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倩
(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 人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在汪曾祺初入文壇的20世紀40年代,正好趕上了抗日戰(zhàn)爭,當時的文學界倡導文藝要服務于抗戰(zhàn)、服務于工農兵,汪曾祺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收錄在《邂逅集》里的8篇小說,都是根據自身情感意識創(chuàng)作的,講述的都是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和民間風俗人情,與當時的戰(zhàn)爭主題毫無關聯(lián),可以說他這個時期的作品與當時的文學思潮格格不入。
新中國建立初期至70年代,在舉國上下倡導寫英雄、唱英雄的社會主義文學盛行之時,汪曾祺留下了3篇小說《羊舍一夕》《看水》和《王全》,其中前兩篇是寫幾個農村孩子在“文革”背景下純潔、真誠、樸實的成長敘事。作品中既沒寫時代標語口號,也沒歌頌英雄,更沒寫“文革”的苦難經歷和對社會的控訴,而是以一種田園牧歌的調子,隨意輕松的心態(tài),關注身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這是與汪曾祺堅持民間寫作,不追隨主流的寫作立場是分不開的。
80年代汪曾祺復出后創(chuàng)作的小說,沒有迎合當時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表達時代的主流文學,一轉筆鋒回到40年前民間日常生活的凡人瑣事,醉心于家鄉(xiāng)高郵地區(qū)普通百姓的柴米油鹽、風俗人情以及悲歡離合的平民生活。他始終用溫情的目光去注視筆下的各色各樣小人物,并善于將其美化,發(fā)掘他們身上的美和詩意,很少臧否美丑善惡,而是將感情傾注在樸素平淡的字里行間,表達作者對鄉(xiāng)土生活、家鄉(xiāng)小人物以及地方風俗的關心,體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民間審美追求。
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汪曾祺的寫作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跨時代的作家。從40年代走上文壇初露頭角,80年代自成一家,汪曾祺的小說創(chuàng)作道路不受任何時代主體和文學思潮的影響,按照自己的文學理想進行創(chuàng)作,敘述著家鄉(xiāng)高郵熟悉的風俗民情。民間成為汪曾祺寄托心靈和追求自由精神最好的港灣,純樸而美好,親近而致遠,蘊含著作者內心深沉的情感,并以文學獨有的眼光從民間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弘揚美,有著鮮明的情感價值取向,這可能源于作者的家庭出身、個人經歷和時代政治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
汪曾祺1920年出生在江南水鄉(xiāng)高郵的一個是士大夫家庭,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后因廢除科舉制度而沒有繼續(xù)考取功名,而是繼承了家里的藥店,成為一名樂善好施的眼醫(yī)。祖母是名門之后,掌管家里的柴米油鹽,對飲食起居非常講究,深受祖母的影響汪曾祺后來寫過很多關于美食的小說。父親是一位精通音樂、繪畫、書法的大才子,并且性格非常溫和,是一位生活很有情調善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人。家境殷實,家庭和睦,乖巧可愛,備受長輩的喜愛的汪曾祺,從小受過正規(guī)的傳統(tǒng)教育,加上影響一生的四位女性祖母、母親、繼母、伯母都是溫柔善良知書達理之人,汪曾祺就在這樣溫馨幸福的家庭中無憂無慮地成長的,讓他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也正是這樣自由自在、輕松愉悅的童年生活促成了汪曾祺成年后總是以善意的目光看待這個世界,他的文字也是樂觀的、積極向上的。這一切為他成年后以一種獨特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生活美的重要原因。汪曾祺小時候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飽讀經史子集,所以孟子性本善觀念和莊子哲學中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對汪曾祺的思想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人道主義精神對汪曾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為他一生創(chuàng)作民間意識、民間情懷的小說提供了思想基礎。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開設的習作課,要求學生“貼近生活寫”對汪曾祺一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這為他積累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巧和寫作的敘事方式。尤其是沈從文筆下唯美的湘西淳樸民風民俗,深深地觸動汪曾祺從小生活的市民社會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行各業(yè)的普通老百姓的茶余飯后和生存技能。兒時的汪曾祺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的高郵縣,那里青山綠水,風景如畫,民風淳樸,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和質樸的鄉(xiāng)民為他后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和背景。
