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霞娟
(浙江省杭州錢塘新區(qū)文清幼兒園,浙江杭州 310000)
1.教師需求:對戶外游戲設計能力比較欠缺
我園是新成立不久的幼兒園,教師基本都是新畢業(yè)的年輕教師,有相對扎實的理論基礎,但缺乏與幼兒連接的實際經驗。往往在設計游戲時要么無從下手,要么設計的游戲不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不能激發(fā)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和探究欲望,通過問卷調查后發(fā)現,大部分教師希望在游戲的設計方面能得到指導與提升。
2.盲目介入:游戲中教師盲目干預幼兒游戲活動
在教師們盲目干預下,幼兒的自主權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師時刻在干涉他們的游戲。而且幼兒與同伴游戲的連續(xù)性被打斷,游戲帶給幼兒的樂趣也大打折扣,不但影響游戲的質量,而且影響幼兒在游戲中某些能力的發(fā)展。
3.缺乏反思力: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與反思能力較弱
幼兒在游戲時,教師們看著幼兒的游戲,美其名曰是在觀察幼兒的游戲。我們都知道觀察幼兒游戲行為,能讓老師們更清晰度認識到幼兒的游戲水平以及各方面發(fā)展的現狀,具有重要價值,也是教師針對游戲實施有效性改進的關鍵,可是教師在觀察后根據幼兒的表現去分析、反思、調整游戲的意識還比較薄弱,主要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反思幼兒的行為,如何幫助教師提升這些方面的能力,就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教研手段,來助推教師增長經驗,提升水平。
1.提升教師參與研修的動力,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和氛圍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全體教師激發(fā)教研的興趣,讓他們樂意參與教研活動,從中獲得更多的戶外游戲設計與實施經驗,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
2.幫助教師解決困惑提升觀察、反思梳理能力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有效幫助教師進行觀察反思,梳理相關經驗。
3.提升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分享交流和調整能力
在課題研究結束時,通過教研活動,教師們能獲得一系列設計戶外游戲的經驗,以及游戲實施的指導經驗,實現讓幼兒在游戲中玩、在玩中成長的目標。
預設:在這里指的是預設戶外游戲活動的設計方案。通過教研活動,能根據實地生態(tài)資源,預設出適合本園戶外游戲活動設計的方案,并進行初步的審議方案的可行性,包括游戲的名稱、玩法、規(guī)則、材料等等方面。
移動式教研模式,研討戶外場地資源優(yōu)勢,提升教師戶外游戲設計能力。
1.室內走向戶外,研討場地資源優(yōu)勢
在日常的活動中,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設計靈感。通過對戶外場地的地理位置、形狀特征因素的觀察,能夠及時想象出可以在此區(qū)域設計怎樣的游戲比較合適,這樣就能充分挖掘出園內一切可利用的場地資源,為幼兒游戲的設計所用,這也是教師良好創(chuàng)造能力的體現。
因此,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的靜坐室內研討的模式,由室內走向戶外,走進戶外空地,一起逛逛園區(qū)各個角落,在輕松的散步式的移動教研方式中,通過集體的慧眼觀察,理性分析,依據目前園內戶外生態(tài)場地的現有條件進行集體探討,在智慧觀點的碰撞中,大家首先根據戶外場地分布特征,將其進行了區(qū)塊劃分。
2.分小組教研互審方案
(1)小組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把握不同年齡段幼兒發(fā)展目標。
