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廈, 袁 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語言國情研究是國情研究的一部分,對制定國家的語言方針、政策,如何科學地用好語言文字十分必要。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多語種、多文種是語言國情的一大特色。如何認識我國多元一體的語言特點、協調好語言關系、充分發(fā)揮各民族語言資源的功能、牢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建設好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大任務。而要做好語言工作,必須以系統(tǒng)的、深入的語言國情研究做依據,按語言客觀實際辦事。因而,語言國情研究成為文科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為了更好地建設我國的語言國情研究學科,自2008年第3期開始,設置“語言國情研究”專欄,至2022年11月共辦了86期,刊發(fā)了261篇文稿。文稿內容包括:語言國情的理論方法,語言使用狀況的個案描寫及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下的語言關系,語言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國家、民族、社區(qū)和家庭的語言規(guī)劃,語言接觸與語言和諧,語言的數據庫建設,母語的語言活力,國家通用語的學習,語言保護和語言服務,語言交叉學科的形成及發(fā)展,中文的地位及傳播,古文字研究,瀕危語言的現狀及保護,語言結構特點的新發(fā)現,國外語言狀況與語言規(guī)劃,等等。這些內容涉及我國語言問題的方方面面,自成一個符合我國特色的語言國情研究體系。其中,既有語言國情新變化的個案描寫研究,又有語言國情理論問題的新探索;既有語言現狀的分析、描寫,又有語言演變趨勢的估量和展望,系統(tǒng)地反映了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語言國情研究的新成就,是認識我國語言國情現狀及歷史演變的重要窗口。
語言國情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國家語言規(guī)劃、語言政策的制定。每個國家都要有符合本國實際的語言規(guī)劃、語言政策。但要制定好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必須以語言國情事實為依據。二是有助于語言研究。語言研究要以語言事實為依據,語言國情調查獲得的語料,是語言研究的依據。三是有助于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語言是符號,國家、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特點都會在語言上有所反映。語言國情研究,能夠為以上的人文學科提供助力。
進入新時代,由于社會的發(fā)展比以前更快,國際環(huán)境更為復雜,語言問題也必將出現更復雜的新變化,出現新的研究內容,語言工作者將面臨新的挑戰(zhàn)。根據我國新時期的任務和歷史發(fā)展經驗,我們認為新時代的語言國情研究將會出現以下四大熱點,成為語言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任務。下面,我們就這四大熱點談談一些認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獨具特色的一種重大社會現象,是中國長期社會發(fā)展形成的客觀大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發(fā)展、繁榮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保證,是全國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社會發(fā)展的資源,做好語言工作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語言又是一面鏡子,能從各方面強烈反映社會、文化的狀態(tài)和變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輻射,我國的各民族語言,都打上了共同體的烙印,含有共同體的元素,凝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整體。因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語言國情研究,必須深入挖掘各民族語言中存在的各種共同體的因素,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證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使之成為武裝人們頭腦的精神力量。
語言是博大精深的,能通過各種形式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特征,因而在語言國情研究中,必須善于發(fā)現發(fā)掘能夠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各種證據,包括顯性的,隱性的,現狀的,歷史的。比如,我們能從我國浩瀚的歷史文獻包括漢文文獻、民族文字文獻中,看到許多關于我國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記載,以及各民族語言相互影響、相互學習語言的記載,特別是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密切關系以及少數民族兼用漢語的記載。我國不同民族的語言兼用由來已久,其延續(xù)性和普遍性強烈地反映各民族匯聚共同體的意志和使用通用語的愿望。在各民族語言的文化詞中,如人名、地名、族名、親屬稱謂名、文學藝術名、經濟作物名等名稱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共同體形成的特征。在口傳史詩、諺語、故事、戲曲等傳統(tǒng)文化里,也保留著許多共同體的認同。
通用語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共同體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在語言國情研究中,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我國通用語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具體過程。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現,必然會出現對通用語的需求。在過去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廣袤大地上從先秦起就有建立全民族共用使用的標準語的需求,出現了“雅語、雅言、通語”等名稱。漢代揚雄所纂《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用了“通語”概念?!把叛浴薄把耪Z”“通語”的出現反映了漢語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對漢民族共同標準語的需求,并受到各民族的認同。清末民初學校教育提倡“國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規(guī)定的“普通話”,是對通用語言要求的進一步發(fā)展。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法》(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法[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明確提出了“通用語”的新概念,是對我國多民族國家語言關系認識的一次新飛躍。
