12)Anthony Giddens.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Lives[M].NewYork:Routledge Press, 2000:45.而拉什則認為,判斷我們所面臨的風險是否增加不能僅從自然風險角度,還應看到社會結構所面臨的風險,政治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穩(wěn)定等是政治學領域風險的主要關注點。(13)[英]斯科特·拉什.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J].王武龍,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02(04):52—63.塞繆爾·亨廷頓認為,要想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社會動員要適度、流動機會要增加、政治參與要控制、政治制度化進程要加快。(14)[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9:41.而尼克·皮金等提出的社會放大理論(15)Nick Pidgeon, Roger E. Kasperson, Paul Slovic.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M].NewYork:Greenwood Press,1992:153.則認為風險的變化與社會制度、文化以及心理等有關,產生的風險行為反過來會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社會,且這種狀態(tài)下衍生的風險更多地表現(xiàn)為間接的影響,例如污名化、對制度失去信任等。
2.建構主義風險觀。由于不同國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在風險識別與應對化解過程中,現(xiàn)實主義風險觀的不足逐步凸顯,建構主義風險觀應運而生。建構主義風險觀強調人類的主觀認知水平和風險識別能力,認為“風險既是‘實在的’,又是由社會感知和結構‘建構起來的’,過去已無力決定現(xiàn)在,其地位已被一些建構的東西所取代”。(16)[英]芭芭拉·亞當,[德]烏爾里希·貝克,[英]約斯特·房龍. 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趙延東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30—50.例如瑪麗·道格拉斯從危險認知角度提出,現(xiàn)代的實際風險并沒有增加,只是人們感受到的風險增加了。(17)Mary Douglas and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M]. Berkeley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23—30.風險是“建構”的,其排序與挑選有賴于社會組織的不可避免的文化偏好。(18)Mary Douglas and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M]. Berkeley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15.斯科特拉·拉什認為風險是人們心理認知的結果,沒有明確的指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現(xiàn)實情境下有著不同的話語解釋。(19)[英]斯科特·拉什.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J].王武龍,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02(04):52—63.芭芭拉·亞當等特別闡述了現(xiàn)代風險的這一特點,指出風險的本質并不在于它正在發(fā)生,而在于它可能發(fā)生。(20)[英]芭芭拉·亞當,[德]烏爾里?!へ惪?[英]約斯特·房龍.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趙延東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3—5.因此,在現(xiàn)代風險面前,恐懼很容易自我發(fā)酵和莫名加劇,甚至一些莫須有的小事件都有可能釀成大的社會性災難。
3.社會風險理論在中國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急劇轉型,各種社會問題不斷顯露,社會風險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吧鐣母锟刂普摗?童星,1990)、“社會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理論”(宋林飛,1995)、“社會燃燒理論”(牛文元,2001)、“社會結構轉型理論”(李培林,1992;陸學藝,鄭杭生,2004)等都對中國社會風險進行嘗試性論述。童星(2007) 認為“風險是前期形態(tài),危機是后期表現(xiàn),風險與危機之間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21)童星,張海波.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識別[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21.當風險要素在社會層面集聚后,就容易轉化為社會風險。
社會風險的中國研究著眼于中國現(xiàn)實風險與中國社會特色,既有對西方社會風險理論的本土驗證,也對風險社會理論加以拓展。馮必揚對于學界存在的概念誤區(qū)進行梳理,明確風險社會和社會風險在社會內涵、風險內涵、風險來源、風險預警等八個方面的顯著差異;(22)馮必揚.社會風險與風險社會關系探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05):76—81.趙繼娣等認為風險存在“場域風險→社會心理風險→社會穩(wěn)定風險”(23)趙繼娣,曲如杰等.城市數字化轉型中的社會風險演化及防范對策研究[J].電子政務,2022(04):111—124.這一演化路徑;也有學者將社會風險研究歸為四種基本范式,即“現(xiàn)實主義—社會風險”“建構主義—社會風險”“現(xiàn)實主義—公共危機”“建構主義—公共危機”(24)張海波.社會風險研究的范式[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02):136—144.四種范式,進而把現(xiàn)有的社會風險研究及其相關、相近研究納入此分析框架進行整合研究。當然,形成中國特色的風險社會理論和具有中國特點的風險社會分析理路,一直是諸多學者的理論旨趣。