了解汪曾祺生平的人都有著同樣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動力支撐著他這位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大少爺”成年后經歷大學被迫中斷學業(yè)、畢業(yè)后的失業(yè)、“文革”時增補為右派、被迫創(chuàng)作樣板戲等等磨難都沒有把他擊垮,仍詩意地面對生活并發(fā)出“生活是很好玩的”高歌。汪曾祺說:“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于生活,我的樸素的信念是: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1]這與汪曾祺堅強樂觀的面對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好,并一直保持樂觀曠達的心態(tài)是分不開的。也許正是因為他經歷了無數(shù)的風雨才造就了他的豁達開朗,保持著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和寫作,特別是80年復出后用作品給人們傳遞生活是美好的,給苦難寂寞中的人以撫慰和鼓勵。
汪曾祺一生的小說創(chuàng)作,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當代文壇無疑是獨樹一幟的,他主動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從紛繁復雜的時代主題和文學思潮中抽離出來,轉向民間大地上的風俗民情,寫兒時的回憶,以《大淖記事》《受戒》為代表的細膩真實、詩意棲息的民間生活,與他本人詩意化的人生追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人們還在為蹲牛棚、寫檢查的痛苦掙扎時,他卻能隨遇而安地尋找生活的新樂子;當人們在痛定思痛控訴著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時,他卻以詩情畫意的溫馨書寫人情美、人性美的贊歌。苦悶的時代,坎坷的經歷,艱辛的生活,汪曾祺仍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品嘗美食,書寫人間的真善美,贊美這民間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技,他曾不止一次說過“我是一個樂觀的人”,即使逆境也能感受生活的快樂和詩意。加上他寫小說不迎合時代主體、政治導向、不謀求什么功利,表現(xiàn)明顯的文學自主意識,1949年出版的《邂逅集》基本上無人問津,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解放前我很少想到讀者。一篇小說發(fā)表了,得到二三師友的稱贊,即為已足?!?/p>
汪曾祺小說在敘述上特別傾情于對民間的精心描寫。他的小說基本上沒有一開始就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起因,總是不惜筆墨地對一個地方的自然環(huán)境、盛產物品、風俗民情、職業(yè)技藝、歷史典故等描寫。如《異秉》中的那些生意場上各種門道的敘述;《職業(yè)》中各種行業(yè)吆喝叫賣聲的描寫;《戴車匠》中小店的位置及周圍街坊鄰居的描寫;《大淖記事》的開篇便是對大淖的歷史考證和大淖沿岸春夏秋冬景物的描寫,接著介紹從淖里坐船開始介紹炕坊、漿坊、鮮貨行、輪船公司、再到沿途的居所住所的瓦屋,接著引出了人物及風俗人情,如那里的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掙錢,那里的女人野的不行的,媳婦都是跑來的,姑娘可自己找人、生私孩子,媳婦可以在外面“靠”一個。作者通過民間這種風土人情以及人物的生存方式塑造人物,多方面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這也構成了汪曾祺小說獨特的敘事方式,所以讀他的小說總給人一種欣賞風俗畫的感覺,人物總是融匯在風俗畫中展現(xiàn)出來,都洋溢著濃郁的風俗氣息。
“小說作者的語言是他人格的一部分。語言體現(xiàn)小說作者對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盵1]這與汪曾祺一直致力于民間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一致的。語言的內涵凸顯出作家的審美和文化積淀,“寫小說就是寫語言”是汪曾祺以一貫之的寫作思想。堅持立足于民間的汪曾祺,從小積淀民間語言的素材,如《八千歲》中描述八千歲相騾子相馬有一絕時一系列動作的描寫“敲敲”“捏捏”富有節(jié)奏的疊音詞和一“走”、一“拽”的動作快慢鮮明的對比,宋侉子游刃有余的相牲口的技巧,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讀汪曾祺的小說無不為他那獨具韻味的語言震驚,一部分得力于他巧妙的語言形式,一部分得力于他民間語言的敘事方式。其小說語言多使用短句敘事,極其簡潔,甚至只能用交待概括了,很少有渲染、夸張、虛構、反語等復雜的表現(xiàn)手法,甚至連比喻都沒有,讀他的小說就好像聽一位慈祥的老者用平和的語言在給你講述他經歷的過往,一會交待一下這個事,一會又插入那個事,一會又把張三的事單獨交待一下,交代完了,小說也就結束了,這種交待使小說具有了獨特的線條感,汪曾祺小說的民間風土人情基本是這種線條勾勒出來的,沒有任何的色彩渲染和故事虛構。