以史為鑒。通用語出現歷史的連續(xù)性不是偶然的,是各民族共同體意志不斷增長的表現,反映了我國各民族、各地區(qū)相互都希望有一個能夠溝通、便于交流的通用語。這條“通用語路線”從古到今一直延續(xù)下來,不斷完善、規(guī)范,照亮了共同體語言交際的通道。
我們還看到,在中華民族的文庫里,有一大批漢族優(yōu)秀文化題材用少數民族語言創(chuàng)作的詩歌、戲曲、唱詞,涉及壯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苗族、瑤族、藏族、白族、達斡爾族等一大批民族,如《三國孟姜女哭長城演義》《封神演義》《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西廂記》《藏王與漢女》《董永與七仙女》等,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文化上的一大奇葩,是各民族長期用來發(fā)展文化、教育子孫后代的教科書。它是不同民族長期、密切的文化交流、交融,以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的結果。沒有共同體的“基因”,沒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相同的審美觀念,這些優(yōu)秀文化是不可能在各民族中扎根發(fā)芽,長期流傳的。(2)梁庭望.漢族題材少數民族敘事詩譯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在新時代的語言國情調查中,我們要重視收集研究這一領域不同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
總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大特色。世界上多民族國家很多,但不一定都能形成共同體,而我國的民族情況與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條件,決定了必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上述在語言上反映共同體的特征,不同于一般的語言接觸、語言影響,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背景下語言關系的產物。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這是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所以,不同歷史時期語言的發(fā)展、變化是語言國情研究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弄清語言的變化,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根據語言實際解決語言問題,使語言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我國的民族關系進入了一個平等、團結的新時期,中華民族從此步入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這是我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個大變化,這個變化必然會引起社會、文化、教育、語言等各方面的巨大變化。因此,研究新中國建立以來各民族語言的變化,是新時代語言國情研究的一大任務。只有深入認識我國各民族語言在新中國建立后的變化和發(fā)展,才能掌握我國語言現狀的新特點及其發(fā)展趨勢。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各民族語言在各方面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包括語言地位、語言功能、語言活力、語言結構特點、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語言轉型等各個方面,但其中最大變化應是語言地位的變化。
語言地位的變化是容易見到的,但必須在理論上進行深入的論述。因此在語言國情研究中,必須匯集豐富的語料進行系統(tǒng)的論證,揭示其變化的特點、規(guī)律及其成因。而且,還要進一步調查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變化的差異,區(qū)分出不同的層次,找到出現不同層次的原因。
新中國建立后出現的語言地位的變化,其特點和規(guī)律有其歷史的承接性。所以,在語言國情調查中除了現狀調查外還必須追溯過去,揭示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和語言關系,做到古今溝通。語言地位的變化,還受中華民族共同體威力的制約。在中國,各民族的命運、發(fā)展、變化都是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沒有共同體的繁榮、昌盛,就沒有各民族的繁榮、昌盛。語言也是這樣,只有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旗幟下,各民族的語言才能得到保護和尊重,也才能得到不斷繁榮發(fā)展。
一個共同體背景下的多民族國家,存在多樣的語言關系。我國的語言關系有多種類型:通用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漢語方言和標準語的關系等。目前,由于語言交際的需要和語言功能的新變化,通用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凸顯而出,成為語言關系中的主要矛盾,并對其他類型的語言關系產生制約。這是語言國情研究中必須特別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一些重要課題必須深入研究,如怎樣認識我國通用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怎樣從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來認識處理好通用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怎樣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認識少數民族掌握通用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樣認識語言關系中的多元化和一體化的關系,在語言規(guī)劃、語言教育中怎樣處理好二者的關系等等。