宋林飛教授建構了社會風險早期預警系統(tǒng)和指標體系(25)宋林飛.社會風險指標體系與社會波動機制[J].社會學研究,1995(06):90—95.,并探討了社會風險與社會波動周期間的密切關系;王紹光等學者指出中國繁榮背后蘊含諸多不穩(wěn)定性因子,呼吁把危機管控納入社會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6)王紹光,胡鞍鋼,丁元竹.經濟繁榮背后的社會不穩(wěn)定[J].戰(zhàn)略與管理,2002(03):26—33.還有學者認為,中國社會的結構性斷裂將導致社會各階層和群體間難形成改革共識、易形成具體利益沖突(27)參見鄭杭生,洪大用.中國轉型期的社會安全隱患與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2):2—9;張廣利,楊墉棟,王伯承.風險社會治理視閾下地方政府的角色沖突及其調適[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47—53+110.,不利于社會風險的治理。
社會風險是一種普遍的歷史事實與社會現(xiàn)象,與人類實踐活動形影相隨。社會風險既是現(xiàn)實的,又是建構的。政策制定者通常站在國家層面,思考如何從制度上約束社會風險;管理者通常站在應對層面,關心風險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放大,思考如何預警和管控危機;理論研究者通常站在社會層面,探索社會風險是如何被感知的。
社會風險感知理論和實踐探索是現(xiàn)代風險分析的重要命題和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相關研究已形成了兩大流派,即以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卡斯帕森、里納特·舍貝里(Lennart Sjoberg)為代表的心理測量流派和以道格拉斯、維達斯基(Wildavsky)代表的文化學派。此外,風險感知在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和科技哲學等領域都有較多涉及,成為社會風險研究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心理測量視角下的風險感知研究前提假設是風險是由個人主觀定義的,而個人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心理、社會、制度和文化等),所以只要調查工具設計合理,諸多關聯(lián)因素就可以被量化和模式化。保羅·斯洛維奇等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在風險感知和風險態(tài)度等方面,專家和外行對“風險”的理解差別很大,且風險感知與“污名化”緊密相連,“盡管有些污名化映像是通過諸如惡臭、丑陋的景觀、事故、疾病等被人們直接體驗到的,但新聞媒體仍是當前污名化最主要的推波助瀾者”(28)[美]保羅·斯洛維奇.風險的感知:對心理測量范式的思考[M].趙延東,林土垚,馮欣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導言.。斯洛維奇、卡斯帕森等人在后來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感知和媒介在風險事件(如環(huán)境污染、產品質量缺陷、安全生產事故等)造成的嚴重后果和次級影響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利的風險事件產生影響不僅由事件本身決定,也由感知風險因子、媒體報道和信號價值所決定。(29)[美]保羅·斯洛維奇.風險的感知:對心理測量范式的思考[M].趙延東,林土垚,馮欣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55.他們用“風險的社會放大”來描述心理、社會、文化和政治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產生波及效應。斯洛維奇等人發(fā)現(xiàn),風險感知除了與污名化、新聞媒介緊密相關之外,還高度依賴直覺思維和經驗思維,與人的情感和直覺息息相關。與感知風險關聯(lián)最強的特征是危險在多大程度上會激起人們的恐懼。此外,也與個人對某項危險的一般性情感評價有關,即隨著感知到的收益增加,人們感知到的風險會逐步降低。為此,他們將人們在風險判斷時使用的這種直覺思維和情感方法稱之為“情感捷思法”(affect heuristic)。
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風險感知研究則聚焦于社會的整體觀和結構主義的視角來理解科學理性語境中現(xiàn)代社會風險排序現(xiàn)象,重在反思科學理性對現(xiàn)代社會制度的形塑力量,認為對“污染”“禁忌”“風險”等的解讀不能僅出于個體的心智結構,還應該說明社會風險原本具有的歸責性、組織性、政治性的功能表征。(30)Mary Douglas. 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M].London:Routledge,1992:46.比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面臨著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威脅,也經歷了社會治亂的更替。中國古人就十分關注社會風險和公共安全,認為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呂氏春秋·貴公》);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舊唐書·魏征傳》);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荀子·議兵》);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管子·權修》)。這些公共安全觀蘊含著政治清明就安全,政治昏庸就混亂;君主賢能的,他的國家就安定;君主無能的,他的國家就混亂;君主崇尚禮法、看重道義的,他的國家就安定;君主怠慢禮法、卑視道義的,他的國家就混亂;體恤人民就安全,不體恤人民就有風險等國家治理邏輯,凸顯了古代社會的倫理正義和歸責取向。
