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穎嬋
摘要:學習音樂最主要的途徑是聆聽。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聆聽的能力,讓學生不但知道要聽什么,還知道應該怎么聽。具體而言,可以聆聽旋律、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欣賞音樂之美。教師除了可以借助樂器、舞蹈、表演等手段外,還可以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學生,使其在聆聽中進入音樂情境。
關鍵詞:聆聽;音樂要素;音樂情境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葉圣陶養(yǎng)成教育思想下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有效聆聽策略的實踐研究”(編號:YZb/202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聆聽,語出楊雄《法言·五百》中的“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鑒莫近于斯矣”,是指集中精力、虔誠而認真地聽取。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習音樂最主要的途徑便是聆聽。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來說,“聆聽”至少有三層含義:第一是聽到了,第二是聽到了什么,第三是體驗到了什么。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聆聽的能力,讓學生不但知道要聽什么,還知道應該怎么聽。
一、聽音樂要素,賞音樂之美
音樂的構成要素就像一張錯綜復雜的大網,如果不能系統地理解這些要素,就不可能對音樂有比較全面的認知。因此,音樂課堂上,聆聽音樂要素必不可少。教師可以從旋律的發(fā)展與走向、力度的變化與沖擊、音色的轉換和塑造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在要素聆聽中欣賞音樂之美。
(一)旋律
旋律通常指若干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有節(jié)奏的序列,它由一定的音高、時值和音量構成。旋律是音樂作品的主線。優(yōu)美的旋律會讓人心情愉悅,歡快的旋律會讓人手舞足蹈,凄涼的旋律會讓人黯然神傷。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國龍吟》中的管弦樂《紅旗頌》時,筆者先讓學生聆聽其中的抒情主題片段并分析要素,再請學生對比聆聽其中的進行曲片段,讓學生聆聽后思考:兩段旋律是相同、相似還是不同?經過仔細聽辨,學生會發(fā)現,兩段旋律的主題相似,但傳遞的情感卻截然不同。為何如此?接下來,學生帶著好奇心與筆者一起探究其中原委,并在聽賞時把特定旋律記下來。這樣的聆聽有目標,有深度,也更能集中學生聽賞時的注意力。
(二)力度
力度是指聲音(或音響)的強弱及其對比變化在音樂中的具體表現程度。力度的強與弱是聲音的具體表現形式,任何音樂作品都離不開力度的對比變化。張媛媛.力度變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6。因此,在學習音樂作品時,對力度的聆聽至關重要。鑒于力度變化是一種“主觀性、非自然性”的、“人為”的(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暫時性的音響強度,在聆聽音樂作品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關注力度的發(fā)展走向及其變化。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國龍吟》中的《龍的傳人》這一課時,筆者用兩種力度彈奏該作品,并讓學生仔細聆聽,判斷哪種彈奏更能打動心弦并說明理由。學生在聆聽之后紛紛表示,力度變化起伏大,更能傳遞情感、表現作品,尤其是對“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這個樂句做“先極弱后突強”的處理,極強地表現了作品的情感。他們隨著琴聲歌唱,很自然地總結出“沒有弱便沒有強”“先極弱后突強增添了聽覺的沖擊性(反差性),讓人耳目一新,更能引人入勝”“這種處理使得樂曲有新意,聽起來不枯燥”“力度的變化發(fā)展凸顯了我國人民對長江的贊美,對祖國的熱愛”等結論??梢姡雎犃Χ鹊淖兓粌H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能將作品的內涵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音色