必須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來認識語言關系。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通用語是各個民族都要學習、掌握的,處于全局的地位;而各個少數民族的語言是本族所使用的,處于局部地位,局部服從全局,這是必須遵守的原則。盡管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情況、條件存在差異,不能“一刀切”,但這一總趨勢都必須共同遵守。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各少數民族學習、掌握通用語發(fā)展迅速,超乎人們的預計。語言生活這一重大變化,需要我們在語言國情研究中做出科學的估量和理論的闡釋。70多年來,少數民族掌握通用語從少量到大量,從大量再到全民性,其變化的速度是過去沒有預料到的。有些民族,如白族、納西族、基諾族、阿昌族等已實現了全民兼用通用語。分布在邊疆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如拉祜族、傈僳族、景頗族等,過去兼用漢語的人極少,而如今多數人都能夠兼用漢語。為什么我國少數民族兼用漢語的速度會如此之快,應當怎樣認識其成因和變化?中國少數民族掌握通用語的巨大發(fā)展,對國際上多民族國家如何解決語言使用問題,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在語言國情調查中,我們必須全面認識我國少數民族兼用通用語的特點和發(fā)展情況,區(qū)分不同的類型,比如,人口多的和人口少的,聚居的和雜居的,有本族文字的和無本族文字的,內地的和邊疆的,跨境的和非跨境的,同一語言類型和不同語言類型的,等等。還要分析、研究、總結少數民族兼用漢語的經驗和問題,包括教學法、教材建設、師資培養(yǎng)等。
還必須研究少數民族掌握通用語帶來的好處有哪些,除了語言交際、語言教育的好處外,在民族的文明發(fā)展上有哪些好處。這里舉個山蘇彝族的例子。
山蘇彝族是云南省6個人數最少、最為貧窮的少數民族分支中的一個,主要分布在新平、元江、峨山3個縣,人口兩萬人左右。(3)許鮮明,白碧波.山蘇彝語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新中國建立之前,山蘇人多住在高寒山區(qū),保持著原始社會形態(tài),生產力極其低下。語言隔閡限制了山蘇人的發(fā)展。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從經濟發(fā)展、生活設施、語言教育等各方面對山蘇地區(qū)進行了大力扶貧,山蘇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并大大提高。隨著山蘇人與外界交流增加,學校教育的普及,青少年除了保持使用自己的母語外,普遍掌握了普通話,做到了與其他民族語言通。推廣普通話的語言政策在山蘇彝族中取得較大成效,越來越多的山蘇人能夠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語言通促進了信息通,在普通話的幫助下,山蘇彝族與外界交流的障礙消除了,不少山蘇青年外出打工,掙到了比在家務農更多的錢,幫助家庭經濟得到了改善。此外由于山蘇地區(qū)自然資源豐富,而隨著山蘇人走出去,把更多的投資引進了山蘇村寨,一些企業(yè)開啟了與山蘇彝族廣泛的經濟合作。一些經濟產業(yè)得以在山蘇地區(qū)推廣,山蘇人開始承包田地、山林,種植核桃、紫薯、烤煙、水果等經濟作物,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學會普通話讓山蘇人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更良好的教育。以前村內大多是文盲,僅有幾個人上過小學和中學。而現在山蘇青少年至少能完成初中教育,很多學生升入高中,上了大學,村里學歷最高的學生考上了博士,很多山蘇學生畢業(yè)后回到村里教書育人,把新的知識帶給下一代,改變了山蘇彝族傳統(tǒng)的原始社會生活模式。信息通引導了心靈通,山蘇人以普通話為媒介,接觸到了很多在村里沒有的事物,學習到了很多村內學習不到的知識,加深了對國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更多的山蘇人走出村寨,到鎮(zhèn)上、縣里甚至全國各地工作和學習,消除了對外界的隔閡心理,積極與外界交流。同時在掌握普通話的山蘇人的協助下,語言學者為其建立了母語資源庫,出版了國家通用文字版本的《山蘇彝語研究》等語言學專著。這既有助于山蘇彝族的語言代際傳承又滿足了外界對山蘇彝語語言研究的需求,推廣普通話不僅讓山蘇人認識了其他民族,也讓外界的民族認識了山蘇人。各民族之間的了解逐漸加深,相互間的合作越來越多。
我們還必須重視語言保護問題的研究,研究語言(方言)衰變及瀕危語言。在多元一體的中國,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漢族的經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都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因而,在語言關系和語言功能的競爭中,少數民族語言會出現語言功能不足的困難,甚至會出現語言衰變和語言瀕危。有些語言,出現了年輕一代母語水平下降的趨勢,甚至出現了語言轉用。應當怎樣看待這一變化,應當怎樣做出科學的估量,應當怎樣做好中國的語言保護,這在國內外都將具有重要價值。
我國是一個語言大國,有著豐富的語言研究資源。從語言類型上看,我國的語言分屬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和印歐語系。有分析型、屈折型、粘著型等不同語言類型,其中分析型語言居多,內部還存在強弱不同的層次。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在每個語言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特別是漢語影響少數民族語言,有著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深度。在語言功能上,存在大小的不同。方言的分歧,是個普遍的現象,但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語言與文化、地理等的關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存在不同的特點。在語言關系上,出現不同性質的分化與融合,等等。因而中國語言的研究在語言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有著取之不盡的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边@為我們的科學研究指出了核心內容和前進的方向。中國語言文字數量多,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各民族長期形成的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探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必須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在語言文字領域里大力發(fā)掘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