在設計游戲前,我們以《指南》理念為引領,通過分小組教研學習的方式,學習和梳理《指南》中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幼兒,在各個領域的發(fā)展目標,做到心中牢記幼兒發(fā)展目標,這樣才能在設計和實施游戲時做到準確無誤。
(2)小組互審游戲設計方案可行性。
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為了幫助大家審議游戲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有老師提議進行小組分享討論,以達到智慧共享的目的。于是,我們組成了以各年級組長為首的三個研討組,由組長主持,園領導參與討論,在大家頭腦風暴式的交流中,審議出大部分游戲方案還是比較適宜的,但同時也發(fā)現有少數幾個游戲活動設計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整改優(yōu)化。
回應:指教師回應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通過研討,聚焦幼兒游戲材料投放以及教師如何介入指導等方面,提升教師在游戲中材料投放能力以及介入指導游戲的能力。
研討式教研:多層材料投放,教師適時介入,提升教師材料投放能力和游戲指導能力。
1.多層次投放材料為幼兒提供支持
如何豐富幼兒的游戲材料,我們所設計的游戲項目中,所需要的多種材料從哪里來?是自制還是購買?諸多問題讓教師們糾結。我們再一次通過討論尋求解決的辦法。
2.調整優(yōu)化:平行班聯合優(yōu)化材料,豐富教師優(yōu)化游戲材料的經驗
小組合作很快就調整好了游戲方案,方案中關注到了游戲需要的材料,以及人員分工,角色扮演等多個方面,更受幼兒歡迎的是兩個游戲區(qū)域可以打通聯合游戲,這樣就發(fā)展了幼兒的合作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躲閃能力等,讓幼兒不但在身體運動上得到滿足,而且愉悅了他們的心情,滿足了他們玩游戲的愿望。
3.研討教師介入方式
(1)尋求專家引領或者外出觀摩學習,學會適時介入幼兒游戲。
針對教師們這些困惑,我們請有經驗的專家為教師們做理論上的講解,用案例說話,然后帶領教師們去比較好的幼兒園進行觀摩學習,學習他們的老師在幼兒游戲時的做法,以此來豐富游戲指導經驗。
(2)介入指導方式梳理。
游戲中材料支持對幼兒來說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適時指導也是幼兒獲得經驗提升的重要途徑,但是到底什么時候教師介入比較恰當?以怎樣的方式介入呢?這些都是教師游戲實施能力的體現,我園教師們經過各種方式的研討。
生成:指生成最優(yōu)的戶外游戲活動方案。通過預設、回應兩個階段的研討,教師通過觀摩、體驗、視頻分享等教研方式,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撰寫學習故事的方式,及時對游戲活動進行觀察、分析、反思和調整,最后達到優(yōu)化游戲方案,形成最優(yōu)的游戲活動。
分享式教研:提升教師觀察、分享、反思和調整能力,以優(yōu)化游戲方案。
1.視頻記錄模式尋找問題,分享解決問題的經驗
案例:瘋狂原始人游戲區(qū)。
瘋狂原始人游戲區(qū)域,發(fā)現教師們設計的主要玩法是:幼兒穿上原始人服裝,然后聽著適合原始人時代的背景音樂,跳原始人舞蹈等。這樣的游戲設置,是否適宜?我們在幼兒游戲時將幼兒的游戲表現拍攝下來,在教研活動時播放給全體教師看,請大家圍繞“游戲的玩法是否能激發(fā)幼兒玩的興趣?”“游戲玩法是否有助于幼兒多元發(fā)展?”“游戲內容設置是否滿足幼兒需要?”等問題展開討論并將商議的結果進行分享交流。經過大家頭腦風暴式探討,集大家的智慧,將游戲方案重新修改,主要玩法保持原始人舞蹈項目,另外建議搭建幾個具有原始人風貌的帳篷,增添鍋碗瓢盆,自制弓箭、槍等工具,供幼兒開展燒飯、打獵等游戲,以此來豐富原始人的游戲內容,讓幼兒在真正的游戲中,不但體現藝術領域的能力,而且提升社會領域、健康領域等多方面的能力,讓游戲更具多元性和趣味性,通過這樣的經驗交流分享,負責此游戲設計的老師茅塞頓開,立馬著手對游戲方案進行了調整優(yōu)化,讓游戲活動變得更加有趣、有利。
2.組織教師游戲觀摩,借助游戲觀察記錄分析反思,分享經驗
根據戶外游戲創(chuàng)造的要求,教師們很迅速地創(chuàng)設好了游戲場所,但這僅僅是根據預設方案進行創(chuàng)設的,沒有經過實際的操作檢驗,游戲的創(chuàng)設是否適宜還是未知數。于是我們組織教師進行集體觀摩,嘗試著讓幼兒先進行游戲體驗,教師進行觀察記錄,然后進行討論,分析反思游戲中的價值以及存在的問題,集大家的智慧進行問題的思考與調整游戲經驗的共享,從而優(yōu)化游戲。