科技哲學視野下的風險研究是一個相對綜合的范式,它試圖綜合心理測量學、文化人類學以及傳播學中風險研究的支離破碎的現(xiàn)狀,以“風險的社會放大”(31)[英]尼克·皮金.風險的社會放大[M].譚宏凱,譯.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2010:59.框架來強調風險的社會放大根源于風險的社會體驗,而個體反應、制度結構、信息過程、社會團體行為是社會體驗的主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個人體驗還是通過風險信息、風險事件和風險管理系統(tǒng)獲得的間接、次級體驗,共同塑造了社會風險的令人愉悅或者令人驚慌的不同感知。美國法律和安全專家本杰明·維特(Benjamin Wittes)等學者在《未來的暴力與國家治理》一書中,論述了“憑借現(xiàn)代技術,個人可以掌握未來只有國家才擁有的摧毀力?!萍疾粌H促進了小組織的發(fā)展,也增強了小組織的終極殺傷力。這一勢頭似乎仍將繼續(xù),甚至愈演愈烈”(32)[美]本杰明·維特,[美]加布里埃·布魯姆.未來的暴力與國家治理——面對機器人、病毒、駭客與無人機的新威脅[M].萬巖,潘煜,譯.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 2019:7—10.。以色列歷史學家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來簡史》一書中也大膽預言,因為生物與人工智能的進展,人類一百年內就可以向“神人”邁進。(33)[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新興技術在快速發(fā)展造福人類的同時,必將帶來諸多全球性倫理風險??萍佳邪l(fā)及應用所產生的倫理、道德等問題對人的心理產生的影響日益加大,造成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比如基因編輯嬰兒、轉基因食品、器官移植等,在科技創(chuàng)新突飛猛進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人類社會在短時間內對其難以接受??焖侔l(fā)展的科技及應用所帶來的社會矛盾風險也可能在某個科技事件上集中釋放,比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會提升就業(yè)壓力,繼而對科技發(fā)展本身造成危害。科技哲學視野下的風險研究不僅對科學理性進行了反思,也試圖通過風險溝通,對諸多社會過程中的民主、協(xié)商、參與等關鍵議題展開研究,為現(xiàn)代社會風險分析和管理提供理論基礎,拓展了心理測量學范式中對專家理性的個體認知,表現(xiàn)出較強的實用功能。
中國的現(xiàn)代化呈現(xiàn)“壓縮型”且處于“發(fā)展起來以后”的特定歷史階段。當代中國社會風險是以“共時性”風險的形式登場,盤根錯節(jié)、高度復雜,體現(xiàn)為強烈的社會結構性風險特征,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歷時性”風險不同。一方面,中國的社會結構滯后于經濟結構,引發(fā)了社會財富結構相對失衡、社會階層結構快速分化、社會人口結構挑戰(zhàn)持續(xù)深遠、社會組織結構正在重組以及社會心理結構出現(xiàn)負向情緒等諸多結構性挑戰(zhàn),風險觸點多、燃點低、擴散易、處理難,并 “以系統(tǒng)性風險,結構性風險等復雜化、綜合性特征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34)楊海.中國社會結構性風險防范與治理機制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23—30.,稍有不慎,極易演變?yōu)樯鐣C。社會結構變遷、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網絡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心態(tài)變遷等諸多領域也存在重大社會風險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社會歷時風險與共時風險交織疊加,呈現(xiàn)出社會風險的歷史根源和歷史問題的當下風險化的全面鋪展。中國社會風險的全面化、結構性、系統(tǒng)性等特征明顯,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中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中國式風險社會已經形成。就如貝克所言,“目前中國可能正處于泛城市化發(fā)展階段,表現(xiàn)在城市容納問題、不均衡發(fā)展和社會階層分裂,以及城鄉(xiāng)對比度的持續(xù)增高,所有這些都集中表現(xiàn)在安全風險問題上?!?35)薛曉源,劉國良.全球風險世界:現(xiàn)在與未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理論創(chuàng)始人烏爾里?!へ惪私淌谠L談錄[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02):44—55.
為應對系統(tǒng)性、結構性的社會風險與風險社會的系統(tǒng)化危害,風險評估是中國社會認知風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感知風險或風險感知是指風險估計和風險評估的所有方面,包括人們對風險本身及其后果的判斷。(36)[美]保羅·斯洛維奇.風險的感知:對心理測量范式的思考[M].趙延東,林土垚,馮欣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6.當前主流風險評估更多側重經濟、環(huán)境層面,對公眾風險感知風險的心理層面(如焦慮心理等)、文化層面(社會背景等)的評估分析關注較少,這既是當前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重大缺陷,也是引致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重要根源。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民眾的焦慮心理既是難解之題,也是必解之題。個體焦慮易蔓延并演變?yōu)椤吧鐣箲]”,進而形成“焦慮心理產生和蔓延—風險行為促發(fā)與強化—社會穩(wěn)定風險產生或擴散”(37)胡象明,王鋒. 一個新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分析框架:風險感知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 2014(04):102—108.的循環(huán)鏈條。也有學者對核電站建造進行研究,認為民眾風險感知對鄰避型項目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演化產生重大影響。(38)譚爽,胡象明.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風險認知的預測作用及其調控——以核電站為例[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05):75—81.圍繞風險感知與公共事件相結合的相關研究,基于對 17 個城市4000多名居民的問卷調查,學者時勘等人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對民眾風險感知進行進一步研究,指出基于心理測量范式進而采用多維度的風險特征分析法(39)參見時勘,張進輔.“非典”時期京渝兩地民眾社會心理特征比較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3):53—57;謝曉非等.SARS危機中公眾理性特征初探[J].管理評論,2003(04):6—12+63.,不僅能提高民眾對 SARS 風險演化特征的認知,同時也對有效緩解民眾恐慌情緒、應對突出公共衛(wèi)生事件、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指南。