音色舊稱音品,指人聲或樂器在音響上的特色。每個人說話的聲音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樂器也不例外,或明亮悅耳,或低沉渾厚,或尖銳高亢。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形容。音樂中的音色如同繪畫中的色彩,色彩斑斕、各式各樣,為藝術增色。絕大部分學生可以區(qū)分不同人聲或樂器的音響,但若想區(qū)分音色(尤其是樂器)的細微差別,還需要進一步的聆聽。美國當代作曲家艾倫·科普蘭就指出:“聽眾在音色的辨識方面至少應做到兩點,一是提高自己對不同樂器和它們不同音色的鑒別能力;二是更仔細分辨作曲家在使用樂器和樂器組合時的目的所在。” 艾倫·科普蘭.如何聽懂音樂[M].曹利群,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7:64。提高不同音色的鑒別能力,無疑要在聆聽上下功夫。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紫竹調》時,筆者引導學生先聆聽樂器音色,之后再具體分析作曲家為何選用這種樂器而不是另外一種。由于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的音色,因此在學習時,學生要把樂器的音色特點牢記在心,比如二胡細膩溫婉、琵琶清脆透亮、嗩吶高亢嘹亮、貝斯渾厚低沉……當學生對樂器音色有了一定認知后,就可結合作品分析作曲家選擇樂器的用意?!蹲现裾{》音樂情緒輕快明朗,屬于江南絲竹作品,選擇主奏樂器時便需要從絲竹類的樂器中來選擇。而二胡與中胡雖然都是絲類樂器,但一個音色細膩,一個音色醇厚;一個善于表現節(jié)奏快速的作品,一個則善于彌補高低音間的空隙。因此,《紫竹調》主奏樂器自然選擇二胡較為合適。琵琶與揚琴雖都擅長演奏彈跳性的快速旋律,但由于琵琶的彈、挑、滾、推等技巧更適宜表現活潑、靈巧的音樂形象,因此,選擇琵琶演奏主題旋律更為貼切。經過分析,學生明白,二胡的音色更適宜表現細膩、纏綿的線性曲調,刻畫出溫柔婀娜的音樂形象;琵琶的音色更擅長表現跳躍、俏皮的點性旋律,塑造出靈氣俏皮的音樂形象……這樣學生就更能深層次了解作曲家的良苦用心——選擇的樂器必須能最大限度地呈現出樂思的內涵。
二、借音樂故事,享音樂之境
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運用樂器、舞蹈、表演等手段外,還可以借助精彩的故事吸引學生,使其在聆聽中進入音樂情境。
(一)用故事提升學生的興趣
初中生大多對聆聽故事頗感興趣。有了故事的渲染,枯燥的內容會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幅提高。在蘇少版初中音樂教材中,許多作品都含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教學這些作品時,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講述音樂故事,讓學生在聆聽中融入音樂情境,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茉莉芬芳》時,筆者講述了歌劇《圖蘭朵》的作者普契尼通過一個來自中國古代八音盒里《茉莉花》的曲調,產生了對中國的無限遐想,并創(chuàng)作了想要迎娶中國公主必須要答對公主的三個謎語,否則就要被砍頭的歌劇故事。學生在聆聽故事的同時也走進了音樂的情境中。
在歌劇《圖蘭朵》中,茉莉花的主題是悲涼而凄婉的,這是人們對因為沒有猜中謎語而將要被處死的波斯王子的同情。如果沒有前期故事的鋪墊,學生很難理解歌劇與民歌中的茉莉花主題為何大相徑庭;如果沒有聆聽相關故事,學生在聽賞時就很難融入灰暗、憂郁的音樂情境中;演唱時也就不能將這段音樂凄婉的主題準確表達出來……正是有了故事的助力,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民歌《茉莉花》為歌劇《圖蘭朵》添彩、歌劇《圖蘭朵》為中國音樂增輝的關系。
(二)以故事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音樂教學中,部分學生對流行音樂情有獨鐘,對經典作品卻很難產生共鳴。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引入音樂故事,讓學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體會音樂、理解音樂,從而喚醒內在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故鄉(xiāng)歌謠》中的《念故鄉(xiāng)》時,由于絕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背井離鄉(xiāng)的經歷,很難對這首作品有“感覺”。因此,筆者先給學生講解在美國工作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身處異鄉(xiāng)對祖國、對故鄉(xiāng)、對親人、對過去無限思念的故事。當學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時,筆者趁熱打鐵請學生聆聽主題片段,從中品一品思鄉(xiāng)、思過往的“味道”。有的學生覺得思鄉(xiāng)的味道是“苦”的,因為離別會帶來痛苦;有的學生感覺是“咸”的,因為那是淚水的滋味;有的學生則認為是“酸”的,因為離鄉(xiāng)是辛酸的感覺。學生的這些體會恰恰也是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當學生有了這些體會之后,再分析樂曲時,他們就能將這段如泣如訴、優(yōu)美又傷感的旋律與作者濃郁的、不可遏止的鄉(xiāng)愁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聆聽是一個系統工程,聆聽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蹴而成,而是需要循序漸進。教師必須長期地、持續(xù)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聆聽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和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
378750033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