3.教師模擬游戲體驗適宜性,分享體驗感受
基于幼兒視角設計的游戲,一定是符合幼兒年齡特征、適合幼兒玩的游戲。但是每次游戲時,幼兒的表現總是會脫離教師的預設,我們分析原因:是教師設計的游戲內容不適宜,還是游戲內容更適合幼兒創(chuàng)新玩法,又或者是教師在指導游戲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讓大家都能清楚地了解游戲的適宜性,我們組織教師到各個戶外游戲場地,通過每個游戲區(qū)域負責老師對游戲玩法等的講解,請部分教師充當幼兒進行模擬游戲,親自體驗玩游戲的感觸,以此來判斷游戲的設計是不是適合。通過這樣的體驗模式,教師們把每一個游戲區(qū)域全都嘗試一遍,很快就明白了,哪些游戲設計比較適宜,哪幾個游戲設計上需要進行調整,大大地提高了教師們完善游戲的效率,提升了對游戲的認識,豐富了經驗。我們通過不斷的游戲實踐—反思研討—實地整改—再實踐的模式,不斷研究改善成為促進幼兒多領域發(fā)展的游戲項目,教師們不但學會了如何去設計游戲,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反思和創(chuàng)新能力,豐富了設計游戲的經驗。
4.撰寫游戲學習小故事,幫助教師分析調整
教師們學習撰寫游戲學習小故事,主要是對幼兒游戲行為評估的需要,用游戲學習小故事的方式進行過程性的評價,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是提高教師對游戲觀察分析反思能力的需要,通過捕捉有教育價值的幼兒游戲行為,對其表現進行識別分析,最后提出回應幼兒的策略,其中的策略就包含各方面的整改,例如,游戲玩法的改進,提供材料的支持等,有了撰寫游戲小故事的契機,教師們慢慢地學會了分析幼兒游戲行為,反思游戲中存在的問題,不但提高了對游戲的整改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師分析反思和對幼兒游戲指導的能力。
通過我們多種途徑的研究模式,以及多次的反思、分析和調整,目前我們成功地設計并建設了16個戶外游戲場館,供全園幼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通過這一研究活動,不但提升了教師們的游戲設計與實施能力,也完善了幼兒園戶外游戲場館項目的打造活動,提升了幼兒園的辦學品質。
通過本次研究,教師們覺得多種方式的教研形式,相比于安靜坐著說的模式要有趣得多,在這樣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大家敢說自己的觀點,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讓教研活動不再是你說我聽的枯燥局面,教師們在表述觀點的時候表現得更為自信,更愛思考。
經過這一年的研究,我們的教師從最開始對游戲設計無從下手,到初步設計出游戲項目,然后不斷地觀察—反思—整改,最后設計出對幼兒發(fā)展最具價值的游戲活動。在完善游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挖局游戲價值,讓幼兒得到最大限度的能力提升,教師們從不知道該不該介入游戲指導到能夠根據不同情況適時介入,這個過程讓教師們不但成為一名游戲設計師,而且分析理清了介入指導游戲的時機,學會了反思調整游戲實施操作,不斷通過自身經驗水平的提高來助推幼兒游戲質量的提升。
撰寫游戲小故事,讓日常不經常動筆的老師有了一個練筆的機會。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懂得捕捉幼兒精彩的瞬間,然后通過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去分析、反思,支持幼兒的游戲,日復一日地經驗積累,教師們對文章的撰寫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好幾位年輕教師著手撰寫的關于游戲的論文在區(qū)評選中獲獎。
總之,互動式游戲場館的設計,真正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環(huán)境互動起來,在玩中學,在玩中成長,也讓教師在研中學,在研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