與環(huán)境風險、工程風險、公共衛(wèi)生風險等現(xiàn)實問題中的風險并行,信息技術與大數據的發(fā)展衍生了新型社會風險。例如網絡社會發(fā)展對現(xiàn)實社會結構的沖擊、線上線下聯(lián)動與群體性事件的新趨勢、特殊負面社會認知的固化與彌散問題、多元網絡文化與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成長、網絡安全風險問題等等。在現(xiàn)代傳媒和“自媒體”作用下,風險常形成“線上”活動—“線下”組織—小眾抗爭—大規(guī)模行動的邏輯進路。在信息隱瞞(40)高奇琦,隋曉周.元宇宙的政治社會風險及其防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4):104—115+2.的情況下,風險受眾通過QQ群、論壇、微博(信)、手機短信、電話等“線上”方式,進行風險溝通、傳播和情緒宣泄。各種“小道消息”和謠言不斷碰撞、發(fā)酵,誘發(fā)“線下”組織和各種抗議。風險受眾的“線下”抗議一般遵循“先制度內、后制度外”(41)侯光輝,王元地.“鄰避風險鏈”:鄰避危機演化的一個風險解釋框架[J].公共行政評論,2015(01):4—28+198.的邏輯,即先采用申訴、信訪等手段反映訴求,只有當制度化方式被長時間漠視時才會形成上訪、聚集、游行、靜坐、散步,甚至以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方式爆發(fā)出來。
在群體性事件中,風險感知在分析抗爭者心理及行為機制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範幷叩睦娅@得感、風險分配公平感等因素極大影響抗爭者對危害設施風險接受和風險容忍的態(tài)度。(42)胡象明,王鋒. 一個新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分析框架:風險感知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4(04):102—108.如果風險分配被認為是公平的(43)張海柱.風險分配與認知正義:理解鄰避沖突的新視角[J].江海學刊,2019(02):129—136+255.,人們將更樂意接受面臨的風險。公眾對政府信任度越高,環(huán)境安全感越高,支持群體事件的可能性就越低,但是公眾的風險感知構成和影響因素相當復雜,不僅由感知利益風險、感知安全風險、感知環(huán)境風險和感知聲譽損失等構成,也受到政府、媒體、其他公眾和專家的共同作用,存在不斷演變甚至突變的可能。(44)王凱民,檀榕基.環(huán)境安全感、政府信任與風險治理——從“鄰避效應”的角度分析[J].行政與法,2014(02):10—15.也有研究實證考察了環(huán)境正義、信任等因素(45)宋濤.環(huán)境正義與環(huán)境風險接受研究——基于湖北省L縣垃圾處理設施周邊四村的調查[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4:14—16.對風險接受程度的影響??ㄋ古辽日J為風險在信息傳播階段和社會反應階段容易被擴大化(46)Roger E.Kasperson,Ortwin Renn,Paul Slovic,etc.“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Risk Analysis, Vol.8, No.2, 1988:177—187.,媒體在風險認知傳播中作用顯著。
中西方社會風險分析和理論歸納提醒我們,風險透過科學技術和制度漏洞,在不斷地復制和擴張中侵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家對現(xiàn)代風險“知識與權力共謀”的判斷,即是對專家系統(tǒng)和權力部門話語壟斷及其合謀的批判。在貝克看來,風險社會背景下的科學知識“即使在客觀的自然科學家的手里,自然也都變成了政治性的”(47)[徳]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新的現(xiàn)代性之路[M].張文杰,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99.,占據社會“知識和權力”地位的是技術精英和官僚,因此只有科學技術專家和政府管理部門才具有風險決策和風險行為的權力,同時擁有對風險、危險和災難的鑒別權和發(fā)言權。其結果是:為了追逐經濟利益、集團利益或名望、地位、權利等,技術精英和官僚“在面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時,往往過多注重科技的貢獻性而忽略其副作用,或故意隱瞞其副作用”(48)薛曉源,劉國良.全球風險世界:現(xiàn)在與未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理論創(chuàng)始人烏爾里?!へ惪私淌谠L談錄[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01):44—55.,從而埋下了風險的隱患。這不僅體現(xiàn)在技術風險的產生中,制度風險亦是如此。政策制定者、企業(yè)和專家學者為了轉移、規(guī)避這種現(xiàn)代風險及隨之產生的歸責,他們又構建了一套社會制度和規(guī)則,將之轉化成為由他人承擔的“風險”。現(xiàn)代風險作為“知識和權力”的共同謀劃結果,使現(xiàn)代風險日益隱秘化,一般公眾難以洞察。因此從“科技制造—制度庇護”到“蒙蔽公眾—擴散風險”便是社會風險生產和傳播中“知識與權力共謀”的機制。
德國著名學者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認為現(xiàn)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在運行過程中會自動生成不斷分化的子系統(tǒng),進而使生成的新風險充滿偶然性與復雜性。這種“不可知”的理論假設也促使盧曼對風險的個體化進行了相關探討,認為正是由于風險分散在不同的自我指涉系統(tǒng)之中,促使社會向一個未知的未來邁進。(49)轉引自魯楠,陸宇峰.盧曼社會系統(tǒng)論視野中的法律自治[J]. 清華法學.2008(02):54—73.因此,現(xiàn)代社會的個體將不得不接受冒險的行為方式來迎接風險的到來。如何打破“權力與知識”共謀的生產邏輯、科學知識的局限性、學科分工的精細化格局,是社會風險認知的理論前提,也促使個體更加積極地感知、應對風險。如同貝克指出,現(xiàn)代風險“是決策和選擇,科學和政治,工業(yè)、市場和資本的問題。這并非外在風險,而是在個人生活和不同制度中內生的風險”(50)[徳]烏爾利?!へ惪?風險社會政治學[J].劉寧寧,沈天霄,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03):42—46.。