比如《受戒》的開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這地方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作者就用這種線條這勾勒一下,那勾勒一下,就把庵趙莊勾勒成一幅風俗畫。汪曾祺這種簡單詩意、獨具魅力的語言,加上自幼迷戀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人情和傾心于民間詩意化的生存環(huán)境,可見汪曾祺對民間語言的爐火純青的程度是情理之中的事。
汪曾祺的小說語言純樸自然,細細品味起來卻余音繞梁。尤其是語言上的短句子的使用和民間語言真實性,使小說充滿了詩情畫意?!豆枢l(xiāng)人·打魚的》中描寫夫妻二人結網、趕魚、打魚的場景以及夫妻二人簡短樸素的對話,看似平淡的如一日三餐,讀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他們詩意的生活,也大概就是汪曾祺語言的魅力吧。
《七里茶坊》高個兒與掌柜之間的對話: “不吃莜面! 一天吃莜面。你給俺們到老鄉(xiāng)家換幾個粑粑頭吃。 多時不吃粑粑頭,想吃個粑粑頭?!边@種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民間話語,使小說讀來更加有味兒了,這也是汪曾祺深入民間仔細體驗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 在《寂寞和溫暖》中有這樣一段敘述:“稻子收割了,羊羔子抓了秋膘了,葡萄下了窖了……”在這段生動有趣的文字中,將各種口語化的意象以“了”字為結尾串聯(lián)起來,給我們呈現(xiàn)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以及歡悅明快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宣泄著主人公的喜悅心情,簡直絕了,看似作者隨意的書寫,其實是他扎實的民間語言功底的再現(xiàn)。
汪曾祺不止一次在他的文論里提到民間語言在其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這與他編過幾年的《民間文學》是分不開的,他曾在《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提到不讀民歌,是不能成為一個好作家的。在 《小說筆談·語言》中談到:“在西單聽見交通安全宣傳車播出:‘橫穿馬路不要低頭猛跑’。在校尉營一派出所外宣傳夏令衛(wèi)生的墻報上看到一句話:‘殘菜剩飯必須回鍋見開再吃’, 我覺得這也是很好的語言。這樣的語言真是可以懸之國門, 不能增減一字?!盵2]
汪曾祺之所以不追隨文學主流,而刻意選擇旁逸斜出,另辟創(chuàng)作主題,除了努力寫回憶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間送小溫”的民間關懷情結。汪曾祺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從小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比較深,長大后具有傳統(tǒng)士大夫的風范,一直秉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和服務社會的宗旨,既有超然世外的豁達樂觀,又飽嘗悲憫天下的情懷。他在小說中始終以一個隱居者的身份關注民間生活,百態(tài)人生,表達著對他們的深切關懷和對小人物的美化和同情,譜寫著人性的贊歌。
這也使他執(zhí)意遠離政治舞臺,擺脫文學成為政治的工具,努力將個人生活、平民瑣事與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區(qū)別開來,他的小說很少有政治相關人物,即使有作品內容需要牽涉到的生產隊長、保安隊長、一些小單位的書記、主任,他在描述中基本上聊聊幾句一筆帶過,盡量淡化他們的權力與影響。尤其是當時在被時代和政治造成巨大的傷痛后,大部分人選擇控訴、揭露社會的“暗角”來宣泄時,而汪曾祺選擇的卻是回顧兒時的記憶,用美好的事務來撫慰人的心靈。在《受戒》中描寫的角色都生活在與現(xiàn)實遙遠的民間世界里,幾乎就是一個現(xiàn)實版的“世外桃源”,與其說是汪曾祺小說創(chuàng)作的自我保護,倒不如說是先生的民間情懷,這也體現(xiàn)出他對民間生活飽含的濃厚的人情味。其實他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反映社會陰暗的、齷齪一面的作品,但我們讀起來幾乎感覺不到負面影響,仍然給我們傳達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也是他專注于民間人物的塑造,接受、欣賞民間世界的和諧感很獨特的一面。