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彬瑋,錢小芳,張瑤,張麗萍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yī)院兒科,福建龍巖 364000
臨床兒科當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就是1型糖尿病(T1DM),且隨著近十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持續(xù)升高,其在臨床中的發(fā)病比率也持續(xù)上升[1]。給予T1DM患兒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的主要目標為補充胰島素[2]。通過對血糖進行合理地控制及調(diào)整,能夠使得患兒實現(xiàn)目標糖化血紅蛋白(HbA1c)值水平,即HbA1c水平<7.5%[3]。但是針對T1DM患兒來說,這一群體較為特殊,其缺乏充分的認知能力、高運動需求量、特殊的飲食結(jié)構(gòu)需求、有限的自制力等,都會對血糖目標的嚴格及有效控制產(chǎn)生障礙、不良影響[4]。所以,尋求一種更加易操作、便攜、精準、簡便的治療方式,是患兒家長及兒科臨床工作者的一項關(guān)注重點及熱點。胰島素療法的兩種主要方式為:持續(xù)胰島素皮下注射(CSII)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MDI)。但是臨床中較少見在T1DM患兒當中對比兩種不同治療方法的降糖效果,因此該研究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確診并治療的66例T1DM患兒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確診并治療的66例T1DM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中對T1DM的診斷[5];②患兒年齡<18歲且>10歲;③空腹及刺激后C肽水平≤200 pmol/L;④患兒家屬均同意且知情。
排除標準:①合并相關(guān)糖尿病慢性或急性并發(fā)癥者;②既往使用過對胰島素代謝及血糖水平產(chǎn)生影響的藥物者;③合并應(yīng)激狀態(tài)者;④年齡≥18周歲者;⑤合并其他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
對照組33例,平均年齡(11.2±2.2)歲;平均起病年齡(7.6±2.8)歲;平均病程(2.9±1.3)年;男15例,女18例;平均HbA1c水平(12.1±2.6)%。研究組33例,平均年齡(11.3±2.1)歲;平均起病年齡(7.5±2.2)歲;平均病程(2.8±1.4)年;男15例,女18例;平均HbA1c水平(12.2±2.5)%?;€數(shù)據(jù)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jīng)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用量:糾正所有患兒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之后,改成皮下注射,初始用量:1 U/kg,門冬胰島素是餐前胰島素大劑量注射的藥物,占全天所有總胰島素用量的60%。CSII治療的泵入速率依據(jù)不同患兒的自身血糖波動特點來進行調(diào)整,在全天所有總胰島素用量中占40%左右;
注射位置:研究組每間隔3~5 d對引針位置進行一次更換,主要選擇在腹壁位置,每次之間間隔約1 cm左右,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重復(fù)注射。對照組可選擇多個不同的位置注射,如臀部及腹壁外上象限、大腿前外側(cè)、上臂前外側(cè)等,每次不同的注射點之間維持1 cm的間隔,對注射位置進行有計劃的更換,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重復(fù)注射。
兩組均抽取指尖血來對血糖水平進行檢測,依據(jù)不同患兒的實際血糖值水平,對胰島素的用藥劑量進行調(diào)整,并對每天的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收集,最終得到實現(xiàn)標準血糖所需要的總時間。
①兩組的血糖控制指標情況。
②兩組隨訪3個月、6個月的HbA1c水平及差異。
③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的相關(guān)生存質(zhì)量(PedsQL)量表指標水平及差異。在兩組治療前、治療后使用PedsQL量表來調(diào)查兩組的生存質(zhì)量,主要包括兩個不同的亞表:患兒及患兒父母;患兒部分包括5個不同的維度:交流、擔憂、治療依從性、治療障礙及臨床癥狀;患兒父母部分包括5個不同的維度:治療、學校、社會、情緒及體力。評分方法為反向5級法,得分更低時提示患兒在該維度下的生活質(zhì)量水平更高[6]。
④兩組發(fā)生低血糖的情況。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的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后的HbA1c水平為(8.4±1.3)%,比對照組治療后的HbA1c水平(9.8±2.3)%顯著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694,P<0.05);研究組血糖達標耗時為(4.3±2.4)d,比對照組的血糖達標耗時(6.8±2.1)d顯著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457,P<0.05);兩組的胰島素用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糖控制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兒血糖控制指標情況(±s)
組別 HbA1c(%) 血糖達標耗時(d)胰島素用量[IU/(d·kg)]對照組(n=33)研究組(n=33)t值P值9.8±2.3 8.4±1.3 18.694<0.05 6.8±2.1 4.3±2.4 16.457<0.05 0.8±0.2 0.8±0.1 1.032>0.05
研究組隨訪3個月、6個月的HbA1c水平分別為(8.3±1.4)%、(8.1±1.4)%,比對照組隨訪3個月、6個月的HbA1c水平(9.7±2.2)%、(8.9±2.4)%顯著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452、18.02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隨訪3個月、6個月的HbA1c水平對比[(±s),%]
組別隨訪3個月 隨訪6個月對照組(n=33)研究組(n=33)t值P值9.7±2.2 8.3±1.4 17.452<0.05 8.9±2.4 8.1±1.4 18.021<0.05