風險社會的出現(xiàn)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悖論。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未來的沖擊》一書中指出,由于沒有預先考慮未來的問題和機會,我們正從危機走向危機。(51)[美]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蔡申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77.為擺脫面臨的困境,貝克主張通過反思現(xiàn)代化和生態(tài)運動、吉登斯主張通過走“第三條道路”、道格拉斯和威爾德韋斯則主張用“風險文化”增強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和協(xié)調性。雖然社會風險的研判和評估存在復雜性、偶然性,但是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和管理機制則是防范化解社會風險的有效途徑。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羅蒙德·鮑爾(Raymond Bauer)的《社會指標》一書引發(fā)了學者通過指標來研究社會預警體系的熱潮。社會預警指標化與數量化經歷了“早期經濟預警指標體系建立—綜合性社會預警指標體系發(fā)展—社會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研究”三個階段,不斷走向成熟和體系化。
20世紀60、70年代的主要成果是基于對國家穩(wěn)定性的測量。如艾斯特斯(Estes)和莫根(Morgan)提出,一個國家的社會不穩(wěn)定性程度可從六個方面來測量,即社會哲學和社會目標、國內個人需求水平、國內社會資源水平、政治穩(wěn)定性程度、家庭結構、文化勢力(52)[美]理查德·J.艾斯特斯.各國社會進程[M].何天祥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2.,進而提出社會不穩(wěn)定狀況的六項指標,即社會組織中的精英人物專權、大眾需求嚴重得不到滿足、社會資源日趨貧乏、政治動蕩不安、家庭結構處于崩饋狀態(tài)、傳統(tǒng)文化力量處于崩潰狀態(tài)等(53)Richard J. Estes.The Social Progress of Nations[M].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4:10—15.。20世紀80年代,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建立了“國家危機程度指數”(54)轉引自鮑宗豪,李振.社會預警與社會穩(wěn)定關系的深化——對國內外社會預警理論的討論[J].浙江社會科學,2001(04):5—10.、羅伯特·達爾(Robert Alan Dahl)提出社會穩(wěn)定狀況的四大指標(55)[美]羅伯特·達.現(xiàn)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02.,以及學界開始從人類社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入手進行社會預警,均從不同維度對多樣化的社會問題和現(xiàn)實風險加以測算、分析和應對。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化及其治理理論的興起,促使社會風險預警的研究視野進一步拓展?!皝喼藿鹑谖C”引起世界各國對社會風險預警的高度重視,社會風險預警不再只是區(qū)域或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社會面臨共同威脅時的明智之舉。全球社會風險及其預警成為各國重要的戰(zhàn)略任務、學術研究的熱點和全球合作治理的對象。例如1999年,鮑勃·杰索普(Bob Jessop)在《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以經濟發(fā)展為例”一文,論證了現(xiàn)代公共政策正在逐漸失去預警效力,國家與社會、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責任界限越來越模糊,導致宏觀的社會風險預警對社會治理的有效性不斷降低。(56)轉引自鮑宗豪,李振.社會預警與社會穩(wěn)定關系的深化——對國內外社會預警理論的討論[J].浙江社會科學,2001(04):5—10.跨入新世紀,世界銀行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對自然、健康、社會、經濟、政治和環(huán)境等六個方面的風險進行了分類(57)世界銀行. 2000/2001年世界發(fā)展報告:向貧困宣戰(zhàn)[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136.,可以看作是一種全球風險的警報體系,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國內學者宋林飛早在1989 年就提出包括“痛苦指數體系、腐敗指數體系、貧富指數體系、不安定指數體系”的社會風險早期預警系統(tǒng)(SREWS)。隨后宋先生的“社會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不斷增容和修正,1995年發(fā)展為包括經濟、政治、社會、自然環(huán)境、國際環(huán)境五個風險領域的包含49個預警指標的“社會風險預警綜合指數”(58)宋林飛.社會風險指標體系與社會波動機制[J].社會學研究,1995(06):90—95.,1999 年他又提出收入穩(wěn)定性等7大類40個指標構成的“社會風險監(jiān)測與報警指標體系”。(59)宋林飛.中國社會風險預警系統(tǒng)的設計與運行[J].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2):69—76.與此同時,中國社會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研究不斷發(fā)展,鄧偉志提出經濟、社會、政治、價值觀念“四位一體”的社會風險預警指標體系(60)鄧偉志.關于社會風險預警機制問題的思考[J].