他曾經指出:“我有一個很樸素、古典的說法,就是寫一個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3]《受戒》里寺廟中和尚也可以有七情六欲,吃肉、打牌、娶媳婦, 他們也可以毫無戒律地保持著生活的自然與純真,在作者的眼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這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出家的和尚們的同情之心。在《一輩古人》中作者對拉皮條的薛大娘沒有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而是投注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小說《珠子燈》中寫的孫小姐自從丈夫去世后她心里的那盞燈就滅了,整天平平淡淡地躺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她死去。平淡樸實的文字使我們讀起來似乎未感受到孫小姐的痛苦,但是文字的背后掩藏著無限的悲涼、無奈與絕望。汪曾祺以男性的身份控訴封建禮法對那個時代對女性的傷害,這正是汪曾祺對生命給予的關懷和尊重,這也正是他人道主義的精神的體現(xiàn)。《大淖記事》中里溫柔善良的巧云忍辱將受傷十一子帶回家照顧,鄉(xiāng)親們自發(fā)殺雞湊錢幫助為愛抗爭的一對年輕人,他們倆的愛情不受世俗和現(xiàn)實的阻擾,讓我們?yōu)橹潎@。對于人世間的是是非非,作者更多的使用溫情的態(tài)度,憐憫的目光尋找民間的美好存在,并將道德與人性做了完美的統(tǒng)一,善意與溫存成為他文中潛隱的仁者之心。很多人都喜歡將汪曾祺和老師沈從文相比,翠翠無期的等待與巧云“甜蜜”的愛情結局相比,汪曾祺更多的是仁愛、和諧,正如他多次提到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盵4]他在作品中將美好的東西展示給讀者,滋潤人們的心靈,增強人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體現(xiàn)出他對民間眷戀的真情流露,所以他稱自己為“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
汪曾祺為人沖淡平和、含蓄內斂,他不是寫大人物、大思潮的“大作家”,而是醉心于柴米油鹽、茶余飯后的“小作家”。他的小說都是寫平民生活的日常,基本不寫驚天動地的時代大題材,專攻方言口語、風土人情,地方風俗,民間小人物并將其美化,回避丑惡,不置臧否。如《安樂居》中養(yǎng)貓遛鳥,喝酒聊天的酒客們?!妒芙洹分忻骱3黾业脑?、過程,小英子一家的幸福生活以及和尚們做法事、殺豬、打牌、算賬?!懂惐分型醵把瑹睌傋影l(fā)家的過程,保全堂的規(guī)矩和晚間閑坐趣談等等。汪曾祺曾說他“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5]所以他筆下的這些人物,盡管生活在底層,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悲哀與無奈,以樸素與溫和的態(tài)度去面對,并滿足樂觀。他們樂天知命與堅忍不拔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汪曾祺所堅持的民間審美取向。
現(xiàn)實中的高郵人民真的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詩情畫意中嗎?真的如汪曾祺筆下所描寫的那樣和諧美好嗎?其實不然,社會矛盾也存在,悲劇也時常發(fā)生,只是這些矛盾和悲劇經過作者藝術的處理,他把苦難淡化,沖突和緩,甚至深深隱藏,尤其是平明百姓韌性樂觀的生存意志和樂天安命的生活態(tài)度遮掩了人世間的不如意?!都拍蜏嘏分猩菥迫缑?、心狠手辣、獨斷專行的胡支書整天無所事事,人們恨之入骨。當阮沈沅提意見卻被他打成右派,受盡了人間的侮辱和折磨,這是一個典型的濫用職權的故事。《大淖記事》中強勢的劉號長強奸了巧云, 打傷了小錫匠,在我們讀者看來,這本是強權欺壓、棒打鴛鴦的社會悲劇,但在作者的敘述中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錫匠們開了會向縣政府遞了呈子,沒有答復,游行三天,又“頂香請愿”三天,才爭取了大茶館會談,劉號長畫押具結,調離此地,這些細節(jié)的敘述沒有任何表達作者主觀情感的字句,也沒有世人的詛咒和不滿,就是簡單的敘事,像平靜的水面上的細微波浪一樣自在自然,汪曾祺對民間生活這種率性自然的思想發(fā)自內心接受,同時也表現(xiàn)了老百姓大度的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把苦難超越了,呈現(xiàn)給我們一種世俗人生的詩意境界,這也正是汪曾祺所追求的民間審美價值所在。
汪曾祺因追求詩化、和諧、平淡自由為人稱道,有一種來自民間的自然、古樸、天真的意趣和發(fā)自內心地去接受民間生活的點滴,尤其是他堅持和弘揚民間的天真、善良和詩意,描繪了一幅幅豐富而可親可愛可感的民間人物的人物群像,為我們呈現(xiàn)出原始生命本真,打通了現(xiàn)實與審美之間的橋梁。用欣賞與眷戀的眼光,注視著民間大地上淳樸鄉(xiāng)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散發(fā)光明的美好人性,他也力圖用一顆憐憫之心描摹理想的人類生存圖景,讓我們從中找到心靈慰藉,探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境界。