研究組治療后患兒的各項生存質(zhì)量指標評分分別為癥狀(28.4±2.5)分、治療障礙(10.2±1.2)分、依從性(9.5±1.4)分、擔憂(8.3±1.4)分、交流(6.2±2.1)分、總分(60.3±3.3)分,比對照組患兒的各項生存質(zhì)量指標評分:癥狀(31.4±3.2)分、治療障礙(13.1±2.1)分、依從性(11.1±1.6)分、擔憂(10.5±1.7)分、交流(7.9±2.1)分、總分(75.2±5.9)分顯著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582、17.635、16.152、19.845、17.032、17.984,P<0.05)。
研究組治療后患兒父母的各項生存質(zhì)量指標評分分別為:體力(18.2±2.6)分、情緒(8.2±2.3)分、社會(10.1±1.6)分、學校(9.8±1.8)分、治療(10.2±2.1)分、總分(56.9±2.2)分,比對照組患兒父母的各項生存質(zhì)量指標評分:體力(21.2±3.2)分、情緒(10.9±3.5)分、社會(12.7±2.3)分、學校(12.2±2.1)分、治療(12.5±2.6)分、總分(68.5±2.6)分顯著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152、19.032、17.452、19.021、17.452、19.354,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患兒生存質(zhì)量對比[(±s),分]
注:組內(nèi)比較a P<0.05;組間比較b P<0.05
組別時間癥狀治療障礙依從性擔憂交流 總分對照組(n=33)研究組(n=33)治療前(治療后)a治療前(治療后)ab 39.6±4.6 31.4±3.2 39.9±4.8 28.4±2.5 15.3±3.3 13.1±2.1 15.4±3.5 10.2±1.2 15.2±2.2 11.1±1.6 15.3±2.4 9.5±1.4 13.3±2.1 10.5±1.7 13.4±2.2 8.3±1.4 10.2±2.7 7.9±2.1 10.3±2.8 6.2±2.1 93.2±4.4 75.2±5.9 93.3±4.5 60.3±3.3
表4 兩組患兒父母生存質(zhì)量對比[(±s),分]
注:組內(nèi)比較a P<0.05;組間比較b P<0.05
組別時間體力對照組(n=33)研究組(n=33)治療前(治療后)a治療前(治療后)ab 26.9±4.3 21.2±3.2 26.8±4.5 18.2±2.6情緒13.6±4.3 10.9±3.5 13.7±4.5 8.2±2.3社會15.8±3.6 12.7±2.3 15.9±3.3 10.1±1.6學校16.1±3.3 12.2±2.1 16.2±3.5 9.8±1.8治療 總分15.1±3.5 12.5±2.6 15.2±3.3 10.2±2.1 88.3±6.8 68.5±2.6 88.5±6.5 56.9±2.2
研究組發(fā)生低血糖比率水平為(3.0%),比對照組的發(fā)生低血糖比率(24.2%)顯著性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發(fā)生低血糖的情況對比[n(%)]
T1DM在臨床中的發(fā)病比病率增長速度十分快,逐漸成為兒科臨床中的研究關(guān)注重點和熱點[7]。該研究結(jié)果提示,研究組治療后的HbA1c比對照組顯著性的更低(P<0.05);研究組血糖達標耗時比對照組顯著性的更短(P<0.05)。胰島素泵能夠跟糖尿病管理軟件之間進行互相融合,從而使其能夠盡可能的與人體正常生理情況的胰島素分泌相接近[8]。而持續(xù)小劑量的胰島素輸注,能夠有效的補充并維持機體正常生理狀況下的所需胰島素,簡化每天需要多次進行注射的復(fù)雜操作程序,從而能夠更加便捷的控制血糖[9]。
一項針對糖尿病患兒的家庭責任問題研究指出,在所有家長通過胰島素筆來完成胰島素注射的人群當中,有約36%認為每天為孩子多次注射胰島素的主要責任是父母[10]。但是在使用胰島素泵的家長當中,僅有17%左右認為自身有監(jiān)督患兒注射胰島素的責任[11]。由此可知,通過不同胰島素干預(yù)治療方式可以影響家長的投入關(guān)注及精力。研究指出,在患兒疾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家長發(fā)揮的作用十分重要[12]。從某一方面來說,使用CSII治療T1DM患兒,能夠使得患兒家長更為簡單的對患兒進行監(jiān)督護理,從而更加便捷的控制患兒的血糖水平[13]。
有時患兒及患兒家長不能及時的認識并辨別低血糖的相關(guān)癥狀,只能夠通過對血糖值水平進行監(jiān)測來進行判斷。低血糖的相關(guān)預(yù)測因素包括:高水平的HbA1c值、低血糖病史、糖尿病較差病史等[14]。對T1DM患兒使用CSII治療,其不僅能夠?qū)ρ撬竭M行有效改善,同時還可以降低胰島素用量[15]。但是該研究提示,兩組的胰島素用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結(jié)果提示,研究組發(fā)生低血糖比率水平比對照組顯著更低(P<0.05)。對T1DM血糖控制產(chǎn)生限制的一項主要因素就是低血糖癥,而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及比率跟T1DM的病程之間存在關(guān)系,病程越長時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隨之升高[16]。通過當前的醫(yī)療技術(shù)水平無法對疾病過程進行逆轉(zhuǎn),僅僅可以通過對血糖水平進行密切監(jiān)測及嚴格控制,持續(xù)摸索并總結(jié)在運動、飲食及胰島素用量方面的情況,從而使得自身的血糖水平維持正常,避免發(fā)生相關(guān)不良反應(yīng)的風險及比率[17]。與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一致,楊宏[18]的研究指出,對小兒糖尿病患兒68例,依據(jù)就診順序平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實施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觀察組實施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結(jié)果提示,研究組使用意外發(fā)生率為2.94%,顯著低于對照組17.65%(P<0.05),研究組治療后餐后2 h血糖達標時間為(4.87±1.20)d,比對照組(6.30±1.33)d顯著更短(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為(7.22±2.55)d,比對照組(10.31±2.37)d顯著更短(P<0.05);該研究指出,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效果更加理想,血糖控制效果更好、起效更快。
綜上所述,給予T1DM患兒使用CSII治療,可以顯著縮短血糖達標時間、降低HbA1c水平,且可以更為有效的提高T1DM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水平,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的發(fā)生風險及比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