社會科學,2003(07):65—71.,閻耀軍提出包含生存保障指數、經濟支撐指數、社會分配指數、社會控制指數、社會心理指數、外部環(huán)境指數6個層次,12個二級子系統(tǒng),55個四級指標的“社會穩(wěn)定指數綜合指數”框架(61)閻耀軍.社會穩(wěn)定的計量及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的構建[J].社會學研究,2004(03):1—10.,張海波等提出網絡信訪的廣泛推行為社會風險預警提供了新的路徑以及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四種類型(62)張海波.信訪大數據與社會風險預警[J].學海,2017(06):101—108;鐘宗炬,張海波.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類型劃分與案例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66—75+101.,還有學者指出社會風險預警存在兩個向度:“存在的空間領域”和“變化的時間過程”(63)賈高建.社會發(fā)展理論和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建構一種邏輯體系的研究綱要[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38.,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社會風險孕育、發(fā)展與外在化的全過程。
社會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研究是諸多學者的共同發(fā)力點,例如王培暄、熊光清從“利益分配機制”(64)參見王培暄.貧富差距社會風險的承受力、預警及對策[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9(04):127—135;熊光清.當前中國社會風險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對策[J].教學與研究,2006(07):17—22.,李忠、張滌新從“市場化的保險作用”(65)李忠,張滌新.轉型期社會風險問題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9(01):61—66.,朱國偉從建立“風險能量的阻斷機制”(66)朱國偉,賀棟豪.社會風險傳導變異視角下的政府風險管理策略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22(02):53—59.,趙玲玲從“風險識別機制”(67)趙玲玲.特大城市突發(fā)事件風險識別的現(xiàn)實困境與優(yōu)化路徑——基于政府風險治理的邏輯調適[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2(02):69—78.等方面,來健全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化解社會風險。雖然當前對風險化解和社會風險管理機制的研究眾多,但依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總結:
1.技術風險規(guī)避治理。在人類邁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科學技術本身所帶來的“副作用”逐漸超出人類的預測與控制范圍,科學在可能性的范圍內發(fā)揮巨大作用,但并不排除出現(xiàn)最糟糕的情況。(68)[徳]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政治學[J].劉寧寧,沈天霄,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05(03):42—46.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破壞了國家“深謀遠慮”建立起來的安全計算與維護系統(tǒng),極易受到政治與道德的自然替換。(69)[英]芭芭拉·亞當,[德]烏爾里?!へ惪?[英]約斯特·房龍.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趙延東,馬纓,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技術風險規(guī)避含義豐富,包含多環(huán)節(jié)、多方面的工作。橫向上看,技術風險規(guī)避包含風險研判、評估、反思、防范化解等環(huán)節(jié);縱向上看,技術風險規(guī)避是一種對主客觀層面技術風險的全面規(guī)避。
國外學者圍繞技術風險治理形成了客觀實體派和主觀建構派兩大研究陣營。技術風險的主觀建構派以風險文化學和風險心理學為代表,認為現(xiàn)代技術風險是技術、經濟、制度、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張以人文心理構建的觀點論述風險管理。技術風險的客觀實體派則以專業(yè)技術工作者和風險經濟學為代表,認為防范和規(guī)避現(xiàn)代技術風險,需要借助“反思的科學化”和“政治再造”。貝克、吉登斯等人認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科學不能簡單地抽身退步。同樣,技術與倫理不能產生對立,不能產生用倫理來反對全球化的技術活力的情形;相反,科技范疇是把握科技活動最壞結果的唯一憑借。(70)[德]烏爾里?!へ惪?約翰內斯·威爾姆斯.自由與資本主義[M].路國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27.貝克早在《解毒劑》一書中就指出,不要盲目崇拜科技專家,應建立決策機制和安全舉證機制,以使決策者——責任者透明化、具體化。在《自反性現(xiàn)代化》中,貝克進一步提出,必須發(fā)揮想象力“再造政治”以構建出能夠應對風險的制度架構。
大數據是社會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也為其模式轉變提供了良好契機,這得益于大數據自身的特性。一方面,與大數據配套發(fā)展起來的各種技術不僅加強了相關數據的有效整合,也增強了管理人員的戰(zhàn)略性思維,提升了決策的科學化和風險預測的理性程度;另一方面,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了社會群體性事件由政府一元主體的防控向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的轉變,進而向大數據環(huán)境下人員、組織、物資、技術、信息等全要素與全資源的整體治理轉變,實現(xiàn)社會風險‘智’理”。(71)夏一雪,蘭月新.大數據環(huán)境下群體性事件輿情信息風險管理研究[J].電子政務,2016(11):31—39.
2.“有組織的不負責任”問題治理?!坝薪M織的不負責任”既是現(xiàn)代政府行為中經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也是現(xiàn)代政府采取的必然行動傾向。由于現(xiàn)代社會中面臨的人為風險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致使“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責任主體難以辨別。為此,荷蘭學者沃特·阿赫特貝格(Wouter Achterberg)認為,風險社會的政治改革預示了傳統(tǒng)民主體制己經失去現(xiàn)實意義,認為貝克的“再造政治”途徑來承擔風險責任的答案是一種“經驗的與規(guī)范的答案”。如果成功的話,二者都將走向增強民主風險管理的道路。約瑟夫·休伯(Joseph Hueber)提出的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理論,從理性上勾畫了解決當前社會追求物質消費和工業(yè)生產所造成的生態(tài)失衡問題的戰(zhàn)略。英國學者莫里斯·科恩(Morris R. Cohen)把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和休伯的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理論納入同一理論框架內,去分析風險社會與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的關系,提出了新的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理論,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正承受生態(tài)危機和科技風險的多重威脅,社會沖突將更加激進多變。美國學者弗蘭克·費希爾卜(Frank·Fischer)進而從風險責任和意識的關系入手,提出了風險時代的生態(tài)政治學理論,進一步拓展了風險社會中關于“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理論內涵。
3.社會結構性風險難題治理。社會結構性風險治理主要從“政府—市場—社會”合作治理角度提出應對策略,如完善風險分配機制、法治防范機制以及復合治理機制等?!巴ㄟ^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yǎng)老、基本醫(y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民眾社會風險損失。”(72)馮志宏.社會正義視閾下的當代中國風險分配[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5(01):167—170.這些應對國家、市場和社會三種社會風險修復機制失效的應對之策,力圖通過充分發(fā)揮政府行政命令、市場機制以及公眾參與等相互制約、相得益彰的政府風險管控作用,不斷優(yōu)化社會結構,創(chuàng)新多元整合機制以及“預警+保障”機制等多種配套機制,把社會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恢復和保持公眾對管理部門的不同意見和政策信任,構建復合型社會風險控制模式,對建立健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至關重要?!俺枪妼芾泶祟惍a品的機構和手段有信心,否則結局將是,來自科學家和管理機構的可靠證據不能影響公眾的普遍看法。”(73)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編寫組.2001 年人類發(fā)展報告:讓新技術為人類發(fā)展服務[R].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76.但公眾的風險認知與判斷由于文化背景、社會地位、利益偏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與管理機構及專家的認知存在較大差異,甚至大相徑庭。如果公眾對管理機構和專家缺乏信任,專家的意見就很難貫徹到公眾中去,公眾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佩羅曾經指出:“要理智地和高風險系統(tǒng)共存,就必須讓爭論意見始終存在,就必須聽取公眾的意見,還要看到風險評估方法本質上的政治色彩?!?74)[美]查爾斯·佩羅.高風險技術與“正常”事故[M].寒窗,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264.何楓等以“泰坦尼克定律”(75)何楓,倪明勝. 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分析及其規(guī)避——“泰坦尼克定律”的解釋框架 [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50—54.為邏輯框架,提出推進各階層利益保障機制建設、加強各階層話語溝通體系建設以及切實提升公民能力建設等規(guī)避社會風險的有效途經。
風險是人類生活的伴生物,而現(xiàn)代化社會卻形塑出獨特的社會風險形態(tài)。如同亨廷頓所言,“穩(wěn)定是在現(xiàn)代化社會中培育起來的,而現(xiàn)代化進程卻滋長著動亂的產生?!?76)[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38.自然風險的技術化、社會風險的結構性以及科學風險的失控等現(xiàn)代化進程中呈現(xiàn)出的特征,是社會風險逐漸脫離自然而走向“人為”、逐漸從“無意掌控”到“無法掌控”發(fā)展階段的明證。當社會風險不再是人類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而是必須適應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和結構性力量,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一種新型的社會狀態(tài),即貝克所說的風險社會。風險社會理論及其對現(xiàn)代社會風險的理論分析,是對后工業(yè)社會發(fā)展中的悖論問題的深層反思,但這些問題也同樣存在于一切借助于科學技術而謀求發(fā)展的國家之中,是當代社會發(fā)展所面臨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究其理論分析旨趣是處理發(fā)展與風險的關系,是要回答現(xiàn)代社會如何發(fā)展以及發(fā)展為何的問題。社會風險理論與風險社會理論除提供了一個認識當代社會發(fā)展問題的新范式外,還對我們認識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雖然風險社會理論缺少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和經驗介入路線,但是其既涉及到觀念上的反思、啟蒙,也有科技、工業(yè)和政治制度層面的對策,比較而言,更為重要的是為我們反思生活世界和現(xiàn)代社會提供了一種有力、有理的立場。
風險形態(tài)、風險感知和風險應對構成現(xiàn)代社會風險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各類風險交織迭加,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此同時,公眾的權利意識不斷提高,社區(qū)意識不斷覺醒,由風險的不均衡分配引發(fā)的沖突問題發(fā)生得越來越頻繁。中國社會風險形態(tài)、擴散機理和治理對策均被打上了“中國烙印”。中國風險社會呈現(xiàn)歷時性風險共時性存在、單一性風險交織性滲透、結構性風險過程性顯現(xiàn)、公平性風險差異性分配、國際性風險國內性轉化的特征。我國社會風險擴散有其內在邏輯,遵循著“風險源—風險流—風險事件—風險后果”的鏈式擴散機理。在風險源的誘發(fā)下,形成了風險流,而后在內外動因的作用下,風險閾值被突破,觸發(fā)風險事件,并產生風險后果。面對中國風險社會和社會風險擴散化,社會風險治理往往從“控制風險源、阻斷風險流、防控風險事件和消減風險后果”四個方面構建管控策略。整體而言,目前中國的對風險社會的研究仍處于宏觀探索階段,對于社會風險形成機理以及作用方式等微觀層面的解讀尚未得到廣泛重視,遠遠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如何讓社會風險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發(fā)揮效用,轉化成生產力,將是今后發(fā)展的重點趨向。風險的多維特征也對新的預警機制提出要求。
如何認知風險社會和有效治理社會風險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需要面對的戰(zhàn)略性問題。伴隨著全球化深入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面臨的社會風險逐漸多元且存在走向失控的可能。如何治理社會風險,習近平總書記的“五不讓”(77)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對各種風險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數、對癥下藥、綜合施策,出手及時有力,力爭把風險化解在源頭,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區(qū)域性或系統(tǒng)性風險,不讓經濟風險演化為社會政治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詳見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jié)選)[J].求是,2016(01):3—10.思想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同時對我國風險應對提出新的要求。
1.提升政府重大風險的應急處置能力。如何提升政府治理的社會風險能力,應該是今后中國政府加強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任務。修正甚至摒棄西方社會那種“小政府”治理模式,強化韋伯式的傳統(tǒng)行政體制更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風險社會的能力。正如蓋伊·彼得斯所言:“對中歐和東歐那些體制轉換中國家而言,也許韋伯式的非常有約束力的行政體制最有助于恢復其政府的合法性。”(78)[美]蓋伊·彼得斯. 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M].吳愛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1:20.提升政府社會風險應急處置能力,可從增強憂患意識,提升全面識別風險戰(zhàn)略定力;強化底線思維意識,提高精確預判風險的洞察力;加強宣傳引導群眾,增進群防群治風險協(xié)作能力;把握黃金節(jié)點,提升應急決策處置能力;構建民意回應機制,引領網上網下輿論場同時作戰(zhàn)能力;完善行政問責,提升快速平息能力;消減風險后果,增強社會風險修復重建能力等諸多方面和各種能力入手。
2.制定精準可行的社會風險治理策略。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各類風險聚集擴散,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公眾的權利意識不斷提高,社區(qū)意識不斷覺醒,由風險的不均衡分配引發(fā)的沖突問題發(fā)生得越來越頻繁。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充分的信息公開和有效的公眾溝通是防范化解社會風險的基本點。公開透明的信息發(fā)布可消除信息不對稱,而有效的公眾溝通不僅可回應群眾訴求,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同時可將矛盾化解在最基層。必須意識到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調節(jié)與平衡機制,是破解各類社會風險困境的突破口。防范各類社會風險的核心是平衡好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和諧、公共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其有效措施在于建立利益調節(jié)與平衡機制,在合法合理前提下積極呼應群眾利益訴求,將多方矛盾變?yōu)槔婀蚕怼1仨氁庾R到創(chuàng)新聯(lián)動機制和健全決策機制,是破解各類社會風險困境的制度保障。這就需要不同層級部門、不同責任主體逐步形成職責清晰、充分聯(lián)動、有效監(jiān)督的工作機制。必須意識到加強政策規(guī)劃的前瞻性并保障其長期穩(wěn)定是防范各類社會風險的關鍵,確保從源頭降低各類社會風險挑戰(zhàn)。
3.反思風險邊界與治理限度。對現(xiàn)代社會風險治理,不僅需要加強治理主體、治理策略等,也需要從社會風險治理和研究現(xiàn)實范疇抽身,重新返回社會風險治理的元問題,回到風險治理本身的分析立場,即把“風險”與“治理”直接作為理論分析對象。具體而言,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社會系統(tǒng)及其各子系統(tǒng)均具有內在的風險自我防控、自我修復機制和系統(tǒng)韌性,如何加以發(fā)掘和重新認知以便探知風險臨界點?不同類型風險突破各自邊界后才會發(fā)生風險轉移和轉變,也要求我們對不同風險的轉變及其臨界點加以重新分析和思考。此外,若要對社會風險進行精準化治理,不僅需要承認風險治理的特定指向和治理限度,還需要認清風險治理機制作用的發(fā)生機理、作用范圍和無效邊界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